> 重点推荐 > 黔东南州各县市区历史沿革

黔东南州各县市区历史沿革

明洪武十四年(1381)于今清平镇设清平堡,二十二年改堡置清平长官司。

二十三年于清平长官司置清平卫,长官司、卫同城,属贵州都司。

成化十二年(1476)置安宁宣抚司(治今市区北部),隶播州宣慰司。

弘治七年(1494)废清平长官司改置清平县,隶都匀府。

嘉靖元年(1522)改安宁宣抚司为凯里宣抚司,属清平卫。

万历二十九年(1601)划入平越军民府。

三十五年降凯里宣抚司为长官司。

清康熙七年(1668)省清平县入麻哈州。

十一年裁清平卫,复置清平县(治今炉山镇)。

雍正十二年(1734)以凯里长官司地设凯里县丞。

乾隆元年(1736)置凯里卫。

1913年改清平县为炉山县,以凯里县丞设凯里分县,属黔中道。

1935年属第七行政督察区。

1936年撤凯里分县。

1937年直隶省。

1949年属镇远专区。

1952年设炉山县苗族自治区,1955年改置炉山苗族自治县。

1956年复名炉山县。

1958年撤炉山、丹寨、雷山、麻江4县,置凯里县。

县人民政府驻凯里。

1961年析出雷山、麻江2县。

1962年析出丹寨县。

1983年撤凯里县置县级凯里市。

唐代西境为牂州新兴县地,东境为充州昭明县地。

北宋大观二年(1108),置黄平府,黄平之名始见于史。

南宋宝祐六年(1258),筑黄平城(今旧州古城),赐名镇远州,黄平府移治黄平城。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建黄平都元帅府,仍治黄平城。

至治三年(1323)撤黄平都元帅府。

明洪武七年(1374)置黄平安抚司。

十一年(1378)置黄平守御千户所,隶四川都司,司所同治黄平城。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于今新州镇地置兴隆卫,隶贵州都指挥使司。

万历二十九年(1601)黄平安抚司改为黄平州,属平越府。

清康熙十一年(1672)黄平守御千户所入州,二十六年裁兴隆卫,徙州治于卫城,于原州治设巡检司,俱属平越军民府。

嘉庆三年(1798)划入镇远府。

1913年废州,改置黄平县,改旧州巡检司设旧州分县,隶黔东道。

1935年隶第八行政督察区。

1936年撤旧州分县。

1949年属镇远专区。

1956年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1958年施秉县并入。

1962年施秉县析出。

春秋时属牂牁。

战国时属大夜郎国。

秦代时属象郡。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西北部的偏桥等地隶属牂牁郡且兰县,东南部(今胜秉等地)隶属武陵郡。

南北朝至北周,分属南牂牁郡和东牂牁郡。

隋大业三年(607),偏桥等地区属牂州牂牁郡,胜秉等地属辰州沅陵郡。

唐时,改郡为道,偏桥以西属黔中道,以东属岭南边陲。

“唐天宝三年(744)”,隶于充州,其偏桥等地受辖于东邻县,胜秉受辖于昭明县。

宋时属矩州大田溪洞地。

元至元二年(1265)置前江等处军民长官司(今马号乡平地营)。

至元二十年置偏桥蛮夷长官司(今县城北隅),属思州宣慰司。

明洪武五年(1372)划偏桥长官司隶属镇远州,以前江长官司地置施秉蛮夷长官司,属思南宣慰司。

洪武二十三年置偏桥卫(治今县城),隶湖广都司。

永乐十二年(1414)偏桥、施秉2长官司划入镇远府。

正统九年(1444)以施秉蛮夷长官司改置施秉县。

县治东侧为胜秉(上秉、下秉合称)。

景泰元年(1450)县治迁至上秉(今马号乡老县村)。

天启五年(1625)县废。

崇祯四年(1631)复置。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偏桥卫隶镇远府。

二十六年省卫入县,县治迁至偏桥卫城,原县治地上秉设胜秉县丞。

1913年改胜秉县丞为胜秉分县。

1936年省分县入隶,属第七行政督察区。

1937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镇远专区。

1956年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1958年并入黄平县,1962年复置至今。

宋大观元年(1107)始置邛水县,属思州。

宣和四年(1122),废为堡。

绍兴二年(1132年)复设邛水县。

元初置定安县,至元二十年(1283)更名邛水县。

明洪武五年(1372)撤县,置团罗、得民、晓隘、陂带、邛水5长官司,属思州宣慰司。

二十年废团罗、得民、晓隘、陂带4长官司,并置邛水十五洞蛮夷长官司。

永乐十一年(1413)划归镇远府。

清雍正十年(1732)设邛水县丞,属镇远县。

1913年置邛水县,属黔东道。

1923年更名灵山县,因与广西灵山重名,1927年因“秋收丰稔,一禾三穗”更今名。

1937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镇远专区。

1956年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1958年并入镇远县。

1962年析出复置。

汉为武陵郡无阳县地。

唐置梓姜县,属奖州,后废。

宋政和八年(1118)置邛水县,属思州。

宋宝祐六年(1258)十一月,新筑黄平城赐名镇远州,镇远之名始于此。

德祐元年(1275)置镇远沿边溪洞招讨使司。

元至元二十年(1283)改招讨使司为镇远军民总管府,治中河山(今㵲阳镇东隅),属思州宣抚司,又置镇安县附廊。

旋改镇安县为安夷县。

至正二年(1342)废安夷县置镇远金蓉金达蛮夷长官司。

明洪武四年(1371)降镇远总管府为州,隶思南宣慰司。

二十二年在州治所增设镇远卫,二十三年于今青溪镇设青浪卫,隶湖广都司。

永乐十一年(1413)置镇远府,府、州、卫同城,隶贵州布政司。

正统三年(1438)省镇远州,存府、卫。

弘治十一年(1498)废镇远金蓉金达长官司置镇远县。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裁镇远卫。

雍正五年(1727)裁青浪卫改置清溪县,属思州府。

宣统元年(1909)省镇远县存镇远府。

1913年废府复置镇远县,隶黔东道。

1935年属第八行政督察区。

1937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为专员公署驻地。

1941年撤销清溪县。

1949年属镇远专区,为专署驻地。

1956年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1958年岑巩、三穗2县并入镇远县。

1962年析出2县。

春秋时期属楚,隶属黔中郡。

汉属武陵郡。

南北朝为“五溪蛮”地。

唐贞观八年(634)置夜郎县,属巫州。

长安四年(704)置舞州,为州治。

开元十三年(725)更舞州为鹤州。

二十年更鹤州为业州,改夜郎县为峨山县。

大历五年(770)改业州为奖州。

五代时,州、县俱废。

宋置安夷县,属思州。

元至元十五年(1278)置思州安抚司,治龙泉坪。

元末升思州宣抚司为宣慰司。

明永乐十一年(1413)废思州宣慰司置思州府,府治今思旸镇。

隆庆三年(1569)府治迁平溪卫(今玉屏)。

万历五年(1577)迁回旧治(今思旸镇)。

1913年废思州府置思县,属黔东道。

1930年改思县为岑巩县。

1936年属第七行政督察区。

1937年隶第一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铜仁专区。

1950年划入镇远专区。

1956年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1958年并入镇远县,1962年析出复置。

2001年县人民政府驻地从思旸镇龙江村迁至思旸镇新兴村。

夏商为禹贡荆州之界僻。

周时为楚黔中地,属夜郎。

秦代属黔中郡。

汉初属荆州武陵郡,汉武帝时改属牂牁郡。

三国时属吴。

晋代属荆州武陵郡。

南北朝属郢州武陵郡。

隋代改属扬州沅陵郡。

唐朝属黔中道彝、播、叙三州,之后,东部归朗溪县(县址在今湖南省会同县朗江乡),西部属思州。

五代时属楚,继为徽州、诚州所辖。

宋代时东部为诚州所辖,后又分属三江县、会同县,西部仍属思州。

宋崇宁二年(1103),属靖州。

元代分属靖州路总管府和靖州军民安抚使司。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于屯溪、后溪2地设千户所,二十四年置天柱守御千户所,均属湖广靖州卫。

万历二十五年(1597)置天柱县,治天柱(今城关镇)。

崇祯十年(1637)徙县治于龙塘,更名龙塘县,后迁雷寨,又迁回天柱,复名天柱县。

清雍正五年(1727)由湖南靖州改隶黎平府。

十一年划入镇远府。

乾隆元年(1736)于远口设巡检司。

1913年改远口巡检司为远口分县。

属黔东道。

1936年并入远口分县,属第七行政督察区。

1937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1950年属镇远专区。

1956年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1958年并入锦屏县,1961年析出复置至今。

唐置亮州,为羁縻州。

宋为铜鼓砦。

元至元中置亮寨、中林、湖耳、新化、欧阳5军民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设铜鼓守御千户所,属五开卫。

三十年置铜鼓卫,隶湖广都司。

永乐十一年(1413)置新化府,治今新化,辖湖耳、亮寨、欧阳、中林验洞、新化、龙里、赤溪湳洞7长官司。

府、卫并存。

宣德九年(1434)废新化府,7长官司改隶黎平府。

清康熙十一年(1672)设锦屏汛,以境内锦屏山得名。

雍正五年(1727)废铜鼓卫,置锦屏县(治今铜鼓),属黎平府。

道光十二年(1832)撤锦屏县设锦屏乡,属开泰县。

1914年复置锦屏县,徙治王寨,即今县城,隶黔东道。

1935年属第十行政督察区。

1936年属第八行政督察区。

1937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镇远专区。

1956年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1958年天柱县并入。

1961年天柱县析出复置。

元于今南明镇置楠木洞长官司,属思州军民安抚司。

明洪武初置赤溪洞长官司(今南明镇),旋废。

永乐元年(1403)复置。

十一年划入新化府。

宣德九年(1434)改隶黎平府。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废长官司。

清雍正七年(1729)始置清江厅,属镇远府。

乾隆元年(1736)于柳霁设县丞。

1913改清江厅为清江县,属黔东道,于柳霁置柳霁分县。

1914年因与江苏、江西清江县重名,以县境清水江古称剑河,更名今名。

1936年撤销柳霁分县。

属第七行政督察区。

1937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镇远专区。

1956年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至今。

1958年台江县并入。

1962年析出复置台江县。

因三板溪电站建设,县城所在地柳川成库区被淹没,2003年2月,台江县革东镇划归剑河县。

2007年,剑河县人民政府从柳川迁至革东镇。

唐贞观三年(629)置拖隆县,属应州,后废。

明为台拱寨。

清雍正十一年(1733)置台拱厅。

1913年废厅,改置台拱县,属黔东道。

1935年属第八行政督察区。

1941年撤销丹江县,划丹江县东部入台拱,各取一字改今名。

1944年析原丹江县地归雷山设治局。

1950年属镇远专区。

1953年改置台江县苗族自治区。

1955年设台江苗族自治县。

1956年复名台江县,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1958年并入剑河县。

1962年析出复置。

2003年6月革东镇划归剑河,现有6乡2镇。

秦代属黔中郡。

汉代属武陵郡。

南朝梁属龙标县。

唐贞观八年(634),置思微县,属巫州。

唐总章二年(669),置福绿州,属古州乐兴郡。

先天元年(712),置潭阳县,后废为巫、叙2州地。

宋太平兴国五年(980),置城州,为羁縻州。

元至元年间,于里坪寨置上里坪长官司,属思州军民安抚古州八万洞军民总管府。

元至治二年(1322),改里坪寨更名为黎平寨,上里坪长官司改为上黎平长官司,隶属思州(驻今岑巩)安抚司。

明洪武三年(1370),置古州、潭溪、万平江、湖耳等蛮夷长官司,隶思州宣慰司。

洪武十八年,置五开卫,治今德凤镇,隶湖广都司。

明永乐十一年(1413),置黎平府,治今黎平寨,隶贵州布政司。

正统七年(1442)置永从县。

清雍正五年(1727)废五开卫置开泰县,府县同城为治。

宣统三年(1911)废开泰县。

1913年,废黎平府改置黎平县,属黔东道。

1935年,属贵州省第十行政督察区,为专员公署驻地。

1936年,改隶第二行政督察区。

1941年,撤销永从县,并入黎平县。

1949年,属独山专区。

1956年,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至今。

唐贞观三年(629)置应江县,属应州,后废。

宋为羁縻古州。

咸平四年(1001)设怀远军。

元置古州八万洞军民总管府。

明置古州蛮夷长官司,俗称里古州。

永乐初置古州司,属贵州卫;十二年改属黎平府。

清雍正八年(1730)置古州厅。

乾隆元年(1736)置古州左、右2卫,并于此设分巡古州兵备道。

二年于郎洞设郎洞县丞,属古州厅。

清末废古州左、右2卫及古州兵备道。

1913年废古州厅改置榕江县,改郎洞县丞为分县。

1936年省郎洞分县入榕江县,属第八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独山专区。

1956年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1958年从江县并入。

1961年析出复置从江县。

宋崇宁四年(1105)置允州及从州,均为羁縻州。

并于安口隘置安口县,于中古州置乐古县,政和中废州县。

元置西山大洞长官司(今西山镇),隶思州安抚司;置允州等处、六龙图等处长官司,属新添葛蛮安抚司。

明永乐五年(1407)改西山大洞长官司为西山阳洞长官司。

十二年隶黎平府。

清废长官司,设西山汛,属永从县。

雍正十一年(1733)于中古州乐敦洞设下江营,乾隆三十六年(1771)改置下江厅,治今下江镇。

光绪三年(1877)于丙妹设丙妹县丞。

1913年废下江厅置下江县,于丙妹设分县,属永从县。

1936年撤销丙妹分县。

下江县隶属第十行政督察区。

1937年改隶第二行政督察区。

1941年永从县与下江县合并置从江县,县治迁丙妹。

1949年属独山专区。

1952年属都匀专区。

1956年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1958年并入榕江县。

1961年析出复置。

清雍正八年(1730)置丹江厅,治老丹江。

同治十一年(1872)迁厅治于肇泰堡(今县城)。

1913年废厅置丹江县。

1941年撤县。

1944年以原丹江县地置雷山设治局。

1949年改为雷山县。

1950年初复名雷山设治局,同年复置雷山县,属镇远专区。

1954年改置雷山县苗族自治区。

1955年撤销自治区置雷山苗族自治县。

1956年撤销雷山苗族自治县复置雷山县,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1958年并入凯里县。

1961年析出复置,地名沿用至今。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隶象郡,汉隶牂牁郡且兰县。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隶牂牁郡宾化县(今福泉市)。

唐贞观四年(630),隶黔州都督府牂州。

宋大观二年(1108),隶都云定云安抚司。

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置乐平宣抚司,二十七年置麻哈安抚司,属绍庆府。

元至元年间置麻峡县,属定远府。

明洪武十六年(1383)置麻哈长官司,属平越卫。

弘治七年(1494)置麻哈州,属都匀府。

1913年废州置麻哈县,隶黔中道。

1931年更名麻江县。

1935年属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独山专区。

1952年属都匀专区。

1956年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1958年撤县并入凯里县。

1961年复置。

唐置罗恭县,属应州,后废。

元至正十三年(1353)置夭坝长官司,治夭坝。

明洪武十八年(1385)升夭坝长官司为安抚司,后又降为长官司。

清康熙十一年(1672)划夭坝长官司入都匀府。

雍正八年(1730)置八寨厅,治今老八寨。

乾隆十二年(1747)徙厅治于龙井塘(今县城)。

清末废夭坝长官司。

1913年废厅,改置八寨县,属黔中道。

1935年属第十一行政督察区。

1937年属第二行政督察区。

1941年撤丹江县,其西部地并入八寨县,丹江、八寨各取一字,改名丹寨县。

1949年属独山专区。

1952年属都匀专区。

1955年撤丹寨县,改置丹寨苗族自治县。

1956年撤自治县复置丹寨县,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1958年并入凯里县。

1962年析出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