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位于黑龙潭小区而得名黑龙潭社区居民委员会。 |
据道光《阳曲县志》记载,宋时在太原城西汾河东岸筑堤护城。明清将堤坝修筑为“长、堤、永、固、汾、水、安、澜”八段河堤,以防汾河水患。其“长”字段河堤始于今金刚里一带。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汾河决口,水淹入城内,而这段河堤却安然如故。人们赞誉此段工程坚固,称为“金刚”堰。又说,筑堤时以粗瓷大瓮为基础,故俗称“金缸”堰,后变成金刚堰。解放后,修路时曾在此掘出瓷瓮残留物。八十年代初期,在金刚堰一带建成宿舍区之后,即以为名为金刚里。 |
据道光《阳曲县志》记载,宋时在太原城西汾河东岸筑堤护城。明清将堤坝修筑为“长、堤、永、固、汾、水、安、澜”八段河堤,以防汾河水患。其“长”字段河堤始于今金刚里一带。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汾河决口,水淹入城内,而这段河堤却安然如故。人们赞誉此段工程坚固,称为“金刚”堰。又说,筑堤时以粗瓷大瓮为基础,故俗称“金缸”堰,后变成金刚堰。解放后,修路时曾在此掘出瓷瓮残留物。八十年代初期,在金刚堰一带建成宿舍区之后,即以为名为金刚里。 |
此街原为旱西三巷。解放前,此地为旱西门外的一片荒地,乱坟滩,一九五四年十三冶金公司修建职工宿舍,形成街道。一九五八年七月十五日,经太原市人民委员会284号文件命名为旱西三巷。据传,宋天圣三年(1025年),陈尧佐做并州知州。为防汾水之患,在东岸筑了长堤。又引水围成湖泊。并在堤旁湖畔,修建亭、台、楼、榭。栽种了柳树,取名“柳溪”,因名柳溪街。 |
因位于金刚里片区而得名。地名来源于金刚堰。太原东有群山,西临汾河。为防水患,历代都修堤筑坝,宋天圣三年(1025),在汾河东岸修筑长堤。明清将堤坝修筑为“长、堤、永、固、汾、水、安、澜”八段河堤,以防汾河水患。其“长”字段河堤位于今金刚里一带。因堤坝坚固,光绪十二年(1886)大水冲进太原城,而此堤安然如故。人们称之为“金刚堰”,赞誉此坝之坚固。又说,筑堤时以粗瓷大瓮为基础,故俗称“金缸”堰,后变成金刚堰。 |
太原古城,西有二门。一为阜城门(即旱西门),一为振武门(即水西门)。阜城门地势较高,汾河涨水,常从振武门流入城内。故称振武门为水西门,称阜城门为旱西门。门内称门,门外称关,故名。 |
太原古城,西有二门。一为阜城门(即旱西门),一为振武门(即水西门)。阜城门地势较高,汾河涨水,常从振武门流入城内。故称振武门为水西门,称阜城门为旱西门。门内称门,门外称关,故名。 |
因辖桃园北路以西区域而得名。民国十九年(1930)城内有党阳辉者雇工在此种植桃杏树达百余亩,四周筑土墙,形成规模可观的桃杏园。有一东门,向南有土路通往水西关。每逢春暖花开时节,桃红杏白,游人络绎不绝,曾誉为“桃花园”。解放战争时,桃杏林遭毁坏殆尽。解放后50年代在此地修建宿舍,遂形成街巷,因位于桃花园北得名桃园北路。 |
因辖桃园北路以东区域而得名。民国十九年(1930)城内有党阳辉者雇工在此种植桃杏树达百余亩,四周筑土墙,形成规模可观的桃杏园。有一东门,向南有土路通往水西关。每逢春暖花开时节,桃红杏白,游人络绎不绝,曾誉为“桃花园”。解放战争时,桃杏林遭毁坏殆尽。解放后50年代在此地修建宿舍,遂形成街巷,因位于桃花园北得名桃园北路。 |
因其主要管辖桃园二巷西段区域而得名。民国十九年(1930)此地桃杏树达百余亩,誉为“桃花园”。解放战争时,桃杏林遭毁坏殆尽。解放后在此地建宿舍,开辟四巷,按序得名桃园二巷。 |
因其主要管辖桃园二巷以北区域而得名。民国十九年(1930)此地桃杏树达百余亩,誉为“桃花园”。解放战争时,桃杏林遭毁坏殆尽。解放后在此地建宿舍,开辟四巷,按序得名桃园二巷。 |
因其主要管辖桃园二巷以南区域而得名。民国十九年(1930)此地桃杏树达百余亩,誉为“桃花园”。解放战争时,桃杏林遭毁坏殆尽。解放后在此地建宿舍,开辟四巷,按序得名桃园二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