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蒲曲镇,因村东有条蒲河,且村处河之曲处而名。又叫过蟠龙镇和石村镇,以山势如龙和石头之多得名。清乾隆年间,曾任书院训导司的贡生司昌龄,根据村北5千米处有七座山峰,由北向南排开,名曰“七猪岭”。从七猪岭始,青石连绵不断,恰到此村青石全无---为石头之末。取意青石之末,改名为石末。又据泽洲府志记载:五代十国蟠龙镇一半以上村民姓石末(复姓),石末宜孙为镇守边关元帅,因奸臣诬告遭满门抄斩,宜孙的小儿子被当地百姓救出护送浙江温州一带,后新皇登基平反昭雪。为纪念石末宜孙,将蟠龙镇改为石末镇。 |
明末清初有一毕姓从南诗午村迁此修房建村,故名。 |
村中张姓居多,村处土寨上,又位于南张寨之北,故名。 |
村的南、北两面靠岭,东、西两面临河,村子位于地势较高而平的土寨上,故名。 |
原名后庄,村上人常说侯庄为侯、常、程三大姓,因侯姓居多,推举为头领,故名候庄。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有秦姓侯姓俩壮士(将军)在此地英勇杀敌,为国捐躯,为纪念两位壮士,把前庄改为秦庄,后庄改为侯庄。 |
长平之战时时,赵军在此设寨。原名靳寨,因靳姓建村而名。后西边又建一村,该村居东,改为东靳寨。 |
西靳寨村村所处地势余东靳寨相似,具有“三河七岭十八沟”的独特地理特征,长平之战,赵军在此设寨,位于东靳寨之西,故名。 |
原名朝山头。因村北有龙王山,村中心点正好朝向此山头,故名。后改为朝山。又传,这里出过一个晁姓大官,“晁”、“朝”同音,后演变为晁山。 |
北凹村三面环山,一边临河,东靠紫金山,南依南山,北托北岭,西临蒲河,形成凹字形,又处在南凹村北面,由此而名。 |
原名翁庄,系翁姓建村。后根据翁姓全无,村处低凹,形状如瓮之特征,更名为瓮庄。 |
建村后,在村中建有一个似井的蓄水池,自古至今为村民用水之源。井池紧靠山根,井池腰部安装着两个石龙头,泉水从石龙头双双流出到井内,水流潺潺,经久不竭,村因此而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