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寿阳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寿阳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明清时期实行里甲制。

清代光绪年间称在城所。

1918年,改里甲制为区村制,隶属一区。

抗日战争爆发至解放战争,乡村区划屡有变更。

1949年,仍沿用区(乡)村制,属六区,区公所设在崇家堙村。

1950年,属一区。

1954年,制撤销,分为城关、石板沟和草沟3乡。

1956年,立初级社、高级社。

1958年,制撤销,改称城关人民公社,辖44个管理区。

1963年,管理区改为生产大队。

1983年,公社建制撤销,改为城关乡,2001年3月,城关镇、城关乡和七里河乡合并成立朝阳镇。

明、清属寿阳西称清平乡、林六都,西一里。

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设韩庄所、于家庄所、太安驿所、大北河所。

1918年改为区村制,属西乡三区。

抗日战争初,路北划分为5个区,属三区(南燕竹一带)、四区(太安驿一带)管辖。

1949年10月,寿阳县调整为10个区,属八区,1950年属四区,1952年10月,区下设乡,设颉家河、太安驿、南燕竹、韩庄、于家庄、中庄、王强铺7乡。

1955年区制撤销,小乡划为大乡,设南燕竹、赵巷头、太安驿3乡。

1958年10月,设立人民公社,1960年8个人民公社调整为12个人民公社,其中增设南燕竹人民公社,所在地为南燕竹村。

1984年改为南燕竹镇。

民间传说,宗艾始建于汉代,从汉代始,先后叫艾蒿嘴、马莲渠、五槐树、上艾、宗艾,五个村名,后经当地文人取综合之意,最后定名宗艾。

,属榆次县。

西晋太康年间寿阳设县后,属寿阳。

北魏孝昌年间,朔州寄置于寿阳县城,宗艾为朔州神武郡驻地。

隋朝开皇十年(590),寿阳县复置,宗艾属寿阳。

明实行里甲制,属寿阳县。

清初辖区属太平乡。

1918年实行区村制,属四区,驻宗艾镇。

抗日战争开始后,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路北县政府。

1948年8月,属七区,区公所驻宗艾。

1952年区下设乡,七区设宗艾、尖山、下洲、沟西等10乡。

1955年,撤销尖山乡、下洲乡、沟西乡,宗艾为基点乡。

1958年宗艾乡改称宗艾人民公社。

同年,寿阳县与榆次县合并,属榆次县。

1959年寿阳县与榆次县分设,属寿阳。

1984年宗艾人民公社改称宗艾镇。

明清时期,实行里甲制度时,属清平乡西八里。

清代光绪年间,里辖所,1918年改里甲制为区村制,属西乡三区,区公所驻平头镇。

抗日战争时期,仍实行区村制,平头一带属一区、百僧庄以东属二区、南张芹一带属七区、胡家堙一带属五区。

解放战争时期,属路北政府九区。

1950~1951年,调整行政区划后,改属六区。

1955年区制撤销改乡,六区改为平头乡。

1958年平头乡改为平头钢铁人民公社。

1961年公社建制缩小,平头钢铁人民公社调整为平头、胡家堙和太安驿3个人民公社。

1983年,平头人民公社改为平头镇。

明、清时期,境域属直隶平定州,属平定县。

1950年,划入寿阳县,设为第三区,1952年辖松塔、里思、顺华、紫坪、横岭、长安、广阳、上龙泉、贾家庄、落摩寺、西塘11个乡。

1955年松塔为8个基点乡之一。

1958年成立松塔人民公社,30个管理区。

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设松塔镇。

1918年实行区村制,境域属第二、三区。

1948年属第四区。

1949年属第二、第四区。

1950年调整为7个区,属二区、四区。

1952年区下设乡,设段廷、西洛、云烟、纂木、道坪5乡,属第四区。

1955年区制撤销,西洛乡撤销,段廷乡为基点乡。

1958年乡改人民公社制,属西洛人民公社。

1961年成立纂木人民公社。

1983年6月,西洛人民公社改为西洛乡;纂木人民公社改称纂木乡。

2001年2月,纂木乡、西洛镇合并为西洛镇。

2021年2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晋中市辖区划调整的批复》(晋政函〔2021〕34号)文件,撤销上湖乡,整建制并入西洛镇。

1918年改里甲制为区村制,属第一区。

1948年分为13个区,属城关区,落摩寺村属昔阳县第四区。

1949年属第五区。

1950年落摩寺村划归寿阳县,属第三区。

1952年区下设乡,第五区设芹泉、张靖、库仓、太平、界石、路家河等乡,第三区设落摩寺等乡。

1955年区制撤销,保留芹泉、落摩寺等乡,其中芹泉乡为基点乡。

1958年芹泉乡改为金星人民公社,1959年,金星人民公社并入城关人民公社。

1960年,成立芹泉人民公社。

1961年成立落摩寺人民公社,驻落摩寺村,辖18个管理区。

1971年芹泉人民公社更名为尹灵芝人民公社,驻芹泉。

1983年人民公社改乡镇制,尹灵芝人民公社改为尹灵芝镇。

1918年改里甲制为区村制,属第四区。

抗日战争时期,属路北抗日政府管辖。

1948年划分为5个区,属宗艾区平舒乡。

同年8月,路南、路北政府合并。

1949年冬,属第十区,区公所驻段王。

1950年平舒属第七区,区公所驻宗艾。

1955年,郭义乡撤销,保留段王、西岢、平舒3个乡。

1958年乡改人民公社制,分属宗艾和平头人民公社。

1960年成立先锋人民公社,驻平舒村。

1983年,平舒人民公社改为平舒乡。

清代现辖区属太平乡。

1918年改里甲制为区村制,属第四区。

抗日战争时期,属路北抗日政府管辖。

解放战争初期,属国民政府管辖的宗艾区解愁乡。

1949年冬,解愁、安胜、冯家庄、种子坡等行政村属第七区,区公所驻宗艾。

1952年区下设乡,境内设独璧、解愁、苌榆河、赛头4个乡。

1955年区制撤销。

1958年乡改人民公社制,撤销解愁、苌榆河、赛头3乡,属宗艾人民公社。

1960年成立解愁人民公社。

1984年人民公社改乡镇制,解愁人民公社改为解愁乡。

清代属太平乡。

1918年属第四区。

抗日战争时期,属路北抗日政府。

1949年冬,杨林头等村属第六区,区公所驻崇家堙;温家庄、大东庄、刘家垴等村属第七区,区公所驻宗艾;三合村属第八属,区公所驻南燕竹。

1950年杨林头、盘湾底等村属第一区,区公所驻城关;温家庄、郑家庄、大东庄、程子洼等村属第七区,区公所驻宗艾。

1952年区下设乡,现境设盘湾底(属第一区)、程子洼(属第七区)2乡。

1955年撤盘湾底、程子洼。

1959年属火箭公社。

1961年属温家庄人民公社。

1983年温家庄人民公社改为温家庄乡。

明清实行里甲制。

清光绪年间,设景尚所、库韩所。

1918年改为区村制,属南乡第二区(驻羊头崖,后移芦家庄)。

抗日战争初,属路南第一区(驻景尚一带)、第四区(驻卷儿岭一带)。

1949年冬,贾豹、库韩、景尚、南下州、寺塘、张韩河、鸦鸣属第一区,区公所驻贾豹。

1950年张韩河、景尚、贾豹、南库韩、鸦鸣等属第二区,区公所驻羊头崖;寺塘、南下州、重桃属第三区,区公所驻松塔;天恩属第五区,区公所驻芹泉。

1952年10月,区下设乡,设贾豹、张韩河、库韩、寺塘4乡。

1955年撤贾豹、张韩河、寺塘3个乡。

1956年7月,设景尚乡。

1958年10月,设立人民公社,撤景尚、库韩2乡,景尚、贾豹、南库韩、重桃、禹家寨、寺塘、鸦鸣、张韩属上游(松塔)人民公社,张韩河、天恩、沿村属金星(芹泉)人民公社。

1961年1月,人民公社建制缩小,成立跃进(景尚)人民公社。

9月更名为景尚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69年4月,更名为景尚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1982年2月,更名为景尚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4年3月,更名为景尚乡。

清实行里甲制,城外划为4乡,现乡境域为永平乡属。

1918年实行区村制,全县划为4个行政区,羊头崖为二区,区公所驻羊头崖(后移至芦家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政府仍实行区村制,乡村区划屡有变更。

1949年全县划分为10个区,乡境属一区。

1950年调整为7个区,属二区,区公所驻羊头崖。

1952年10月,区下设乡,二区下设羊头崖、草庄、韩赠、贾豹、昌村、新南洼、白云、库韩、河涧洼、张韩河10乡。

1955年区制撤销,小乡划为大乡,境域分属白云、羊头崖、库韩、昌村辖,其中羊头崖为基点乡。

1958年乡制撤销,以基点乡为基础,建立人民公社,羊头崖乡改为羊头崖公社。

1961年公社建制缩小,成立白云公社。

1984年公社改乡制,羊头崖公社改为羊头崖乡,白云公社改为白云乡。

2001年白云乡与羊头崖乡合并为羊头崖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