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划归一区,同年成立隆务街。 1956年,设德登乡、吴屯乡。 1958年,改德登乡为隆务公社,吴屯乡为吴屯公社,隆务街城镇公社。 1959年,三社合并为前进公社。 1961年,恢复城镇、隆务、吴屯3公社。 1967年,吴屯公社并入隆务公社。 1984年,隆务、城镇公社合并为隆务镇。 2006年8月,牙浪乡并入隆务镇。 |
古代,是西羌居住地。 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赵充国在湟水流域威服定羌,保安一带置河关县,并在此置军屯垦,其后历代设官建治。 唐龙朔三年(663年),吐蕃攻吐谷浑后,尤其在开元、天宝年间,战端屡起。 唐在陇右节度使下,在热州、廓州境内广置军城,保安亦成为第一线军事要塞。 唐天宝十三年(754年),哥舒翰派兵攻占雕窠城(今保安铁城山)于其地设振武军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唐军东撤,陇右空虚,吐蕃乘势东进,尽占青海各地同仁一代,为吐蕃移民屯戍之地。 宋时,属哺厮啰政权(从十一世纪初到十二世纪初)管辖,由亚陇觉阿五系的一支扎实庸咙部占据和管理。 13世纪20年代后,蒙古军攻占青海地区,继而统一青海高原,这里属元朝设在河州的“吐蕃等处宣慰使司”管辖,保安一代设有必里万户府。 元时,保安雕窠城上的部队,受积石州元帅府达鲁花赤(镇守官)撒鲁尔部首领统管,执行“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的任务。 明代,驻军仍驻扎在铁成山上的雕窠城,居高临下、易守难攻,但交通不便;明万历二年(1574年),由屯首王廷义组织四屯五寨的屯民,在铁城山上保护保安城。 城墙周长684丈,东西两面墙各长224丈。 南北两面墙各长118丈。 开有南、北两城门,建有城门楼和城墙楼,城墙四角有碉楼。 至今遗存有铁城山、保安都司衙门、药王庙、关帝庙、明清驻军营房、王化行进士府、烽火台等古建筑,尚存的城垣虽为夯土,但依然坚实牢固如初。 从元末明初,隆务河中游谷地统称为保安,专建有保安城堡,直至1929年(民国十八年)同仁县成立。 2002年,与麻巴乡合并,称保安镇。 |
1958年,设红星公社。 1960年,改为多哇公社。 1961年,设多哇乡。 1966年,改为多哇公社。 1984年,改为多哇乡。 2014年,撤乡设镇。 |
1949年,兰采地区由同仁县牧区工作队管理。 1956年,成立同仁六区,下设土房乡。 1957年,增设帐房乡。 1958年,土房、帐房2乡合并为兰釆乡。 1958年9月,成立东风公社。 1961年,恢复为兰采乡。 1967年,改兰采公社。 1984年,改兰采乡。 |
1949—1951年,属同仁(热贡)县第二区管辖。 1956年10月,分别成立双朋西乡和双朋拉卡乡。 1958年,划为红旗公社。 1961年,双朋拉卡和双朋西分为2个公社。 1967年,双朋西和双朋拉卡合并成1个公社。 1984年,改为双朋西乡。 |
1956年,设扎毛乡。 1958年,设红星公社。 1961年,改设扎毛公社。 1984年,恢复扎毛乡。 |
1953年,划归同仁县三区。 1956年,划归同仁六区管辖,同年10月,成立黄乃亥乡。 1958年9月,改为跃进公社。 1959年,划为黄乃亥大队,属飞跃公社管辖。 1961年,又改为黄乃亥公社。 1984年,恢复黄乃亥乡。 |
1956年,成立曲库乎乡。 1961年,分设曲库乎公社。 1984年,改设曲库乎乡。 |
相传是1210年成吉思汗军队南征时,部分军士留此居住发展形成。 1953年,设立同仁县三区,年都乎归其管辖。 1956年,设年都乎乡、郭麻日乡、曲玛乡。 1958年,将3乡合为飞跃公社。 1961年,改称年都乎公社。 |
1949年,由同仁县牧区工作队管理。 1954年,划归五区政府管辖。 1958年,成立上游公社。 1961年,改设为瓜什则乡。 1967年,改瓜什则公社。 1984年,恢复瓜什则乡。 1986年,将加吾力吉村分设为力吉村和赛庆村,将阿哇村分设为尕什加村和西合来村。 |
1958年,设加吾乡。 1961年,更名为加吾公社。 1984年,改为加吾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