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开始设治,置临西县。

清雍正六年(1728年)春,首任通判陈权选定此间建筑城垣,是为维西厅治所。

清直隶于维西厅署。

民国二年(1913年),厅改县,以此作县城,称城区。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秋,改设实验镇,称宝华镇,属第一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第一区。

1953年,改称保和镇。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曾一度改名红旗镇。

1975年,由永春公社辖改为县辖,设立区一级的保和镇公社。

1984年5月,设保和镇。

2002年,保和镇设3社区居委会,1村民委员会。

唐贞元十七年(801年),吐蕃与南诏交战,聿赍为吐蕃屯驻大军的5城之一。

清代年间,乡境属康叶地区。

民国年间,先后设过叶枝区、乡,又曾被编为第三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时间称第四区,公社化中曾一度改名上游公社、满江红公社。

1988年,设乡。

2003年3月,撤乡建镇,称为叶枝镇。

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临西县,此为维西设治之始,治所罗衰间之地,即在今塔城镇内。

截至2020年6月,塔城镇下辖7个行政村:川达、海尼、柯那、塔城、启别、巴珠、其宗。

镇人民政府驻塔城村。

清代年间,主要属临城土把总王氏。

民国年间,曾设过城永(或永安)区、乡,化普区、乡,也称过第一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常称第一区,公社化中设过永春公社和拖枝公社。

1958—1975年,境域有过几次大的变迁。

1958年,拖枝、庆福、四保、美光、菊香5行政村由丽江县划人;中路曾析出,单独设立公社。

1963年,永春、拖枝、中路3公社并为第一区。

1972年,又将中路片析出。

1988年4月后,建立乡。

民国年间,设攀天阁乡,辖现在乡境的大部分地方和塔城镇的川达、海尼一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此设区,通常称为二区。

1958年公社化中先后建卫星、东方红、攀天阁公社。

1988年4月,攀天阁公社改乡。

民国元年(1912年),称共济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称二区。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称共济乡。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称三区。

1958年,称红旗公社。

1959年,称白济汛公社。

1962年,复称三区。

1969年,称五七公社。

1972年,称白济汛公社。

1984年6月,改称白济汛区。

1988年4月,撤区,建白济汛乡。

清代,康普、叶枝常合称康叶,为维西厅属五大股之一。

民国元年(1912年),曾设康普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合并叶枝设区,称康叶区。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称窝怒乡。

1949年10月1日,康普、叶枝会并为第四区。

1958年,称上游公社。

1959年,划归叶枝区。

1960—1961年,曾一度析出,设立康普公社。

1988年,撤区,建康普乡。

清代年间,乡境北部的一些地方属阿墩子的驻防区。

民国年间,曾有短暂时间属叶枝区。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由叶枝区分出设置过蒲底乡。

1949年10月1日,成立县人民政府后,设康叶办事处。

1950年5月,建立叶枝区。

1958年,改叶枝公社。

1972年9月,从叶枝公社析出成立巴迪公社。

1984年,改巴迪区。

1988年,改巴迪乡。

解放前,属化普乡所辖中路乡施根登。

1950年,划归第一区所辖(现永春乡)。

1958年,曾析出,设立新合公社。

1959年,称中路公社。

1962年,撤销,公社仍并入第一区所辖;同年,属城关公社所辖(现永春乡)。

1972年,划归维登公社。

1975年,由维登公社析出,称中路公社。

1984年6月,改中路区。

1988年,撤区,建中路乡。

清,属丽江县。

民国年间,属兰坪县,称维登乡。

1950年,称维登区。

1958年,改称维登公社。

1962年,复称维登区。

1965年12月8日,由兰坪县划归维西县,称第六区。

1969年,称东方公社。

1972年,称维登公社。

1984年6月,改维登区。

1988年,撤区建乡,称维登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