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舞阳县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舞阳县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清道光《舞阳县志》记载:“舞泉,在城正南三里河,水涌如舞”,故以此泉为名。后设镇以泉名。 [详细]
  唐元和九年(814)吴元济叛唐,焚毁县城,治所迁此筑城以拒唐兵,故名“吴城”。唐元和十三年(818)至金初,为舞阳县治。后称吴城镇。据《金史·地理志》记载:舞阳县辖有吴城、北舞二镇。清代,又曾名吴城店。据清顺治《舞阳县志·镇店》记载:吴城店,在城东三十里,有店有集。清咸丰十年(1860)曾为防乱筑寨,有东、西、南、北四门,名曰“吴城寨”。寨已废,部分寨基壕沟尚存。按其成因和发展为自然镇,因镇政府驻”吴城(自然镇)”得名至今。 [详细]
  晋末至明初,皆名北舞镇。为自然镇。镇跨沙河南北。明代北部(今河北街)衰落,南部兴盛,且临渡口,故更为今名。据清乾隆、道光《舞阳县志》等文献记载,明、清时沙河四季通航,这里是水陆交通要道和货物集散地。素有“装不完的赊旗店,填不满的北舞渡”之称。因成因及发展,为自然镇。因政府驻北舞渡(自然镇)得名。 [详细]
  明代,王氏始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村周围低,中间高,形状似土圪垯,曾名圪子王庄。后据地处沙河拐弯处,而演称今名。后设乡以村名。乡改镇并同时更名,因地处滞洪区内,种植莲藕较多,更名莲花镇。 [详细]
  明代,张姓始祖从山西迁住舞阳,在村东里许官道旁建村,因道旁开设有店铺,曾名张家店,后为避匪徒抢劫,迁此重新安店建村,故称新安店。因“新”“辛”同音,清代中期演称辛安店。建国后简称今名。因镇政府驻辛安而得名。 [详细]
  孟姓世居于此,立寨避兵,始称孟家寨。宋代称孟寨。金代镇废,复称孟家寨。清道光初,简称孟寨镇,因成因和发展,为自然镇。后镇政府驻孟寨(自然镇)得名。 [详细]
  清初,该村关姓始祖关渤从关老寨迁此,定居白庄与后沟张之间;关渤有六子八孙,随着人口繁衍,村庄扩大,与白庄、后沟张连成一体;因村中有太尉庙,故取村名太尉庙;后简称今名。后太尉村分出齐桥村,镇政府驻地迁齐桥村。镇政府原驻太尉而得名。 [详细]
  清初,附近村上的数户小商贩迁此建村,后因侯王之侯姓主持起有集市,曾名侯家集。据清道光《舞阳县志·集镇》记载有侯家集。因镇政府原驻侯集而得名。 [详细]
  明初山西移民在此定居筑寨,寨设9门共9条街巷,得名“九曲店”、“九曲集”、“九曲街”,1949年后称今名。因镇政府驻九街而得名。 [详细]
  明代,董、翟二姓从山西侯马集(今侯马市)和洪洞县迁此建村。因村边有一方五亩,高丈余的章华台(古“华”通花)遗址,故曾名章花台。1949后演为今名。因镇政府驻章化得名。 [详细]
  境内迎风岗烈士陵园内,有1座文峰塔。乡以塔名。 [详细]
  明代,赵姓始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村北有一小溪,村内设有买卖牛的市场,曾名溪牛市赵。后简称赵庄。据清道光《舞阳县志》记载:北官界保辖有赵庄。1927年为防乱筑有寨,为取确保和平之意,名曰“保和寨”。1949年后,渐称今名。寨已渐废,部分壕沟寨基尚存。乡政府驻保和得名。 [详细]
  宋代名将狄青,曾在此设过养马场,后渐成村庄,得名马村。因乡政府驻马村得名。 [详细]
  传明代以前,此处盛产姜,且有店铺,故名姜园店。清末至民国演称姜元店,建国后简称姜店。因乡政府驻姜店而得名。 [详细]
  秦置舞阳县,因县城在舞水(潕水,今三里河)之北,故名;据《太平寰宇记》:在舞水之阳,因以名县;从潕水得名,因其源头珠花四溅,形若水花飞舞而名潕水。 [详细]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