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霞浦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霞浦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唐宋时期,境域分属劝儒乡擢秀里和灵霍乡万安里。

元至清光绪年间,大部境域属城坊行政区。

清宣统元年(1909年),为城坊区。

民国25年(1936年),隶属第一区。

民国28年(1939年),改称城厢联保。

民国29年(1940年),改为长溪镇,属第一区。

翌年,改为县直辖镇。

1949年10月,废长溪镇建制,隶属第一区。

1955年12月,第九区并入,称城关区。

1956年2月,分出后港区,城关区改为城关镇。

1958年,撤销后港区,大部乡村划属城关镇,成立城关人民公社。

1961年,城关公社复为城关区。

1964年,境内分设万贤、中乘、俊星、东关、西关5街、5大队。

1966年6月,从城关区分设城关镇,仍辖5街、5大队。

“文化大革命”期间,所属街道(大队)分别改称1949年、胜利、前进、东风、光明街道(大队)。

1971年12月,城关镇与城郊公社合并为城关公社。

1980年3月,城关公社分设城关镇、城郊公社。

城关镇辖原5街、5大队。

1981年,城关镇改称松城镇,所属街道(大队)复名为万贤、中乘、俊星、东关、西关街道(大队)。

2004年1月成立松城街道。

2017年搬迁。

唐宋时期,境域分属劝儒乡擢秀里和灵霍乡万安、温麻、柘阳里。

元至清光绪年间,境域分属一都、二三都、二十五六都、二十七都、三十四五都、三十六七都。

清宣统元年(1909年)至民国中期,为附城区。

1936年,隶属第一区。

1943年,称松鸥示范乡。

1949年10月,废松鸥示范乡,隶属第一区。

1955年改称第九区。

1955年12月,撤销第九区,境域属城关区。

1956年2月,分出为后港区。

1958年,撤销后港区,并入新成立的城关公社。

1961年,城关公社复为城关区。

1966年10月,城关区改为城关公社。

1968年4月,改称城效公社。

1971年12月,城关镇与城郊公社合并为城关公社。

1980年3月,城关公社分设城关镇、城郊公社,境域为城效公社。

1981年,改称州洋公社。

1984年,改为州洋乡。

2004年1月成立松港街道。

2020年由松港街道析置成立,地名沿用至今。

1949年初建立第二区公所,驻长春乡,1952年改为长春区公所,1958年5月撤区设立长春工作片中心指挥组,同年9月成立长春人民公社,1961年5月恢复区建制,仍称长春区公社,1966年撤区以革委会代替管委会,1980年12月复称管委会,1984年4月建立乡人民政府,1992年长春乡改为长春镇。

唐宋时期,境域属劝儒乡擢秀里。

元至清光绪年间,境域分属福宁州(府)四都、五六都、七都。

清宣统元年至民国中期,大部境域属上东(西洋)区,局部地区属中东(青皓)区。

1936年,隶属第二区。

1940年,设凤城镇。

1943年,凤城镇并入三沙镇。

1945年,划原凤城镇、武平乡大部地区成立凤平乡。

1949年底隶属第四区。

1956年2月,改称牙城区。

1958年,撤销牙城区,成立牙城人民公社。

1961年5月,牙城公社复为牙城区。

1966年10月,牙城区改为牙城公社。

1984年,牙城公社改称牙城镇。

1949年初,属第六区公所管辖。

1956年2月称溪南区公所。

1958年撤区,设溪南工作片中心指导组。

同年9月,原六区分建溪南、沙江两处人民公社。

1961年5月复建区公所。

1966年8月撤区复建公社管委会。

1968年4月,以革命会取代管委会。

1980年12月,撤革委会,复为管委会,1984年8月,改为溪南镇并沿用今。

1949年后,1950年划为第六区,1958年公社化时,第六区划分为沙江、溪南两个公社,1960年8月改为沙江区,1966年8月撤区,复为公社管委会。

1968年4月以革委会取代管委会。

1980年12月撤革委会恢复管委会。

1984年8月,改为沙江镇。

1950年10月建立第七区公所,驻地下浒镇,1956年2月改称下浒区公所。

1958年5月撤区,设立下浒工作片中心指导组。

同年9月成立下浒人民公社。

1961年5月恢复区建制,公社改为区公所。

1966年8月,撤区成立管委会。

1968年4月,以革委会取代管委会,1980年12月复为管委会。

1984年4月,改为下浒镇并沿用至今,驻地下浒村。

唐宋时期境域属劝儒乡擢秀里。

元代属五都。

明至清光绪年间,属五六都。

清宣统元年,设下东(三沙)区。

民国29年(1940年),设三沙镇。

1949年10月,取消三沙镇建制,境域属第四区。

1952年6月,成立三沙镇。

1954年11月,成立海岛区,三沙镇属海岛区。

1955年5月,设三沙区,下辖7乡镇。

1958年,改设三沙人民公社。

1961年5月,三沙公社复为三沙区,翌年10月,三沙区所辖的嵛山公社划属福鼎县。

1966年10月,三沙区改为三沙公社。

1983年11月,三沙公社改称三沙镇。

宋代境域属灵霍乡温麻、柘阳里。

元至清光绪年间,分属三十六七都、三十八九都、二十五六都、四十四五都。

清宣统元年(1909年)至民国中期,分属小南区、下西区。

民国25年(1936年)属第一区。

民国29年(1940年)成立盐田镇,属第三区。

1949年10月,废盐田镇,属第三区。

1956年2月改称盐田区。

1958年撤销盐田区,成立盐田人民公社。

1961年5月,改为盐田区。

1966年改为盐田人民公社。

1984年撤销盐田人民公社,改为盐田畲族乡。

宋代,境域分属劝儒乡擢秀里、柘阳里。

元至清光绪年间,境域分属二都、三都、四都、二十八都。

1936年,隶属第二区。

1958年设水门公社。

1961年5月,水门公社改为水门区。

1966年10月,水门区改为水门公社。

1984年水门公社改为水门乡。

1985年水门乡改为水门畲族乡。

建国初,属第五区,辖地除本乡外,还包括现在柏洋乡和水门畲族乡的承天、百苋,区公所在溪西。

1953年现柏洋乡的辖地划出另行设区,其余仍属第五区。

1958年撤区建立人民公社,改为崇儒、溪西两个公社,同时把承天、百苋二个村划归水门公社管辖。

1959年下半年崇儒、溪西两社合并为崇儒区。

1966年下半年改为崇儒公社。

1973年受批孔反儒思潮影响,改崇儒为从农。

第一次地名普查后恢复原名。

1985年9月改为崇儒畲族乡。

宋代,境域属灵霍乡柘阳里。

元至清光绪年间,境域分属柘洋下里二十八都、二十九都和柘洋上里三十三都。

清宣统元年至民国中期,地属下西(崇儒)区。

民国25年(1936年),隶属第一区。

1949年10月,隶属第五区。

1952年,从第五区分出第八区,区公所驻柏洋。

1958年,撤销区建制,成立柏洋人民公社,下辖11个大队。

1961年5月,柏洋公社改为柏洋区,下辖5个公社、35个大队。

1962年,增设陈墩、林洋、禅洋、西坑4公社。

1966年10月,柏洋区改为柏洋公社。

1984年,柏洋公社改为柏洋乡并沿用至今,辖28个村委会。

20世纪50年代初,隶属第七区。

1956年,隶属下浒区,1959年,设下浒公社管理委员会,1961年恢复区建制后,设下浒区工作委员会,1984年,改为下浒乡人民政府,1986年7月,撤销下浒乡,分别设立下浒镇和北壁乡。

1953年,北礵、浮鹰、西洋等岛屿全部解放,建立基层政权,1954年11月建立海岛区公所。

区公所驻三沙,1955年5月海岛区划为海岛、三沙两个区,海岛区公所迁往浮鹰岛,1956年在浮鹰岛成立区公所,1958年5月区公所迁到西洋岛。

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1961年7月,恢复区建制。

1966年8月撤区复称公社管委会,1968年以革委会取代之。

1980年12月复称管委会。

1984年8月建立海岛乡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