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薛集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薛集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相传260年前,有薛姓人家在现镇政府北500米处的薛堰设集,集上薛姓为白莲教徒,扬言能将凳当马,撒土成兵,因此惊动了官府,派兵镇压,并将薛姓斩尽杀绝,当时薛姓有小孩到谢营舅家走亲,方免一死,后改为谢姓,此后,薛集无薛姓至今,仍称薛集。
清乾隆年间,秦姓在此设立集市,得名“秦集”。
明朝时,山西大槐树一赵姓人家南迁至此,恳荒耕种,后代子孙与当地人通婚联姻,人口逐渐增多,形成村庄,因处于平岗上,得名“赵岗”。
明朝初年,余姓最早迁此居住,后陆续有张、郭两姓来此定居,张姓居西,余姓居中,郭姓居东。因张姓、郭姓发展迅速,余姓减少,为此余姓礼让此地给张姓、郭姓。为纪念余姓,得名“余起营”。另说:此地原为余姓所居,又为清代屯兵之地的旗营,得名余旗营,旗、起谐音,后演变为余起营,今虽无姓,仍用原名。
明朝时,张姓兄弟二人从现河南省邓州市北大张岗迁此居住,后发展为村落,称张岗,为同薛集东南面的张岗相区别,又称“北张岗”。1984年,名张岗。
明朝中期,杜姓从襄阳黑龙集杜家桥迁入此地定居,与王姓居住一起后发展为村落,得名“杜王营”。
明、清时期此地村民在光化县通河南新野县的官道旁设集立市,接待过往客商,得名杨集。
明朝,韩姓人从山西大槐树迁居此地逐渐发展形成村落,得名韩营。
明朝间,山西大槐树移民大迁移,徐姓迁此居住形成村落,称“徐家营村”。清朝中期,有部分徐姓向南300米处居住,称“下徐营”,原徐营村称“上徐营”。合称徐营。
相传300年前,薛姓在现镇政府北500米处的薛堰设集,称薛集,集上薛姓为白莲教徒,扬言能将凳当马,撒土成兵,因此惊动了官府,派兵镇压,当时薛姓有小孩到谢营舅家走亲戚,方免一死,后改为谢姓,此后,薛集无薛姓,仍用原名。
明朝初年,马姓人在此岗地居住,得名“马岗”。清末民初,因连年战乱,土匪横行致村庄荒废。现在的马岗村是1965年原增产大队刘家桥、皇城营、大小张户营迁至此处逐渐发展形成村落的。
明朝有潘姓人家在此居住,由于地处低洼地带,得名潘洼。清朝时潘姓家族衰败,人口减少,刘、王、陈三姓迁入,仍用原名,称“潘洼”。
以传说得名。早年此地无人居住,明朝时期,一齐姓讨饭孕妇在此生产,孩子出生时天亮了,齐姓孩子后在此娶妻生子,形成村落,故名“天明齐”。
明朝初年,关姓人在此集居,名“关节岗”,并在村东北路边修一座接官亭。后关姓人衰败,张姓人迁居此地,仍用原名。1984年,名关岗。
明朝年间,薛集北刘岗村刘氏后裔一支,从家族中分出南迁至薛集南6千米处居住,因两村同处于一条南北走向的平岗地带,为便于区分,故称“南刘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