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淹底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淹底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淹底村东高西低,形似马蹄,所以曾名为马蹄村,当地就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淹底原名马蹄村,西头富来东头穷,这句民谣就道出了当年的淹底村东面地势较高,灌溉不便利,西面地势较低,灌溉便利,所以西头较东头富裕。后来,又因该村处于土丘之下,地势较低,天气多云雨,又改名为瀹底。四清运动后,下乡工作队为通俗方便将瀹底改为淹底。
现在的杨张村是当年杨李镇的北关,村边粉场残留大批的铸铁留下的小瓷碗可为凭证。光绪三年大灾,杨李镇住户,有的饿死,有的逃奔他乡,北关幸存,住户逐渐增多,以杨、张两姓居多,故名杨张。
孙思邈医术高超,名誉满天下,隋之帝曾招他委以重任,孙思邈不慕分官俸禄,借故有病婉言谢绝。从此隐姓埋名钻研医学,在洪洞以南偏僻小村“大坂村”即孙张村隐居。今孙张村“孙”姓大部分为孙思邈的后裔。故名。
相传,古时有一凤凰落地于此,头朝西鸣叫三声展翅西飞。故此为宝地,故建凤凰池,起名凤凰村,象征人杰地灵。后因张姓住户居多,东有孙张,依方位更名西张村。
程黄村现以黄孙李三姓居多,关于村名的来历,据老人们讲,该村原以黄程两姓为多,且来此地也早,依照两姓而名程黄。
相传,府底村的村名原来不叫府底,叫府郭村,当时,姓郭的是当地的一户,有一个叫郭德润和郭玉邦的在村里挖出一个砖刻的墓碑,上面写着府郭村,当时村里的人想,把名改为来,说要富就富到底,不敢过了头,故改名叫府底村。
该村在古时迪姓人居住而得名。
上张村素有张姓居多,择上而居之说,据村民传说古称凤凰村,遗憾的是文革期间规模较大的张姓家庙被破坏,相关文字记载已不可再寻。据说张王卢姓从陕西迁移至此,现村中以张王卢许四大姓居多,其次有郭吴刘等姓。据张姓一兵备道台墓碑及张姓和卢姓家谱记载,该村在明朝时称洪洞县望乡张石上里上张村。
高村以高姓居住多而得名。该村位于高崖之上,依地势高而名高村。
据村中长者周文虎等人讲,后泉村古称九门村,后来才称侯泉村。在村东南有一老泉,人称老泉沟,其泉旧时可浇150亩地,相传为侯姓人开此泉,泉出名后超过村名,再后来侯泉就成了村名,抗战胜利后正式简称后泉至今。
说法一:南宋时期,民族英雄岳飞率帅金北伐,与杨家后人杨丙兴的军队在此会合,故名杨岳。说法二:据现在世老人口授,村原有关帝等庙数座,在碑刻捐资名单以杨、岳两姓俱多,故按杨岳姓氏成名。“1946年归洪洞县四区小孔寨行政村管辖。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先后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个阶段,这时隶属大孔寨张政府领导。
相传此村原叫孙保村。一年除夕夜,有一神仙老人路过此村以南的王村,喊卸炭来,让王村的人接炭,当地就盛产煤炭,但王村的人说:我们村的柴还烧不完呢,卸什么炭呢,老人听后大怒,点火烧了枣树,王村人奋力追赶,当赶到孙保村时,天刚五更,老人回头对追赶的人说,回去吧,误了大年初一拜年把。说罢就不见了。从此,因为王村人把神仙赶紧到了孙保村,所以便把孙保村改名为赶圣村,清朝年间,有一孙姓教书先生在赶圣村教学,与当时村长议论此传说,先生说,人家赶上神仙,我们不能叫赶圣,要敬起来。因此,当时改名为敬圣村。
该村据传言原名为东郭村,这在古老的庙宇门上曾刻有东郭村字迹,但由来未可知,后又何沿变志东谷村,以了解也未有了得知,所以顾名思义,大概是因村临沟较多面有谷字之称,但不可为信。又一传说,该村在清乾隆年间开始有住户,地处河谷,因邻村先有南谷,又位于南谷之东而得名东谷。
该村历史上曾取名南郭村,村民依崖穴居,面对沟壑,后来龙去脉有一儒士提议,因南郭的谐音有难过之嫌,于是就更名为南谷村。
据村中长者讲,柏庄左称拴马庄,传说隋时麻叔谋回乔李,北麻时常将他的马拴在此间的一棵古大柏树下,再后来有人在林下盖了间小屋开了7个茶馆,逐渐才形成村子,人称拴马庄。后来传说麻叔谋生性残忍,让手下兵士抓七岁以下的小孩,挖其活人心让他享用,麻叔谋死后,民愤极大,其马匹被众人抢走,自引拴马庄逐渐演变成柏庄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