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叶茂台镇各村地名由来

叶茂台镇各村地名由来

  清初,有周姓者迁来此处搭窝棚垦荒首居,年久成村,得名周家窝堡。乾隆年间,山东青州府周家庄村民赵德芳来此定居,仍用原名。民国年间,村民打井时,挖出一个石桩子,石桩子上刻有“癸皇在位”四字,遂改“周家窝堡”为“太平庄”。 [详细]
  清初,有阎姓者迁来此处垦荒首居,年久成村,因此地系大片荒草甸子,遂得名阎荒地。 [详细]
  清乾隆年间,村中老百姓捐资修建了一座无木砖石结构,八尺见方的庙宇,因庙门朝向南山,遂取村名为庙台山。 [详细]
  清雍正年间,由盛京拨来旗民于此定居,年久成村,因村南有山,盛产磨刀石(“磨刀石”俗名为“当石”),故名为“当石山”。 [详细]
  清初,有薄姓者由山东济南府迁来此处垦荒定居,年久成村,因村西有一沙坨子,故名薄坨子。 [详细]
  因村后有山,山峦起伏,四峰并列高耸,与笔架相似,遂以山命名,称其村为四架山。 [详细]
  清初,有蒙王以黑牛纳贡于皇室,每每路经此地食宿,遂修一牛圈,取名为黑牛圈。又因本村近西养桎木门门东第二屯,靠近柳条边边台,故而改称黑牛圈二台子。民国年间废去黑牛圈三字,简称二台子。1981年县内重名,亦因源于边台,方位在西,便加“西”字以区别之,遂名西二台子。 [详细]
  因村落靠近柳条边边台,遂更名为侯家台。道光年间,又根据近养桎木门,为门东第一台,改称头台子。后因县内重名,方位在西,于1981年12月更名为西头台子。 [详细]
  顺治年间,有阎、汪、刘、朱、李等五户,由关内迁来此处垦荒定居,得名“五家子”。后因此地森林茂密,鸱枭鸟(别称“猫头鹰”,俗称“夜猫子”)成群聚集,昼伏夜出,每到晚间鸣叫声响彻四野。亦因该地系柳条边边台之一,曾开设有一边门(叶茂台边门,不在老边十六边门序列之内)遂更“五家子”之名为“夜猫台”。清道光年间,因此地辟有一条彰武通往铁岭的官道,过往客商经常于此小憩、打尖或住宿。同时进行些简单的物物交换。时间一长,便逐渐发展成为商贸集镇。清末,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村人及过往客商均认为“夜猫台”之名不雅。在大家的倡议下,由乡绅李东文、李金提议,改“夜猫台”为“叶茂台”。取枝繁叶茂,寓意各业兴旺、发达、繁荣之意。于是,“叶茂台”之名便一直沿用至今。 [详细]
  清乾隆年间,官府出卖荒地,有贾姓等十八户在此报领耕地首居,日久成村,因村东漫岗上长满榛子树,遂取村名为榛子街。 [详细]
  一说,清代法库门有四户当官的,雇人在此地搭窝棚为其开荒种地、放养牛羊,故名“四官窝堡”。另有一说是:清代有一位蒙古王爷,名字叫“四官”,在此占荒后,招佃户耕种,遂名“四官窝堡”,解放后改成“四官堡”。 [详细]
  清初有杜、金、崔三户蒙族人迁移此处首居,成村落后,取村名为“三家子”。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重修关帝庙清理地基时,挖出一个石经幢,高丈许,底部棱形石盖上有房型盖顶,石面上刻有佛像,村人称其为石桩子,庙修好后将之移入庙内,遂更村名为“石桩子”。 [详细]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