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易门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易门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明隆庆元年(1567年),龙泉街道境域设十会。

清宣统三年(1911年),称中区。

民国十年(1921年),称东区。

民国二十年(1931年),称区。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称乾元镇。

1949年12月,建城区。

1950年10月,称一区。

1958年11月,称城关公社。

1963年2月,称一区。

964年,称城关镇。

1969年12月,称反修公社。

1979年12月,称城关公社。

1984年1月,建龙泉镇。

2000年3月,方屯乡并入龙泉镇。

2011年1月,撤镇设龙泉街道。

明朝、清朝时期,六街街道境域属石定乡。

清宣统三年(1911年),属北区。

民国二十年(1931年),属四区。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属上定乡。

1949年10月,属兰英区。

1950年10月,禄丰县三区米川乡(现茶树、二街、柏树)划入兰英区,后称四区。

1958年10月,属狮子山公社。

1959年11月,为柏树公社。

1963年,复称四区。

1969年12月,改东风公社。

1979年12月,更名柏树公社。

1984年1月,改柏树区。

1987年12月,改六街镇。

2011年3月,改六街街道,同时将柏树村民委员会分成六街社区和柏树社区。

明隆庆元年(1567年),绿汁镇境域属西乡。

清乾隆十九年(1764年),属保良乡。

民国十年(1921年),属西区。

民国二十年(1931年),属三区。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属惠民镇。

1949年12月,属惠民区。

1950年10月,属三区。

1954年7月,双柏县三家厂乡划归易门县(三区)。

1957年11月,双柏县者拉、腊品、龙格利3乡划归易门县三区。

1958年11月,成立三家厂公社。

1961年7月,属三家厂区。

1963年2月,改五区。

1969年12月,更名胜利公社。

1979年12月,更名绿汁公社。

1984年1月,改绿汁区。

1987年12月,改绿汁镇。

明清朝时期,浦贝彝族乡境域属十会、南乡及保西乡。

清宣统三年(1911年)后,属南区、东区。

民国十年(1921年),称南区。

民国二十年(1931年)称二区。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改称汇川区。

1949年10月,属汇川区。

1950年10月,称二区。

1959年11月,称浦贝公社。

1963年2月,浦贝公社与易都公社合并称二区。

1969年12月,称红旗公社。

1979年12月,称浦贝公社。

1984年1月,称浦贝区。

1987年12月,撤区建浦贝葬族乡。

明隆庆元年(1567年),十街彝族乡境域为南乡。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属保西乡。

清宣统三年(1911年),属南区。

民国二十年(1931年),属二区。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属汇川乡。

1949年10月,建汇川区。

1950年10月,属二区。

1958年11月,称易都公社。

1960年,称十街公社。

1961年10月,设十街区1963年2月,属二区。

1969年12月,属红旗公社。

1979年12月,属浦贝公社。

1984年1月,从浦贝公社分出,设十街区。

1987年12月,改为十街彝族乡。

明隆庆元年(1567年),铜厂彝族乡境域称西乡。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称保良乡。

清宣统三年(1911年),称西区。

民国二十年(1931年),称三区。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称惠民镇。

1949年12月,称惠民区。

1950年5月,并入汇川区;10月,称三区1958年11月,称铜厂公社1961年1月,称三家厂区1963年2月,称三区。

1969年12月,称团结公社。

1979年12月,称铜厂公社。

1984年1月,称铜厂区。

1988年1月,称铜厂彝族乡。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小街乡境域属石定乡。

清宣统三年(1911年),属北区。

民国二十年(1931年)属四区。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称上定乡。

1949年10月,建兰英区1950年,兰英区与柏树区合并为第四区。

1958年11月,属狮子山公社。

1961年7月,属小街区。

1963年2月,属四区。

1969年12月,属东风公社。

1984年2月,小街单独成立小街区公所。

1987年10月,撤区建小街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