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居建村始于清乾隆年间,设有百户长管理屯务,因首任百户长而得名买买提依敏于孜。1881年大部分村民被胁迫去沙俄后,幸存者迁至坡下重建住所而得名英塔木。1940年起相继搬至坡上重建新村,沿用旧名。英塔木,”新村“之意。 |
因村西有一般清泉而得名。喀拉苏,意为清水。 |
以墙的颜色而得名。阿克塔木,“阿喀塔木”的音变,意为白色的墙。 |
以手工业而得名,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来此定居的维吾尔族农民因擅长编织苇席,故名,包尔其,意为“编席人”。 |
以手工特产和屯田户数而得名。玉其温,意为“三户”。为避重名,故前冠包尔其以示区别。 |
托万克温,意为下十户,故名。 |
因土层薄,地下多石子而得名。夏合勒克塔木,本意为建在“石子滩上的村庄”。 |
因位于夏合勒克塔木村西面而得名。托万克塔木,意为“下村”。 |
1820年布力开、曲鲁海等地几户农民来此开荒,村庄逐渐形成。相传1825年,村民买买提依敏因参加开凿皇渠有功,被封为“木拉甫”(管水的官员),由此得名“木拉甫买里”。1952年,谐其音更名木拉提,沿用至今。木拉提,意为管水的官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