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元谋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元谋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元马镇地处元谋县中部,镇人民政府驻地元马镇发祥路43号,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跨东经101o50′~102o03′,北纬25o40′~25o45′之间,属云贵高原西部,滇中高原的主体部位。地势多为金沙江干热河谷平坝区。整个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南北窄,略呈长方形,境内最高海拔1322米,最低海拔1065米。气候属南亚热带干热季风气候,昼夜温差大,四季不分明(仅有农历冬月气温较低),基本无冬、无霜,故有“天然温室”之称。

元马镇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在元谋县中首屈一指。森林覆盖面积达28%,林木蓄积量57540m3。土地以紫色土、水稻土、红壤和黄棕壤为主,紫色土主要分布于海拔1065~1322米的东部坝区。元马镇城区一带属湖泊沉积土,内含速氮、速钾较丰富,适宜水稻、蔬菜、甘蔗、水果等作物生长。南部杨柳村、汉禄一带属燥红壤性水稻土,含速氮、速磷、速钾丰富,适宜水稻、柑桔、蔬菜生长。

本镇辖马街、张二村、双龙、翠峰、东城、大沟、龙泉、清和、摩诃、星火1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和乐甫、禾阳、丙华3个行政村,82个村(居)民小组,有国土面积133.4平方公里。2016年末,全镇共有23916户59273人(县级机关单位总人口604人,13个社区、行政村总人口58669人)。其中:男30078人,女29195人;城镇人口38530人,乡村人口20743人;少数民族15136人,占总人口的25.43%。主要少数民族有彝族10275人、傈僳族2649人、回族1473人。年末耕地面积42493亩,其中水田23168亩、旱地19325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8127亩,总产量24308吨,人均有粮572千克;种植蔬菜37101亩,蔬菜总产量112985吨,蔬菜产值27719万元。全年肉类总产量5344吨,禽蛋产量113吨。年末全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97018.9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335元。全镇工农业总产值511314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41336万元、农业总产值69978万元),财政总收入7453万元。个私经济5424户,从业人员27835人,实现营业收入73.12亿元,实交税金5431万元。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7亿元,完成招商引资28.56亿元。

镇党委下辖基层党委4个、党总支13个、党支部119个,年末有中共党员2179人。其中:农村党员1513人;少数民族党员444人;女党员628人。年内发展-员25人。其中:少数民族党员5人;女党员15人。镇团委下辖村级团委1个、团总支14个、团支部84个,年末有团员1563人。其中:少数民族团员311人;女团员871人。

全镇有普通中学1所,教学班51个,在校生3186人,教职工264人,其中专任教师170人,初中毛入学率123%、升学率98.57%、巩固率98.8%。有中心完小2所、完小11所,教学班128个,在校生4839人,教职工324人,其中专任教师312人,小学入学率100%、升学率100%、巩固率99.75%。有中心幼儿园1所,教学班12个,在园幼儿485人,教职工55人,其中专任教师42人。全镇有农民专业技术协会102个、会员8695人,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07个,社员3111人。有镇文化站1个、农家书屋19个,文化站藏书0.95万册。有农村文化活动室53个,有混凝土篮球场106块,其中灯光球场37块。有农村文艺演出队43支1065人,民间传统花灯队15支203人。广播覆盖率100%,电视覆盖率100%。有镇卫生院2个,社区(行政村)卫生室13个,镇卫生院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03人, 13个社区(行政村)卫生室共有乡村医生29人。全镇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36980人,参保率169.12%,收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费469.09万元。

黄瓜园镇位于元谋县中北部,全镇国土面积200平方公里,辖11个村委会、79个村民小组,境内居住着汉族、傈僳族、彝族、傣族、苗族等民族,有9579户,总人口36037人,其中,农业人口33905人,非农业人口2162人。总耕地面积36732.33亩,人均耕地面积1.08亩。镇党委下设8个党总支、79个党支部,有党员1156人。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该镇以实现“四好”党委为目标,取得了显著成效。
元谋县辖镇。1949年为勒品乡,1952年为第八区,次年改甘泉区,1958年建羊街公社,1961年改区,1969年改公社,1973年划为羊街、花同两公社,1984年分别改区,1988年改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23公里,为高寒贫困山区,面积149平方公里,人口1.0万。元(谋)花(同)公路过境。辖羊街、甘泉、平地、中坝、木溪悟5个行政村。以农业为主,林业为辅,主产水稻、玉米、烤烟、水果和木材。
元谋县辖乡。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立元谋县,设县治于此。清光绪四年(1878)县署迁马街,1958年属红旗公社,1961年分为老城、元马两个公社,1984年改公社为区,1988年改乡。位于县城正南,距县城9公里。面积225.4平方公里,人口2.9万。成昆铁路和元(谋)牟(定)、元(谋)龙(同)公路过境。辖老城、老者格、波亨、库南、苴那、丙间、丙月、那能、尹地、挨小、清和11个行政村,农产水稻、玉米、小麦、甘蔗、豆类、冬早蔬菜,主要矿藏有煤、石棉,工业有小月旧铁矿,清和宇锋果品厂,阿郎砂场等。“元谋猿人遗址”在境内。
元谋县辖乡。1973年由苴林公社划出,成立芝麻公社,1981年更名为物茂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21公里。面积245平方公里,人口1.6万。108国道过境。辖物茂、罗兴、凹、芝麻、虎溪5个行政村。农产水稻、玉米、小麦、豆类、蔬菜、甘蔗等,特产酸角、攀枝花。工业有石灰厂。
元谋县辖乡。原属武定县环洲乡,1955年由武定县划归元谋县,设江边区,1958年成立公社,1962年改区,1969年恢复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29公里。面积252.3平方公里,人口1.5万。成昆铁路、元(谋)姜(驿)公路过境,有龙街渡口,自治州最大的渡口和码头。辖龙街、大树村、盐水井、鱼窝、丙弄、阿卓、中村、卡莫8个行政村。农产水稻、玉米、小麦、花生、甘蔗。工业有石膏厂。
1956年,新平乡与华庄乡合并,各取首字得名。汉代时期,属蜻蛉县,隶越西郡。

蜀汉时期,属蜻蛉县,隶方南郡。

晋代时期,属兴宁郡。

隋属蜻蛉川,隶南宁总官府。

唐代时期,属天池县,隶尹州。

大理政权时期,属褒州,隶弄栋府。

元代时期,属大姚县,隶大理万户府。

民国时期,仍属大姚县。

1951年,建立华庄、新平、大河边3乡,属大姚县第二区。

1956年12月,因修河尾水库,华庄、新平、大河边3乡划归元谋县,属班果区,合并华庄、新平2乡,取名新华乡。

1958年,属苴林公社。

1961年,分设班果公社与苴林公社,新华属班果公社。

1962年,改公社为区,属班果区。

1969年,属班果公社。

1973年,将新华、华丰、浪巴铺、大河边、光辉5个大队由班果公社划出,建立新华公社,驻地小牛街。

1984年4月,改新华公社为新华区。

1988年3月,改新华区为新华乡。

元谋县辖乡。1973年从班果公社分出,成立新华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21公里。面积183.9平方公里,人口0.8万。元(谋)大(姚)公路过境。辖华丰、新华、新平、大河边、光辉5个行政村。农产水稻、玉米、甘蔗、烤烟,土特产有小枣。境内有土林奇观。

元谋县辖乡。1961年设班果区,1963年区政府迁平田,1969年改公社,1984年复改区。1988年改乡,同年更名平田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城11公里。面积188平方公里,人口1.2万。元(谋)大(姚)公路过境。辖平田、华竹、班果、新昌4个行政村。以农业为主,主产水稻、玉米、甘蔗,盛产造纸原料龙须草。境内有土林奇观。
凉山乡源于雷应山,“雷应”属傣语,“雷”为山,“应”为凉,故名凉山。又因“水凉草茂,竹木莽莽”而名。清代时期,属武定县环州区。

民国初期,属武定县第六区。

1955年,为环州区凉山乡,乡政府驻把世者村;同年11月,由武定县环州区划归元谋县,为元谋县直辖乡。

1958年,属红旗公社。

1962年,属元马区。

1969年,属元马公社。

1980年3月,由元马公社划出把世者、何家村、石夹箐、阿羊4个大队,组建凉山公社。

1984年,撤销凉山公社,所属大队并入元马区。

1988年3月,把世者、大水井、那迪、冷水箐4个行政村从元马区划出,成立凉山乡。

元谋县辖乡。1980年由元马公社,划出建立凉山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乡。为高寒贫困山区,位于县境东,距县城9公里,面积79平方公里,人口0.4万。元(谋)凉(山)公路通达。辖世者、冷水箐、那迪、大水井4个行政村。以农业为主,林业为辅,主产玉米、林果。

"  姜驿乡在元谋县北部、金沙江北岸。东至黑者与武定县白马口村隔江相望;南至火焰山、阿米拉与江边乡为邻;西至杠香村、上树湾,依祭牛山与四川会理金雨乡交界;北至界碑箐、大路边、石头村,与会理黎洪乡交界;东北与黎洪瓦厂坪交接;西北与江边乡接壤。全乡国土总面积254、7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姜驿街,地处东经101°54′、北纬26°,距县城66公里。全乡辖姜驿、水平石、糯拉鮓、半箐、画匠、贡茶、太平、白果、以都拉9个村委会,56个村民小组,2004年全乡总人口13168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