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址坊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址坊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来一对夫妇以扎纸房子为业,村民也陆续开设造纸作坊,拉动当地造纸业的发展,得名纸坊。后因谐音被讹传为址坊,沿用至今。
明洪武三年(1370),刘二阁携妻儿,从山西洪洞县迁居于此,发展成村,因村庄较小,取村名为小刘。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村南有一水沟,有几户刘氏族人迁居水沟以南建村。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治理水利,将小水沟开挖成排水的大沟,长年流水不断,大沟阻止了两岸的刘氏家人来往,沟北称后刘,沟南称前刘,故名。
东周列国,齐桓公在召陵(今郾城县东)会见八国诸侯订立盟约,在此地修筑城寨,名曰“齐盟寨”。《东周列国新编》上册92页载。当时寨中修建了很多瓦屋。明初,赵姓一族迁入,发展成村,取村名为瓦屋赵。1986年发展为东、西两个村庄。此村居东,故称东瓦屋赵。
东周列国,齐桓公在召陵(今郾城县东)会见八国诸侯订立盟约,在此地修筑城寨,名曰“齐盟寨”。《东周列国新编》上册92页载。当时寨中修建了很多瓦屋。明初,赵姓一族迁入,发展成村,取村名为瓦屋赵。1986年发展为东、西两个村庄。此村居西,故称西瓦屋赵。
明末,由山西洪洞县迁入一族缑姓人家,发展成村,故名缑家。
明末,从陕西凤翔县陈村迁出弟兄二人,行至河南省新安县铁门镇附近,老二想定居下来,老大愿继续前行,临别时二人商定,将来所到之处皆名陈村,老大继续前行,最终来到今西华县址坊镇一带定居,因排行老大,故名。
明初,山西洪洞人李天佑携家人迁来此地建村,因其有习武练拳之习惯,故取村名拳李。1984年,因村民多姓李,更名为李庄,故名。
明末,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侯姓和阎姓数户在此居住下来,侯姓人多,阎姓人少,两家都同意以两姓氏为村名,侯姓排前,阎姓排后,故名侯阎。
明末,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一族人家定居此村,因村南有一处可以停船的河湾,当时俗称为沱,故取村名为南沱。后演变为南陀,故名。
元至正十年(1350),从江南迁入蔡姓一家,和原有闫姓一户共居建村,取名闫蔡。1949年,因蔡姓的人丁兴旺,改村名为蔡庄,故名。
原名李湾,因村民多为李姓,且地处沙河转弯处。清初,有一名叫程定帮的界首人,在官府衙门做事,李湾村有什么困难,程定帮热情帮忙,鉴于他的品德威望,村民商议改村名为程湾,故名。
清顺治十二年(1655),洛阳邵康街邵氏兄弟逃荒至现奉母镇后邵村定居。几十年后,邵氏兄弟分家,弟迁至此地定居,繁衍发展成村,得名邵庄。
明天启二年(1622),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张氏一族人定居此处。因此地北靠颍河自西北至东南的河湾内,渐成村落,定村名为湾张。
明末,叶氏一家从山西洪洞县迁入此地定居,后形成村落,因村北有一颍河桥,故名叶桥。
原名一角村,因村南和村东都临沙河,村庄地处沙河自西向东,向北的拐弯处,故称一角村。清初,因当时村周围河岸全是柳树,春天柳絮漫天飘飞,故演变为柳屿村。清中叶,村东建有码头,河水北流,冲着码头产生了回头水后而向南流,码头得名南流渡口,简称南流。村名以码头命名为南流村,故名。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