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织金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织金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明属朵你则溪。

清属幕恩里。

民国初属中区。

1932年,属第一区。

1950年,属第一区。

1955年,属城关区。

1956年,设城关镇,为县辖镇。

1958年秋,设城关联社。

1959年1月,设城关公社。

1961年8月,复设城关区。

1962年复设城关镇。

2013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撤销织金县城关镇八步镇绮陌乡普翁乡三甲白族苗族乡设置金凤等6个街道办事处的批复》(黔府函〔2013〕104号)文件,同意撤销织金县城关镇,设置双堰街道,以原城关镇双龙、桂花、黑石、干河、大寨、荷花、北门、花红、太平、金南、双堰、星秀等12个村(社区)地域为双堰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域,办事处驻双堰社区。

2013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撤销织金县城关镇八步镇绮陌乡普翁乡三甲白族苗族乡设置金凤等6个街道办事处的批复》(黔府函〔2013〕104号)文件,同意撤销织金县城关镇,设置文腾街道,以原城关镇水依、西湖、大坡、独山、金北、金西、金中等7个村(社区)地域为文腾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域,办事处驻金北社区。

2013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撤销织金县城关镇八步镇绮陌乡普翁乡三甲白族苗族乡设置金凤等6个街道办事处的批复》(黔府函〔2013〕104号)文件,同意撤销织金县城关镇,设置金凤街道,以原城关镇白岩、克蚂、新寨、独店、田坝、岩脚、化垮、冷坝、平寨、鱼塘等10个村地域为金凤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域,办事处驻冷坝村。

2013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撤销织金县城关镇八步镇绮陌乡普翁乡三甲白族苗族乡设置金凤等6个街道办事处的批复》(黔府函〔2013〕104号)文件,同意撤销织金县三甲白族苗族乡,设置三甲街道。

明代时期,属陇胯则溪。

清代时期,属慕恩里。

民国初期,属中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设墨峰乡,属一区。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属西文镇。

1950年1月,属一区。

1952年2月,设绮陌乡,属七区,为区政府驻地。

1958年9月,成立群潮公社。

1959年1月,改管理区。

1984年2月,改为绮陌乡。

2013年,撤销绮陌乡,设置绮陌街道。

史称把步。

明代时期,属陇胯则溪。

清代时期,属向化里设则溪塘,改为八步。

民国初期,属北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设毕水镇,属十一区,为区公所驻地。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设碧云乡。

1950年1月,属五区,为区政府驻地。

1952年2月,分别设碧云、山脚、新场、化处、坝子等乡。

1958年,撤乡建八步公社。

1961年8月,分别建八步、新场、山脚、化处等公社。

1984年2月,置八步、及新场等乡。

1992年1月,撤区建八步镇。

2013年,撤销八步镇,设置八步街道。

2019年8月2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毕节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黔府函〔2019〕83号)文件,同意织金县设置惠民街道。

惠民街道辖原三甲街道的惠民社区、惠泽社区、恒大社区、涌潮社区、木戛社区、尖山社区、干坝社区、箐脚社区,街道办事处驻惠民社区。

明代时期,属陇胯则溪。

清代时期,属向化里七甲。

民国初期,属东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一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一区桂果联保。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置桂果乡。

1951年1月,属一区;同年6月,属四区。

1952年,属二区。

1955年5月,改名桂果区;同年10月17日,改名小猫场区。

1958年9月,改为联社。

1959年1月,建公社。

1961年8月,恢复区建制。

1962年7月,撤区,所辖公社分别划为城关、猫场、龙场3个区;同年12月,恢复桂果区。

1992年1月,撤桂果区,建桂果镇。

元代时期,为磨坡长官司驻地(今塘房村)。

明代时期,属陇胯则溪。

清代时期,属怀忠里五甲。

民国初期,属东区。

民国十三年(1924年),属二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置七星镇,属三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二区七狮联保。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置文诚镇。

1950年6月,属二区。

1952年2月,置三区。

1955年5月,改名牛场区。

1958年9月,改牛场联社。

1961年8月,恢复牛场区建制。

1992年1月,撤区建牛场镇。

史称虎场,为与织金县县境内外的多个虎(猫)猫区别,又名大虎(猫)场。

明代时期,属陇胯则溪。

清代时期,属兴文里三甲。

民国初期,属东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置兴文镇,属二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兴屹联保。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置兴文镇。

1950年1月,属二区。

1952年2月,属四区。

1955年5月,改名猫场区。

1958年9月,改联社。

1959年1月,改公社。

1961年8月,恢复猫场区。

1992年1月,猫场区改猫场镇。

明代时期,属陇胯则溪。

清代时期,大部属怀忠里四甲,少部属大定府。

民国二年(1913年),属东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设化起镇,属第四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末,属三区。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设化起乡。

1950年1月,属三区;同年6月,化起、自强、腾龙3乡合并为三区,区政府驻腾龙。

1952年2月,属六区。

1955年5月,龙场区并入化起区。

1958年9月,改化起联社。

1962年7月9日,撤销化起区,所辖的4公社划归龙场区;同年12月12日,恢复化起区辖原所属的公社。

1992年1月,撤区建化起镇。

史称龙场,为与织金县境内外多个龙场区别,故称干河龙场。

明代时期,属陇胯则溪。

清代时期,属怀忠里二甲。

民国初期,属东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置腾龙镇,属五区。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设腾龙镇。

1950年1月,属三区,为区政府驻地。

1952年6月,设五区。

1955年5月,冠名龙场区。

1958年9月,改名爱国公社,属化起联社。

1961年7月,设置龙场区。

1962年7月,撤化起区属龙场区;同年12月,恢复化起区。

1992年1月,撤龙场区建龙场镇。

元代时期,属高桥长官司,仡佬族拉家居住地,故名依拉家。

明代时期,属陇胯则溪,为彝族所辖九底十八嘎之一的野那架,彝语称“以那嘎”,意即水深山间平地,后改为以那架。

清初时期,属大定府。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划归平远州。

民国初期,属北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设复兴镇,属十区。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设复兴镇。

1950年1月,为第六区。

1952年2月,为第九区。

1955年5月,名以那架镇。

1958年9月,设以那公社。

1984年2月,改以那区。

1992年1月,撤区建以那镇。

三塘镇曾名猴场。

元代时期,属市北洞长官司。

明代时期,属的都则溪。

清初设三塘站。

清代时期,属敦仁里三甲。

民国初期,属西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设镇隶八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设三乾联保,隶五区。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设乡。

1950年1月,设四区;同年6月,设七区辖4乡。

1952年2月,设十区辖14乡,划原辖少普、白泥乡建十一区。

1955年5月,区冠名三塘。

1958年9月,改为三塘联社,辖梁魏(三塘)等7个公社。

1959年1月,改联社为公社。

1961年8月,撤销公社,恢复区建制。

1962年7月,撤阿弓区划归三塘区;同年12月,恢复阿弓区建制。

1967年5月,改称区革命委员会。

1961年8月,恢复区建制。

1992年1月,撤区建三塘镇。

明代时期,属的都则溪。

清代时期,属敦仁里六甲。

民国初期,属西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设乡,属七区。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设保,属少普乡。

1950年1月,属四区少普乡;同年6月,属七区。

1952年2月,建十一区。

1955年5月,冠名阿弓区。

1958年8月,改为联社。

1959年11月,成立公社。

1962年,裁区,属三塘区;同年12月,恢复阿弓区建制。

1992年11月,撤区设阿弓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