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周巷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周巷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根据姓氏得名。最初居民为钱、王、蒋、段四姓,四姓居民在王家田(栗树湾)东边岗北端,建成长200丈、宽2丈的一条巷子为居住点,并逐渐形成了集市。初期钱姓人多势众,称为钱家巷,继之王姓发展,称之为王家巷。元朝末年,周氏一世祖福三公为避红巾军之乱,自黄州府麻城县仙居乡迁至德安府孝感县青山口陈家冲。二世祖笔文公迁居绿林祠堂湾。明朝中期,六世祖复经公后裔迁入王家巷。其后钱、段二姓绝户,王、蒋二姓外迁,周姓人丁兴旺,改名周巷。
绿林是祠堂湾后岗的那片树林。
村内有一小山岗叫宽山。
荣华,取荣华富贵之意,反应村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明末清初,黄姓道人为保一方平安,联合周边群众在黄家大湾前选址建庙,并按顺序设立五大份,黄、汤、孙、张、郑,黄为第一大份。
原名张集,以张姓四湾(张集、岗上湾、二张湾、唐田)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小集市。人民公社时期,把骆湾和周堰与张姓四湾划分成一个新的大队,为突出新政府新成员,取焕然一新之意,改名为新张。
清乾隆年间,袁氏自摸令塘迁居至此。当时没有地名,因南、北、西三面环山,遂取名袁家山。
原名蔡家冲,因解放初期冲内三个互助组联合组成一个大队得名三联。
原名四里冲,全冲男丁俱为刘姓,他们活姓刘死姓毕,即毕刘。始祖公毕觉明因避“红巾军”之难,自麻城迁居孝邑毕家山,后迁屋脊沟,最后定居四里冲。至五始祖福寿公因伯考官江州清廉如毕浏河之水,百姓爱戴有加。遂以浏为姓,去水从“刘”,取从善如流之意,始更刘姓。解放后,由本村原涂巷区委书记刘理洲提议,借用伟人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取名“燎原村”。
青山即青山顶,山名。有孟宗墓、青山道观。
明朝崇祯年间,大学士程正揆官拜三品,是明朝著名的书法家,他的老家是现在的大屋村,因为他的府邸很大,后来把该湾称大屋湾。
相传唐朝末年,一支随黄巢起义而失败的黄氏子孙,为躲避唐军追杀,逃至河南潢川,在地主张相公的麻地躲过一劫。后辗转至双峰山下的“白菜窑”定居。后向山下冲口发展,改为黄家冲。解放前,黄家冲革命热情很高,涌现了以张玉清为首的著名一百零八烈士,这大概与黄氏子孙崇尚民主自由的血统有关。解放后因境内两座主高峰如双笔擎天,且为孝感第一峰而得名双峰村。
相传此塘有泉眼直通东海,东海二蛟龙常常自泉眼潜入磨陂塘兴风作浪,危害百姓。一日黄昏,张天师路过此塘,见塘中波涛汹涌,塘附近天昏地暗。知道又是二龙作怪,遂从腰上掏出令牌扔到塘中。转瞬塘中风平浪静,天空夕阳依旧。作恶多端的二龙被彻底降服了,但天师的令牌再也没有找到。当地百姓为了纪念此事,便在磨陂塘西泄水口建了一座双层石板桥(三步两道桥)供行人通过,意即二龙永远被踩在了脚下。并沿此道在一里之内修了三座庙,分别压住二龙的龙头、龙身、龙尾。清朝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江南举人袁秉宪任孝感县知县,一次体察民情,来到磨陂塘。听说了“三步两道桥”和“一里三座庙”的故事后惊叹不已。拧须沉思良久,道:此塘改名摸令塘,此庄改名龙泉庄。龙泉村由此得名。
“公平”取用公与平两字。指村民生活在公正、法制、和谐平安的环境中。
“阳岗”指西阳岗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