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卓资县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卓资县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源于山名,因镇东山顶平似桌子,故名“桌子山”。后改“桌子”为“卓资”,意为卓有资产,一直延用至今。 [详细]
  清朝嘉庆元年(1836年),山西省清源(今清徐县)杨姓等12户农民相继来此开荒种地,因村中古庙前有一较高旗杆而得名。 [详细]
  “十八台”系蒙古语,意为“泥沼”。清光绪七年(1881年),几户蒙古族牧民迁此放牧,因有泥滩,故名。 [详细]
  “巴音锡勒”系蒙古语,意为“富饶的山梁“。 [详细]
  土城子村北大黑山可见古栈道一处,悬崖峭壁中有樊梨花洞一座,洞的正厅中存放三个石棺,传说是樊梨花誓师之棺,镇由此得名。 [详细]
  相传康熙帝北巡归化(今呼和浩特市),曾避雨大榆树下,对榆树赞赏有加,因此得名。 [详细]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在境内建成宝化寺,寺庙墙涂为红色,因此取名红召。 [详细]
  2006年3月,合乡并镇,归入旗下营镇。2013年3月,恢复乡建制。 [详细]
  由县境的“桌子山”雅化为“卓资山”,简称“卓资”。 [详细]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