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城关区东岗街道长洼山村等1434个村为“甘肃省卫生村” |
四工,以清代屯田工区排序为四而得名。1949年10月,西南乡在四工设第四行政村;1953年2月,设四工乡;1961年4月,成立四工大队;1966年10月,易名向前大队;1969年12月恢复四工大队。1983年3月,改为四工村。四工村……。 |
城北,因地处县城北侧而得名。1958年9月,设城北大队;1966年10月,易名跃进大队,1969年12月,恢复城北大队;1982年3月,改为城北村。城北村……。 |
向阳,含有永远向着太阳的寓意。1970年12月成立。1983年3月,改为向阳村。向阳村……。 |
定西村共从四地区(定西、白银、兰州、天水)十县市(定西、临洮、渭源、陇西、会宁、古浪、榆中、通渭、清水、甘谷)迁入移民485户,1927人。其中定西地区移民占70%以上,此村因而被命名为定西村。该地因位于定西村,故名。1990年前后原甘肃省两西办与敦煌市签订指令性移民责任书,从定西县向敦煌市移民。1993年3月命名,归敦煌市农委管理,1996年移民结束后划归转渠口乡。定西村……。 |
东沙门村北靠沙漠戈壁,东西部方向是无遮挡的风口,植被稀少,环境恶劣,风大、沙多、树木少,风起沙扬,故称“沙门”,又因其位于215国道以东,故称东沙门,后在此建村,名东沙门村。1949年后为五区三乡三行政。1955年成立东沙门初级社。1956年转为第四农业高级社。1958年为东沙门生产队。1961为转渠口人民公社东沙门大队。1966年改为东方红大队。1969年恢复为东沙门大队。1983年3月改置村。……。 |
清雍正年间,现阶州村从甘肃省阶州县(现陇南武都县)迁入移民,建阶州坊、阶州庙、阶州戏台。后村以坊名。阶州村前身为阶州村和石槽村。阶州村1949年后为五区四乡三行政。1955年成立发展、金星两个初级社。1956年转为第三农业高级社。1958年更名为敦煌人民公社红敦大队石槽生产队。1961年为转渠口人民公社五家梁、阶州两个生产队。1965年合并为阶州大队。1966年改为革命大队。1969年恢复为阶州大……。 |
因境内有白马塔而得名。清雍正年间,白马塔村二、四组从甘肃省金县(即现榆中县)迁入移民,称金县坊;一、三组从甘肃省礼县迁入移民,称礼县坊。土改时属三区三乡一行政。1955年建红星塔初级社。1957年扩建为红星塔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党河大队红星塔生产队。1961年为党河人民公社红星大队。1981年更名为白马塔大队。1983年3月改置村。白马塔村……。 |
清代后期,敦煌道教盛行,当地都建有道教的庙宇,其中有一座规模比较大的庙宇处在该村,大庙地名由此产生。土改时属三区三乡三行政。1954年建安化桥初级社。1957年扩建为安化桥高级社。1958年与南台堡杨家沟合并为敦煌人民公社党河大队安化桥生产队。1961年为党河人民公社大庙大队。1966年更名为永红大队。1969年恢复为大庙大队。1983年3月改置村。大庙村……。 |
十九世纪,有几户秦姓人家为了生存,依托在鸣沙山脚下,利用党河上游水源充足的条件,在这块人迹罕见的地湾,开荒种地,繁衍生息。就此,“秦家湾”地名由此而来。后村以此为名。前身为秦家湾村和李家墩村。1955年建秦家湾初级社;1957年转为桥墩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党河大队桥墩生产队;1961年为党河人民公社秦家湾大队;1966年更名为红山大队;1969年恢复为秦家湾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 |
清雍正4年(1726)由甘肃省兰州府(今兰州市)移民至此,后以移民原址所在地命名为兰州村。前身为兰州村和兰厅村。兰州村土改时属三区二乡三行政。1954年组成柴家堡子初级社。1957年为杨家桥高级社、十七、十八、十九生产队。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杨家桥大队九队。1961年为杨家桥公社兰州大队。1966年更名为红卫大队,1969年恢复为兰州大队。1983年3月改置村。原兰厅村以清代兰州厅移民居耕区得……。 |
因位于总二支渠的中段,故名。土改时属三区一乡三行政。1955年建成兰州厅、中渠二个初级社,后合并为杨家桥高级社的十三、十四、十五、十六队。1958年改为敦煌县人民公社杨家桥大队七、八队。1961年为杨家桥公社新兰、中渠二个大队。1966年合并为红星大队。1969年复名为中渠大队。1983年3月改置村。中渠村……。 |
据说清朝末年此地土匪猖獗,常常侵掠百姓,朝廷官兵到此扎营剿匪。多年后,此地仍保留着废旧营房的痕迹,故称此地为营盘,后村以此为名。1949年后属三区六乡一行政1、2、3自然村。1955年建红光、明光两个初级农业社。1956年并入阳关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南湖大队阳关大队。1961年为南湖公社营盘大队。1966年更名为红湖大队。1969年恢复为营盘大队。1983年改置村。营盘村……。 |
因靠近三危山而得名。前身为西河槽村、会宁村。原西河槽村,清雍正年间甘肃省西和县农民移民到西和坊(即现在的西河槽),因“和”“河”混淆,改称西河。“槽”是因为当时所在地位于党河古河槽,南北两边被窦家墩村和月牙泉镇的两边土层夹挟,呈长条槽形,故名西河槽。原西河槽村1949年后属二区五乡三行政。1955年成立红光、高潮两个初级社,同年秋两社并转为红光高级农业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三危大队红光生产队……。 |
因新墩村三组的南面有清代新建的烽火台和老爷庙而得名。清雍正年间,新墩村四组从我省安定县(即现在的定西县)迁入移民,曾称安定坊。现新墩村解放前属二乡三保。解放后为二区二乡一行政;1955年成立新墩农业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三危大队五墩中队新墩生产队;1966年更名为新建大队;1969年恢复为新墩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新墩村村名沿用至今。新墩村……。 |
因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左右从敦煌姓张的汉民在桥头子(今马场)一代养马,故桥头子遂称为马场故名。1983年沿用至今。马场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