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芭蕉侗族乡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芭蕉侗族乡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明朝属金峒土司;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属恩施;清乾隆年间(1736-1795),张、吕、康、黄四姓开发建集,属恩施县市郭里五甲。

民国初袭里甲制;民国十六年(1927)属恩施县第三区(芭蕉)芭蕉联保第二保;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第三南乡区(芭蕉)芭蕉乡第二保;民国二十九年(1940)裁区设乡,属芭蕉镇第二保。

1950年属芭蕉区芭蕉乡;1953年属第五区(芭蕉区)芭蕉镇;1956年属第五区(芭蕉区)寨湾乡红镇农业合作社。

1958年属芭蕉人民公社芭蕉管理区,下辖群英(塘湾,关口)、红镇(芭蕉村)、金星(灯笼坝)3个大队;1961年属芭蕉区芭蕉公社,下辖群英、红镇、金星3个大队;1968年属芭蕉区革命委员会芭蕉公社革命委员会,下辖群英、红镇、金星3个大队;1975年属芭蕉公社芭蕉管理区,下辖群英、红镇、金星大队3个大队;1981年属芭蕉公社芭蕉管理区,下辖芭蕉村、园艺场、长梁子3个大队。

1984年属芭蕉区芭蕉镇,下辖灯笼坝、后池、龙潭沟、二台坪、草子坝、野鸡滩、芭蕉村、园艺场8个村。

1997年撤芭蕉区,属芭蕉乡芭蕉管理区,下辖灯笼坝、后池、龙潭沟、二台坪、草子坝、野鸡滩、芭蕉村、园艺场8个村;2001年合并芭蕉乡和黄泥塘侗族乡,建芭蕉侗族乡芭蕉办事处,下辖灯笼坝、后池、龙潭沟、二台坪、草子坝、野鸡滩6个村。

2002年属芭蕉侗族乡,为芭蕉社区居民委员会,下辖下坝、大坝、塘湾、园艺场4个居民小组。

清乾隆年间(1736-1795),湖南、贵州、江西杨、谭、刘、肖、姚、龙等姓氏因“改土归流”迁至此地,属恩施县市郭里五甲。

民国初袭里甲制;民国十六年(1927)属恩施县第三区(芭蕉)芭蕉联保第一保;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第三南乡区(芭蕉)芭蕉乡第一保;民国二十九年(1940)裁区设乡,属芭蕉乡第一保。

1949年末,建立芭蕉区人民政府芭蕉镇;1952年属第五区(芭蕉区);1956年属寨湾乡金星农业合作社。

1958年属芭蕉人民公社寨湾管理区金星大队;1961年属芭蕉公社金星大队;1968年属芭蕉区革命委员会芭蕉公社革命委员会金星大队;1975年撤区并社,属芭蕉公社芭蕉管理区金星大队;1981年属芭蕉区灯笼坝村。

1984年属芭蕉区草子坝乡灯笼坝村;1994年属芭蕉镇灯笼坝村;1997年属芭蕉乡芭蕉管理区灯笼坝村。

2001年,龙潭沟、后池、灯笼坝3个村合并为灯笼坝村,下辖金星坡、香树林、牌楼、龙潭沟、麻子沟、后池、桐子湾7个村民小组,属芭蕉侗族乡。

清雍正年间(1723-1735),湖南、贵州的龚、李、谭、刘、黄、尹等姓迁至此地,属恩施县市郭里五甲。

民国初袭里甲制,民国十六年(1927)属恩施县第三区(芭蕉)芭蕉联保第二、三保;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第三南乡区(芭蕉)芭蕉乡第二、三保;民国二十九年(1940)裁区撤乡,属芭蕉镇第二、三保。

1949年恩沿袭旧制;1952年属第五区(芭蕉区)寨湾乡;1956年属寨湾乡,下辖6个农业合作社。

1958年属芭蕉人民公社寨湾管理区;1961年属芭蕉区寨湾公社,为前农(二台坪)、火花(草子坝)、东升(野鸡滩)3个大队;1968年属芭蕉区革命委员会寨湾公社革命委员会,为前农(二台坪)、火花(草子坝)、东升(野鸡滩)3个大队;1975年撤区并社,属芭蕉公社芭蕉管理区,为前农(二台坪)、火花(草子坝)、东升(野鸡滩)3个大队;1981年属芭蕉公社草子坝乡,属芭蕉公社芭蕉管理区。

1984年合并芭蕉公社和干溪公社为芭蕉区,分为芭蕉镇和草子坝乡,下辖灯笼坝、龙潭沟、后池、二台坪、草子坝、野鸡滩6个村;1997年属芭蕉管理区。

2001年属芭蕉办事处。

2002年村组合并,属芭蕉侗族乡,设立寨湾村村委会,将二台坪村、草子坝村、野鸡滩村合并为寨湾村,为朱家河组、蚂蟥田组、马宝园组、草子坝组、桐木村组、二台坪组、涧湾组7个村民小组。

清乾隆年间(1736-1795),湖南杨、姚、吴等姓因“改土归流”,迁至此地,属恩施县市郭里五甲。

民国初袭里甲制;民国十六年(1927)属恩施县第三区黄泥塘联保第五保;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第三南乡区(芭蕉)桅杆堡乡第五保;民国二十九年(1940)裁区设乡,属黄泥乡第五保。

1949年12月,属芭蕉区黄泥乡;1952年属五区(芭蕉)水井、王家村。

1958年属芭蕉人民公社黄泥管理区;1961年属芭蕉区黄泥公社;1966年9月,王家村并入黄泥公社,下辖先锋(马河滩)、黄金(黄泥塘)、高潮(二凤岩)、前进(石堰塘)、新华(青龙山)、群力(王家村)6个大队;1968年属芭蕉区革命委员会黄泥公社革命委员会;1975年撤区并社,属干溪公社黄泥塘管理区;1981年属干溪公社黄泥塘管理区。

1984年属芭蕉区黄泥塘乡,下辖黄泥塘、马河滩、青龙山3个村。

1997年撤销芭蕉区,组建芭蕉乡、黄泥塘侗族乡,属黄泥塘侗族乡黄泥塘管理区。

2001年合并芭蕉乡和黄泥塘侗族乡为芭蕉侗族乡,属黄泥办事处。

2002年1月将黄泥塘、青龙山和马河滩三村合并为黄泥塘村,设立黄泥塘村委会,下辖八角楼、龙神坳、江西街、凉水井、十字路、马家槽、刘杨村、白鳝田、杨家槽、王家湾10个村民小组。

清乾隆年间,湖南、江西等地的金、黎、冯、冉、谢、谭等姓氏因“改土归流”,移居此地,属恩施县市廓里五甲。

民国初袭里甲制,民国十六年(1927)属恩施县第三区天桥联保第五保;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第三南乡区(芭蕉)天桥乡第五保;民国二十九年(1940)裁区撤乡,属天桥乡第五保。

1949年12月属芭蕉区天桥乡;1952年属五区(芭蕉区)米田乡。

1958年属芭蕉人民公社米田管理区;1961年属芭蕉区米田公社,下辖米田、红星(古寨)、小河3个大队;1968年属芭蕉区革命委员会米田公社革命委员会,下辖米田、红星(古寨)、小河3个大队;1975年属干溪公社米田管理区,下辖米田、红星(古寨)、小河3个大队;1981年属干溪公社米田管理区,下辖米田、红星(古寨)、小河3个大队。

1984年属芭蕉区米田乡,下辖小河、大坳、古寨3个村;1992年属芭蕉乡米田管理区。

1997年属黄泥塘侗族乡米田管理区,下辖大坳、小河、古寨3个村;2001年属芭蕉侗族乡米田办事处。

2002年将大坳村、小河村合并为米田村,设立米田村村民委员会,下辖黄家槽、学堂堡、大坳、后坪、洞湾、小河6个村民小组。

天桥原有古集镇为明代施州南疆古集市和重要军事通道。

清朝同治七年版恩施县志载入南乡集场。

清乾隆年间(1736-1795),罗、李、张、陈、谭等姓氏因避水灾迁至此地,属恩施县市郭里五甲民国初袭里甲制;民国十六年(1927)属恩施县第三区天桥联保第四、六;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第三南乡区(芭蕉)天桥乡第四、六保;民国二十九年(1940)裁区撤乡,属天桥乡第四、六保。

1950年属芭蕉区天桥乡;1952年属五区(芭蕉区)天桥乡;1956年属芭蕉区天桥乡,辖3个高级农业合作社。

1958年属芭蕉人民公社天桥管理区,下辖桂花(马路口)、白果(白果树)、尖山(尖山坪)、卫星(四方坪)4个生产大队;1961年属芭蕉区天桥公社,下辖桂花(马路口)、白果(白果树)、尖山(尖山坪)、卫星(四方坪)4个生产大队;1968年属芭蕉区革命委员会天桥公社革命委员会,下辖桂花(马路口)、白果(白果树)、尖山(尖山坪)、卫星(四方坪)4个生产大队;1975年属干溪公社天桥管理区,下辖桂花(马路口)、白果(白果树)、尖山(尖山坪)、卫星(四方坪)4个生产大队;1981年属干溪公社天桥管理区,下辖白果树、马路口、尖山坪、四方坪4个生产大队。

1984年属芭蕉区天桥乡,下辖白果树、马路口、尖山坪、四方坪4个村。

1997年属黄泥塘侗族乡天桥管理区,下辖白果树、尖山坪、四方坪、马路口4个村;2001年属芭蕉侗族乡天桥办事处。

2002年将马路口村、四方坪村合并为天桥村,设立天桥村村委会,下辖马路口组、窑厂坡组、沙子坡组、老街组、花栗树组、欧家坪组、谢家湾组、四方坪组、双二洞组9个村民小组。

1368-1398明洪武年间,向姓因避战乱迁至此地,属湖广都司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清乾隆年间(1736-1795),金、范、谭、刘、苏等姓氏因避水灾迁至此地。

;属恩施县市廓里五甲。

民国初袭里甲制,民国十六年(1927)属恩施县第三区芭蕉联保第五保;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第三南乡区(芭蕉)芭蕉乡第五保;民国二十九年(1940)裁区设乡,属芭蕉区芭蕉乡第五保。

1949年属芭蕉区瓦屋乡;1952年属五区(芭蕉区)瓦屋乡。

1956年属芭蕉区瓦屋乡,下辖5个农业合作社。

1958年属芭蕉人民公社瓦屋管理区,下辖黎明、红旗、更新、新民4个大队;1961年属芭蕉区瓦屋公社新春大队;1968年属芭蕉区革命委员会瓦屋公社革命委员会新春大队;1975年属芭蕉公社瓦屋管理区新春大队;1981年属芭蕉公社瓦屋管理区高拱桥大队。

1984年属芭蕉区高拱桥乡,下辖高拱桥、青岗树、苏家寨、浪坝4个村。

1997年属芭蕉乡高拱桥管理区,下辖高拱桥、青岗树、苏家寨、浪坝、朱砂溪、寒婆岭、剩口河、小红岩、槽狭沟9个村;2001年属芭蕉侗族乡高拱桥办事处,下辖高拱桥、青岗树、苏家寨、浪坝4个村。

2002年将高拱桥、青岗树、苏家寨、浪坝4个小村合并为高拱桥村,设立高拱桥村村委会,下辖范家坝、枫香坡、金家院、浪沟、张家堡、曹家湾、大坪、大坡、堰塘坪、瓦屋坝、大岩洞、白腊树、曾家坝13个村民小组。

清乾隆年间,有金、徐、敖、周、陈、吴六大姓因经商从外地来朱砂溪安家落业。

清朝晚期属恩施县市廓里五甲。

民国初袭里甲制,民国十六年(1927)属恩施县第三区朱砂联保第十三保;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第三南乡区(芭蕉)朱砂溪乡第十三保;民国二十九年(1940)撤区建乡,属朱砂溪乡第十三保。

1950年属芭蕉区朱砂乡;1953年属五区(芭蕉区)朱砂乡。

1958年属芭蕉人民公社硃砂管理区,下辖朱砂大队(朱砂溪)、新华大队(寒婆岭)、胜利大队(剩口河);1961年属芭蕉区红岩公社,下辖朱砂大队(朱砂溪)、新华大队(寒婆岭)、胜利大队(剩口河);1966年属芭蕉区红岩公社,下辖朱砂、新华、胜利、红山4个大队;1968年属芭蕉区革命委员会红岩公社革命委员会,下辖新民、新春、黎明、红旗、新华、胜利6个生产大队;1975年裁区并社,属芭蕉公社瓦屋管理区,下辖新民、新春、黎明、红旗、新华、胜利6个生产大队;1981年属芭蕉公社瓦屋管理区,下辖朱砂溪、寒婆岭、剩口河、小红岩、槽狹沟、仙人桥6个生产大队。

1984年属芭蕉区朱砂溪乡,下辖朱砂溪村、寒婆岭村、剩口河村、小红岩村、槽狹沟村、仙人桥6个村。

1997年撤区建乡,为高拱桥管理区,属芭蕉乡,下辖苏家寨、青岗树、高拱桥、浪坝、寒婆岭、朱砂溪、胜口河7个村;2001年为朱砂溪办事处,属芭蕉侗族乡,下辖朱砂溪、寒婆岭、剩口河、小红岩、槽狹沟5个村。

2002年撤管理区设大村,将朱砂溪、寒婆岭、剩口河三个小村合并为朱砂溪村,下辖肖家坪、九拐子、小溪源、李家坝、东挂片、北坡、张家坝、龙家河、东流水、小龙神坳、泡桐树、山岳洼12个村民小组。

明洪武二年(1368-1398),湖南、贵州廖、曹、王、谢等姓遵“湖广填四川”诏令,迁居此地。

清末属恩施县市郭里五甲。

民国初袭里甲制;民国十六年(1927)属恩施县第三区(芭蕉)桅杆联保第十二保;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第三南乡区(芭蕉)桅杆乡第十二保;民国二十九年(1940)裁区撤乡,属桅杆乡第十二保。

1949年解放,沿袭旧制;1952年属恩施县五区(芭蕉区)红岩乡。

1958年属芭蕉人民公社红岩管理区;1961年属芭蕉区朱砂、红岩公社;1966年朱砂公社与红岩公社合并,为红岩公社;1968年属芭蕉区革命委员会红岩公社革命委员会;1975年撤区并社,属芭蕉公社大鱼管理区红山大队;1981年属芭蕉公社大鱼管理区小红岩村。

1984年属朱砂乡小红岩村;1985年公社合并属南河管理区;1997年属朱砂溪管理区小红岩村。

2002年村组合并,属芭蕉侗族乡,设小红岩村村民委员会,将小红岩,槽狭沟,仙人桥三个小村合并为小红岩村,下辖旗树坪、关岩坪、小红岩、瓦屋、露池、仙人桥共6个村民小组。

清乾隆年间(1736-1795),江西、湖南兰、李、刘、陈、杨、阙、高等姓,因避水灾迁至此地,属恩施县市郭里五甲。

民国初袭里甲制;民国十六年(1927)属恩施县第三区桅杆联保第六、七保;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第三南乡区(芭蕉)桅杆堡乡第六、七保;民国二十九年(1940)裁区设乡,属芭蕉镇第六、七保。

1950年属桅杆区,下辖南河乡、大鱼乡;1953年属第五区(芭蕉区)南河乡、大鱼乡。

1958年属芭蕉人民公社南河管理区,下辖健康、高峰、友谊、同心、群兴、永兴6个大队;1961年属芭蕉区南河公社,下辖健康、高峰、友谊、同心、群兴、永兴6个大队;1968年属芭蕉区革命委员会南河公社革命委员会,下辖健康、高峰、友谊、同心、群兴、永兴6个大队;1975年撤区并社,属芭蕉公社南河管理区,下辖健康、高峰、友谊、同心、群兴、永兴6个大队;1978年属芭蕉公社大鱼管理区,下辖红山、永兴、友谊3个大队;1981年属芭蕉公社南河村,下辖大鱼龙、坟前坝、苦竹笼、仙人桥4个村。

1997年属芭蕉乡南河管理区,下辖仙人桥、大鱼龙、坟前坝、苦竹笼、小红岩、槽狭沟6个村;2001年属芭蕉侗族乡南河办事处,下辖仙人桥、苦竹笼、坟前坝、大鱼龙4个村。

2002年坟前坝村、苦竹笼村、大鱼龙村合并为南河村,设立南河村村委会,下辖苦竹龙、柿子坪、大河堰、沙子门、团堡、坟前坝、牛场、小鱼龙、大鱼龙、书童沟、楸木园、瓦场坡12个村民小组。

清乾隆年间(1736-1795),湖南、贵州等地的赵、兰、邵、张、钟等姓氏因“改土归流”,迁至芭蕉塘湾黄家堡,属恩施县市郭里五甲。

民国初袭里甲制,民国十六年(1927)属恩施县第三区(芭蕉)桅杆联保第五保;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第三南乡区(芭蕉)桅杆乡第五保;民国二十九年(1940)裁区设乡,属芭蕉镇第五保。

1950年属桅杆区桅杆乡花场村;1952年属第十四区(大集区)花场乡,驻地黄连溪。

1958年属光辉(大集)人民公社花场管理区,下辖大树子、白岩湾、花场3个大队;1961年属大集区花场公社,下辖先锋(火铺塘)、前锋(大树子)、明星(三尖龙、黄连溪、河茅坝)3个大队;1968年属芭蕉区革命委员会花场公社革命委员会,下辖先锋(火铺塘)、前锋(大树子)、明星(三尖龙、黄连溪、河茅坝)3个大队;1975年属芭蕉公社白岩管理区,下辖群兴(苦竹笼)、先锋(火铺塘)、前锋(大树子)、白岩(白岩湾)4个大队;1981年属芭蕉公社白岩乡管理区。

1984年属芭蕉区白岩乡,下辖白岩湾、火铺塘、大树子、漆林场、三尖龙5个村。

1997年属芭蕉乡白岩管理区,下辖白岩湾、火铺塘、大树子、三尖龙4个村。

2001年属白岩办事处。

2002年实行村组合并,属芭蕉侗族乡,火铺塘村、大树子村和白岩湾村合并为白岩村,设白岩村村委会,下辖富阳坡组、背阴沟组、火铺塘组、丁家湾组、大树子组、大槽组、界上坪组、富尔山组8个村民小组。

清康熙年间(1662-1722),贵州的李、易、阙、赵、张、向、兰等姓因“改土归流”,迁至此地,属恩施县市廓里五甲。

民国初袭里甲制;民国十六年(1927)属恩施县第三区桅杆联保第五保;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第三南乡区(芭蕉)桅杆堡乡第五保;民国二十九年(1940)裁区设乡,属芭蕉镇第五保。

1950年属桅杆区桅杆乡;1952年属第十四区(大集)花场乡。

1958年属光辉人民公社花场管理区明星大队;1961年属大集区花场公社明星大队;1968年属大集区革命委员会花场公社革命委员会明星大队;1975年属芭蕉公社白岩管理区明星大队;1981年属芭蕉公社戽口管理区黄连溪大队。

1984年属芭蕉区戽口乡,下辖黄连溪、河茅坝、三尖龙3个村。

1997年属芭蕉乡戽口管理区,下辖黄连溪、河茅坝、三尖龙3个村;2001年属芭蕉侗族乡戽口办事处黄连溪村、河茅坝、三尖龙3个村。

2002年将黄连溪、三尖龙、河茅坝3个村合并为黄连溪村,属芭蕉侗族乡,下辖大片、河茅坝、杉树湾、小河沟、寨门口、龙洞坪、水库、油榨沟8个村民小组。

清康熙年间(1662-1722),祖籍贵州姚、吴、杨、李、肖等姓因“改土归流”,迁居此地,清朝晚期属恩施县市郭里五甲。

民国初袭里甲制;民国十六年(1927)属恩施县第三区黄泥塘联保第八保;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第三南乡区(芭蕉)黄泥塘乡第八保;民国二十九年(1940)裁区设乡,属芭蕉镇第八保。

1949年属芭蕉区芭蕉乡;1952年属第五区(芭蕉区)戽口乡;1956年属芭蕉区,戽口乡,辖五星、红星2个高级农业合作社。

1958年属芭蕉人民公社戽口管理区,下辖五星、红星2个生产大队;1961年属芭蕉区戽口公社,下辖茶园、茶林、茶红、茶岗、茶山5个生产大队;1968年属芭蕉区革命委员会戽口公社革命委员会,下辖茶园、茶林、茶红、茶岗、茶山5个生产大队;1975年撤区并社,属芭蕉公社戽口管理区,下辖茶园、茶林、茶红、茶岗、茶山5个生产大队;1981年属芭蕉公社戽口管理区,下辖茅坝、黄连溪、茶园、羊毛山、戽口、筒车坝6个生产大队。

1984年属芭蕉区戽口乡,下辖河茅坝、黄连溪、茶园、羊毛山、戽口、筒车坝6个村。

1997年属芭蕉乡,下辖河茅坝、黄连溪、茶园、羊毛山、戽口、筒车坝6个村。

2001年戽口、羊毛山、茶园、筒车坝4个村合并为戽口村,设立戽口村村委会,下辖铜车坝组、彩虹山组、道路湾组、飞山庙组、吴家坡组、骡马洞组、后山组、壶瓶口组、寨子组、吴家湾组10个村民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