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9月,建立川硐街道居民委员会,接受川硐镇人民政府指导。 2007年4月,撤销川硐街道居民委员会,建立川硐居民委员会。 2014年,更名为天生桥社区,现隶属川硐街道。 |
1949年11月,属川硐乡第一保,下辖云盘、龙凤场、广场、堰边、坝关、川硐街上等6个甲。 1950年10月,废第一保建立第一行政村公所,隶属川硐乡公所。 1954年4月,撤销第一行政村。 1956年2月,云盘、龙凤场、广场、堰边、坝关、川硐街上和从牛郎乡划入的苗塘、火连坳、水田坝等初级社建立川硐高级社管理委员会,隶属川硐乡人民委员会。 1958年9月,隶属火炬人民公社。 1959年1月,撤销川硐高级社管理委员会,建立川硐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隶属川硐(7月更名为漾头)人民公社川硐管理区;11月,隶属城关人民公社川硐管理区。 1960年2月,苗塘、火连坳、水田坝3队从川硐大队划出,同从小江口大队划入的田坝队建立新塘大队,隶属不变。 1961年8月,川硐大队、新塘大队隶属川硐区川硐人民公社。 1965年2月,四路大队撤销,所辖的洋马塘、格落坡、木秀坪、大坳等队并入川硐大队。 1967年7月,撤销川硐新塘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建立川硐新塘大队革命委员会,隶属川硐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1979年1月,撤销川硐新塘大队革命委员会,恢复川硐新塘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隶属不变。 1984年4月,机构改革,撤销川硐新塘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建立川硐村村民委员会、新塘村村民委员会,隶属川硐乡人民政府。 1992年7月,撤并建,接受川硐镇人民政府指导。 2007年3月,撤并村,撤销川硐村、新塘村,合并建立川硐村。 同年4月,建立川硐村民委员会,接受川硐镇人民政府指导。 2014年,村改社区,现隶属川硐街道。 |
1949年11月,属川硐乡第二保,辖乌泥、姚家庄、黄栗树、照壁岩、田家湾、唐家寨、中寨、新寨、火麻坨、茶山等10个甲。 1950年10月,废第二保建立第二行政村公所,隶属川硐乡公所。 1954年4月,第二行政村撤销。 1957年2月,乌泥、姚家庄、黄栗树、照壁岩、田家湾、唐家寨、中寨、新寨、火麻坨、茶山等初级社建立乌泥高级社管理委员会,隶属川硐乡人民委员会。 1958年9月,隶属火炬人民公社。 1959年1月,撤销乌泥高级社管理委员会,建立光明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隶属川硐(7月更名为漾头)人民公社川硐管理区,11月,隶属城关人民公社川硐管理区,1961年8月,隶属川硐区川硐人民公社。 1967年7月,撤销光明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建立光明大队革命委员会,隶属川硐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1979年1月,撤销光明大队革命委员会,恢复光明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隶属不变。 1984年4月,机构改革,撤销光明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建立乌泥村民委员会,隶属川硐乡人民政府。 1992年7月,撤并建,接受川硐镇人民政府指导。 2014年,村改社区,现隶属川硐街道至今。 |
1949年11月,属大兴乡第五保,辖洋麻塘、格落坡、木坪、大坳、老塘、云董、凉湾、屯上等8个甲。 1950年10月,废第五保建第五行政村,隶属大兴乡公所。 1954年4月,撤销第五行政村。 1954年后,进行生产资料改造,走农业集体合作化道路。 1956年2月,进入农业高级合作化,原第五行政村洋麻塘、格落坡、木坪、大坳、老塘、云董、凉湾、屯上等建立四路高级社管理委员会,隶属川硐乡人民委员会。 1958年9月,隶属火炬人民公社。 1959年1月,撤销四路高级社管理委员会,建立四路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隶属川硐(7月更名为漾头)人民公社川硐管理区;11月,隶属城关人民公社川硐管理区。 1961年3月,从四路大队分出凉湾、老塘、云寨董、屯上等4个生产队,建立凉湾生产大队,1965年2月,撤销凉湾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建立红旗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 1967年7月,撤销红旗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建立红旗大队革命委员会,隶属川硐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1979年1月,撤销红旗大队革命委员会,恢复红旗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隶属不变。 1984年4月,机构改革,撤销红旗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建立凉湾村民委员会,隶属川硐乡人民政府。 1992年7月,撤并建,接受川硐镇人民政府指导,现隶属川硐街道至今。 |
1949年11月,属大兴乡第九保,辖界上、马脚云、大田、桐木湾、刘家、红岩塘、尖岩、龙塘坳等8个甲。 1950年10月,废第九保建立第九行政村公所,隶属大兴乡公所。 1954年4月,第四行政村撤销。 1957年1月,进人农业高级合作化,界上、马脚云、大田、桐木湾、刘家等初级社建立地罗王高级社管理委员会,红岩塘、尖岩、龙塘坳等初级社建立尖岩高级社管理委员会,隶属川硐乡人民委员会。 1958年9月,隶属火炬人民公社。 1959年1月,撤销地罗王高级社管理委员会,建立东风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撤销尖岩高级社管理委员会,建立尖岩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隶属川硐(7月更名为漾头)人民公社川硐管理区;11月隶属城关人民公社川硐管理区。 1961年8月,隶属川硐区川硐人民公社。 1966年夏,尖岩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并入东风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隶属川硐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67年7月,撤销东风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建立东风大队革命委员会,隶属川硐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1979年1月,撤销东风大队革命委员会,恢复东风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隶属川硐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1984年4月,机构改革,撤销东风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建立尖岩村民委员会,隶属川硐乡人民政府。 1992年7月,撤并建后,接受川硐镇人民政府指导,现隶属川硐街道至今。 |
1949年11月,属川硐乡第五保,下辖板栗园、范木溪、高车坪、屋场土、羊角冲、枫香坪、杨家坡、老本田、小溪、槐花、白岩、龙鱼冲、万家董上等13个甲。 1950年10月,废第五保建立第五行政村公所,隶属川硐乡公所。 1954年4月,第五行政村撤销。 1957年2月,杨家坡、枫香坪(含范木溪)、板栗园、高车坪(含屋场土)、羊角冲、老本田、小溪等初级社建立板栗园高级社管理委员会,隶属小江口乡人民委员会,槐花、白岩(腊洞溪)、龙鱼冲(亮坳)、万家董上等初级村同半沟等初级社建立板栗园槐花高级社,隶属小江口乡。 1958年9月,隶属红专人民公社。 1959年1月,撤销板栗园槐花高级社管理委员会,建立板栗园槐花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隶属坝黄人民公社小江口管理区。 1961年8月,隶属川硐区德胜屯人民公社。 1962年2月,从半沟大队分出板栗园槐花队。 1963年2月,隶属川硐区小江口人民公社。 1967年7月,撤销板栗园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建立板栗园大队革命委员会,隶属小江口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1979年1月,撤销板栗园槐花大队革命委员会,恢复板栗园槐花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隶属不变。 1984年4月,机构改革,撤销板栗园槐花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建立板栗园村村民委员会、槐花村村民委员会,隶属小江口乡人民政府。 1992年7月,撤并建,接受川硐镇人民政府指导。 2007年3月,撤并村,撤销板栗园村、槐花村,合并建立板栗园村。 现隶属川硐街道至今。 |
1949年11月,属川硐乡第三保和第四保,下辖半坡、兴隆、小江口、田坪、飞蛾洞(现属松桃县牛郎镇)、中寨、川硐湾、白果、上青杠、下青杠、董上、大坝田、土坪等13个甲和半沟(含3甲)、老冲、长坪、金竹园、夹岩沟等7个甲。 1950年10月,废第三保建第三行政村公所,隶属川硐乡会所。 1954年4月,撤销第三行政村。 1956年9月,河门口、少峰、桥冲、半坡、兴隆、小江口、田坪、飞蛾洞(现属松桃县牛郎镇)、中寨、川硐湾、白果、上青杠、下青杠、董上、大坝田、土坪等初级社建立小江口高级社管理委员会,隶属小江口乡人民委员会。 1958年9月,隶属红专人民公社,1959年1月,撤销小江口半沟高级社管理委员会,建立小江口半沟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隶属坝黄人民公社小江口管理区。 1961年8月,隶属川硐区德胜屯人民公社。 1963年2月,隶属川硐区小江口公社。 1967年7月,撤销小江口半沟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建立小江口半沟大队革命委员会,隶属小江口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1979年1月,撤销小江口半沟大队革命委员会,恢复小江口半沟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隶属不变。 1984年4月,机构改革,撤销小江口半沟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建立小江口村村民委员会、半沟村村民委员会,隶属小江口乡人民政府。 1992年7月,撤并建,接受川硐镇人民政府指导。 2007年3月,撤并村,撤销小江口村、半沟村,合并建立小江口村。 同年4月,建立新的小江口村民委员会,接受川硐镇人民政府指导,现隶属川硐街道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