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8月,由牛井镇和太和镇合并为金牛镇。 2010年12月,太和华侨农场和彩凤华侨农场在牛井片区的3农业生产队并入金牛镇。 |
越析诏亦称“磨些诏”或越析诏国,是由纳西族先民建立于隋、唐时期的历史政权,后被唐王朝扶持的南诏国吞并。 越析诏疆域为今大理州宾川县,都城在宾居镇。 如今,宾居镇被称为“越析诏故地”,境内建有越析广场以示纪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称象西镇。 1950年,属上川区。 1952年,设宾居乡。 1955年,乡改镇。 后先后称乡、区、公社等。 1984年,为全县11区之一。 1988年1月,区改宾居乡。 2000年7月,撤乡建宾居镇。 |
明弘治七年(1494年),置宾川州。 清沿袭明制。 民国二年(1913年),州改县。 1950年1月1日,成立宾川县。 1956年7月,州城改镇,后称乡、区、公社等。 1984年,定为全县11区之一。 1988年1月,撤区改州城乡。 1999年12月,撤乡建州城镇。 2010年12月,宾居华侨农场并入州城镇,设立州城华侨社区。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为钟山乡。 1950年,属鸡山区,后先后称乡、公社、区等。 1984年,为全县11区之一。 1988年1月,撤区改大营乡。 1999年3月,大营乡的上沧、白荡坪、江股、关李4村民委员会划归鸡足山镇。 2001年3月,撤乡建大营镇。 2010年12月,彩凤华侨农场在大营片区的5农业生产队并入大营镇。 |
1950年,称炼钟乡,为鸡山区炼洞分区。 1951年,属第三区名炼洞、沙址行政村。 1952年,属第三区名炼洞、沙址乡。 1958年,属大营公社,名炼洞、沙址,甸头管理区。 1961年,称炼洞公社,驻地官宅村。 1962年,属牛井区。 1966年,称红旗公社(区级)。 1976年,称炼洞公社。 1984年,称炼洞乡。 1999年3月,撤炼洞乡建鸡足山镇,并将原属大营乡所辖的上沧、白荡坪、江股、关李4村民委员会划归鸡足山镇。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属华盖乡。 1950年,属下川区华盖分区。 1951年,属第二区。 1958年,属牛井公社,称管理区。 1961年,称力角公社,驻地力角街。 1962年,称力角区。 1966年,称力角公社。 1984年,称力角区,驻地力角街。 1988年1月,撤区改力角乡。 2000年,撤乡建力角镇。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称平川镇。 1950年,为宾川6区之一。 1955年,改平川镇;后先后称乡、公社等。 1984年,为全县11区之一。 1988年1月,撤区改平川乡。 2000年,撤乡建平川镇。 2005年12月,古底彝族乡并入平川镇。 |
1958年前,属祥云县。 1958年9月,划归宾川县,设乔甸乡,后先后称区、公社等。 1984年,定为全县11区之一。 1988年2月,撒区改乡。 2001年6月,撤乡建镇。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为钟英乡。 1950年,后属平川区。 1966年,设钟英公社。 1984年,为全县11区之一。 1988年1月,撤区改钟英傈僳族彝族乡。 |
1949年,前属祥云县米甸区峨溪乡。 1952年,划归宾川县,属平川区。 1961年,属古底区。 1966年,设拉乌农村公社。 1984年,为宾川11个区之一。 1988年,撤区改拉乌彝族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