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鄢城街道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鄢城街道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民国期间(1912-1949),窑湾为第五保,先后属于城厢区和城厢乡;1945年3月,属自忠县城厢乡;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更名为窑湾行政村,属荆钟宜县宜城城厢区;5月恢复宜城县建制,属宜城县城厢区;1952年3月,民主建政时,名窑湾乡,属第一区;1955年2月,窑湾村并入龙头村,属第一区;1956年2月,实行农业合作化,为东方红一社,属龙头乡;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更名为龙头大队,属官堰公社龙头战斗营;1961年4月,从龙头大队划出来,名窑湾大队,属龙头公社;1968年5月文化大革命时,社队成立革命委员会,更名为第二大队,属第一区红旗人民公社;1974年2月,撤区并社,更名为窑湾大队革命委员会,属环城公社;1978年3月,窑湾大队更名环城公社农科站,属环城公社;1981年3月,名龙头公社农科站,属龙头公社;1983年2月,名窑湾大队(接管渔业社,窑湾十组划归县轻工业局啤酒厂),属龙头公社;1984年3月,更名为窑湾村民委员会(窑湾五组划归乡办企业,成立龙头乡企业二队),属龙头乡;1994年6月撤县设市,属宜城市龙头乡;1996年9月属龙头街道办事处;2001年2月撤乡并镇属鄢城街道办事处;2002年3月更名为窑湾社区居民委员会,属鄢城街道办事处至今。

1997年,成立大桥路居委会,属龙头街道办事处;2002年,更名为燕京社区居民委员会,属鄢城街道办事处至今。

此地原名“窑湾九组”,2002年,更名为汉江路社区居民委员会,现属鄢城街道办事处管辖。

1945年3月,南街名城关第三保,属自忠县城厢乡;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东街名城关第三村,属荆钟宜县宜城城厢区;同年5月,恢复宜城县建制,属宜城县城厢区;1950年春,更名为和平街街公所,属宜城县城厢区;1951年2月属第一区城关街人民政府;1956年2月,名南街,属城关镇人民政府;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南街属红旗人民公社城关镇;1959年3月,成立南街街道委员会,属城关镇居民委员会;1965年2月,成立西南街居委会,属城关镇人民政府;1976年4月,南街居委会从西南街居委会分离出来,取名南街居委会,驻地南街,隶属关系不变。

1954年春,城区四周的农民自愿组织了三个互助组;1955年春,建立了三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2月,合并建立城关红旗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8月,更名为城关农业大队,属红旗人民公社城关管理区;1959年3月,属宜城县城关镇;1974年4月,更名为城关蔬菜大队,隶属关系未变;1984年9月更名为城关村村民委员会,隶属关系未变;1994年6月撤县设市,属宜城市城关镇;1996年9月属鄢城街道办事处。

2002年3月,南街居民委员会和城关村民委员会合并,成立文昌路社区居民委员会,属鄢城街道办事处至今。

2002年成立“鲤鱼湖社区居民委员会”,属于鄢城办事处,驻地设在宜双路5号至今。

民国期间,先后属于城厢区和城厢乡,1945年3月,属自忠县城厢乡第六保。

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更名为白庙行政村,属荆钟宜县城厢区;5月恢复宜城县建制,属宜城县城厢区;1950年4月属第一区城厢乡;1956年2月,实行农业合作化,属郑集乡;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更名为白庙大队,属官堰公社,郑集管理区;1959年9月,属龙头管理区。

1961年4月,属官堰区龙头公社;1968年5月文化大革命时社队成立革命委员会,更名为第七大队,属第一区红旗人民公社;1974年2月,撤区并社,更名为白庙大队革命委员会,属环城公社;1980年9月,撤销革命委员会,成立管理委员会,更名为白庙大队管理委员会,属龙头公社。

1984年3月,撤社设乡镇,更名为白庙村民委员会,属龙头乡;1994年6月,撤县设市,属龙头乡;1996年9月,属龙头街道办事处;2001年2月,撤乡并镇,名白庙村民委员会,属鄢城街道办事处;2005年3月,更名为白庙社区居民委员会,属鄢城街道办事处至今。

1945年3月,西街名城关第二保,属自忠县城厢乡;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西街名城关第二村,属荆钟宜县宜城城厢区;1950年春,更名为翻身街街公所,属宜城县城厢区;1951年2月,属第一区城关街人民政府;1956年2月,名西街,属城关镇人民政府;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西街属红旗人民公社城关镇;1959年3月,成立西街街道委员会,属城关镇居民委员会;1965年2月,成立西南街居委会,属城关镇人民政府;1968年11月,属城关镇革命委员会;1976年4月,西街居委会从西南街居委会分离出来,取名西街居委会,隶属关系不变;1994年5月,由西街居委会和城关一组合并为西街居委会,隶属关系未变;同年6月,撤县设市,西街居委会属宜城市城关镇;1996年9月,属鄢城街道办事处;2002年3月,更名为西街社区居民委员会,属鄢城街道办事处至今。

1912年,名城关第四保,先后属于宜城县城厢区和城厢乡;1945年3月,属自忠县城厢乡;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北街名城关第二村,属荆钟宜县宜城城厢区;同年5月,恢复宜城县建制,属宜城县城厢区;1950年春,更名为翻身街街公所,属宜城县城厢区;1951年2月,属第一区城关街人民政府;1956年2月,名北街,属城关镇人民政府;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名北街,属红旗人民公社城关镇;1959年3月,成立北街街道委员会,属城关镇居民委员会;1965年2月,成立东北街居委会,属城关镇人民政府;1968年11月,属城关镇革命委员会;1976年4月,北街从东北街居委会分离出来,取名北街居委会,隶属关系不变;1993年11月,成立皇城街道居委会,属城关镇;1994年6月,撤县设市,属宜城市城关镇;1996年9月,属鄢城街道办事处;2002年3月,北街街道居委会和皇城街道居委会合并,成立紫盖山社区居民委员会,属鄢城街道办事处至今。

1945年3月,东街名城关第一保,属自忠县城厢乡;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东街名城关第一村,属荆钟宜县宜城城厢区;1950年春,更名为大众街街公所,属宜城县城厢区;1951年2月属第一区城关街人民政府;1956年2月,名东街,属城关镇人民政府;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东街属红旗人民公社城关镇;1959年3月,成立东街街道委员会,属城关镇居民委员会;1965年2月,成立东北街居委会,属城关镇人民政府;1976年4月,东街居委会从东北街居委会分离出来,取名东街居委会,驻地东街耙子街,隶属关系不变;1994年6月撤县设市,东街居委会属宜城市城关镇;1996年9月属鄢城街道办事处;2002年3月,更名为东街社区居民委员会,属鄢城街道办事处至今。

2002年,成立望江路社区居民委员会,驻地位于望江路水果批发市场内,属鄢城办事处;2006年,迁到现驻地,原农保局院内至今。

民国期间,先后属于城厢区和城厢乡;1945年3月,属自忠县城厢乡第四保;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更名为腊树行政村,属荆钟宜县城厢区,5月恢复宜城县,属宜城县城厢区;1950年4月,属第一区城厢乡;1956年2月实行农业合作化,名东方红四社,属龙头乡;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更名为腊树大队,属官堰公社龙头战斗营;1959年9月名腊树大队,属龙头管理区;1961年4月名腊树大队,属官堰区龙头公社;1968年5月文化大革命时,社队成立革命委员会,名第五大队革命委员会,属第一区红旗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74年2月撤区并社,名为腊树大队革命委员会,属环城公社;1980年9月撤销革命委员会成立管理委员会,名腊树大队管理委员会,属龙头公社;1984年3月撤社设乡镇,名腊树村民委员会,属龙头乡;1994年6月撤县设市,名腊树村民委员会,属宜城市龙头乡;1996年9月,名腊树村民委员会,属龙头街道办事处;2001年2月,撤乡并镇,名腊树村民委员会,属鄢城街道办事处至今。

1912年,先后属于城厢区和城厢乡;1945年3月,属自忠县城厢乡第六保。

;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属荆钟宜县城厢区谭垴行政村;5月恢复宜城县建制,属宜城县城厢区;1950年4月,属第一区城厢乡;1956年2月实行农业合作化,名东方红二社,属龙头乡;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更名为谭垴大队,属官堰公社,龙头战斗营。

;1959年9月,属龙头管理区;1961年4月属龙头公社;1968年5月文化大革命时,社队成立革命委员会,名第三大队,属第一区红旗人民公社;1974年2月撤区并社,名谭垴大队革命委员会,属环城公社;1980年9月撤销革命委员会,成立管理委员会,名谭垴大队管理委员会,属龙头公社。

;1984年3月,撤社设乡镇,更名为谭垴村民委员会,属龙头乡;1994年6月,撤县设市,属宜城市龙头乡;1996年9月,属龙头街道办事处;2001年2月撤乡并镇,属鄢城街道办事处至今。

1912年,先后属于城厢区和城厢乡。

1945年3月,属自忠县城厢乡第七保。

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更名为南河行政村,属荆钟宜县宜城城厢区。

1949年5月恢复宜城县建制,属宜城县城厢区。

1955年2月,更名为南河村行政村,属第一区龙头乡。

1956年2月,实行农业合作化,名东方红三社,属龙头乡。

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更名为南河大队,属官堰公社龙头战斗营。

1959年9月,属龙头管理区。

1961年4月,属官堰区龙头公社。

1968年5月,文化大革命时,社队成立革命委员会,更名为第四大队,属第一区红旗人民公社。

1974年2月,撤区并社,更名为南河大队革命委员会,属环城公社。

1980年9月撤销革命委员会,成立管理委员会,更名为南河大队管理委员会,属龙头公社。

1984年3月,撤社设乡镇,更名为南河村民委员会,属龙头乡。

1994年6月,撤县设市,属宜城市龙头乡。

1996年9月,属龙头街道办事处。

2001年2月撤乡并镇,属鄢城街道办事处至今。

民国期间,先后属于城厢区和城厢乡;1945年3月,属自忠县城厢乡第八保;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苏家站、火神庙属荆钟宜县城厢区腊树行政村,刘家坡、杨家岗、熊家岗属荆钟宜县杨岗行政村;5月恢复宜城县建制,属宜城县城厢区;1955年2月更名为木渠行政村,属第一区杨岗乡;1956年2月实行农业合作化,名东方红五社,属龙头乡;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更名为木渠大队,属官堰公社龙头战斗营;1959年9月属龙头管理区;1961年4月属官堰区龙头公社;1968年5月文化大革命时,社队成立革命委员会,属第一区红旗人民公社;1974年2月撤区并社,更名为木渠大队革命委员会,属环城公社;1980年9月撤销革命委员会,成立管理委员会,更名为木渠大队管理委员会,属龙头公社;1984年3月撤社设乡镇,更名为木渠村民委员会,属龙头乡;1994年6月撤县设市,属宜城市龙头乡;1996年9月属龙头街道办事处;2001年2月撤乡并镇,属鄢城街道办事处至今。

1912年,周岗村为第九保,属于宜城县郑集乡,1945年3月,属自忠县郑集乡。

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更名为周岗行政村,属荆钟宜县郑集乡;5月恢复宜城县,属宜城县郑集乡;1950年4月属第一区城厢区郑集乡;1956年2月实行农业合作化,名周岗高级农业合作社,属郑集乡;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名周岗大队,属官堰公社郑集管理区;1961年4月属官堰区郑集公社;1968年5月文化大革命时,社队成立革命委员会,名第九大队,属第一区联盟人民公社;1974年2月撤区并社,名周岗大队革命委员会,属环城公社;1980年9月撤销革命委员会,成立管理委员会,名周岗大队管理委员会,属龙头公社。

1984年3月撤社设乡镇,名周岗村村民委员会,属龙头乡;1994年6撤县设市,属宜城市龙头乡;1996年9月属鄢城街道办事处;2001年2月,撤乡并镇,属鄢城街道办事处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