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大南山街道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大南山街道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1999年5月设立大南山居委会;2002年,改称大南山社区居委会,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原属泗枧乡,1958年公社化期间成立大队,以劳动光荣之意,命名为劳光大队。

1981年地名普查中,根据群众的要求,定名为枧头寮大队。

1983年废社设区,枧头寮、新村2个自然村组成枧头寮乡,属大南山区;1987年3月撤区建镇自成枧头寮村委会。

1991年3月改称枧头寮管理区。

1999年改称枧头寮村委会。

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原属陂洋乡,1958年公社化期间成立大队,取名为石峰大队;1981年地名普查以村命名为什石洋大队;1983年12月废社设区时称什石洋乡,属大南山区;1987年3月撤区建镇自成什石洋村委会(行政村),属大南山镇;1991年3月改为什石洋管理区;1999年改称什石洋村委会,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原属七益乡,1958年公社化期间成立大队,和美自成大队,命名为和美大队。

1983年12月废社设区时并入圆山乡,属大南山区,1987年撤区建镇自成和美村委会(行政村),属大南山镇;1991年3月自成和美管理区;1999年改称和美村委会,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原属七益乡,1958年公社化期间成立圆山大队;1983年12月废社设区时与和美、新宁组成圆山乡;1987年3月撤区建镇自成圆山村委会(行政村),属大南山镇;1991年3月改称圆山管理区;1999年改称圆山村委会,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原属七益乡,1958年公社化期间,灰寨村自成灰寨大队,1983年废社设区时属大南山区称灰寨乡,1987年3月撤区建镇时属大南山镇称灰寨村委会,1991年3月改称灰寨管理区,1999年改称灰寨村委会,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公社化期间,以打铁寨村自成大队,命名为新宁大队。

1983年12月废社设区时合并入圆山乡,属大南山区;1987年3月撤区建镇时自成新宁村,属大南山镇;1991年3月改为新宁管理区;1999年改称新宁村委会,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原属七益乡,1958年公社化期间,成立益岭大队,以主村益岭命名。

1983年12月废社设区时自成益岭乡;1987年撤区建镇称益岭村(行政村);1991年3月自成益岭管理区;1999年改称益岭村委会,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原属三坑大队,1973年从三坑大队析出,以主村白马仔命名为白马大队,大队驻地在溪尾村;1983年12月废社设区时称白马乡;1987年3月撤区建镇自成白马村委会(行政村);1991年3月称白马管理区;1999年改称白马村委会。

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1974年,茅坪、坪坑从大南山公社林场析出并入白马大队,1983年12月废社设区时属白马乡。

1987年3月撤区建镇时从白马乡析出自成茅坪村委会(行政村),属大南山镇;1991年3月改称茅坪管理区。

1999年改称茅坪村委会至今。

2015年间茅坪村委会因村内交通复杂不便以及大部分村民迁出在流沙南街道,为方便管理及更好的服务村民,从原址搬迁至新址驻地。

原属陂沟乡,1958年公社化时期,山后池村自成大队,取名山后池的“山”字与劳动光荣的“光”,命名为山光大队;1983年12月废社设区时与新六、陂沟三个村组成陂沟乡,属大南山区;1987年3月撤区建镇时自成山后池村委会,属大南山镇;1991年3月改称山后池管理区;1999年改称山后池村委会,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原属陂洋乡,1958年公社化期间成立大队,命名为陂沟大队;1983年12月废社设区时自成陂沟乡,属大南山区;1987年撤区建镇称陂沟村委会(行政村),属大南山镇;1991年3月改称陂沟管理区;1999年改称陂沟村委会,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原属陂洋乡,公社化时由明輋、青山脚、大池纳、牛角湾、顶下湖、汤坑仔六个自然村组成新六大队。

1960年以后,因建三坑下水库,顶下湖、汤坑仔、大池纳先后外迁,现存明輋、青山脚、大埔(牛角湾)三个自然村。

1983年12月废社设区时并入陂沟乡,属大南山区;1987年3月撤区建镇自成新六村(行政村),属大南山镇;1991年3月改称为新六管理区;1999年改称新六村委会,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1973年属三坑大队,1973-1983年11月前属下湳大队,1984-1987年属三坑乡,1987年后自成华岭村委会,属大南山镇;1991年改为华岭管区,1999年改称华岭村委会,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原属三坑乡,1986年撤区建镇,下湳与上湳村合并为下湳村委会,属大南山镇,1991年3月改称下湳管理区,1999年改称下湳村委会,并沿用至今。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