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李家寨。明万历十三年(1585),张乾隆从老白地村迁此定居,将村中奶奶庙堂改为张家祠堂。后来,李家无子嗣承继,村名改名张堂。 |
明初,因沙河连续12年在此决口,良田被淹,颗粒不收,民不聊生,官府曰:“此地乃无粮白地,准予不纳皇粮”,得名白地。 |
明洪武元年(1368),杨河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挖河筑防,名杨寨。后人为表纪念,易名杨河寨。解放前,寨墙颓废,易名杨河。 |
唐代时,名高庄。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名楚丘村。清咸丰十年(1860),易名屠家村。 |
明洪武年间,陈光一从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挖坑垫宅,高台筑屋,以防洪水,取名陈门台。后来,张、牛、李姓等人家相继迁此,因陈姓村民居半数之多,村庄易名陈半台。1949年,易名大陈。 |
明弘治年间,陈姓从大陈半台迁此建村,名小陈半台。解放后,易名小陈。 |
清初,林姓人家始居此建村,故名林村。现林姓无子嗣承继,大部分为刘姓,少部分为张姓、曹姓,村名未变。 |
前史东、前史西原名石庄。因村庄易积水,众称石坑。1949年,更名为前史。 |
因其居前史之后,故称后史村民委员会。 |
清初,始祖李春江由西华县李集迁此定居,得名李庄。 |
清初,江龙由沙河北江口村迁此建村,故名江庄。 |
明洪武元年(1368),王汉林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建村,故名王庄。 |
唐末,沙河从此处由东西向改道为南北向,人称此地为拐地。附近村民认为此地为宝地,渐有人居住,村名称拐堤,后演变为拐地。 |
明末,翟姓来此建村定居,名翟庄。清初,黄姓人家由西华县李大庄乡黄寨移居此地,后翟姓无子嗣承继,翟庄更名黄翟庄。 |
明初,李姓难民在此落户,后有其他姓氏相继迁此定居,因地处十字路口,故名路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