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陡门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陡门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唐代时此地有一个很陡的土岭,在山岭上建有一个寺,叫陡山寺。人们围绕陡山寺居住,大部分住在寺前,取名陡山寺门,后演变为陡门。陡门分东、西两个村民委员会管理,在东部,故名陡东村。
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有一户姓范的兄弟三人,从山西洪洞县迁移此地,建了三个村庄,老大是西范滩,老二是东范滩,老三是家庙街。后因村塌于河,三个村合为一个村庄,总称为范滩。
是战国水利专家李冰的几个儿子落户所建,二儿子成了水神,在此建庙。后二郎神的大哥和三弟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来此处,人们说是老大和老三的村庄,取名大三李。明代,大三李村李姓迁此定居,取村名西三李。
隋代时,韦姓由阳武城迁此定居,以姓氏命名为韦城。
宋末有安时太、安福太二人从封丘县九节村逃荒到此落户,以做盐为生,以姓氏取名安庄。
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有几户姓周的人家从山西洪洞县迁移此地居住,故以姓氏取名周庄。
唐代时此地有一个很陡的土岭,在山岭上建有一个寺,叫陡山寺。人们围绕陡山寺居住,大部分住在寺前,取名陡山寺门,后演变为陡门。陡门分东、西两个村民委员会管理,在西部,故名陡西村。
明代时,吴曰增、吴曰祥兄弟二人从保家铺迁移此地,老大住,取名大吴庄,沿用至今。
原阳烩面发源于此村,李世民最先吃了原阳烩面,当皇帝后赐名仁村堤。
在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有一户姓张的,从山西洪洞县迁移此地落户。取村名叫张庄,以后村庄逐渐扩大,和附近的柴庄、段庄相连后合为一个自然村,称大张庄。分南、北两个村委会管理,在北部,故名大北村。
在明代时,已有人在此居住,后来迁来一家张氏和一家李氏。村中有一个大石槽,取名槽庄。“槽”与“曹”同音,后演变为曹庄。
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一名叫刘老大的一家人,而取名刘庄。
清乾隆年间(1736-1796),封丘县小张庄赵姓一户人家迁移此地,取村名为小张庄。后因赵、张两姓占多数,解放后改名为赵张庄。
明代末年村南头有一座古庙,据庙碑记载:为“三教堂”,庙内有佛、儒、道三位神像,有户姓邢的在庙后落了户,后来人口兴旺,姓张的和回民相继到这里安家,成了一个村庄,取名为邢堂。
明代初年,有邢、韦两姓最早居住此村,取名邢韦村,村在韦城北边,村里姓韦的和韦城中韦姓是一个家族,韦姓人多,将邢韦村改为后韦村。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