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高寺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高寺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明洪武年间,张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因村后有一座天爷庙,故名张庙。
清乾隆年间,吴姓兄弟二人从吴场(今秣陵镇)同时迁出,分别在前后两处建村,位于后,故名后吴庄,此后又迁入夏、张、蒋姓,村名沿用。
古代,此地原为一座高丘,名高阳丘。宋《太平寰宇记》载:“应玚,南顿人,兄弟俱有名,自比高阳氏才子,故号高阳丘也。”后在高丘上建寺庙,称高丘寺。清同治元年(1862)王立德、庠生王阙倡捐创修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廪生余师端重修,名高丘寺寨,简称高寺寨。
14世纪初席姓迁此建村,故名席营,后因战乱灾荒,席姓绝嗣。《高氏族谱》记载:明太祖年间,来祖升公从山东枣林庄移民槐坊店(今沈丘槐店镇),后因河患,于明宣德三年(1428)随项城县治所搬迁,一部分徙居后老街(现在称后高老家),一部分人迁居席营,村名沿用。
清代,袁氏迁此建村,因在前后盖有两座楼房,故而得名前袁楼、后袁楼。
清咸丰年间,高姓从小高庄迁此落户,因经营油坊,故名油坊庄。后朱姓迁入,村名未改。因东南部付集镇有一油坊庄,又称为北油坊庄。
明洪武年间,程姓由山西洪洞移民来此成村,名程庄。清道光十一年(1831),程氏兄弟分家,又分为大程庄、小程庄两个村。
明宣德年间,由山西洪洞移民来此成村,张、董、李、杨、潘、程等多姓氏团聚一处,因村中有寺庙,始名团清寺,后又称为团村。因村西紧靠缠丝河(已无痕迹)码头,来往客商过河必经此地,设有店铺,村名演为团店。
《张氏家谱》记载:“张本吴姓,世居嵩南二十里之酸枣庄。始祖明初軍役繁难避迁南来,卜项东之团村聚稍西大莲池坡因家焉”,故名张营。1981年因重名,更今名。
《张氏族谱》记载:“张本吴姓,世居嵩南二十里之酸枣庄,始祖大公,以明初军役繁难避迁南来,卜项东之团村聚稍西大莲坡因家焉”。后因大莲池坡不能久居,迁此成村。“三阅世,子孙蕃衍,户可千丁”,析居数村。大公后裔均呼此村为老家,故名。
1975年,因汾河河堤外扩,大朱营、小朱营、大马庄、小马庄四个自然村村址后移,为便于管理,新成立新村生产大队。1983年改称新村村民委员会。
1990年,东高庄、西高庄、阎庄河北、阎庄河南新成立一个群众自治组织,以高、阎二姓命名,称为高阎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袁姓由山西洪洞移民来此定居,成村名袁庄。清道光年间,从张老家迁入张姓,村名沿用。
明万历年间,张姓从张老家析此成村,建有瓦房,故名瓦房庄。
清乾隆年间,曹氏夫妻携六子迁居此处,地势虽洼,常年积水,但游鱼满坡,全家便择高地,结草构庐安家,成村名曹家坡,简称曹坡。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