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湾区总面积62.40平方千米。区人民政府驻中山七路,邮编:510145。代码:440103。区号:020。拼音:LiwanQu。英文:LiwanDistrict。
明朝时,这里已是中国对外通商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清朝时曾有一百多年是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窗口,著名的外贸商埠---十三行的所在地。荔湾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积淀了独具特色和风格的地域文化,集古代近代和现代文明于一身,既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产物,也是岭南文化的典型代表。 荔湾区位于广州繁华市区西部,地处珠江东、北岸,交通枢纽纵横交错;北接火车站、白云机场;南有人民桥、珠江隧道贯通珠江两岸;西边有珠江大桥飞架东西,连同南海、佛山;西南有京广铁路广州货运南站及广州港新风作业码头;更有107国道,广佛高速连接广深高速公路,直通香港;广州地铁Ⅰ号线及内环高架路纵贯全区,形成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使荔湾区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为商家必争之地。 荔湾区自古以来即是广州市最有名的商业繁华区之一。如今的荔湾更拥有“一街、二路”---上下九商业步行街,康王路和中山七、八路三个重要的商业地带。 荔湾区是广州市的一个重要行政区,位于美丽的珠江河畔。辖区面积62.5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1万。 悠久的历史渊源,灿烂的岭南文化,醇厚的人文风情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赋予了荔湾令人神往的独特神韵。 处于新世纪的荔湾,也将因此独特神韵而得势。新一届荔湾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提出了“商贸升级、旅游带动,科教兴区,环境优化”的发展战略,并制订出建设商贸文化旅游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将荔湾建成宜商、宜居、宜游的岭南天堂。 区域环境 ----交通条件: 荔湾区水陆路交通便利,北接广州火车站、白云机场;南连洲头嘴码头和横贯珠江两岸的交通捷径珠江隧道;西连广佛、广清、广花等公路交通出口;区辖内有南北铁路运输总站——广州南站,有可通世界各地口岸的新风港;在建中的广州市地下铁路分别从东西、南北走向横跨全区 投资环境----服务设施: 荔湾区是广州市商业、饮食服务业、娱乐业、金融业最为集中的繁华市区之一,区内服务设施齐全,服务网络完善,如历史悠久、商店林立的上下九路、第十甫路及著名的白天鹅宾馆、广州酒家、南方大厦、清平农贸市场、华林玉器墟等均就坐落其中。 旅游景点 区内有具有岭南特色的骑楼街、广州市第一条商业步行街——上下九商业步行街;有岭南建筑之精华,集木雕、石雕、砖雕、灰塑、陶塑、铜铁铸等雕刻艺术于一体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陈氏书院;有充满欧洲风情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沙面建筑群,150多座欧洲风格建筑,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风格建筑,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还有亚洲最大的、被誉为“中国阿姆斯特丹”的广州花卉博览园、独具风情的白鹅潭风情酒吧街等等。 荔湾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积淀了独具特色和风格的地域文化,集古代近代和现代文明于一身,既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产物,也是岭南文化的典型代表。 近年来,荔湾区大力整治珠江沿岸白鹅潭风情酒吧街周边,还计划引资建设“珠江魅力项目”,其中高达150米的摩天观光轮“巨眼”将成为妩媚的珠江夜色中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其高度超过“伦敦眼”,成为世界第一摩天轮。 悠久的历史渊源,灿烂的岭南文化,醇厚的人文风情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赋予了荔湾令人神往的独特神韵。传统与时尚、中西方文化、岭南乡土气息与国际大都市气度将在广州最古老区域交相辉映。 |
越秀区位于广州市中心,总面积33.8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02.63万人,户籍人口115.84万人(2007年)。
区人民政府驻越华路,邮编:510030。代码:440104。区号:020。拼音:YuexiuQu。英文:YuexiuDistrict。 基本介绍 越秀区是广州中最古老的中心城区。是广州的商业中心,秦统一中国后,设南海郡,郡尉任嚣选中了白云山与珠江之间一块负山阻海的地域(在今越秀区域内)作郡治,于公元前214年筑起番禺城(番禺城的遗址就在越秀区内)。此后,沧海桑田,珠江江岸南移,内湖湮没,河涌淤寒,冲积平原不断增大,番禺城在其后各个历史朝代亦不断扩展,如汉代西拓其城,宋代四次扩城(筑子城、东、两翼城和雁翅城),明代跨越秀山筑新城建十三门以及清代临江砌新城等等。 越秀区东起广州大道,与天河区接壤;南临珠江,与海珠区隔江相望;西至人民路,与荔湾区毗邻;北面到白云山山脚,与白云区相邻。是广州市的老中心城区。2005年,越秀区总面积为32.82平方公里,下辖流花、东风、洪桥、六榕、广卫、光塔、诗书、北京、大新、人民、东湖、农林、黄花岗、大东、大塘、白云、珠光、建设、华乐、梅花村、矿泉、登峰22条行政街道,总户籍人口为114万人,人口密度为34735人/平方公里。 越秀区是广州市最古老的中心城区,秦统一中国后,设南海郡,郡尉任嚣选中了白云山于珠江之间一块负山阻海的地域(在今越秀区域内)作郡治,于公元前214年筑起番禺城(番禺城的遗址就在越秀区内)。此后,沧海桑田,珠江江岸南移,内湖湮没,河涌淤塞,冲积平原不断增大,番禺城在其后不断各个历史朝代亦不断扩展,如汉代西拓其城,宋代多次扩城(筑子城、东、西翼城河雁翅城),明初合宋代三城墙跨越秀山而过,清代临江砌新城等等。在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广州城的发展变化主要都是在越秀区域内进行。正由于以上地理和历史的原因,使越秀区具有如下特点: 自秦朝在此设南海郡治起,在此地,西汉南越王赵陀建南越国宫署,南汉刘称帝广营宫室,历朝自东吴设广州,唐置岭南道,宋改广南东路,元设中书行省,明、清改广东省,相应所设军事、行政中心均在越秀区域内;民国时期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时,总统府设在越秀山南麓(位于今中山纪念堂前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东省、广州市人民政府以及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大常委都设在越秀区域内。 三国时虞翻开堂讲学,魏晋南北朝大批海外高僧来华,译经传教皆在光孝寺。唐代开科取仕以来,广州成为省内读书人学习进修之地,至今,越秀区内还保留着众多古老地学宫、书院、学堂地遗迹遗址,如南海学宫、粤秀书院、越华书院、应元书院、西湖书院、庐江书院等,成为广州历史文化和中外文化地最好见证。 由于越秀区基本为广州旧城,所以,广州的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多聚集在区内。据1997年底统计,越秀区内的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的有5处(7个);光孝寺、怀圣光塔、圣心教堂、广州公社旧址和秦代造船工场遗址、镇海楼、五仙观及岭南第一楼、明代古城墙、“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和中山纪念堂纪念碑;市级的有22处;粤王井、三元宫、大佛寺、濠畔清真寺、城隍庙、绍武君臣冢、王兴将军墓、庐江书院(何家祠)、海员亭、光复纪念亭、黄埔军校校办事处旧址、广东省财政厅大楼、永安堂、爱群大酒店、东亚酒店、中央银行大楼、解放军进城式检阅台旧址(市府合署)、广州解放纪念雕像合简氏祖祠,越秀山的五羊石像、水塔、四方炮台遗址。此外,还有一批内部控制文物保护单位共有155处,而其中约四分之一分布在越秀区9.16平方公里域内。 广州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最早最大的外贸港口之一,也是中国最早设海关官员(唐代的市舶使)和第一个设海关(市舶司)的城市,频繁的对外贸易造就了广州的商业繁荣,唐代大批波斯人、阿拉伯人来华贸易,侨居在今越秀光塔路一带,称为番坊。宋代“双门底”以南(今北京路段)发展成为商业闹市,城西南的南濠口、西澳(今诗书街、省中医院一带)是广州最大的外贸码头、市舶司驻地,有“百货之肆、五都之市”之称。明、清时期的濠畔街一带(当时是城濠),秦楼楚馆、商铺林立,堪似南京的秦淮河。广州近代4个商业中心,有3个在越秀区内,即北京路,中山五路、解放中四牌楼、长提——人民南路。1957年以来,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均在越秀区辖内举行。改革开放以来,辖内多条各具特色的商业街先后形成,如闻名海内外材料汇集的泰康路、大南路。惠福路,副食品批发市场一德路,纸张、油墨一条街,天成路等等;北京路、中山五路一带逐步成为广州市最繁华的一个商贸中心和古城文化旅游区;流花地方也成为广州市新的商业繁华地带。 2001年广州市行政区划调整之前,越秀区总面积为9.16平方公里,总人口为429373人,人口密度为47036人/平方公里。越秀区的光塔街、纸行街、诗书街、解放南街的范围是乾隆二十一年(1795)以来,分批从北京、天津调粤驻防的八旗兵及其后代世居的范围。怀圣寺一带古籍称为“番坊”,居住着不少唐宋时期来华贸易的阿拉伯人、波斯人的后裔。明代以来,从北方南下的回、满族居民也多集中居住在原小东营寺、南胜寺、濠畔寺一带,故此,越秀区成为广州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城区。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越秀区除汉族以外,还有回、满、壮等26个少数民族共4277人,占广州市区内少数民族总人数的3.08%,占全区人口的1.25%。 经济概况 越秀区是广州最古老的中心城区。在2005年广州市行政区大调整后,越秀区成为广州市区域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中心城区。 越秀区作为广州市行政、商贸、金融、文化中心,独特的区位优势,目前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特色经济为带动,商贸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区内已形成北京路、海印地区、英雄广场、一德路等一批知名商贸区,中山五路一带已成为广州市最繁华的一个商贸中心和古城文化旅游区;形成了环市东国际中央商务、东风路现代服务、流花会展等各具特色的商务区,区内写字楼云集,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高度密集,形成具有特色的“总部经济”,成为华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越秀区内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商品销售总额等各项指标均名列市属各区前茅,商贸中心地位凸显,是广州市的经济强区。 广州是千年商埠。2000多年来,广州一直是南中国最大的商业城市和对外贸易城市,也是中国最早设海关官员和第一个设海关的城市,频繁的对外贸易造就了广州的商业繁荣。连通广州与东西方沿海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其起点和基地在越秀。南越国时期,这里已成为象牙、翡翠、珠玑等奇珍异宝的集散地;唐宋元代,在越秀光塔路一带形成的“藩坊”,聚集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以及世界各地的商客达12万;宋代“双门底”以南(今北京路段)发展成为商业闹市,城西南的南濠口、西澳(今诗书街、省中医院一带)是广州最大的外贸码头、市舶司驻地,有“百货之肆、五都之市”之称;明、清时期的濠畔街一带(当时是城濠),秦楼楚馆、商铺林立,堪似南京的秦淮河。纸行街、米市路,是行还是街,是市又是路。昔日濠畔街,有“繁华胜秦淮数倍”之说,可见其盛况。高第街、状元坊,则是商业与文化交相辉映的生动例证。 在越秀,临街商铺平均密度达到90%以上。越秀人在自家屋子开一扇门,摆几个货柜,就可做生意,而且可能这一扇门里已经垄断了某一商品在广州甚至全国的发货权。 商业文化是岭南文化的突出表征,越秀区是广州商业文化极其发达的缩影。广州近代4个商业中心,有3个在越秀区内,即北京路、中山五路、解放中四牌楼、长提—人民南路。1957年以来,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均在越秀区辖内举行(广州新国际会展中心投入使用后仍有部分项目在旧址举行),更是万商云集,名闻天下,成交额占中国每年一般贸易出口总额的1/3,被视为中国外贸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改革开放以来,越秀区的商业优势进一步增强,商贸网点约占全市的19%以上,形成了数条知名的特色商业街、如闻名海内外材料汇集的泰康路、大南路、惠福路、副食品批发市场一德路,纸张、油墨一条街天成路等等,以及一批具有一定规模、一定知名度的商业名店和专业市场,如广州百货大厦、新大新公司、北京路商业步行街、流花服装市场等;北京路、中山五路一带逐步成为广州市最繁华的一个商贸中心河古城文化旅游区;流花地方也成为广州市新的商业繁华地带。越秀区因此也享有“购物天堂”的美誉。 2005年,越秀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89.38亿元,占全市总量17%以上,居各区之首,同比增长10.00%。其中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54.67亿元,占全市总量近1/3,居全市各区龙头地位,同比增长9.7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4.70亿元,同比增长16.73%,二、三产业比例为3.90:96.10。 全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2.79亿元,占全市总量近1/5,同比增长10.06%;实现商品销售总额2139.67亿元,占全市总量近1/3,同比增长14.86%,两项总量指标均居位全市各区首位。其中,销售超亿元商贸企业达192家,实现销售额1242.41亿元,同比增长18.86%,占全区总量的一半以上,占全市总量的1/6;其中销售超5亿元的商贸企业达59家,实现销售额930.51亿元,占全区销售总量近2/5,占全市总量的一成多,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汽、煤、柴油等石油制品以及纺织品、服装等行业。 全区商品交易市场241家(含186家专业市场、55家综合市场),市场成交额98.82亿元,同比增长15.67%。专业市场中居销售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服装、文化音像(书报杂志)、通讯及家电业,而仅白马服装市场和新大地服装城两家市场成交额就占了全区专业市场成交额的1/3,占本行业成交额近2/3。 全区6000多家现代服务业企业全年实现营业额1642.96亿元,占全区总量的39.68%,同比增长12.21%;实现增加值322.44亿元,占全区总量的36.25%,同比增长11.83%。 总部经济和民营经济已成为越秀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全区250家总部企业全年实现营业额2238.67亿元,占全区总量的一半,同比增长11.45%;实现增加值367.25亿元,占全区总量四成多,同比增长10.53%。其中,环市东商务区总部企业93家,占总部企业的37.2%。全区民营企业达1.48万家,占全区企业总量的七成;全年实现营业额1522.72亿元,占全区总量1/3,同比增长14.25%;实现增加值255.32亿元,占全区总量1/4,同比增长14.21%。 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415.31亿元,增长3.00%。 招商引资成效突出,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0955万美元,同比增长33.52%;合同利用外资20961万美元,同比增长37.08%。新批项目154个,其中投资额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7个。 税收增势明显,财政收入平稳。全年全区税收完成199.27亿元,同比增长20.17%。其中国税完成78.52亿元,同比增长40.03%;地税完成120.75亿元,居全市首位,同比增长10.03%。 行政区划 越秀区辖22个街道(洪桥、广卫、北京、六榕、流花、东风、光塔、诗书、大新、人民、东湖、农林、大东、大塘、珠光、白云、建设、华乐、梅花村、黄花岗、矿泉、登峰)。 历史沿革 越秀区之名始于1950年6月24日(由原西山、德宣和小北3个区合并而成,其范围相当今越秀北部),因区内有羊城名胜越秀山而得名。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同年12月,广州划为28个区并分别成立区人民政府,今越秀区范围有如下7区:西山区、德福区、靖海区、小北区(大部分)、太平区(部分)和永汉区(部分)。1950年6月广州28个区合并为16个区,今越秀区范围含当时德越秀区(今越秀区北部)、惠福区、太平区(部分)和永汉区(部分)。1952年9月,广州重新划分城、郊各区,市统辖东、南、西、北、中、郊和珠江7个区,今越秀区范围,是当时的北区(绝大部分)和中区(一部分)。1960年7月,中区的8个街道(太平、德成、大新、诗书、一德、解放南、大南、泰康)并入北区,北区改称为越秀。后把永汉南、珠光、德政南、大塘、芳草5个街道划归东山区管辖。 1952年9月24日越秀区与永汉区(部分)、惠福区(部分)合并,称为北区(其范围相当今越秀区的惠福东、西路以北和东山区西南部)。1960年7月北区与中区的东部合并,统称为越秀区,次年8月,越秀区的东南部划入东山区后,越秀区的辖区沿袭至2005年初。行政区域:东以麓景路、东濠涌、法政路、德政北路、中山四路、府学西街、北京路为界,与东山区接壤;南以人民路、西华路、荔湾北路、流花路、站前横路、站前路、站西路为界,与荔湾区毗邻;北面以火车站、桂花路、市射击俱乐部、飞鹅岭为界,与白云区、天河区相邻。 2005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5]35号):撤销广州市东山区;将原东山区的行政区域,白云区的矿泉街道,天河区的登峰街道、天河南街道的杨箕和中山一2个居委会、沙东街道部分区域划归越秀区管辖。越秀区人民政府驻越华路。对新组建的越秀区和荔湾区的部分边界线进行了调整。调整前,越秀区面积8.9平方千米,人口42万(2003年)。 1999年7月1日始,越秀区从原来的19个街道调整为流花、东风、洪桥、六榕、广卫、光塔、诗书、北京、大新、人民10个街道;共设居委会223个。 2000年,越秀区辖10个街道。总人口341422人,各街道人口:人民街道34394大新街道44760诗书街道39090光塔街道32665六榕街道39785东风街道36421洪桥街道36166广卫街道32265北京街道26869流花街道19007(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1年,越秀区总面积为9.16平方千米,总人口为429373人,人口密度为47036人/平方千米。 2002年,越秀区辖10个街道(洪桥广卫北京六榕流花东风光塔诗书大新人民) 2004年,越秀区辖10个街道: 洪桥街道:辖德源里、丹桂里、洪庆坊、三眼井、豆腐寮、应元、越秀山、天秀、北园、马庄巷、法政11个社区。 广卫街道:辖莲花井、雨帽、吉祥、华宁里、昌兴、财厅前、越华大院、都府、长胜里、登云里、福恩里、雅荷塘、仁生里、青莲里14个社区。 北京街道:辖禺山市、大马站、小马站、流水井、白沙居、龙藏、盐运西、清源巷、仙湖、高第、许地、民星12个社区。 六榕街道:辖将军东、旧南海县、文园巷、稻谷仓、兴隆东、盘福、清泉、兰湖里、双井、象岗山10个社区。 流花街道:辖桂花岗、桂花苑、火车站、流花桥、兰圃、花果山6个社区。 东风街道:辖流花湖、四方塘、德坭新村、盘松苑、彭家巷、第一津、凉亭坊、司马坊、迎寿里、嘉和苑、驷马涌11个社区。 光塔街道:辖马鞍北、师好巷、诗家里、玉华坊、云台里、回龙里、和义巷、怡乐里、杏花巷、孝友东10个社区。 诗书街道:辖迎虹里、观绿、馥园巷、七株榕、温良里、白薇、通宁道、枣子巷、三元巷、福地巷、陶家巷、祝寿巷12个社区。 大新街道:辖魁巷、高第西、石将军、象牙北、庆福里、西华里、大德中、大新中、南华园、玉带濠、濠畔中、三府前、濠畔西、和宁里、大新西、状元坊、一德西、连元巷18个社区。 人民街道:辖安业里、得元巷、仁济东、兴贤里、盐亭东、海珠石、果菜西、青兰里、靖海门、五仙门、太平通津、太平沙、泰康城、素波巷、水母湾、木排头16个社区。 截至2005年12月31日,越秀区辖22个街道(洪桥、广卫、北京、六榕、流花、东风、光塔、诗书、大新、人民、东湖、农林、大东、大塘、珠光、白云、建设、华乐、梅花村、黄花岗、矿泉、登峰)。 原:东山区2005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5]35号):撤销广州市东山区,将原东山区的行政区域划归越秀区管辖。 东山区总面积16平方千米/17.2平方千米。总人口64万人(2003年)。 区人民政府驻地邮编:510080。代码:440102。区号:020。拼音:DongshanQu。 2000年,东山区辖10个街道。总人口556264人,各街道人口:东湖街道70189农林街道45899梅花村街道55838黄花岗街道80881华乐街道49575建设街道45892大塘街道42034珠光街道57631大东街道71849白云街道36476(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2年,东山区辖10个街道(东湖农林大东大塘珠光白云建设华乐梅花村黄花岗)。 2004年,东山区辖10个街道(东湖农林大东大塘珠光白云建设华乐梅花村黄花岗)。 东湖街道:辖德安、新河浦、培正、小东园、寺贝、寺右、五羊北、五羊东、五羊南、幸福、明月、达道北、达道南、乐景14个社区。 农林街道:辖中山二路、马棚岗、执信南、竹丝岗、竹丝二马路、新南路、农林下路西、农林下路东、农林上路、东园新村、三育路、东风东12个社区。 梅花村街道:辖福今、梅花村、水均、共和西、西元岗、共和、共和东、共和苑、中山一、东兴南、东兴中、梅东、东风二、环市东14个社区。 黄花岗街道:辖永福、科苑、永泰、云鹤、空司、区庄、犀牛北、东环、菜寮、执信、水荫南、水荫西、水荫北13个社区。 华乐街道:辖青菜岗、青菜东、邮电、螺岗、黄花新村、华侨新村、花苑、淘金、白云、天胜村、麓苑11个社区。 建设街道:辖六马路、中马路、二马路、横马路、大马路、较场横、黄华南、黄华塘、黄华北、旧北园、麓湖路11个社区。 大塘街道:辖东平、东皋、北横、越秀北、豪贤、德政北、芳草、东方里、龙腾、越秀中、秉政、德政中、大塘、朝阳、文德15个社区。 珠光街道:辖东沙角、广舞台、越秀南、定安里、万福东、湛塘路、东园路、福行、珠江园、祖庙前、新福里、清水濠、文德路、文明路、仰忠、厂后、爱家园、海傍18个社区。 大东街道:辖署前、启明、东华市场、新南、菜园东、长庚门、东川、东源、青龙里、东华西新街、元运街、兴仁里、仁秀新街、仁秀里、三角市、启正、东里、东贤里、荣华南、中山三路20个社区。 白云街道:辖堤畔、筑南、麟安坊、永胜上沙、东湖新村、湖滨、花园新村、东船上、海印、大沙头、二沙岛11个社区。 |
海珠区总面积102平方千米。总人口84万人(2003年)。
区人民政府驻地邮编:510220。代码:440105。区号:020。拼音:HaizhuQu。英文:HaizhuDistrict。 基本概况 海珠区是广州老四区之一,古称江南洲,在广州市珠江的南面,2005年全区总面积为90.40平方千米,总人口87.7万人。2005年12月31日起,海珠区辖18个行政街道:赤岗、新港、滨江、素社、海幢、凤阳、龙凤、沙园、瑞宝、江海、南华西、南石头、江南中、昌岗、南洲、琶洲、官洲、华洲。 海珠区古称“江南洲”,处在广州市的中部,由珠江水系广州河段前后航道所环绕,是四面环水的天然良壤。海珠区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一个素有广州“南肺”之称的绿色岛区。 海珠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人文环境,是广州市唯一的岛区,与荔湾、越秀、天河、黄埔、番禺各区隔江相邻,江岸线长达47.35公里,地理位置优越,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大面积的水网果林风景区,呈现出“山水城市”的格局。海珠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文物可考而比较确切的历史,可追溯至距今20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区内遗迹旧址、名人故居和和纪念建筑众多,有民族英雄邓世昌的故居,有民主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两次设立的大元帅府旧址,有岭南画派祖师居廉的居所十香园,有建于明代的云桂桥、琶洲塔、赤岗塔,有见证海珠岛地貌形成历史的古海岸遗址等,颇具人文历史底蕴。 海珠区是广州市能通往珠江三角洲各市、县,和深圳、珠海经济特区的重要通道。区内河涌密布,水上交通方便,不仅是广州市区内的重要水路航道,还可直通珠江三角洲各内河港口及沿海港口。区内有客运货运码头,船舶可直达汕头、海口、三亚、厦门等沿海城市。陆路有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级路网遍布全区,12座跨江大桥与市内各区相连,内环路、环城高速公路和华南大疲乏横贯全区,地铁二三号线通过区内最繁华地段,路桥网络四通八达。 目前,海珠区正致力于建设滨江路具有岭南特色和异国情调的旅游休闲、观光中心,江南大道、江南西路、宝岗大道的大型零售购物、商业服务中心,广州大道南地区以专业市场为主体的物流商品集散中心,琶洲赤岗地区的会议、信息、商贸服务中心,以中山大学为龙头,新港路沿线的科技中心,围绕万亩果树保护区的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旅游中心。这六大中心已初具规模。 海珠区既有都市的繁华热闹,又有乡村的田园景色。以“江、涌、林、园”为特色的江岛生态系统,使海珠区成为最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生态城区”。 海珠区一贯坚持“经济强区,科教兴区,环境建区,文化立区,依法治区”的发展思路,实施“优先发展服务业,优化提高工业,积极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的产业发展战略,以房地产为龙头,大力发展商业服务业、金融业、旅游业、仓储运输业和高新技术无污染工业,促进全区经济健康发展。 海珠区已成为广州市新的中心区域,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将得到优先重点发展,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国际生物岛等重点项目落户海珠,海珠区的区位优势日益凸现。新世纪迎来新机遇,历史悠久的海珠区将焕发更灿烂的光彩。 -人文历史
海珠史话
二千多年前,一个日暖风馨、锦旗飘飞的日子,在一个绿水环绕的小岛上,任朝廷议郎的杨孚掘开了一小块土,种下了一棵小松树。从此,这块沉默了千百年的土地走进了历史的视野,开始了积淀自己文化、品格的漫漫旅程。 弹指之间,已是千年身!柔情似水却又坚强如松,热情大度亦不乏疾恶如仇,这是怎样的矛盾结合体呢?人们惊讶、赞叹、欣赏。这,就是历史浩瀚长河中的一颗闪亮的海上明珠---广州市海珠区。 在她沧桑的岁月里,多少文人在这里吟咏挥毫,多少英雄在这里拍遍栏杆。古老的传说、悠远的古迹折射着灿烂的海珠文明,它们在深沉地诉说着海珠史话。散布在各处的名胜有如沙滩上的贝壳,串出一道绚丽多彩的海珠风景线。有世界上深入大陆最深远的七星岗古海岸遗址和沧海桑田的见证--黄埔古港遗址;体现明清建筑风格的琶洲塔、赤岗塔、云桂桥、利济桥等;著名的道教、佛教、基督教胜地纯阳观、海幢寺和基督教河南堂;岭南画派创始发源地十香圆及诸位革命烈士故居,如邓世昌纪念馆、廖仲恺纪念馆、卫国尧烈士故居等等。 驻立在古迹之前,弥漫上来的是不尽的故人故事。我们穿梭时空的隧道,回荡在一幕幕的历史之间,痛哭涕下,然而又热血沸腾!1847年,洲头嘴人民的抗英斗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清朝末年,孙中山、廖仲恺、黄兴等革命先驱在"河南"秘密组织反清活动;民国年间,孙中山先后两次在这里建立大元帅府,领导北伐和国民革命。 辉煌的历史,杰出的人物!珠江水象母亲一样哺育着海珠人民,人杰地灵的海上明珠还不断地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文学、艺术、经济、军事等各界的皎皎者。 今天,踏着前人足迹前行的海珠人民,身上仍流淌着奋斗不息、坚韧不拔的热血。如今的海珠,生机昂然,中山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等名校林立,座落着南海海洋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是重要的科教、科研基地,国际会展中心傲然耸立,海珠已成为南方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聚集中心。 海珠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着新的历史! 平凡的海珠人民创造了海珠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海珠文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海珠人。 "海珠史话"是海珠的史话,更是海珠人的史话。
广州人的“河南地”
广州人称海珠区为“河南”。海珠区建国初称河南区。河南之得名,一般人认为是因其位于广州珠江南岸的缘故;但尚有另一种说法,据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中所记:“广州南岸有大洲,周回五六十里江水四环,‘河南’,非也……河南之得名自孚(杨孚)始。”屈大均否定了“河南”得名是由于位于广州珠江南岸的说法,认为“河南”得名来源于距今1900多年的东汉时期杨孚。 杨孚是今广州市海珠区新滘镇人,在东汉章帝时期任朝廷议郎,曾提出“创业用武,守业尚文”的主张,著有《岭南异物志》,以诗体记述了岭南地区的物产,被称为“粤诗之祖”。据《广东新语》记述,杨孚从当时的东汉京都河南省洛阳辞官回到下渡村,带回几株洛阳松树,植于住宅前。有一年冬天,松树竟满树白雪,十分壮观,人们觉得很奇怪,都说是杨议郎把河南洛阳的瑞雪也带回来了,于是把杨孚居住的地方称为“河南”。清代陈昙有诗云“议郎宅前栽松柏,带得嵩阳雪意醋;今日万松山下过,不知南雪是河南”。 “河南”的范围在不同的时期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别。从东汉至明代以前,河南泛指整个河南地区,即今海珠地区。明清至民国时期,由于河南地区西北部的开发,城区逐步发展,人们习惯将当时广州珠江南岸西起白鹅潭,东止“河南尾”(今草芳围),面积约3公里的城区称为“河南”。这是狭义上的河南。建国后,“河南”的范围习惯上是指整个海珠地区。
“海珠”得名由来
海珠是现区名,得名于古代广州珠江中的海珠石。海珠石与海印石、浮丘石合称"广珠三石",又称"羊城三石"、"珠江三石"。在古代广州珠江河段中,海珠石居中,海印石在东,今海印桥、海印公园均因在海印石而得名。浮丘石在西。清代屈大均的《广东新语》、李调元的《粤东笔记》、范端昂的《粤中见闻》中对"珠江三石"均有记载。 清乾隆年间范端昂的《粤中见闻》记曰"广城南海中,有片石涌出水面,广袤数十丈。相传有贾胡持摩尼球至此,珠飞入水,浦曰沉珠,其石曰海珠"。书中还记述了海珠石上有慈庆寺,种有古榕,清顺治年间筑有炮台等。宋代时海珠石羊城八景之一,"珠海晴澜"。 在1990年编纂的《名城广州常识》一书中的"掌故与传说"中,以一个古老的神话传奇故事,记述了海珠石的来源和珠江的得名。 传说秦汉时期,赵佗在广州建南越国,他有一颗镇国之宝,称阳燧宝珠。赵佗死后这颗宝珠成为陪葬品。当时有一位书生叫崔炜,很想见识一下这颗镇国宝珠,后来他因请神医救活了仙女玉京子,仙女为表谢意,让崔炜到赵佗的墓穴地宫中去探访,赵佗就把宝珠送给了他。后来,这颗宝珠被一位波斯商人重金购得,取名"摩尼珠",并准备把这颗宝珠带回波斯国。有一天,船至广州城南大江,两岸风景秀丽,他情不自禁地拿出宝珠欣赏,突然狂风大作,波浪翻滚,宝珠化作一道白光射入江中,变成一块巨石。到了夜晚,巨石如明珠一样闪闪发光,人们就把巨石称为"海珠石",同时把广州城南的这条大江称为"珠江"。 海珠石因长年受泥沙冲积,渐与珠江北岸陆地部分连接,1928年被辟为海珠公园,民国20年(1931)扩筑新堤(今沿江西路)时,与珠江北岸连成一片。1932~1933年分别修筑建成的海珠路和海珠桥均以此命名。建国后的1960年8月,河南区改名为海珠区,取其"海上明珠"之意。
两千年不衰广州港
广州自古就是中国对外商贸的重要港口中心城市,2000年来兴盛不衰,这在我国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上也是较为罕见的。 黄埔村200多年前曾是远东重要的贸易中心港口。驱车刚下东南环高速公路,远远便看见黄埔村前山上的琶洲塔,据说它曾作为当年进出港口商船的航标。从古黄埔岗码头望过去,只见江面宽阔的水域直通珠江口,码头附近依稀能辩当年繁华时的种种痕迹。据介绍,在18世纪,这里是中国到达欧美各国最近的航线起点,是商船出洋的上好地方。广州属亚热带气候,外国商船只要夏季乘南风而来,秋季借北风而返,便可一帆风顺,十分方便。 在黄埔村里西畴里16号,至今仍保留着当年清政府为港口所立的公文石碑,石碑上写到"此南社古涌为乡内出水之区"意即这里是出洋的港口,来往的商船都必须在此停泊。据史书记载,1685年清朝在全国分设粤、闽、江、浙等四个海关,到1757年只保留粤海关,广州被定为全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后来港口一直南移,经现在黄埔老港直至黄埔新港。 由于古黄埔港得天独厚的优势,18世纪这里出现了外国商船汇集的盛大景象,据《远东国际关系史》记载:1789年"停泊在黄埔的有英国船61艘,美国船15艘,荷兰船5艘,法国船1艘,丹麦船1艘,葡萄牙船3艘,共86艘",在同一时期有6个国家近百艘商船在碇泊,黄埔港昔日之盛况,可以想见。《中国国际贸易史》一书统计,以1817年为例,广东当时年外贸的进口总值为23488440元,其中通过黄埔港进出口值就有19711444元,占广东进口总值的80%以上。 专家在对黄埔老港口进行考证后认为:"像广州这样经历2000年而不衰的港口世界历史上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地中海的亚历山大港。 明清时期黄埔港的繁荣使占尽地利的广州黄埔人纷纷出洋经商,他们与东南亚乃至欧美等国家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大大加强了广州作为远东中心贸易港口的影响力,清朝时期更是出现了像新加坡著名华侨领袖胡璇泽和留美华侨梁诚等一大批著名侨界知名人士。 黄埔村人胡璇泽作为新加坡著名华侨领袖,一身兼任中国、俄国和日本三国驻新加坡领事,还-为澳大利亚男爵和英国CMG三等宝星爵位,蜚声海外。由于他对新加坡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在新加坡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称"黄埔先生"。新加坡人为了纪念他,在新加坡圣淘沙历史博物馆树立有他的蜡像,一些学校、街道则以黄埔命名。在新加坡至今还保留有黄埔路、黄埔民众联络所等用"黄埔"命名的地方。 作为从黄埔走出去的中国早期赴美留学生,当时的侨界人物梁诚曾向美国交涉取回庚子赔款余款,在北京兴办了清华学堂。
古桥旧屋老风俗如今敞门变通途
海珠区小洲村是广州难得一见保存比较完整的古村。作为著名的果树之乡,且处于广州的"南肺"而得以幸存。 小洲村以农业为主,盛产闻名的石硖龙眼、红果杨桃,到处可看类似苏南一带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石拱桥下、小河涌上,荡漾着几只小船,岸上是低矮的平房、枝叶繁茂的树木,当地农民在河边树荫下纳凉闲聊,静谧而清新。 由于受污染少,且受珠江水涨潮的时时冲洗,小洲村的河水清得令人羡慕。在这里,不经意间还可看到人与狗共洗一江水的野趣。河里泊着一些显已年久无用的小船,听当地人说,过去村里没有陆路而河涌发达,运水果、货物都是通过这些船,这些年,陆路修起来了,船也渐渐少用。 在河中间,有一个长满青草的小绿洲,外人怎么也想象不出这底下埋着龙舟。原来,龙舟平时只有埋在水底才不会干裂,等龙舟节到来时,村里将举行盛大的起水仪式,才将龙舟挖起。 河上有几座石拱桥,其中一座是明代时的墨翰桥。村里有一棵大榕树,是小洲村的建村树,树根露出,状似麒麟,据说已有500多年历史。 小洲村仍可看到一些古老的房屋和小巷,这种房屋因屋顶有两个像锅耳的突起物而被称为锅耳屋。最老的屋子是西溪公祠、简氏公祠,建于明朝年间。村子里还有一种特殊的屋子叫蚝壳屋,是用蚝壳泮石灰砌墙建成,东暖夏凉,比起青砖屋造价更底。据了解,小洲村就是泥沙伴着壳冲积而成的,现在挖开地下两米,就可见到蚝壳层。不过遗憾的是,曾在村里盛行的蚝壳屋大都在近年改建成水泥屋,现在只剩下一所有100多年历史、仍住着人家的蚝壳屋可以让人观瞻。 小洲村因风景优美,吸引了一批著名的艺术家在这里购地置屋,寻找创作灵感。村中由此建成一个艺术村,由著名画家关山月题词。 从99年5月1日,这个古老神秘的小村才开通了第一部公共汽车--从天平架经广州大道至小洲村。目前,从南方大厦至小洲村的客船也即将开通,到时游客就可以方便地一睹岭南水乡的风采。 旅游景点 海珠区是广州市四个老城区之一,与各区相比,“江、涌、林、园”的江岛生态系统是其独特的环境优势:47公里的环岛江岸线,74条纵横交错的河涌水网,宛如天然氧吧的万亩果园,著名的岭南佳果和历代围海造田所形成的独特田园风光,以及遍布海珠的人文遗迹让每一个海珠人引以为荣。 海珠区是广州市“南肺”,是珠江环抱一个绿岛。区内遗迹旧址、名人故居和纪念建筑众多,文物资源丰富,民主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两次设立孙中山大元帅府、民族英雄邓世昌纪念馆及故居、岭南画派祖师居廉的居所十香园、建于明代的云桂桥、琶洲塔、赤岗塔,有见证海珠岛地貌形成历史的古海岸遗址,以及海幢寺、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等,这些历史文物古迹是海珠区宝贵的旅游资源。 海珠区有很多由风化剥蚀、海浪侵蚀或堆积而造成的遗迹,如七星岗海蚀遗迹、松岗及赤沙的沙堤、七星岗的丹霞地形和鳞石地形及赤岗塔瓯穴群等。这些遗迹形成很有旅游价值的地貌景观。 海珠区除了推进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建设外,还通过评选“海珠十景”来加强对该区旅游资源的宣传。该区通过投票选出了包括“帅府华晖”、“会展雄姿”、“海幢春晓”、“学府风韵”、“瀛洲叠翠”、“双塔竞秀”、“邓祠国魂”、“滨江霓裳”、“漱珠朝斗”、“洲头烟波”等“海珠十景”,其中既有历史文化古迹、也有现代建筑,还有岭南田园的自然景观。 投资环境 海珠区地处广州市中部,全区面积90.45平方公里,总人口123.73万人,现辖18条行政街道。海珠区的城区功能已成功由传统的工业区向以居住为主,商业服务业、金融业、旅游业、仓储运输业和高新技术无污染工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新城区转变,成为广州市新的中心区域,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将得到优先重点发展,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被誉为“海上明珠”。 海珠区综合经济实力已遥遥领先于国内许多大城市中的同级区份。2003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78.4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86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8.13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68.49亿元。2003年,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22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3%。全区国税和地税总收入分别为18.24亿元和24.04亿元。 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78.51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实现工业总产值221.55亿元,增长18.9%;其中,轻工业总产值158.84亿元,增长17.6%;重工业总产值62.71亿元,增长30.6%;轻、重工业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1.7:28.3。大中型企业工业总产值136.51亿元,增长17.7%。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1.38亿元,增长14.0%。全区年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34户,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户数的14.3%,实现的利税总额为29.48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的90.7%。 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41.8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全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商品销售124.42亿元,增长56.6%,其中连锁超级市场实现商品销售18.06亿元,增长93.6%。全区专业市场137个,全年商品成交额79.3亿元,增长8.8%;其中亿元以上市场18个,全年商品成交额68.74亿元,增长28.9%;占全区商品成交额的86.7%。 改革开放以来,海珠区商业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江南大道商业中心和和三大商圈(江南大道、广州大道南、琶洲会展中心,72个农贸(肉菜)市场),社区有小商业网点,完善了商业网点的布局。 全区实现海关进出口总值5.0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0.3%,其中进口总值2.64亿美元,增长1.5倍;出口总值2.39亿美元,增长25.9%。 海珠区作为广州市惟一的岛区,其独特的地理条件使海珠区亮出了“环岛经济”牌。会展经济区是“环岛经济”最闪亮的一颗明珠。2006年,广州举办第100届交易会时,琶洲地区的写字楼、酒店等会展经济将上一个台阶。此外,海珠将利用毗邻广州大学城的优势,探索建设后勤配套服务区和以“万亩果林”为依托的生态旅游休闲区。 在海珠区滨江路一带,海珠区将重点培育发展滨江经济带,加快建设滨江西路“海珠风情街”和以太古仓为亮点的白鹅潭周边旅游观光休闲购物区。在海珠区岛内,拥有众多科研院校的新港路将建设新港文化科技经济带,推进以海珠科技大楼、中大科技园区为亮点的高新科技园区建设。在地铁沿线,海珠区将引导建设特色购物中心等商业网点(商业街)。 2003年全区生产总值278.49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69亿元。农业生产以种植业(水果、蔬菜)为主,养殖业(牲猪、家禽)为副。目前,蔬菜面积4000亩,水果面积1.8万亩。 水果种植品种主要有:荔枝1500亩、龙眼5000亩、杨桃5500亩、黄皮3500亩、其他品种(石榴、木瓜、香大蕉、甘蔗等品种)2500亩。1999年,市政府把我区这片果林规划为果树保护区,并划分为一、二、三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为农业生产及农业观光示范区,面积约4000亩。二级保护区为果树生产恢复区,面积约7000亩。三级保护区为果树生态保护区,面积约7000亩。果树保护区是不可替代的城市湿地,对调节广州市气候、净化城区空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喻为广州的“南肺”。 |
天河区位于广州市老城区东部,总面积96.33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11.85(万人)户籍人口69.00(万人)
常住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11611户籍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71632007年末 邮编:510630。代码:440106。区号:020。拼音:TianheQu。英文:TianheDistrict 基本概况 天河区位于广州市老城区东部,东到玉树尖峰岭、吉山狮山、前进深涌一带,与黄埔区相连; 南到珠江,与海珠区隔江相望;西从广州大道、杨箕、先烈东路、永福路,沿广深铁路方向达登峰,与越秀区相接;北到筲箕窝,与白云区和萝岗区相接,区境地理坐标是东经113°15′55″~113°26′30″,北纬23°6′0″~23°14′45″。区径东西极限长18.75公里,南北极限长15.75公里。总面积147.77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约68公里,是建设中的广州市城市中心区。 天河区具有良好的地理区位。从东西方向看,天河区是广州市向东发展城市带的起点。《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确定了广州市建设和用地向东南和东北发展的两个主要方向,向东沿珠江扩展城市用地至黄埔,天河区正好位于这一发展带的西部起点。从南北方向看,天河区是广州市新城市中轴线经过的中心地区。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包括城市功能轴线、城市景观轴线和城市发展轴线,上述轴线均经过天河区,这种在空间上聚集的城市轴线可以强化天河的城市形象,有助于提高天河的新城市中心地位和经济竞争能力。
|
白云区位于广州市老城区的北面,地处北回归线以南,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东邻增城、萝岗,西界南海,北接花都、从化,南连黄埔、天河、越秀、荔湾等4区,面积795.79平方公里。全区户籍人口77万多人,流动人口约80万。
区域概况 白云区位于广州市老城区北部,东邻增城区市,西界南海区,南连荔湾、越秀、天河、黄埔等4个城区,北接花都区和从化市。全区面积1042.7平方公里,2000年末全区常住人口84万,流动人口约90万。2002年末,全区总人口858526人。区人民0驻地邮编:510080。代码:440111。区号:020。拼音:BaiyunQu。英文:BaiyunDistrict。白云区是广州市10个城区之一,因其境内有白云山风景名胜区而得名。东邻增城区市,西界南海区,南连荔湾、越秀、天河、黄埔等4个城区,北接花都区和从化市。全区面积1042.7平方公里,2000年末全区常住人口84万,流动人口约90万。2002年末,全区总人口858526人。 历史自然 白云区还有着深厚历史文化传统,三元里抗英,陈子壮抗清故事,招子庸与粤讴,石井桥,石门返照.....历史资源、文化积淀、人文景观互为渗透融合,使白云大地糅合着独特的地方色彩。辖内有三元里街、景泰街、同德街、松洲街、黄石街、棠景街、新市街、同和街、京溪街、永平街、嘉禾街、均和街、石井街、金沙街和江高镇、人和镇、太和镇、钟落潭镇等14条行政街、4个中心镇,全区户籍人口754969人,流动人口约70万。区内兼具有多种地貌。东部和东北部是丘陵地区;林木茂盛,大小水库山塘遍布,湖光山色,风景宜人,有广州市最高的帽峰山(海拔534.9米)和著名的白云山风景名胜区;中部为广花平原,田园沃野,一望无边;西部是珠江水系,河网交织,巴江河及流溪河流经境内,既得灌溉之便,更得航运之利。 经济发展 市云埔(白云)工业区、东北部九佛镇、钟落潭镇一带的化工、电子科技工业区、西南部石井镇以台资为主的石井工业区、中部位于江高镇的广州个体私营经济试验区和位于太和镇的广州民营科技园等等构成白云区东西南北中五大经济发展区。其中石井水泥厂被评为“全国明星乡镇企业”、“全国明星百佳企业”。第三产业以商业、房地产、交通运输、饮食服务、金融保险等为主。新广从路饮食长廊、增槎路大型综合批发市场、黄石路大型汽配、装饰材料批发市场颇具规模。 历史沿革 1959年3月,由于国务院没有批准广北县的设置,原郊区划出给花县4个公社划回郊区,撤消了近郊党委,恢复广州市郊区的设置。4月,南海县盐步公社的海北、沙凤、龙溪大队全部与秀水、黄歧大部分;平洲公社的海中、南海等大队部分地区、里水公社的横沙生产大队,共1648人口,耕地22493亩划入广州市郊区。
2013年,广州市政府近日下发同意白云区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文件,同意白云区增设4个新街道,全区辖18个街道办事处和4个镇。观察人士认为,此举旨在解决部分基层镇街行政资源配置严重不到位的问题。通过分设街道,增加行政资源配置,加强行政执行力,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 |
黄埔,古称“黄木之湾”,因黄埔港而得名。
黄埔,古老而年轻,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素以“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南海神庙、“中国将帅摇篮”的黄埔军校及华南第一大港——广州港所在地而闻名于世。 黄埔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东经113°23'29″~113°36′2″,北纬23°01′57″~23°24′57″之间。与白云区、天河区、海珠区、增城区和从化区5个行政区交界,与东莞市和广州市番禺区隔江相望。区内交通干线密集,有东二环高速公路、广深高速公路、广惠高速公路、广河高速公路、广汕公路、广深公路、广园东路、广深沿江高速公路、广深快速路等路网体系。从区内穗港客运码头通过珠江航道到香港约65海里。黄埔区行政区域总面积484.17平方公里。 |
位于中国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珠江口西北岸。属广州市。面积1314平方千米,番禺是中国最古老的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为南海郡治。因处番山和禺山故名。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又将交州治所迁至番禺,遂为州、郡、县所在地。隋、唐、北宋时并入南海县。1949年后复设番禺县。1992年撤县设市。市北部为海拔50米以下低丘,南部为珠江冲积平原,地势由北、西北向南倾斜。主要河流有珠江等。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1900毫米,年均温21.6℃。交通以公路和水运为主,番广、番顺、番石等干线公路纵横全境。珠江航运便利,通广州、港、澳等地。农业产水稻、甘蔗、花生、番薯等,为全国主要产糖地区。
地理位置 番禺区位于广州市中南部,总面积786.15平方公里,处于北纬22°45′~23°05′、东经113°14′~113°34′之间。东面是珠江,与东莞市隔江相望;西及西南以陈村水道和洪奇沥为界,与佛山市南海区、顺德区及中山市相邻;北是广州市荔湾区、海珠区、黄埔区;南面是南沙区。区人民政府设在市桥街清河东路。 行政区划 区划代码:440113 邮政编码:511400 面积:786.15平方千米 户籍人口:94.76万(实际常住人口约160万) 辖区:辖7个街道办事处,10个镇。 街道办事处:市桥街、桥南街、东环街、沙头街、洛浦街、大石街、小谷围街、石壁街镇:南村镇、钟村镇、沙湾镇、石碁镇、石楼镇、新造镇、化龙镇、榄核镇、东涌镇、大岗镇。 区域特点 番禺始建于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有2200多年的历史,是历史重要港市,为历代通商口岸,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是岭南文化发源地之一。番禺是广州“南拓”重点区域,区位优势明显,水陆交通便利,是广州重要的工业强区和重要的工业出口基地之一。旅游和房地产业发展迅速,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长隆旅游度假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莲花山、宝墨园,广东四大名园之一馀荫山房和祈福新村、丽江花园、华南新城、碧桂园等时尚商住楼盘。广州大学城也选址在番禺区小谷围岛。 交通情况 番禺江环水绕,境内河网纵横,过去水路交通发达,陆路交通却十分落后。改革开放20多年来,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公路、桥梁、港口。2004年新建、改建和扩建公路114公里,桥梁27座。现在,番禺区水陆交通便利,客货运输发达。通过京珠高速、南沙港快速、105国道、华南快速、新光快速可便捷通往广州其他区、市以及周边地区;通过陆路、水路可快速到达港澳地区;广州地铁3号、4号线可方便到达广州市其他地区。 名称由来 番禺为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置的古县,番禺是南海郡的首县,并为郡治所在地。秦以前,对番禺及岭南一带,有多种称谓。《元和郡县志》]]“岭南道”下记:“广州,春秋百越之地。”春秋时泛称百越,战国时称“扬越”,《史记·南越列传》载:“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扬越,置桂林、南海、象郡。”张晏“扬越”下注云:“扬州之南越也。”又“索隐”引《战国策》云:“吴起为楚收扬越”。战国时的“扬越”,大致包括今两广及两湖、江西部分地方。而岭南交通不便,地广人稀,并未成为楚国的势力范围。秦时又称岭南“陆梁”,《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三年。……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正义”注:“岭南之人多处山陆,其性强梁,故称陆梁”。“扬越”为较古之名,地域较广;“陆梁”之名后起,专指岭南。 “番禺”之名,战国时已有。《水经注·泿水篇》:“泿水东别经番禺,《山海经》谓之贲禺者也。”《山海经》载“桂林八树在贲禺东”,郭璞注:“今番禺。”汉初的史料亦多处提到“番禺”,或亦书作“蕃禺(隅)”,即指今广州番禺一带,是当时岭南最为重要的聚落,已形成地区性的政治、经济中心,亦是广东境内最早见于古史的地名。 “番禺”之得名,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有三: 一是“二山”说。《后汉书·地理志》、唐《元和郡县志》及《初学记》等,均认为县治有番山、禺山,因以为名。明朝黄佐《广东通志》载:“番禺县治东南一里曰番山,其山多木棉,其下为泮宫;自南联属而北一里曰禺山,其上多松柏。”又黄佐《番禺二山记》云:“二山相连如城,南汉时刘凿平。”番禺因二山而得名之说,相沿已久。 二是“一山”说,即番山之隅说。郦道元《水经注》载:“今入城东南偏,有水坑陵,城倚其上,闻此县人名之为番山;县名番禺,谓番山之禺也。”禺,即隅,指附近的地方。 三是“蛮夷之地”说。1953年在广州西村石头岗一号西汉前期墓0土有烙印“蕃禺”二字的漆盒,1983年在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出土有铸上“蕃禺”二字的汉式铜鼎。考古学家麦英豪在**《广州城始建年-》中据出土文物认为,秦至汉初,番禺的“番”,写作“蕃”,与“藩”通。即番蛮、蛮夷之意。《周礼·秋官》云:“九州之外谓之蕃国”。禺,犹隅,指区域、边远之地。秦汉之前,番禺一带僻处一隅,中原汉人视之为边远的蛮夷之地,因以为名。 以上三说,未有定论。历代省志、府志、县志,多持“二山”说。中国不少地方有因山川而命地名的惯例,多数人相承古说,认为番禺是因番山、禺山而得名。 古番禺(广州老城区)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任嚣、赵佗率军南下,统一岭南。任嚣平定岭南后,出任南海郡尉并在南海郡番禺县内建城作为郡治,因处番山和禺山故起名为“番禺城”(史称“任嚣城”,范围现今的仓边路以西,越秀区仓边路以西的儿童公园(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广州市文化局、广东省财政厅一带)。秦朝末,南海郡尉任嚣病危时召见龙川县令赵佗,谓番禺“负山险阻南海”,“可以立国”,并假托秦廷命令,委赵佗代理南海郡尉。汉高祖三年(前204年),赵佗自立为南越王,定都番禺,今广州市越秀山即为当年越王所名。《史记·货殖列传》云:“番禺亦其一都会也”,是当时全国九大都会之一。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南越,将南越地重新划为9郡,番禺仍为南海郡治。其后,汉朝廷为了监督各郡官吏,设了13个常驻监察机构,其中设在苍梧郡广信县(今封开县)的交趾部负责纠核岭南9郡。后来,交趾部改为交州,兼拥有军政大权,地方政权由郡、县二级变为州、郡、县三级。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逐渐形成,东吴孙权占据长江中下游后,向南扩张略取交州,任命步骘为交州刺史。步骘东下番禺城考察,《水经注》对此记载说:“骘到南海,登高远望,睹巨海之浩茫,观原薮之殷阜,乃曰‘斯诚海岛膏腴之地,宜为都邑’。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迁州番禺,筑立城廓。”州治从广信迁到番禺后,平整番山北部,修复并扩建“佗城”。吴黄武五年(226年),分交州为交、广二州,广州由此得名,州治即设番禺。此后1700多年间,番禺大都是地方一、二、三级政权所在地。 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撤销南海郡,改番禺县为南海县,隶属广州总管府。仁寿元年(601年),改广州为番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州置郡,恢复南海郡,隶属扬州。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废南海郡,复置广州,再置番禺县(一说在长安三年即公元703年复置番禺县),县治设江南洲(今广州河南)。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置岭南道,广州属岭南道。长安三年(703年),置岭南五府经略使,总管岭南五府,复置南海郡。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岭南划分东、西二道,岭南东道治广州,西道治邕州(今南宁)。两广分东、西,自此始。 唐朝末,农民起义,群雄割据。公元917年8月,刘龑(yǎn)称帝于番禺(广州),国号大越,后改称汉,史称南汉,设兴王府。番禺隶兴王府。 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灭南汉,废兴王府,改为广南东区,置广州都督府。翌年,撤销番禺县,并入南海县。至道三年(997年)改广南东区为广南东路。皇礻右三年(1051年)恢复番禺县,县治设城东紫泥港(巷)。干道六年(1170年)改为广东路广州府。祥兴元年(1278年)广州改为翔龙府。番禺沿为府治。 元朝至元十七年(1280年),改翔龙府为广东道广州路。上隶江西行省。至元三十年改为广东道上路。皇庆元年(1312年)复称广东道广州路。番禺沿为道治、路治。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改为广东道广州府。二年改为广东行省广州府。九年改为广东布政司广州府。番禺沿为府治,隶广州府。 清朝顺治四年(1647年),设两广总督。地方政权分省、道、府、县四级。番禺属广东省广南韶道广州府,沿为省、道、府治。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广州府,番禺属广东省粤海道。 中华民国7年,广州设市政公所。 中华民国10年(公元1921年2月15日),广州市政厅正式成立,广州正式设市。 故古时所称的“番禺”城通常是指今天的广州中心老城区,而非现在的广州市番禺区。 今番禺(广州番禺区) 中华民国10年(1921年2月15日),广州市政厅成立,广州正式设市。番禺县府仍居于广州市内。 中华民国22年(1933年,番禺县府从广州老城区移至新造。 抗日战争期间番禺沦陷后,原国民党县政府-三水、沙坪、威井等地(汪精卫伪番禺县府驻广州市东山区)。 1945年抗战胜利后,番禺县政府移治市桥,初在先锋巷谢氏祠堂。 1949年10月番禺解放,隶属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方军事管制委员会。 1950年3月至1952年11月,隶属珠江地区专员公署。 1952年12月至1956年1月,隶属粤中行政公署。 1956年2月起,隶属佛山地区专员公署。 1958年12月15日至1959年6月10日,番禺、顺德合并为番顺县,县治设大良镇,其间一度改隶广州。 1959年6月10日恢复两县建置,并将中山县属的大岗、万顷沙、南沙、黄阁等地划属番禺,县府沿设市桥。 1975年1月,改隶广州市。 1992年5月20日,民政部批复(民行批[1992]49号):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番禺县,设立番禺市(县级),仍由广州市管辖。6月18日,番禺举行撤县设市挂牌仪式。 2000年5月21日,国务院同意广东省撤销番禺市设立广州市番禺区,7月10日,番禺区举行撤市设区挂牌仪式。 番禺辖区变化 番禺建县之初,境域广阔。北隔洌江与中宿(今清远)相邻,东与博罗(今博罗、惠阳一带)相接,西与四会(今四会、鹤山一带)相连,南止于滨海之地,相当于现县境的十多倍。 自汉朝建安六年(201年)至清朝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的近1500年间,先后析出增城、东官(东莞)、怀化、熙安、南海、从化、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等,并由这些县再析出龙门、香山(中山)、新安(宝安)、顺德、三水等县以及香港、澳门地区。在历史上番禺两度并入南海计有110年,三度成为南越、南汉、南明的小国之都,共148年。自1686年(清康熙二十五年)析地建花县后,至1921年广州建市的235年间境域基本没有变动。以当时县学宫(今广州农讲所)为中心,正北48里(华里)至花县界,正南35里至顺德县界,正东51.5里至增城县界,正西1.5里至南海县界,东北70.5里至从化县界,东南75里至东莞县界,西北2里及西南3.5里至南海县界。 1921年(民国10年)广州正式建市,捕属(广州市东半部)及河南街区划为市区。其后数年,近郊乡村相继划属广州市区。 1949年建国后,分数次将禺北、禺东(现白云区、天河区、黄埔区、萝岗区)一带划入广州市区。 1959年,原属中山县的大岗、万顷沙、南沙、黄阁、珠江农场划归番禺。 2005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5]35号)同意设立广州市南沙区:将番禺区的南沙街道和万顷沙镇、横沥镇、黄阁镇,灵山镇部分区域,东涌镇部分区域共544.12平方公里划归南沙区管辖。 现番禺区为海珠区以南,沙湾河以北及南部一部分,面积为786.15平方公里。 |
花都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端,东连从化,南靠广州,西邻三水,西南连南海,北接清远。总面积961.1平方千米/968平方千米。总人口62万人(2003年)。
区人民政府驻新华街道,邮编:510800。代码:440114。区号:020。拼音:HuaduQu。英文:HuaduDistrict。 基本概况 花都区位于广州市北部,距广州市中心城区22公里,地处珠江三角洲通往全国的咽喉要道。全区现有常住人口75万人,外来人口30万人,年商旅人口350万人。全年平均气温21.8度,平均年降雨量1753.9毫米,平均相对湿度76%,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无霜期365天,地下水位约在1.2-3.5米之间。 花都区现已形成了以体育中心为核心的“体育区”、以新世纪广场为中心的“商业区”和以花都广场为标志的“行政区”三大功能区。获得“全国花木之乡”、“广东省文明城市”、“广东省卫生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整顿优秀城市”等称号。城区内有雅宝新城、南航碧花园、雅居乐、骏威广场、金菊花等住宅小区,功能齐全、设施完善、实行24小时保安服务;有广州百货大厦、五华购物广场、华润万家购物中心、花都购物中心等大型商场。 1、医疗设施的状况:城区内有医院18所,其中二甲医院3所,一甲医院6所,医疗床位1642张,卫生技术人员2335人,有西门子螺旋、全主动生化分析仪、微创手术医疗器械等先进医疗设施。 2、餐馆、娱乐设施状况:本区有综合性酒店47家,可提供8000多个床位,3万多个餐位,有新世纪酒店等8家星级酒店,可提供中餐、西餐、日本韩国料理、东南亚风味餐等。本区有高尔夫球场2家,保龄球3家,有歌舞厅、酒吧、沐足、-、茶庄、游泳馆、乒乓球馆、羽毛球馆、健身中心等五十多家运动、娱乐场所。同时,正在建设的五星级酒店有3家、有日本风情小区、欧洲小镇等特色社区,为企业投资提供了良好的配套服务环境。 3、治安状况:本区治安状况良好,花都区公安分局下辖18个派出所,1个巡警大队(4个巡警中队),1个交警大队(11个交警中队),1个治安大队。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连续两年居广州市市首位。 4、区内有广东培正学院、广州交通技术学院、南方经贸学院、广州市政建设学院、广州商学院花都分院等12所大专院校,每年有大中专毕业生2000多人,各种专业齐全;广州有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可提供各种高素质的人才。同时,区内专门设立了华南理工大学汽车学院、谢瑞麟珠宝学校、皮具学校,为企业提供配套人才。 经济:花都区位于广州市北部,地处珠三角通往内陆地区交通要道。由于花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和区域优势,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逐步成为珠三角最具活力的地区。2004年度花都区国内生产总值251.67亿元,比上年度增长12.11%;工业总产值583.73亿元,比上年度增长10.68%;完成外贸出口5.16亿美元,增长31.72%,超额完成了市下达的任务;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9.3亿元(新口径),达到12.3亿元;税收总额30.2亿元(不含海关税14.27亿元),增长8.44%,增幅名列全市前列;引进项目1000个,投资总额和注册资金达47.91亿元和23.74亿元,居全市前列;合同利用外资2.81亿美元,增长42.23%,实际利用外资2.36亿元,增长171.95%,增幅名列全市前列。 工业及工业的发展 花都区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具备一定的工业经济规模。汽车、皮革皮具、金银首饰已逐步发展成为我区的三大支柱产业,空港物流业也得已快速发展,同时我区在电子、建材、制衣、纺织等行业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 气候 各月平均气温: 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13.114.217.622.025.527.428.428.627.123.819.315.0 最小湿度:7%出现在:1973年12月30日 最大湿度:100% (指相对湿度)1958-2000年有24天出现相对湿度100% 以上数据统计1958-2000年42年资料 新华观测站:东经113°13? 北纬23°38? 投资环境 陆路交通:高速公路方面,本区有广清高速、京珠高速、新机场高速、北二环高速、环珠三角高速等五条高速公路,经广清高速或新机场高速20-25分钟可达广州市中心;经广清高速往南50分钟可达佛山,往北30分钟可达清远;经京珠高速往南90分钟可达珠海,往北60分钟可达韶关;经北二环转广深高速40分钟可达东莞,60分钟可达深圳。国道方面,有105、106、107国道三条国道南北贯穿花都,使花都成为珠三角通往内地的交通要道。区内交通道路方面,区内有两条六车道公路通往各镇,与105、106、107国道、京珠高速形成"井"字形的交通网络,交通十分便利。 铁路运输:广州北站位于广州市花都区新华镇,可达全国各铁路站点。拟建的广州铁路集装箱结点站位于花都区狮岭镇,计划年货运量为1700万吨,是目前在华南地区规划最大的物流中心项目。 航空交通: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位于广州市白云区和花都区交界处,花都区市中心至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6公里,约10分钟车程。 海运交通:本区有花都港,提供海运方便,年吞吐能力为10万标准箱和85万吨散货,520米口岸线场地5万平方米,水深4米,可同时停泊八艘千吨级货轮。码头有5-45万吨岸吊6台,45吨集装箱重叉3台,50吨汽车吊一台,2.5-7吨叉车11台,拖车90台。曾起吊单重70吨以上机械设备。可行船600-1000吨,旱期600吨,通往香港10-12小时(108海里),通往黄浦港4小时(80公里),属国家二类口岸。并设有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等机构。目前正在进行河道和码头的扩建,2007年吞吐能力达到30万标准箱。 出口条件方面,花都区设有海关及出入境检验检疫局,24小时通关,为企业提供快捷的通关服务;设有港澳货柜车检查场,主要出运港为花都港。 供水情况 1、该区目前有三间地面水厂和一个地下泵站。其中,巴江水厂日产5万吨、秀全水厂日产4万吨、东部水厂日产10万吨、大华泵站日产1万吨。目前我区用水量日均13万吨,库余能力达7万吨。日供水能力达20万吨,出厂水压为4.5kg,水管直径800-1200毫米,水质等级达国家卫生饮用水指标。供电方面,本区电源取自大电网,有110千伏变电所15座,22万伏变电所1座,输变电容量1340千千伏安,区内企业供电率达100%,日平均供电量为4760000千瓦时;同时区内有1座17.3万KW的火力发电厂。煤气方面,可根据用户要求,安装各种规格的管道煤气。 2、该区正在筹建一间日产8-10万吨的地面水厂,预计2005年能投入使用。届时该区的供水能力将达到30万吨/日。 汽车城日供水能力7万立方米/天,供水主干管直径1.2米。 供电情况 1、花都区现有220千伏花都田心站、220千伏广州郭塘站、110千伏清远石角站(只作应急备用);地方电源为:巴江升压站、华辉升压站。截至2003年初,花都电网有220千伏变电站一座,主变容量2x150兆伏安;110千伏变电站15座,主变压器27台,总容量1080兆伏安;110千伏用户专用变电站一座,主变容量6000千伏安;110千伏以上输电线路37条,合计492千米。 2、2004年花都区总供电量为232242.25万千瓦时,日平均供电量为636.28万千瓦时。 3、花都电源主要来源于广东省电网,30%来自区火、水发电站,现有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15座,主变容量共136千伏安。大宗用户可根据用户需要将双回路高压专线接至用户高压柜。 煤气情况: 汽车城供应能力5--8吨/小时,费用7元/立方米。在花都汽车城飞鹅岭附近拥有一座占地面积为15亩的液化石油气混空储备站,储罐容量500立方米,供气管道内径为300毫米,气化供应能力为7500立方米/小时,燃气低燃质1万大卡,供气压力为0.15Mpa。 劳动力资源方面,花都区每年有大、中专毕业生2000多人,区内有人才交流中心及各种劳动力市场;火车站广州北站位于花都区新华镇,外来人口有30多万人,劳动力资源丰富。 经济状况 花都区实施快速健康发展战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工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城镇建设管理水平,经济规模和经济质量逐步提高,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狮岭)皮革皮具节,狮岭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皮革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皮具之都"称号,花都区获得"中国花木之乡"称号。 花都工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风神汽车、狮岭皮革、粤花水泥、花都陶瓷、乐高食品、飞达音响、大阳摩托等一批拳头产品畅销全国。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和素质得到提高,企业规模日益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并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业的方向发展。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7.44亿元,工业总产值419.01亿元,工业产值达361.49亿元。 花都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已逐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农业方向转变,农业布局得到合理调整,农、林、牧、副、渔业协调发展。花都大力推行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积极发展高质、高产、高效的"三高"农业,建立了一批商品粮、无公害蔬菜、水果、花卉、水产、禽畜等生产基地,已成为广东著名的"稻田"、"菜地"和"花乡"。2002年花都的农业总产值为30.1亿元。 依托广州新国际机场、铁路集装箱结点站和广州--花都轻轨铁路等大型工程,花都的仓储、货运、商贸物流、旅游和餐饮配送等服务产业正蓬勃发展。 以"山、水、田园为伴",追求高层次居住环境的生活社区正在花都北部崛起。花都山前旅游大道从西到东已有碧桂园、南航碧花园、金碧御水山庄、芙蓉山庄、芙蓉花园、云梯花园、泰湖山庄等19家大型楼盘,这里已成为广州房地产投资的新热点。[1] 旅游景点 花都旅游资源可说是十分丰富。如鸡枕山,王子山、芙蓉嶂、盘古岭、丫髻岭及北部山脉,有“省垣背后屏障”之称。从东部的九龙潭,仙湖,福源.芙蓉嶂、洪秀全、红崩岗水库到西部的集益、三坑等众多水库,其大自然的风光秀丽。颇有观赏价值的花山菊花石、赤坭盆景及炭步香芋,北兴荔枝、李溪龙眼、锦山红柿、京塘莲藕等名特产品,可开发成为旅游商品。 加上目前花都正开发的旅游资源有芙蓉度假村、北兴九龙潭水上世界,梯面综合旅游区等,已建成洪秀全纪念馆,洪秀全故居,盘古圣庙,资政大夫祠、圆玄道观等旅游景点。除此外,正计划投资开发的有中华民族文化大观园,炭步农业观光区。 1、山水资源特色明显 花都虽然没有名山大川,但不乏秀丽妩媚的山水景观。全区有近200平方公里的山地,湖泊、水库众多,比较有规模和知名的水库有芙蓉嶂水库、九湾潭水库、三坑水库、福源水库、集益水库等。环绕水库的是森林覆盖率高、林相整齐的秀丽山峰,山林与水体有机组合,山奇水秀、环境优美,形成颇具有吸引力的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景观。目前,全区林业用地面积57.5万亩,占国土面积的39.7%,已规划有-子山森林公园(省级5.8万亩)、广州高百丈森林公园(市级0.85万亩)、广州九龙潭森林公园(市级3万亩)、花都蟾蜍石森林公园(区级2.17万亩)、花都福源森林公园(区级2.26万亩)及花都丫髻岭森林公园(区级1.37万亩)等六个森林公园,总面积15.45万亩,占国土面积的10.7%。 2、历史文化优势突出 花都区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也丰富多彩,有洪秀全故居、洪秀全纪念馆、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盘古王庙、炭步镇朗头村民居古建筑群、花东镇高溪村欧阳庄民居古建筑群等,另外还有宗教文化建筑的圆玄道观,其建筑雄伟,是省内首屈一指的道教圣地。在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中,洪秀全故居是高级别的旅游资源,有唯一性,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影响,不但自身有着非常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和潜力,而且其开发能带动全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花都的旅游资源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利用,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景区(点),初步形成了以度假、休闲和观光为代表的系列旅游产品。芙蓉省级旅游度假区自1987年开始建设,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现已初步发展成为集旅游、度假、疗养、娱乐、饮食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在广州、珠江三角洲及港澳地区有一定的知名度,1994年5月被评为省级旅游度假区,是广州地区首批省级旅游度假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洪秀全故居是花都最具垄断性的高级别旅游资源;洪秀全纪念馆1991年建成开放,以其丰富的文物和史料价值,与洪秀全故居一起也成为花都旅游乃至广州旅游的特色景点。此外,九龙湖度假村、高百丈风景区、资政大夫祠、圆玄道观、盘古王公园、新科FMA国防教育训练基地、南方花卉交易中心以及新华镇娱乐活动场所等一大批景区(点)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 行政区划 花都区辖1个街道(新华)、7个镇(梯面、花山、炭步、赤坭、狮岭、花东、雅瑶)。 街道(镇)简介(部分) 新华街道:辖(新民社区聚贤社区商南社区梅园社区云山社区福宁社区富华社区秀全社区红珠社区培英社区京华社区凤华社区金华社区金联社区天贵社区华南社区丽雅社区丰盛社区湖畔社区茶园社区光华社区松园社区银菊社区紫薇社区新街社区骏威社区金菊社区新都西社区宝华社区海关西社区)(新街村大陵村三华村九潭村官溪村大埔村乐同村岐山村朱村马溪村田美村公益村三东村莲塘村清埔村广塘村团结村东镜村石塘村东莞村新华村横潭村五华村大华村) 花山镇:位于花都区城区东部,毗邻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总面积116平方千米,下辖26个行政村,1个社区。2004年,全镇总人口75458人,另有外来人口20958人。 炭步镇:位于花都区西南部,全镇总面积113.33平方千米,管辖2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4.8万人。 雅瑶镇:位于花都区南部,总面积为8.64平方千米,下辖5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总户数3860户,户籍人口10917人,外来人口5000人。 赤坭镇:位于花都区西部,与清远、三水两市接壤。全镇总面积161.5平方千米,人口6.1万。 历史沿革 汉朝属番禺管辖,隋朝属南海县辖,宋以后分属番禺、南海县辖。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取南海、番禺两县部份区域置县,因县城近花山,定名“花县”,属广州府。民国时期,花县主要由省直辖。建国后先后隶属江北专区、珠江专区、粤北行政区、佛山专区。1960年4月划为广州市属县。 1993年6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花县,设立花都市(县级)。 2000年5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花都市,设立广州市花都区,区人民政府驻新华镇。 2000年,花都区辖10个镇:新华、花山、花东、赤坭、炭步、狮岭、北兴、芙蓉、梯面和花侨。总人口713363人,各镇人口:新华镇298935芙蓉镇17256梯面镇10284花山镇83334花东镇62250北兴镇32839炭步镇51271狮岭镇95431赤坭镇54499花侨镇7264(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2年,花都区辖11个镇(新华、芙蓉、梯面、花山、北兴、炭步、赤坭、狮岭、花东、花桥、雅瑶)。 2004年花都区村(居)名录一览(此处村、居名录由根据《广州市行政区划代码》整理) 新华镇:辖云山、新民、福宁、新街、红珠、商南、聚贤、梅园、秀全、培英、富华、宝华、凤华、金华、松园、紫薇西、新都西、海关西、京华、茶园南、丽雅、丰盛、华南、湖畔、金联、光华、天贵、骏威、银菊、金菊30个居委会;新街、大陵、九潭、官溪、大布、乐同、岐山、朱村、马溪、田美、公益、三东、莲塘、清布、广塘、团结、东镜、石塘、东莞、新华、横潭、五华、三华、大华24个村委会。 芙蓉镇:辖旗岭居委会;新扬、旗新、新民、新庄、瑞边、集贤6个村委会。 梯面镇:辖布岭居委会;民安、埔岭、联丰、联民、五联、红山、横坑、西坑8个村委会。 花山镇:辖两龙居委会;东湖、平东、龙口、新和、小布、平山、平西、洛场、东华、永明、两龙、东方、南村、铁山、五星、和郁、布岗、永乐、花城、城西、儒林、红群、源和、紫西、福源、狮民26个村委会。 花东镇:辖推广居委会;保良、石角、李溪、凤凰、大塘、永光、七庄、山下、九一、三凤、九湖、天和、高溪、凤岗、南溪、象山、利农、秀塘、河联、塘星、竹湖、联安、珠湖、元岗、大东、阳升、九子、农光、七星29个村委会。 北兴镇:辖北兴居委会;杨二、杨三、镇东、北兴、大龙、京塘、莘田、莘田二村、水口营、港头、吉星、四联、望顶、鸿鹤、狮前、杨一16个村委会。 炭步镇:辖炭步居委会;瓦步、鸭湖、民主、水口、平岭头、朗头、东风、新泰、横岗、步云、石南、石湖、红峰、社岗、大坳、布溪、茶塘、石湖山、环山、三联、华岭、藏书院、大涡、骆村、唐美、文一、文二27个村委会。 赤坭镇:辖赤坭居委会;西边、珊瑚、国泰、东升、白坭、心和、白石、连珠、缠岗、下连珠、横沙、门口坑、荷塘、荷溪、蓝田、鲤塘、莲塘、瑞岭、竹洞、石坑、赤坭、丰群、田心、黄沙塘、皇母、乌石、剑岭、锦山、集益、杨屋30个村委会。 狮岭镇:辖狮岭居委会;联星、马岭、中心、西头、义山、军田、前进、振兴、联合、合成、益群、东边、石岗、长岗、罗仙、杨一、杨二17个村委会。 花侨镇:辖洛柴岗、竹湖、湾弓塘、杨荷、华塘、半边山-港头6个居委会。 雅瑶镇:辖雅瑶居委会;岑境、雅瑶旧村、三向、雅瑶新村、邝家庄5个村委会。 2005年2月4日,广东省民政厅(粤民区[2005]10号)批准撤销广州市花都区北兴镇、花侨镇,并入花东镇;撤销芙蓉镇,并入狮岭镇;撤销新华镇,设立新华街道办事处。5月28日,广州花都区委、区政府正式宣布了花都全区镇级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北兴、花侨、花东三镇,新组建花东镇;撤销芙蓉、狮岭两镇,新组建狮岭镇;撤销新华镇,设立新华街道办事处。 截至2005年12月31日,花都区辖1个街道(新华)、7个镇(梯面、花山、炭步、赤坭、狮岭、花东、雅瑶)。 地形气候 花都区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丘陵绵亘,中部浅丘台地,南部为广花平原,形成东北向西南斜置的长方形。东有流溪河流经,西有巴江河过境。花都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21.7摄氏度。阳光、雨量充足,草木常青,四季花开。 历史渊源 花都区(原花县)境域,汉朝属番禺管辖,隋朝属南海县辖,宋以后分属番禺、南海县辖。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取南海、番禺两县部份区域置县,因县城近花山,定名“花县”,属广州府,太平天国革命领袖洪秀全就诞生在这里。民国时期,花县主要由省直辖。建国后先后隶属江北专区、珠江专区、粤北行政区、佛山专区。1960年4月划为广州市属县。1993年6月18日,经国家批准,撤县设市,定名为“花都”,由省人民政府委托广州市代管。2000年5月21日又经国家批准撤市设区,成为广州市花都区。 |
南沙区总面积803平方千米。
区人民政府驻黄阁镇凤凰大道1号。代码:440115。区号:020。拼音:NanshaQu。英文:NanshaDistrict。 气候较为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1.9摄氏度,平均年降雨量1647.5毫米。 基本概况 南沙处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几何中心,位于珠江出海口虎门水道西岸,是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集之处,东与东莞虎门隔海相望,西连中山市,以南沙为中心,周围60公里半径内有14个大中城市。南沙地区是区域性水、陆交通枢纽,水上运输通过珠江水系和珠江口通往国内外各大港口,海上距香港38海里,距澳门41海里。航空方面,周围有广州、香港、澳门等国际机场。 1993年5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成立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2002年广州市委、市政府为了加快南沙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成立了广州南沙开发区建设指挥部,为广州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全权负责开发区范围内的规划、建设、管理以及招商引资等工作,具有广州市市级审批管理权限。 按照广州城市规划,南沙规划区范围包括广州番禺沙湾水道以南的所有地区,总面积约797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约575平方公里。由广州南沙开发区建设指挥部统一规划、开发、建设、管理的南沙开发区范围包括其中的黄阁镇、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灵山镇东南角、横沥镇、珠江管理区、万倾沙镇、番禺区围垦公司等区域,总面积约536平方公里,陆域面积约330平方公里。按照规划,南沙地区将发展为集物流产业、邻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一体的现代产业基地。 南沙地区水网密布,湖塘众多,自然环境优美,北部大多为农田耕地,南部入海口地区大多为围垦填地,自然生态保持完好。南沙地区依山环水的自然景观和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也使南沙成为了一个旅游胜地,南沙现已拥有南沙蒲洲公园、南沙天后宫、苏州水乡一条街、南沙高尔夫球场等一批旅游景点和设施。 经济状况 2007年南沙区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围绕临港经济圈建设,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使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快速发展。去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5.68亿元,同比增长45.48%;工业总产值853.28亿元,同比增长78.82%;税收总额76.73亿元,同比增长1.04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45亿元,同比增长71.44%;进出口总额48.64亿美元,同比增长23.51%。 现代化产业体系已显雏形。全年新引进外资项目31个,合同利用外资7.17亿美元,同比增长41.57%;实际利用外资5.29亿美元,同比增长15.71%。世界500强企业在南沙投资项目已达40个。汽车、钢铁、造船、机械装备、港口物流、高新技术以及石化等七大产业发展迅速。汽车产业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61.2亿元,同比增长1.63倍,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4.75%。小虎石化码头已投产,年吞吐量可达1236万吨,成为珠三角地区最大的石化专业码头。南沙港区已投产的深水泊位达10个,已开通国内国际航线近30条。全区集装箱吞吐量达455万标准箱,同比增长80.19%。龙穴岛物流园区首期和南沙出口加工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中船龙穴岛造船基地的民船和修船项目已进入筹建的最后阶段,可分别于今年3月和8月建成投产。房地产、物流、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14亿元,同比增长15.17%。 经济发展质量好、后劲足。财税收入增速明显高于GDP增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形成了销售增速快于生产增速,利税增速快于销售增速的良性循环,工业经济运行总体上呈现生产和效益协调发展的健康态势。除汽车整车、发动机项目外,造纸9号机组、广汽丰通二期、东曹化工、久泰能源、新日石润滑油等17个近两年新投产的项目,去年共实现产值70多亿元。高压输变电设备项目、180万吨冷轧项目已启动建设;炼化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正在抓紧推进;数控机床、园林机械、电动工具、造纸机械等项目的筹建工作正按计划推进,将成为推动南沙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动力。 科技创新工作迈出新步伐。核电设备研发中心的3个实验室已建成。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及其12个研究中心和3个公共实验室已正式运作。广州中科院工业技术研究院新启动了2个研究中心的建设。建成南沙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一期实验楼。免疫组化诊断试剂项目在全省率先取得该类别的生产许可证。华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项目已入驻南沙。新引进激光显示芯片、晋升科技、新华南方软件外包、鑫南数控、龙沙生物制药和晶科电子等一批项目,全区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已达35家。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38.09亿元,同比增长1.15倍。 投资环境 目前,南沙地区的投资环境已经具有良好的基础,区内水、电供应充足,饮用水从沙湾水厂引水;区内建有珠江电厂,并有110千伏变电站3座。南沙是国家一类口岸,货物聚散快捷便利,区内已建成南伟码头、东发码头,分别有2个2.5万吨级和1个1万吨级泊位;珠江电厂建有二个4万吨级煤码头,黄阁镇小虎岛东南端建有3万吨级和千吨级石化码头。南伟码头和东发码头2001年货物吞吐量170万吨。南沙地区已建成了十分方便和通畅的公路交通网,区内还设有直抵香港的高速客轮,每天12个班次往返,只需75分钟。而且,南沙地区对投资活动提供支撑-务的相关性产业也日趋完善,目前,在南沙的蒲洲高新技术产业园已建成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科学馆、书店等,能提供会议、办公、商业展览以及旅游服务等一系列的服务。 行政区划 南沙区辖1个街道、3个镇:南沙街道、万倾沙镇、黄阁镇、横沥镇。 万倾沙镇 位于广州的最南端,北距广州市区52千米,沿水路东南距香港23海里。200多年前,万倾沙一带称乌珠大洋。万倾沙镇境内原为浅海滩涂,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东莞明伦堂在此围垦,寓意是在汪洋巨浸之中,造成万倾沙良田,万倾沙镇因此而得名。1953年与南沙、龙穴岛、长沙村、大虎山、小虎山一起划属珠海,为珠海县第四区。1954年,中山县析出的大鳌沙、沥心沙、缸瓦沙等地并入珠海四区。1955年秋改称为万倾沙区。1957年划属中山县,改称万倾沙乡。1958年10月,与珠江农场合并为万倾沙公社。1959年1月,析出珠江农场,黄阁公社并入;4月,析出黄阁改属大岗公社;7月划属番禺。1961年3月,析出南沙公社。1984年为万倾沙区。1987年为万倾沙镇。2002年3月,原新垦镇并入万倾沙镇后,全镇辖15个村委会和2个居委会,行政区域面积319.2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约160平方千米,水域面积150多平方千米,总人口4.04万人。2005年10月,万倾沙镇成建制从番禺区正式移交给南沙区管辖。 横沥镇 建置始于1977年10月,由大岗镇、万倾沙镇分出共12个行政村组成,因境内有上、下横沥两条主要河道得名。2005年10月,横沥镇成建制从番禺区正式移交给南沙区管辖,同时将原番禺区灵山镇的庙南村、七一村、庙贝农场划归横沥镇管辖,至此横沥镇辖14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和1个农场。全镇总面积54平方千米,人口26541人。镇政府驻兆丰路3号。链接:横沥地图以及各村概况 历史沿革 1993年7月8日,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挂牌成立。 2005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5]35号)同意设立广州市南沙区:将番禺区的南沙街道和万倾沙镇、横沥镇、黄阁镇,灵山镇的庙南村、七一村和庙青村的部分区域,东涌镇的庆盛村、沙公堡村、石牌村的各一部分区域划归南沙区管辖。南沙区人民政府驻黄阁镇凤凰大道。 从2005年10月12日零时起,番禺区人民政府将南沙街、黄阁镇、横沥镇、万倾沙镇、灵山镇的七一村和庙南村等成建制移交给南沙区人民政府接管。新设立的南沙区辖万倾沙、横沥、黄阁3个镇和南沙街道办事处。总面积544.12平方千米(不含海域面积),总人口14.14万人。区人民政府拟在黄阁镇与南沙街道办事处交界的蕉门河西岸进行规划建设,驻广州南沙开发区黄阁镇凤凰大道1号。 2005年11月2日,番禺区灵山镇庙南村和七一村正式移交给南沙区横沥镇。2005年11月8日,南沙区黄阁镇、横沥镇挂牌成立;11月22日,南沙区南沙街道挂牌成立。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南沙区辖1个街道(南沙)、3个镇(万项沙、黄阁、横沥)。 附:珠江管理区 珠江管理区的前身是东莞县明伦堂示范农场。1949年12月,东莞县军事管理委员会万倾沙接管处接管该示范场,改名为东莞县军事管理委员会万倾沙接管处农场。1950年底正式命名为东莞县万倾沙国营农场。1951年底,广东省归国难侨处理委员会,根椐党中央关于安置被驱赶回国的归难侨的指示,在万倾沙办起了全国第一个华侨农场,称为广东省归国难侨处理委员会农场,办场初期有耕地3000多亩(分布在二涌东永安、中永安、西永安、新中、东安五个围),1952年扩场增加正安、旧宝安等8个围,耕地面积增至7000多亩,共安置归难侨1100多人。1953年初改名为广东省万倾沙集体华侨农场。1954年2月,万倾沙国营农场与万倾沙集体华侨农场合并,改称广东省万倾沙国营珠江机械农场,土地面积扩大至14526亩。 1955年初,将南沙黄山鲁西波塘坑和大涌之间近万亩荒山划入珠江农场,建立南沙红岭作业区。1959年1月,珠海香洲渔民大队龙穴生产队并入,称龙穴岛。1959年2月,万倾沙国营珠江机械农场改称广东省珠江华侨农场。1966年初,广东省轻工业厅属下的万倾沙甘蔗试验场并入,称红哨站,至此农场土地面积达53263亩,总人口10709人。 1989年6月,广东省珠江华侨农场改称广州市珠江华侨农场。1991年3月,又挂广州市国营珠江华侨农工商联合公司牌子。1992年3月5日,广州市政府为扶持农场经济发展,批准成立“广州市珠江管理区”,并赋予县一级经济行政管理权限,保留广州市珠江华侨农场和广州市国营珠江华侨农工商联合公司的牌子,实行一套人马、三块牌子。2002年12月31日,广州市政府批准珠江管理区划入广州南沙开发区建设指挥部领导和管理,同时挂广州市珠江华侨农场牌子。 2003年底,珠江管理区陆地面积54平方千米,辖(一区、二区、三区、红岭区、龙穴区)5个分区和1个居委会。常住人口18367人(其中:归难侨4565人、水库移民521人),暂住人口3765人。 |
从化区位于广东省中部,广州市东北面。市境东面与龙门县、增城市接壤,南面跟广州郊区毗邻,西面和清远市、广州市花都区交界,北面同佛岗、新丰县相连。地理坐标为东经113°17′-114°04′,北纬23°22′-23°56′。境内西北到东南最长直线距离约45千米,东北到正南边最大距离80千米。总面积1974.5平方千米。总人口55万人(2008年)。
市人民0驻街口街道,邮编:510900。代码:440184。区号:020。拼音:ConghuaShi。英文:ConghuaCity。 基本概况 从化市地处广东省中部,广州市东北面,珠江三角洲到粤北山区的过渡带,属广州市县级市。市境东面与龙门县、增城市接壤,南面跟广州郊区毗邻,西面和清远市、广州市花都区交界,北面同佛岗、新丰县相连。地理坐标:东经113°17’至114°04’,北纬23°22’至23°56’。全市总面积2009平方公里。境内西北到东南最长直线距离约45公里,东北到正南边最大距离80公里。2008年全市总人口为556790人。市0驻街口街道。 从化全境属半山区。市东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中南部以丘陵、谷地为主,西部以丘陵、台地为主。市内最高点为良口的天堂顶,海拔1210米,是从化市东部与龙门县的分界山。最低点为太平的太平村,海拔16.3米。市区街口街中心区(市0大院),海拔31米。境内川流纵横,主要有流溪河、琶江河和莲麻河,年均水量22.7亿立方米。 从化属南亚热带季候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9.5—21.4摄氏度,年平均雨量1800—2200毫米。日极端气温记录为38.1摄氏度和零下7摄氏度。四季特征为春季冷暖多变,阴湿多雨,有“倒春寒”;夏季晴多温高,时有大风和暴雨;秋季气爽少雨,常遇干旱和“寒露风”;冬季多晴天,气候干燥,常见霜冻。气象灾害有水灾、旱灾、低温冷害、大风和冰雹等。 -从化市内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主要有钨、锡、铋、钼、铜、铁、钽、铌、铅、锌、黄金、钴土、绿柱石、莹石、钾长石、石英石、大理石、水晶石、高岭土等48种;地下水资源主要有热水各矿泉水,温泉风景区热水泉眼有13处,日涌量约1400立方米,水温最高70摄氏度,含弱放射性氡和对人体有益元素,有重要的医疗价值。植物资源有栽培植物119种,野生植物中有油料植物60多种,药用植物有200多种,纤维植物有几十种,观赏植物有名贵的野兰花等;野生动物资源丰富,较珍贵的有金钱龟、蟒蛇、南狐、果子狸、穿山甲、鹿等。这些资源为从化人繁衍生息提供了条件。 从化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山、水、林、果、泉、湖为特色的旅游资源丰富,文化旅游景点达10多处。广裕词、五岳殿等7个景点列为省或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岭南第一泉”的从化温泉是世界著名的稀有小苏打、氡元素名泉;境内的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有“第二庐山”之称;广州抽水蓄能电站旅游度假区被评为“3A”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石门国家森林公园、流溪温泉度假区、天湖瀑布。流溪香雪、仙沐园、三桠塘幽谷探险、钱岗古村落等景点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全市还拥有从化温泉宾馆、凯旋宫、天伦酒店、碧水湾、文轩苑、逸泉山庄、温泉高尔夫球场等一批较高档次的休闲度假酒店。 从化市历史悠久,这里出土的文物有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从化在500多年前建县时,隶属广州府。从化人民有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光荣历史。明清时期,这里发生多次农民起义,-封建统治。抗日战争期间,在著名的粤北第一、二次会战中,从化是主战场。 从化经济持续、稳步、协调发展。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44.8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为26191元。全市人民安家乐业,过上小康幸福的生活。 旅游景点 从化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山、水、林、果、泉、湖为特色的山水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早在明代就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寄情于温泉的青云山绿水之间,留下了许多诗词书画。 从化是世界闻名的温泉之乡,地热资源非常丰富。从化拥有热泉眼13个,温泉地下热水日自涌量达10000立方米,每年可供700万人次享用。从化温泉是含有氟离子和弱放射性氡以及钠、钙、钾、镁、二氧化硅等多种对人体有益元素的重碳酸钠型热泉,有重要的医疗价值,被誉为“岭南第一泉”,是世界上名泉之一。水温最高达73℃,最低47℃。其中,碧水湾温泉为国家AAAA景区,是全世界除了瑞士之外、仅有的一个含有氡元素的温泉。目前,“从化温泉”已成为从化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旅游度假区,同时又是从化旅游的品牌和象征。 从化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是南中国大都市广州美丽的“后花园”。这里有四季长青的高山流水,有童话世界般的湖光白云。森林覆盖率达土地总面积的70%,田园风光,如诗如画。除驰名海内外的从化温泉外,从化还拥有被誉为“第二庐山”的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有国家AAA级景区——广州抽水蓄能电站旅游度假区,还有石门国家森林公园、流溪温泉度假区、天湖瀑布、流溪香雪、仙沐园、三桠塘幽谷探险、钱岗古村落等大批著名景点,是旅客生态游、探古游的绝佳选择,每年吸引着大批的国内外游客。同时,从化还拥有从化温泉宾馆、凯旋宫、碧水湾、文轩苑、逸泉山庄、温泉高尔夫球场等一批较高档次的休闲度假酒店,足于满足旅客休闲旅游的需要。 所以,要了解从化,需先了解从化的山水,了解了从化的山水,才能体味从化那深厚的底蕴、不竭的风情。 从化是“荔枝王国”,是著名的荔枝之乡,全国荔枝生产基地之一。宋代苏东坡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传世诗句,著名散文作家杨朔的《荔枝蜜》更是脍炙人口,令从化荔枝名扬天下。从化荔枝品种有三月红、园枝(水东黑叶)、妃子笑(玉荷包)、攀谷子、青皮甜、进奉(振凤)、状元红、桂味、糯米糍、槐枝、香荔、挂绿、蜜糖埕、白腊、水塔古、娘蟹、风吹落、布袋、紫娘喜、水鱼蛋、尚书怀、甜岩、山枝、禾乐响等26种。槐枝品种为大宗,占荔枝品种的85%,其他荔枝品种占15%左右。从化优良荔枝品种有白田岗桂味、钱岗糯米糍、槐枝、西湖禾乐响、民乐青皮甜、妃子笑、攀谷子等。目前从化共种植荔枝13万亩,常年荔枝产量2万吨,每年6月中旬上市,7月达到高峰。届时,到从化品尝荔枝的客人络绎不绝。从化荔枝节已成为荔枝爱好者的盛会。 从化历史悠久,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700年前从化地区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至今已发现多处新石器时期的遗存,宋、元、明、清是从化的一个鼎盛时期。从化现在保存下来的古村落、古建筑大部分是明清时期建筑,这些丰富的文物见证着岭南文化和从化文明的智慧与成长。广裕词、五岳殿等7个景点列为省或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化的古村庄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日益吸引着游人纷至沓来。 投资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从化市的经济建设取得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各行各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200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03.69亿元(不含邮电通信、金融保险业的增加值),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0.3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69.9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3.43亿元。以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19358元。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三大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3年的9.81%:69.47%:20.72%调整为9.98%:67.42%:22.60%。全市税收收入10.68亿元;一般财政收入为4.02亿元。 全市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结构不断优化。2004年,全市现实农业总产值为17.85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为10.8亿元,增长46.18%。全市水果产量8.06万吨,增长82.08%,其中:荔枝产量为3.93万吨,增长1.82倍;柑桔橙产量0.56万吨,增长1.03倍。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6.47万亩,产量12.61万吨;蔬菜种植面积25.46万亩,产量38.86万吨。 农业生产。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7.4万亩,年均单产375公斤,总产量14万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为32.11万亩,总产量12.43万吨,单产387公斤。玉米全年播种面积6595亩,比上年增长0.81%,总产2054吨,比上年增长11%;番薯种植面积4.2万亩,总产量1.28万吨。 花生种植。花生全年播种面积6.11万亩,总产量1万吨,单产164公斤。 蔬菜生产。全市蔬菜常年种植面积6.11万亩,总产量50.33万吨,总产值6.53亿元,蔬菜出口3.05万吨,全市蔬菜业生产逐步向无公害标准化方向迈进。 水果业生产。全市水果总产量8.73万吨,其中荔枝总产量5.57万吨,青梅总产量3378吨,柿子总产量1.01万吨,龙眼总产量3842吨,李子总产量4440吨。 花卉业种植。全市花卉生产面积4500亩,也逐步树立起从化市花卉品牌,连续三年获得广州地区“桃花王”称号,从化月季也成为广州市场的紧俏货,外地花卉生产客户因从化独特的高山资源优势而踊跃前来办基地-。 畜牧业、渔业稳步发展。全市牲猪饲养量48.69万头;三鸟饲养量612万只。全市畜牧业产值3.53亿元;水产品产量为6338吨,产值0.39万元。 全市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园区建设卓有成就。2004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57.61亿元。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43.19亿元,占从化地区工业总产值的94.4%,是全市工业生产的支柱。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88.57%,实现利税总额为21.42亿元。工业园区招商引资步伐加快,2004年全市签约和签订意向的工业项目达85个。个体和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全市共有个体户1.26万户,注册资金2.67亿元,吸纳从业人员1.96万人。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作为从化市拳头产品的摩托车生产量达65.22万辆;塑料制品26.57万吨;水泥195.02万吨;饮料酒9990千升;电线电缆1356公里;空调器用压缩机2.01万台;自行车9.2万辆。 固定资产投资合理增长。2004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为32.55亿元。其中:城镇单位固定资产投资为10.52亿元,农村单位投资为14.64亿元,房地产投资额为5.50亿元,私人建房投资为1.89亿元;市工业投资15.3亿元。 消费市场稳步发展。2004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54亿元。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为34.03亿元,餐饮业为4.47亿元,其他零售为5.04亿元。 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引进外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出现新突破。2004年,全市外贸出口总额为6.53亿美元;其中:内资出口为1.07亿美元,“三资企业”出口5.46亿美元;引进外资企业为40家,外商实际投资5497万美元。 旅游业快速发展。2004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数24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7.3亿元。 全市人民生活安康,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4年,全市属职工人均工资收入为15421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7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363元;人均消费支出8145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78.09亿元,人均储蓄存款为9767元;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8.99平方米;每百户拥有彩电161.67台,空调器160台,移动电话170部,电脑52台。恩格尔系数为42.4%。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社会保障面不断扩大。至2004年底,全市参加各类社会保险的单位1271个,参保人数4.1万人。 新世纪迎来新机遇。在广州市“东进、西联、南拓、北优”城市发展战略大框架下,从化将以迅速发展壮大市域经济网站为目标;坚持工业强市、农业稳市、旅游旺市、环境立市、科教兴市并举;重点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突出把工业和旅游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两翼”,加快交通建设步伐,着力打造从化“半小时经济圈”。一个更加繁荣昌盛的从化令人憧憬。 广州市委、市0按照2007年9月12日促进从化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会议精神,研究制定了扶持和促进从化市进一步发展的政策措施,并以“穗文[2007]31号”形式印发全市各有关单位组织实施。帮扶政策措施涉及8个方面共19条,目标将把从化建成广州城市副中心。 行政区划 从化市辖3个街道(街口、城郊、江埔)、5个镇(温泉、良口、吕田、太平、鳌头)。 街口街道面积:21.84平方千米人口:11万人 是从化市0所在地,位于从化市中南部,南距广州中心城区56千米,东南面与江埔街、太平镇接壤,西北面与城郊街道为邻。辖新城、城内、东成、新村、西宁、中田、风仪、府前、镇安、育宁、荔苑、青云、城西、碧溪14个社区;团星、城南、街口、雄锋、赤草、大坳、石潭、沙贝、城郊9个村委会。 街口历史悠久,明弘治七年(1494年)街口已是从化的县城的所在地。2004年初街口撤镇设街。 江埔街道面积:12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6.6万人 位于从化市城区,流溪河东岸,南距广州市区56千米。辖江埔、河东南、河东北、吉星、新星5个社区;锦一、锦二、锦三、南方、新明、上罗、下罗、凤一、凤二、汉田、钓里、黄围、鹊塱、和睦、禾仓、江埔、江村、凤院、山下、高峰、海塱、联星22个村委会。 城郊街道面积:160平方千米人口:6万多人 位于从化市中部,紧邻市中心城区。辖旺城、镇北、横江公司、民茶公司、关围5个社区;荷村、大夫田、新开、三将军、白岗、茂新、黄场、矮岭、城康、向阳、东风、高步、塘下、北星、麻一、麻二、麻三、光联、左村、水坑、坑尾、西和、光辉、红旗、新星25个村委会。 温泉镇面积:212.2平方千米人口:49870人 位于从化市东北郊。辖温泉、鸡笼岗、灌村3个社区;温泉、天湖、卫东、乌石、云星、宣星、源湖、乌土、鸡笼岗、龙桥、平岗、中田、桃莲、勿石、石海、石南、南星、新田、农新、新南、南平、石坑22个村委会。 良口镇面积:530.8平方千米人口:37139人 位于从化市北部,距从化市区25千米。辖良口社区;锦村、溪头、下溪、合群、和丰、团丰、达溪、赤树、磻溪、少沙、石岭、米埔、塘料、高沙、良明、塘尾、良平、良新、胜塘、联群、联平、梅树、石明、乐明、仙溪、北溪、长流27个村委会。 吕田镇面积:390.4平方千米人口:3.1598万人 位于从化市东北部,距广州100千米,南接良口镇、流溪河林场,东连惠州龙门县,西与清远佛岗相邻,北通韶关新丰县。辖吕田、东明2个社区居委;塘田、安山、草埔、小杉、鱼洞、新联、联丰、桂峰、三村、塘基、莲麻、吕新、吕中、水埔、狮象、竹坑、份田、东联、东坑、五和、坪地21个村委会。 太平镇面积:210.329平方千米人口:86519人 位于广州市北郊,从化市南部。辖太平社区、从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居委会、神岗社区;红石、共星、颜村、钱岗、文阁、影田、分水、高田、秋枫、飞鹅、高埔、屈洞、太平、何家埔、牛心、水南、黄溪、邓村、菜地、元洲岗、三百洞、神岗、佛岗、湖田、木棉、西湖、莲塘、格塘、银林、钟楼、井岗、上塘、石联33个村委会。 鳌头镇面积:410平方千米人口:140323人 位于从化市西部,距从化市区5千米,距广州市城区60千米。辖鳌头、人和、棋杆、龙潭、民乐5个社区;中塘、龙角、白石、务丰、白兔、新兔、中心、鳌山、黄罗、桥头、丁坑、象新、歧田、茂墩、水西、西湖、凤歧、沙迳、五丰、石咀、洲洞、黄茅、山心、汾水、大凼、铺锦、高禾、新隅、岭南、横坑、西塘、小坑、塘贝、横岭、鹿田、龙聚、大岭、帝田、松园、龙潭、西山、爱群、横江、乌石、上西、下西、西向、宝溪、高平、月荣、官庄、新村、石联、珊湖、南楼、楼星、龙星、车头、龙田、新围、民乐、-、民政、潭口64个村委会。 流溪河林场:辖林场场部;黄竹塱、三棵松、新群、红岭4个工区;东星、谷星、温塘肚3个村委会。 说明:以上街道、镇简介(包括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从化市0网站”有关资料整理,统计年份不详;村、居名录根据某年的《广州市行政区划代码》整理,估计为2004年。 历史沿革 古代 明弘治二年(1489),由番禺划地设置从化县,隶属广州府,清袭明制。 明朝,从化县行政区划设乡、都、堡、图。明祟祯7年(1634),从化县设1个乡称宁乐,1个都称流溪,全县划分为水东、水西、马村、流溪4个堡,分辖18个图,186个村。清袭明制,全县仍设4个大堡,后各大堡分设若干堡。清宣统三年(1911),全县划为东、西、南、北、中5个民团局。 近代 民国25年(1936),从化县隶属广东省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27年,从化县隶属广东省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34年,从化县再次划归广东省第一行政督察区管辖。一年后,改隶属广东省0专员公署直属督察,至1949年。 民国期间,从化县行政区域进行过5次较大的调整,3次小调整。民国26年,全县改置3个区,辖24个乡,236个保,2664个甲。民国35年,撤区并乡,全县设16个乡,22个保,2516个甲。 现代 1949年10月13日,从化县全境解放,隶属广东省北江临时行政委员会。 1953年3月,从化县隶属广东省粤北行政区(后称韶关专员公署)管辖。 1958年10月,从化、佛冈两县合并称从化县,仍属韶关专员公署管辖。 1959年1月,划归佛山专员公署管辖。 1960年9月,从化县划归广州市人民0管辖。 1961年4月,从化、佛冈重分为两县,各辖原有地域,从化县仍隶属广州市人民0管辖,至今不变。 建国后,从化县行政区划进行了8次较大调整: (1)1949年至1952年行政区划。全县设置5个区,16个乡,250个行政村,区、乡、村都称人民0。1951年11月,原清远县鳌头乡划归从化县管辖。 (2)1953年至1956年1月行政区划。全县改设6个区,95个乡,2个镇。区0改称区公所,乡、镇称人民0。 (3)1956年2月至1958年9月行政区划。全县撤区改乡,改设30个乡。1957年,全县30个乡合并为吕田、流溪、良口、桃源、灌村、大江、神岗、太平、街口、麻村、棋杆、鳌头12个大乡及街口镇。1958年,全县12个乡合并为1个街口镇和街口、大江、桃源、神岗、太平、棋杆、鳌头、良口、吕田9个乡。1958年5月,原清远县龙潭区划归从化管辖。 (4)1958年10月至1960年3月行政区划。1958年10月1日,全县成立街口、江浦、太平、鳌头、良口、吕田6个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10月23日,从化、佛冈合并为从化县,设9个人民公社。1960年,县内除街口镇外,原9个人民公社划分为15个人民公社。 (5)1961年4月至1978年4月行政区划。1961年4月,从化、佛冈分县。从化县除设置1个街口镇外,原9个人民公社分设为12个人民公社。 (6)1983年12月至1985年底行政区划。1983年12月,撤销人民公社,改设为区公所。 (7)1987年后的行政区划。1987年1月,全县完成撤区建乡、镇,设9个镇和3个乡。1988年2月,原温泉镇分设桃园、温泉两镇,同年8月原并入街口镇的江浦、城郊恢复建置,同年10月东明、棋杆、民乐3个乡改为镇建制。至此,全县辖街口、太平、神岗、江埔、灌村、温泉、桃园、良口、吕田、东明、城郊、棋杆、鳌头、龙潭、民乐15个镇及广州市属的横江农场、民乐茶场、流溪河林场、大岭山林场和黄龙带水库管理处5个场(处)。 据《今县释名》:“峒獠谈观福,恃险为乱,明弘治二年(1489年)讨平之,因置今县。”取服从教化之意。 1994年3月26日,民政部批复(民行批[1994]48号):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从化县,设立从化市。 1998年,从化市辖15个镇,210个村委会、21个居委会。15个镇为街口镇、太平镇、神岗镇、江埔镇、灌村镇、温泉镇、桃园镇、良口镇、吕田镇、东明镇、城郊镇、棋杆镇、鳌头镇、龙潭镇、民乐镇。 (1)街口镇:面积11平方千米,总人口115319人,辖5个村委会、7个居委会。 (2)太平镇面积105平方千米,总人口37474人,辖17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 (3)神岗镇:总面积118平方千米,辖20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总人口39066人。 (4)江埔镇:全镇总面积119平方千米,辖21个村委会,人口40540人。 (5)灌村镇:面积57.7平方千米,辖8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人口18629人。 (6)温泉镇:面积28平方千米,辖2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人口4284人。 (7)桃园镇:面积116平方千米,辖12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总人口22818人。 (8)良口镇:面积229平方千米,辖18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人口30407人。 (9)吕田镇:面积296平方千米,辖17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人口23303人。 (10)东明镇:面积192平方千米,辖9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人口9758人。 (11)城郊镇:面积110平方千米,辖19个村委会,总人口20677人。 (12)棋杆镇:面积56平方千米,辖11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人口21274人。 (13)鳌头镇:面积198平方千米,辖23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人口42948人。 (14)龙潭镇:面积103.47平方千米,辖19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总人口41720人。 (15)民乐镇:面积33.4平方千米,辖9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总人口14105人。 (16)境内另有5个广州市属场(处、公司):大岭山林场、流溪河林场、黄龙带水库管理处、横江农工商公司(横江农场)和民乐农工商公司(民乐茶场)。 民乐茶场属广州市农场局管辖,辖左村、潭口、鹿田、水坑、坑尾等农业管理区和3个茶果场,面积29.1平方千米,人口8105人。 流溪河林场归广州市林业局管辖,面积91.83平方千米,人口5115人,场属下有4个林业工区、3个农业管理区。 黄龙带水库管理属广州市水电局管辖,面积46.4平方千米,辖4个管理区,人口2222人。 横江农场属广州市农场局管辖,面积26平方千米,全场分设沙梨园、长江庄、向阳、陂下、横江、高田等6个全民农业管理区;1个全民蛋鸡场,西和、光辉、红旗、新星4个村委会。 2000年,从化市辖15镇。总人口517552人,各镇人口:街口镇84825太平镇45093神岗镇45466江埔镇49537灌村镇18625桃园镇22622温泉镇5552良口镇28049吕田镇23265东明镇8663城郊镇48389棋杆镇26535鳌头镇39205龙潭镇37111民乐镇12430横江公司虚拟镇7755民乐公司虚拟镇9482流溪河林场虚拟镇4948(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2年,从化市辖15个镇(街口、城郊、温泉、良口、东明、桃园、吕田、灌村、江埔、神岗、太平、棋杆、龙潭、民乐、鳌头)。 2004年2月24日,从化市将15个镇调整为3个街道、5个镇。 截至2005年12月31日,从化市辖3个街道(街口、城郊、江埔)、5个镇(温泉、良口、吕田、太平、鳌头)。 历史文化 从化市历史悠久,这里出土的文物有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从化在500多年前建县时,隶属广州府。从化人民有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光荣历史。明清时期,这里发生多次农民起义,-封建统治。抗日战争期间,在著名的粤北第一、二次会战中,从化是主战场,从化人民配合-军队重创日军,遏制日军北犯,俘日官兵多名,击毙2900多人,击毁运输车百多辆,缴获大炮、-、马匹一批。 从化,70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至今已发现多处新石器时期的遗存,宋、元、明、清是从化的一个鼎盛时期。从化现在保存下来的古村落、古建筑大部分是明清时期建筑,这些丰富的文物,一方面,它无声地记录了我们的先辈们的艰苦创业历程,另一方面,则见证着岭南文化和从化文明的智慧与成长。可以说,从化,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从化市历史村镇主题区域:该市众多的历史村镇,体现了客家文化和岭南文化融合交汇。规划重点保护从化市东风殷家庄、大墩村、凤院村、大江浦村、松柏堂、钟楼村、木棉村、钱岗村等历史村镇,保护广裕祠、邓氏祠堂、从化学宫大成殿等历史村镇中典型的祠堂、民居,维系传统聚落的格局和风貌 2002年,该市投入资金先后完成广裕祠、邓氏宗祠的维修和神岗木棉村五岳殿的实地测绘及维修设计。对五岳殿、先师殿、西溪祖祠、大江埔祠堂群和太平红石礼堂进行维修,并正在筹备开发钱岗古村落项目。新挖掘吕田镇狮象岩新石器遗址,扩大了文物的保护范围。 2003年完成全面维修的太平镇钱岗村广裕祠,荣获该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第一名,并于11月29日在广裕祠举行颁奖仪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亲自前来把获奖证书颁发给钱岗古村村民代表。 2004年投入资金20万元,维修从化学宫大成殿;划拨10万元用于维修太平镇红石村一间苏式礼堂;协助广州市文化局在吕田镇狮象村征地20亩,作为狮象岩新石器遗址的规划保护用地。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新发现一批有价值的古墓葬、古建筑、古遗址等不可移动文物363处,各类瓷器、石器、石雕、木牌匾、民间民俗用品等可移动文物70件。 |
增城区是广州市市辖区,位于广东省中东部、广州市东部(俗称穗东),东江下游北岸,罗浮山西面;东与惠州市接壤,南与东莞市隔江相望,西与黄埔区毗邻,北与从化区和龙门县接界。面积1616.47平方公里,下辖7个镇6个街道,284个行政村和58个居委会,常住人口126.01万人。拥有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全国第五个国家级侨商产业聚集区“侨梦苑”,是全国著名的荔枝之乡、牛仔服装名城、新兴的汽车产业基地和生态旅游示范区。2019年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17位、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第30位。
2019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0.49亿元,同比增长6.5%;规上工业总产值1133.75亿元,同比增长4%;固定资产投资1213.67亿元,同比增长20.7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0.4亿元,同比增长10.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5.76亿元,同比增长11.14%。特别是2016年以来,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抓引智引技引资稳投资促发展,成功引进超视堺8K项目、维信诺模组生产线、平安(增城)科技硅谷等400多个产业项目,投资总额超3300亿元,经济社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区位交通优越。增城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穗莞深港黄金走廊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拥有广汕铁路、广石铁路、穗深城际轨道、新白广城际轨道,以及广州地铁13号线、21号线等轨道交通,高标准建设广州东部交通枢纽中心(新塘站)、增城南站交通枢纽中心和增城西站交通枢纽中心三大交通枢纽;广惠、广深等8条高、快速公路贯穿全境。30分钟可达广州中心城区,40分钟内坐拥广州、深圳两大空港和黄埔港、新沙港两大海港资源,1小时左右可达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形成了现代化陆运、海运、空运立体式“大交通”网络。
产业基础扎实。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拥有广本、北汽、穗景客车三家整车生产企业,中汽研华南总部基地、日立汽车系统、福耀玻璃等150多家汽车研发及零部件制造企业,以及五羊本田、豪进等7家年产能300万辆以上的摩托车生产企业。引进了超视堺第10.5代显示器全生态产业园区、维信诺、阿里巴巴、工信部电子五所等一批高新技术和战略性龙头项目。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引进前海人寿广州总医院、龙城国际康复医疗健康中心、合景生命健康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健康服务业产业带。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拥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省级“菜篮子”基地9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26个,各级农业龙头企业89家;2019年全区旅游接待3077.69万人次、收入147.59亿元,分别增长8.38%和16.02%。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了国家级侨梦苑创新创业平台及富士康科技小镇、珠江国际创业中心等创新创业载体,形成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浓厚氛围。
服务设施完善。人居环境良好,拥有万达、东汇城、永旺等高端城市综合体,凤凰城酒店、金叶子酒店等星级酒店,以及碧桂园、恒大山水城等大型现代花园式社区。拥有增城广场、图书馆、城市馆等特色文化休闲设施,14所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区少年宫、南方医院增城分院(区中心医院)、区颐养院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使用,引进了黄冈中学广州增城学校、广外附属增城实验学校、前海人寿广州总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增城院区等优质教育医疗资源,让市民可享受一线城市的优质公共服务。
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建县于东汉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有1800多年历史,被联合国地名组织列为“千年古县”。位于三江金兰寺,至今四千至七千年前新石器时期的贝丘文化遗址,是广州地区最早有古人群聚居的地方。增城历史悠久,自古人杰地灵,涌现了南宋丞相崔与之、明代三部尚书湛若水等历史文化名人,也是传说中八仙之一何仙姑的故乡。增城荔枝文化源远流长;核雕(广州榄雕)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龙舟文化别具水乡风味;舞貔貅、舞春牛、舞-等传统民俗风情浓郁;广州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正果畲族村)民族风情独特;派潭镇、正果镇、黄屋村、坑贝村等特色镇村魅力十足;何仙姑家庙、报德祠、三忠庙、佛爷寺、万寿寺、百花古寺等古寺庙彰显了增城深厚文化底蕴。
自然生态优美。山清水秀,被誉为“珠三角”的翡翠绿洲,孕育出荔枝、丝苗米、迟菜心等“增城十宝”优质农产品,拥有白水寨国家4A级景区和湖心岛等众多景点,以及2.11平方公里水面的荔湖、563公里绿道、395公里生态景观林带、24个森林公园、30多个生态公园。森林覆盖率达53.23%;2020年上半年年空气质量达标天数177天,占比97.3%,同比上升0.1%,达标天数比例在广州市11个区中位居首位;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94,同比下降8.1%,综合指数在广州市11个区中排名第二。
当前,增城正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全力引智引技引资促发展,打造广州枢纽型网络城市骨干节点、先进制造业增长极和宜业宜居宜游优质生活圈,建设现代化中等规模生态之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