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书记载:古为冀州地。春秋时东古城(今属山东省冠县)为晋国冠氏城邑。该城西北七里有陶丘。赵置馆与其侧,故命名为馆陶。汉置馆陶县。隋大业二年(606)北徙四十里迁至北馆陶(属山东省冠县)为馆陶县城。1955年县城又由北馆陶迁至南馆陶,故名南馆陶。因镇政府驻地在馆陶县城得名馆陶镇。 |
之所以称为“房寨”,极有可能来自于“苏康垒”的外形。两汉、两晋以及南北朝时期,人们在聚集地往往都建有“坞堡”,以抵御敌人以及野兽,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即便是苏康建设堡垒初期外形上并不像“坞堡”,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后人也极有可能改建成“坞堡”的模样。“坞堡”建筑有楼阁房屋,坞堡是官方称呼,在民间对它称呼很可能是“有房子的城寨”,后被简化为“房寨”,一直使用到了今天。 |
据传,宋辽交战时,在萧寨周围设有不少碉堡,柴堡即是其中之一,后来柴氏在此定居,故名柴堡。因自然村“柴堡”得名柴堡镇。 |
据传,明永乐年间姓魏的僧人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又因宋辽交战时辽兵曾在此扎寨,故名魏僧寨。因宋朝古地名“魏僧寨”得名魏僧寨镇。 |
明永乐二年(1404)由山西洪洞县迁民来此定居,当时起名康庄(糠庄)因该村北有东西朱(猪)庄,由于猪吃糠,使该村不能兴旺,而改名南彦(难咽)并在村东修有一寺,后叫南彦寺。1943年日寇侵犯该村,抓住村长张寿山,由于张誓死不交粮、枪,而被日寇杀害,为纪念寿山同志,故改名寿山寺。因自然村“寿山寺”得名寿山寺乡。 |
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王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该村地处漳河沿岸,村旁有木桥一座,故名王家桥,后演变成王桥。因乡政府驻王桥得名王桥乡。 |
明永乐二年(1404)徐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分占两个村,冠以姓氏,故名徐村,因该村在南边,故称南徐村。后迁来的石、贾、吕等姓人口繁衍,徐姓虽绝,但仍叫南徐村。因乡政府驻南徐村得名南徐村乡。 |
相传从前由清渊县城(即清阳城)通往邱县的一条大路,从此处通过。由于地势低洼,建有一座桥。附近有三个村,按姓氏,分别称陈路桥、李路桥、刘路桥。取“路桥”两字得名路桥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