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海南州各县区情况介绍

海南州各县区情况介绍

 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北部。1990年人口12.79万。有藏、汉、回、蒙古等民族。秦汉为羌族游牧区,412~663年建第一个封建王国。1929年设共和县。地处青藏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有青海南山、日月山、鄂拉山等山地。属高原亚寒带气候,1月均温-14℃,7月均温18.3℃,年降水量300~400毫米。矿产资源有铜、白云母、铁、铅、锌、油气、大理石,其中大理石贮量15亿立方米。经济半农半牧。

牧产牦牛、犏牛、绵羊、马、骆驼,农产小麦、青稞、马铃薯等。其中畜产品属青海省之首。有绒毛、皮革、食品、建材、轻工等工业。公路通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树县、西宁市。日月山下的黑城,是当年文成公主进藏住宿处。青海湖、龙羊峡水电站库区为游览胜地。

县人民政府驻:恰卜恰镇。邮编:813000。代码:632521。区号:0974。拼音:GongheXian。共和县辖4个镇、7个乡:恰卜恰镇、倒淌河镇、龙羊峡镇、塘格木镇、石尕亥乡、沙珠玉乡、铁盖乡、廿地乡、江西沟乡、黑马河乡、切吉乡。境内有:哇玉农场、湖东种羊场、巴卡台农场、安置农场。

农业牧业

共和县是一个牧业为主,农牧结合的县。全县现有可利用草场1814万亩,六十年代初为全国拥有百万牲畜大县之一,是青海省主要畜产品生产基地。年产肉类9000余吨,牛羊皮30余万张,牛羊绒200余吨。2004存栏各类牲畜138万头(只)。

黄河流经县境内90公里,河谷地和小块农业区拥有耕地16.8万亩,主要种植小麦,青稞、豌豆,马铃薯、蚕豆和油料作物,兼种大麦,燕麦等。

自然资源

全县常年有水的河流,沟道195条,总流量为23.O7立方米人/秒,年平均流量大于0.15立方米/秒。县境内有大型水利枢纽龙羊峡电站,总装机容量128万千瓦瓦,年发电量60亿千瓦小时。县内温泉均集中于恰卜恰河下游,已探明水温高于23c的有12处,最高的水温为43c。现已开发龙羊峡镇境内的麻尼磨合北山湾热水游泳娱乐项目。县境内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储量2.16亿立方米米的花岗岩矿,主要有石棉红、五莲花等品种;有储量10亿立方米的大理石矿,主要有汉白玉。墨玉、墨白花、龙卷云。雪花白等10多种。另外还有铁、铜、镍、铅、锌,金、砷,白云母、石灰岩,水晶等矿种。切吉牦牛沟金矿贮量达4438吨;倒淌河铜镍矿矿石贮量达50万吨。

共和县全境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烈,全年日照时数达2670.4---3036小时,平均日照率达60%---69%,每天平均日照6.2%---9.4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平均为165.5千卡/平方厘米,太阳能发电前景广阔。环湖地区风能资源县有较大开发价值,年平均风速3.5米/秒,储量550千瓦小时/平方米,可利用储量540---680千瓦小时/平方米。

境内珍稀动物主要分布在鄂拉山区,青海南山和哇洪山等地,主要有马鹿、麝、猞猁高山雪鸡等,其中高山雪鸡被国家列为三类保护动物,中草药植物繁多,共有224种,资源量约为58117.42万吨,主要有羌活,大黄,甘草,麻黄,秦艽,雪莲等。

旅游观光

共和县历史悠久,民族风情淳朴,草原景色优美。有“草原门户"和“西海屏风”之称的文成公主进藏途经的巍巍日月山,有高原之称的青海湖,湖内有鸟岛,还有三块石,二郎尖、海心山等岛屿,湖滨建有藏族风情特色的151账房宾馆。

此外,还有雄伟壮观的龙羊峡水电站以及龙羊峡库区人工湖,区沟地下温泉,委曲沟度假村等旅游景点。2004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9.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9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422万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300元;农牧民人均收入2479元。

历史沿革

古为羌地,汉属西海郡,公元535年,吐谷浑可汗夸吕建都“伏俟城”。唐属吐蕃地,宋属厮,元属吐蕃等处宣慰司,清属西宁府、贵德厅。民国元年(1912年)归西宁、湟源2县,1929年从西宁、湟源2县析置共和县,直属青海省。1952年改为共和藏族自治区,1953年改为共和县,隶海南藏族自治区(州)。

2000年,共和县辖1镇、12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1197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恰卜恰镇30833恰卜恰乡8124廿地乡3967沙珠玉乡6173英德尔乡4232铁盖乡5774曲沟乡7161东巴乡3987倒淌河乡11336江西沟乡5504黑马河乡4490石乃亥乡6038切吉乡8142龙羊峡虚拟镇3258塘格木农场虚拟乡2955 

2001年1月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6号文批复:撤销共和县恰卜恰乡,并入恰卜恰镇;撤销倒淌河乡,设立倒淌河镇。2001年底,全县辖2个镇、10个乡,7个居委会、91个村(牧)委会。

2001年底,共和县辖2个镇、10个乡,7个居委会、91个村(牧)委会。

恰卜恰镇 驻恰卜恰,辖7个居委会(第一、二、三、四、五、六、七),9个村委会(上塔买、下塔买、次汉苏、东香卡、西香卡、西台、尕寺、加拉、索吉亥)。

倒淌河镇 驻蒙古村,辖9个牧委会(蒙古、黄科、元者、甲乙、黑科、哈乙亥、拉乙亥麻、次汉达哇、东卫)。

铁盖乡 驻马汉台,辖11个村(牧)委会(铁盖、拉干、吾雷、拉才、马汉台、上合乐寺、下合乐寺、托勒台、哈汗土亥、七台、委曲)。

东巴乡 驻乙浪堂,辖6个村(牧)委会(东巴、索尔加、加降台、上梅、下梅、乙浪堂)。

曲沟乡 驻麻尼磨台,辖11个村(牧)委会(德胜、后菊花、曹多隆、克才、阿乙亥、次汉土亥、瓦里关、龙才、多隆沟、麻尼磨台、龙羊新村)。

英德尔乡 驻治海,辖8个牧委会(浪娘、中果、黄河、治海、哈尔干、加什达、更尕、曲让)。

沙珠玉乡 驻珠玉,辖10个村委会(上村、珠玉、上卡力岗、下卡力岗、种籽、耐海塔、达连海、曲沟、知耐海、扎卜达)。

廿地乡 驻廿地村,辖5个牧委会(廿地、拉隆、曲科纳、羊让、切扎)。

黑马河乡 驻黑马河,辖4个牧委会(文巴地、直却乎、加卜隆、然却乎)。

石尕亥乡 驻切吉,辖6个牧委会(鹿色、尕日拉、切吉、铁卜加、向公、如隆)。

江西沟乡 驻大包,辖4个牧委会(达仓、元者、上社、下社)。

切吉乡 驻东科,辖8个牧委会(塔秀、哇合、加什科、乔夫旦、莫合、东科、祁加、新村)。

2002年4月2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2]29号文批复同意撤销龙羊峡行委,设立龙羊峡镇;撤销曲沟乡并入龙羊峡镇。

2003年底,共和县辖3个镇、9个乡,10个居委会、93个村(牧)委会。人口122845人。

恰卜恰镇 驻恰卜恰,辖7个居委会(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居民委员会),9个村(牧)委会(上塔买、下塔买、次汉苏、东香卡、西香卡、西台、尕寺、加拉、索吉亥)。

倒淌河镇 驻蒙古村,辖1个居委会(倒淌河居委会),9个村(牧)委会(蒙古、黄科、元者、甲乙、黑科、哈乙亥、拉乙亥麻、次汉达哇、东卫)。

龙羊峡镇 驻龙羊峡,辖2个居委会(龙羊峡镇第一、第二),13个村(牧)委会(德胜、后菊花、曹多隆、克才、阿乙亥、次汉土亥、瓦里关、龙才、多隆沟、麻尼磨台、龙羊新村、黄河村、兴龙村)。

铁盖乡 驻马汉台,辖11个村(牧)委会(铁盖、拉干、吾雷、拉才、马汉台、上合乐寺、下合乐寺、托勒台、哈汗土亥、七台、委曲)。

东巴乡 驻乙浪堂,辖6个村(牧)委会(东巴、索尔加、加降台、上梅、下梅、乙浪堂)。

英德尔乡 驻治海,辖8个村(牧)委会(浪娘、中果、黄河、治海、哈尔干、加什达、更尕、曲让)。

沙珠玉乡 驻珠玉,辖10个村(牧)委会(上村、珠玉、上卡力岗、下卡力岗、种籽、耐海塔、达连海、曲沟、知耐海、扎卜达)。

廿地乡 驻廿地村,辖5个村(牧)委会(廿地、拉隆、曲科纳、羊让、切扎)。

黑马河乡 驻黑马河,辖4个村(牧)委会(文巴地、直却乎、加卜隆、然却乎)。

石尕亥乡 驻切吉,辖6个村(牧)委会(鹿色、尕日拉、切吉、铁卜加、向公、如隆)。

江西沟乡 驻达仓,辖4个村(牧)委会(达仓、元者、上社、下社)。

切吉乡 驻东科,辖8个村(牧)委会(塔秀、哇合、加什科、乔夫旦、莫合、东科、祁加、新村)。

2005年,共和县辖3个镇、9个乡:恰卜恰镇、倒淌河镇、龙羊峡镇、石尕亥乡、沙珠玉乡、英德尔乡、铁盖乡、廿地乡、东巴乡、江西沟乡、黑马河乡、切吉乡。

2006年8月,共和县撤销英德尔乡,设立塘格木镇,镇政府驻地迁至原塘格木农场场部所在地塘格木,实行镇管村体制;撤销东巴乡,并入恰卜恰镇。

 同德县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境东南部。总面积6494平方千米。总人口5万人(2004年)。以藏族为主,还有汉、回等民族。县人民政府驻:尕巴松多镇,距州府驻地258千米。邮编:813200。代码:632522。区号:0974。拼音:TongdeXian。同德县辖2个镇、3个乡:尕巴松多镇、唐谷镇、巴沟乡、秀麻乡、河北乡。

地处青海高原东北部,黄河九曲十八弯的第二个弯曲部,东南高,西北低,中部平坦,为滩地草原。黄河流经境南、境西,赛欠河、巴曲、尕干曲等河流由东北向西南、由东向西流经境内汇入黄河。属大陆高原性气候,年均温1.2℃,年降水量371毫米。

自然资源

全县共有草场面积707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679万亩),各类牲畜56.17万头(只),耕地12.7万亩(其中水浇地3.3万亩)。境内有江群、河北、居布林三大天然林区,森林总面积8116公顷,总蓄积量10.4万立方米,覆盖率8.14%。有黄河及其支流49条,其中较大的有11条,水能理论蕴藏量达33.07万千瓦,现已建成电站9座,总装机容量达10165千瓦,年发电量3480万度。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矿物有汞、黄铁、白钨、铜、锑、金、银、铁、朱砂、-、石膏、锌、菱等有色稀有金属、非金属14余种,开发前景十分广阔。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多、分布广,天然药材主要有冬虫夏草、大黄、雪莲、蓁艽、羌活等134种,野生动物主要有鹿、麝、狐狸、猞猁、雪鸡、褐马鸡等34种10余万头(只)。境内历史文化悠久,人文景观丰富,兔儿滩遗址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斗后索遗址、唐乙改遗址等文物点多达44处;拉加寺、石藏寺、赛力亥寺等藏传佛教寺院,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富饶、秀丽、迷人、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多资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

经济发展

2002年,全县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和十六大会议精神,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富民强县为目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保持了全县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健康、稳步、持续发展。全县完成国民生产总值17630万元,较上年增长10.6%;工农业总产值6722万元,较上年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0万元,完成年计划的99.73%,较上年增长9%;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480元,较上年增长15.0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967元,较上年增长9.2%。

历史沿革

古为羌地,南北朝至元属吐谷浑政权、吐蕃宣慰司,明属河州卫,清属蒙古族,藏族牧地。民国二年(1913年)属贵德县辖,1925年由贵德县析置同德县。1951年设同德藏族自治区,1953年改设同德县,隶海南藏族自治区(州),1959年划归果洛藏族自治区,1962年复归海南藏族自治州。

2000年,同德县辖6乡,县府驻尕巴松多(在巴水乡境内)。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48741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巴水乡11692巴沟乡7742谷芒乡5671唐干乡4901秀麻乡6115河北乡5883尕巴松多未批镇4950省牧草良种场虚拟乡1787 

2001年1月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6号文批复:撤销巴水乡,设立并命名为尕巴松多镇。

2001年底,同德县辖1个镇、5个乡,72个村(牧)委会。

尕巴松多镇:驻尕巴松多,辖15个村(牧)委会(德什端、科加、贡麻、秀麻、瓜什则、欧后扎、欧沟、北扎、夏日仓、完科、赛加、德后言、科日干、美日克、知后迈)。

巴沟乡:驻下巴,辖22个村(牧)委会(松多、地干、火炬、曲乃亥、上巴、下巴、尕哇麻、托头、上尕毛其、下尕毛其、上阿格、下阿格、班多、团结、卡力岗、上才乃亥、下才乃亥、新村、治德、本龙、加日亥、居布)。

谷芒乡:驻谷芒,辖9个村(牧)委会(阿血、美日克、尤龙、那仁、托土、东吾、扎血、元庄、种畜场)。

唐干乡:驻唐干,辖8个村(牧)委会(力伦、哈夏、合土乎、加吾、东格、赛堂、青迈、加拉)。

秀麻乡:驻江群,辖8个村(牧)委会(豆合索、木合、达哇、宁龙、豆龙、德格、老虎、三巴)。

河北乡:驻赛什堂,辖10个村(牧)委会(赛德、金科、上知迈、赛欠、赛羊、赛堂、赛洛、格什格、黄河、下知迈)。

牧草良种繁殖场。

2005年,同德县辖1个镇、5个乡:尕巴松多镇、巴沟乡、谷芒乡、唐干乡、秀麻乡、河北乡。

2006年8月,经青海省政府批准,海南州将原有的40个乡镇调整为36个乡镇,其中:撤销同德县唐干、谷芒两乡,合并设立唐谷镇,镇政府设在原谷芒乡政府驻地谷芒,实行镇管村体制。

乡镇简介

【尕巴松多镇】 位于县境北部,县府驻地。人口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8%。面积0.1万平方千米。辖申吾、欧后扎、夏日仓、欧沟、北扎、秀麻、贡麻、瓜什则、科加、德什端、科日干、斗后言、赛加、完科、美日加、知后迈16个村(牧)委会。1958年建巴水公社,1965年改为巴水乡,1970年改为巴水公社,1984年改为巴水乡(BaShuiXiang)。2001年,改为尕巴松多镇。

【巴沟乡(BaGouXiang)】 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19千米。人口0.7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2%。面积477平方千米。辖然果、加日亥、新村、卡力岗、秀麻直德、上才乃亥、下才乃亥、班多、团结、上阿格、下阿格、上尕毛其、下尕毛其、托头、尕哇麻、上巴、下巴、曲乃亥、火居、地干、松多21个村(牧)委会。1951年设第三区巴沟乡,1959年改为巴沟公社,1965年改为巴沟乡,1970年改为巴沟公社,1984年改为巴沟乡。

【谷芒乡(GuMangXiang)】 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17千米。人口0.5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8%。面积489平方千米。辖阿血、美日克、尤龙、那仁、托士、种畜场、东吾、扎血、元状9个村(牧)委会。1958年将吴加、换去乎、年乃亥三乡合并为谷芒乡。1959年改为谷芒公社,1962年改为谷芒乡,1970年改为谷芒公社,1984年改为谷芒乡。

【唐干乡(TangGanXiang)】 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28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529平方千米。辖加拉、哈夏、力伦、合土呼、东格、赛什堂、青迈、加吾8个村(牧)委会。1962年建唐干乡,1970年改为唐干公社,1984年改为唐干乡。

【秀麻乡(XiuMaXiang)】 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60千米。人口0.5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0.1万平方千米。辖莫合、达哇、豆索、德格、宁龙、三巴、老虎、豆龙8个村(牧)委会。1962年建秀麻乡,1970年改为秀麻公社,1984的改为秀麻乡。

【河北乡(HeBeiXiang)】 位于县境南端,距县府驻地90千米。人口0.5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968万平方千米。辖上知迈、下知迈、黄河、赛什堂、赛羊、金科、赛德、赛欠、赛洛、格什克10个村(牧)委会。1965年建河北乡,1970年改为河北公社,1984年改为河北乡。

贵德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海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全境国土面积3504平方公里,辖4镇3乡,122个行政村,10个社区居委会,11.09万人。境内具有丹山碧水蜿蜒相依,多元人文交融共存,田园风光层林尽染的独特魅力,具体呈现以下六大特点:

一是历史悠久,人文殊胜。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贵德繁衍,西汉时期设河关县,元代设贵德州,民国设贵德县,1949年9月建立新政权,1953年隶属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区之一,中原王朝、鲜卑、吐蕃等均在贵德留下了历史印记,境内“马家窑”、“卡约”文化遗址、汉唐古堡,明清楼阁,记载着贵德灿烂的历史和文化。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汉、藏、回、土、撒拉等20多个民族和睦相处,繁衍生息,共同进步。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清古建筑群—玉皇阁集儒、道、佛为一体,摒弃门户之见,并存相依,是贵德多元文化、多种宗教融合相安、和谐共存的历史见证,也是“尊道贵德”文化传承的动力源泉。

二是地貌奇特,风光旖旎。贵德县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度地带。黄河流经县境76.8公里。境内有别致的高原景色和自然风光,登高远眺,苍茫逶迤的丹山,翠绿起伏的沃野,滚滚东下的黄河,炊烟袅袅的村庄尽收眼底。其中丹霞地貌、黄河谷地、麻吾峡风蚀地貌造就了国家地质公园巧夺天工的雄奇胜景,清清黄河的自然流向及其两岸原生态风貌,构成了国家级湿地公园和省级黄河风景名胜区独特秀丽的画卷,阡陌纵横的田野和“万亩林海”赐予了清新秀美的田园风光,而“天下黄河贵德清”一语道破了贵德美景核心价值所在。

三是气候温润,休闲养生。贵德县深居内陆,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全境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形成四山环抱的河谷盆地,县城平均海拔2200米,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7.2摄氏度,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4℃,极端最低气温-23.8℃。年降水量250-559毫米,无霜期166天,农作物生长期223天,县城平均负氧离子达2250个/平方厘米。特殊的地理气候,使黄河河谷地带林木葱郁,阡陌纵横,春则百花灿烂,清香四溢;夏则绿荫盈野,凉爽宜人;秋则果实累累,景-人,是休闲养生的世外桃源。县境浅、脑山地区,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土壤肥沃,水草丰美,牛羊遍野,是体验农耕和游牧文化的理想之地。另外,距离县城15公里处的“德吉温泉”,水温高达94℃,含有多种矿物质成分,对皮肤病、关节痛、腰肌劳损等疾病有特殊的疗效。

四是区位优越,前景广阔。贵德县素有“高原小江南”、“梨都之乡”和省会西宁市“后花园”之美誉。省道S101线横贯全县,交通便利,距省会西宁市87公里,距海南藏族自治州首府恰卜恰镇158公里。贵德在全省“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发展新格局中,既是环湖地区的重要一员,又是黄河经济开发带的重要节点,处于环西宁“一小时经济圈”之中。同时,在全省“一圈三线”旅游发展布局中,既是“环青海夏都旅游圈”的重要成员,又是三江源生态旅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过境节点。

五是产业独特,特色鲜明。贵德县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地区,有生态农牧业、文化旅游和清洁能源三大产业优势。全县有天然草场429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364万亩,历年各类牲畜存栏数稳定在33万头只左右;耕地面积19.3万亩,其中水浇地10.8万亩,旱地8.5万亩;水域面积6.72万亩,其中可利用水域3.4万亩,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旅游资源富集,人文景观众多,民族民俗文化突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单位、全省旅游发展的重点区域和全省唯一旅游综合开发示范区。黄河水电能源开发潜力巨大,水电资源潜力达486.4万千瓦,其中装机容量420万千瓦的拉西瓦水电站是黄河上游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为充分利用好、发展好三大优势产业,县委、县政府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农旅两大优势产业融合进程,促进农业间接为旅游服务向直接参与旅游转变。同时,以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围绕商务、养生、研学、休闲、情感、探奇六大旅游发展要素,全面推进全景式规划、全季节体验、全产业发展、全社会参与、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推动贵德“一日游”向贵德“高原国际旅游度假”跨越发展。

六是发展进步,祥和安宁。近年来,贵德县抓住建设全省旅游综合开发示范区、青海贵德现代水利示范县、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的历史性机遇,以保民生、保稳定、保发展为目的,着力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谋求新成效,在发展高原旅游业上谋求新跨越,在培育产业增强经济支撑力上谋求新突破,在保护生态环境上谋求新进展,全县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政治和谐安定的良好局面。2017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7.06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55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39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749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7亿元,全年接待游客4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05亿元。

兴海县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境西南部。总面积13158平方千米。总人口6万人(2004年)。以藏族为主,还有汉、回、蒙古、东乡、土家、满等民族。县人民政府驻:子科滩镇,距州府驻地157千米。邮编:813300。代码:632524。区号:0974。拼音:XinghaiXian。

兴海县辖3个镇、4个乡:子科滩镇、河卡镇、曲什安镇、温泉乡、龙藏乡、中铁乡、唐乃亥乡。境内有:赛什墉牧场。

全县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其南部地区河流纵横,林木广布,植被良好,四季松柏常青,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北部地区地势开阔平坦,牧草广茂,是优质的天然牧场。黄河从西向东北流经县域,境内有黄河一级支流曲什安河和大河坝河,两河长期冲刷形成两条冲积河谷地带,沿河两岸地势较低,气温暖和、水源充足、物产丰富。全县海拔2590——5320米,平均海拔4300米;年最高气温24℃,最低气温-25℃;年平均降水量353毫米,年日照时数4431.8时,属高原大陆性气候。

人口资源

全县现有人口5.4万余人,居住着藏、汉、回、蒙、撒拉、东乡、土族等民族。全县总面积12100平方公里,其中草原面积1515、42万亩,耕地面积73377亩,县辖8乡1场56个行政村。境内蕴藏着铜、铅、锌、锡、金、银、锑、五彩石等多种矿产资源,属全国22个重点找矿县之一,是青海省10个重点资源开发县之一,其中赛什塘、铜峪沟等地的铜矿蕴藏量达110万吨,黄金约20吨,潜在价值300多亿元。此外境内河流众多,落差大,形成丰富的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43万千瓦,仅曲什安河就可建造四座梯级水电站,装机容量可达12万千瓦。

牧业发展

兴海县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县,全县地域辽阔,牧草丰茂,发展高原畜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近几年来,全县重点发展了围栏、暖棚、定居、畜牧扶贫四大工程,强化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科技成果,狠抓畜疫防治工作,使畜牧业这一传统产业得到全面的发展。兴海县农业区主要分布在沿黄河、曲什安河、大河坝河等光热条件较好的河谷地区,农产品以小麦、青稞、油菜、洋芋、蚕豆为主。

兴海县工业企业以矿产、水电资源开发为主,特别是立足县域铅、锌、铜、金、银等矿产资源储量大品位高的特点。

社会建设

历年来,兴海县十分重视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卫生医疗事业,不断加大医疗卫生事业基础设施投资,吸引外来优秀医疗人才,已形成了一整套医疗、预防、保健体系,提高了城乡居民和农牧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81个,医疗、卫生计术人员320人,特别是随着近几年藏医药事业的发展,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藏医医疗人才,提高了全县医疗卫生水平。兴海县城城镇服务功能齐全,通讯方便快捷,水电充足,市场繁荣,交通便利,街道整齐、洁净,环境优美,成为高原城镇建设的一个亮点。

历史沿革

古为羌地,唐属土蕃,明属尕甘思宣慰司地,明末清初隶和硕特蒙古政权,清雍正后受中央王朝“钦差总理青海蒙古番地事务大臣衙门”节制,民国初改隶青海办事长官,后改隶蒙番宣慰使和甘边宁海镇宁使。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后为共和县辖地,1939年置兴海设置局,治大河坝,隶青海省第五行政督察区,1943年设兴海县,改隶青海省第三督察区,1947年由省直辖,1952年兴海县改为兴海藏族自治区,1952年改为兴海县,隶海南藏族自治区(州),1959年由大河坝迁至子科滩。

2000年,兴海县辖8乡,县府驻子科滩(在唐乃亥乡境内)。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59580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河卡乡11565温泉乡5457唐乃亥乡6945大河坝乡7674曲什安乡5152中铁乡5285桑当乡3917龙藏乡4600子科滩城关未批镇6431赛什塘牧场虚拟乡1521河卡种羊场虚拟乡1033 

2001年1月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6号文批复:撤销大河坝乡,设立并命名为子科滩镇(迁至子科滩);撤销河卡乡,设立河卡镇。

2001年底,兴海县辖2个镇、6个乡,1个居委会、61个村(牧)委会。

子科滩镇:驻子科滩,辖1个居委会(城关)、7个牧委会(泉曲、纳洞、青根河、黄清、恰当、日干、直亥买)。

河卡镇:驻河卡,辖10个牧委会(羊曲、克觉、三赛外、灯塔、叶龙、都台、红旗、宁曲、吾勒赫、却旦)。

桑当乡:驻桑当,辖5个村委会(桑当、明星、夏塘、切卜藏、野马台)。

唐乃亥乡:驻中村,辖9个村委会(加吾沟、沙那、念青、龙曲、上鹿圈、下鹿圈、上村、中村、下村)。

曲什安乡:驻东大米滩,辖5个村委会(莫多、塔洞、大米滩、团结、才乃亥)。

龙藏乡:驻尼买,辖8个牧委会(浪琴、赛日巴、桑什斗、木果、麻日毛、日旭、秀尕纳洞、尼买)。

温泉乡:驻南木塘,辖6个牧委会(南木塘、温泉、长水、多巴、尕科河、盖什干)。

中铁乡:驻吉浪,辖7个村(牧)委会(吉浪、恰青、杜宗、斗后塘、龙吾隆、然莫、团结)。

赛什墉牧场:驻赛什塘,辖4个村(牧)委会(畜牧一队、畜牧三队、农队、马队)。

2005年,兴海县辖2个镇、6个乡:子科滩镇、河卡镇、温泉乡、龙藏乡、中铁乡、曲什安乡、唐乃亥乡、桑当乡。 

2006年8月,经青海省政府批准,海南州将原有的40个乡镇调整为36个乡镇,其中:撤销兴海县曲什安乡,设立曲什安镇,实行镇管村体制;撤销兴海县桑当乡,将桑当乡的桑当、明星、夏塘、野马台4个村划归兴海县唐乃亥乡,并将桑当乡的切卜藏村划归兴海县子科滩镇管辖。

乡镇简介

【子科滩镇(ZiketanZhen)】 位于县境东部。人口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2%,面积0.3万平方千米。辖泉曲、纳洞、青根河、黄青、日干、恰当、直亥买7个牧委会。1953年属夏卜区,1958年设大河坝公社,1963年改为大河坝乡,1969年改为大河坝公社,1984年改为大河坝乡(DaHeBaXiang),驻地距县府驻地17千米。2001年,改为子科滩镇,政府驻地迁至子科滩,辖1个居委会、7个牧委会。

【河卡镇(HekaZhen)】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82千米。人口1.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2%。面积0.2万平方千米。辖羊曲、上游、幸福、灯塔、白龙、都台、红旗、宁曲、五一、却什旦10个牧委会。1953年属河曲乎区,1958年设河卡公社,1961年改为河卡区,1963年设河卡乡,1969年改为河卡公社,1984年改为河卡乡。2001年,改为河卡镇。

【唐乃亥乡(TangnaiheXiang)】 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18千米。人口0.8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9%,还有汉、回、土等民族。面积668平方千米。辖上村、中村、下村、上鹿圈、下鹿圈、加吾沟、沙那、念青、龙曲9个村委会。1953年建唐乃亥区,1958年改为唐乃亥乡,后改为唐乃亥公社,1963年改为唐乃亥乡,1969年改为唐乃亥公社,1984年改为唐乃亥乡。

【曲什安乡(QuShiAnXiang)】 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38千米。人口0.5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3%。面积725平方千米。辖大米滩、团结、才乃亥、莫多、塔洞5个村委会。原为共和县曲什安乡,1958年划归兴海县,同年并入五龙公社,1961年分设为曲什安乡,1969年改为曲什安公社,1984年改为曲什安乡。

【中铁乡(ZhongTieXiang)】 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40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3%。面积903平方千米。辖杏浪、杜宗、恰青、然莫、龙吾隆、斗后塘、民族7个村(牧)委会。1956年属隆吾龙区,1958年并入五龙公社,1961年分设中铁公社,1963年改为中铁乡,1969年改为中铁公社,1984年改为中铁乡。

【龙藏乡(LongZangXiang)】 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34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2%。面积869平方千米。辖尼买、浪琴、赛日巴、桑什斗后、木果、麻日毛、日旭、纳东8个牧委会。1956年属隆吾龙区,1958年属五龙公社,1961年设龙藏乡,1969年改为龙藏公社,1984年改为龙藏乡。

【温泉乡(WenQuanXiang)】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51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5%。面积0.3万平方千米。辖南木塘、温泉、长水、尕科合、多巴、盖什干6个牧委会。1958年设温泉公社,1963年改为温泉乡,1969年改为温泉公社,1984年改为温泉乡。

【桑当乡(SangDangXiang)】 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13千米。人口0.5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5%,还有汉、回、土等民族。面积505平方千米。辖桑当、明星、夏塘、曲卜藏、野马台5个村委会。1956年为唐乃亥区夏唐乡,1958年并入大河坝公社,1960年析置夏唐公社,1963年又并入大河坝公社,1970年分设桑当公社,1984年改为桑当乡。

贵南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地处西倾山与黄河之间,地理坐标为东经100°13′~101°33′,北纬35°09′~36°08′,总面积6649.7平方公里,隶属于海南藏族自治州,约占全州总面积的14.45%,东与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为邻,南与本州同德县,西与兴海县和共和县,北与贵德县接壤。

贵南有着悠久的历史。境内拉乙亥有以细石器为代表的中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距今约七千年。秦汉时期,贵南为烧当等羌人牧地。约在公元三世纪末期,原居于我国北方地区的鲜卑慕容吐谷浑部徙居包括今青海黄南州、海南州在内的黄河以南广大地区,贵南羌人各部归属吐谷浑王国。东晋十六国时期,贵南称为沙州。南朝元嘉十六年(439),刘宋皇帝义隆改封吐谷浑王慕利延为河南王。此后,南朝宋、齐、梁朝则正式称吐谷浑为“河南王国”。贵南地区作为“河南王国”中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几百年。隋大业五年(609),隋军击败吐谷浑后,贵南地区为赤水县辖地。唐代,贵南地区又归属吐谷浑。龙朔三年(663)前后,吐蕃军队侵占“河南王国”,贵南地属吐蕃王国。五代至宋朝,贵南为河湟吐蕃厮啰地方政权辖地。元朝属宣政院吐蕃等除宣慰司下设的必里万户府管辖。明代,属陕西行都司临洮府河州卫归德所管辖。清乾隆三年(1738),归德所改属西宁府,贵南属西宁府归德所管辖。乾隆三十六年(1771),改归德所为贵德所。道光二年(1822)贵德所改为贵德厅,贵南仍属贵德厅管辖。中华民国二年(1913),改贵德厅为贵德县,贵南地区属贵德县管辖。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以今贵南的鲁仓、汪什科部落和白佛领地茫巴夏(茫拉、巴水、沙沟)地区成立同德县。1953年7月,划原贵德县南部牧区及同德县鲁仓、汪什科部落以及茫巴夏地区的茫拉、沙沟等地成立贵南县。是年,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成立,贵南为海南州属五县之一。

贵南建政以来,行政区域几经变化。截至2019年,全县有3个乡镇,75个行政村和8个社区居委会,有藏、汉、回等12个民族,总人口8.13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77.87%。全县幅员面积6649.7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14.45%。境内平均海拔3100米,年均气温3.1℃、降水量485毫米以上。西久公路横贯全境,县府所在地茫曲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距西宁254公里、恰卜恰148公里,离贵德县142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