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海县辖乡。古为一土司地,明为一版纳地。1913年属第三区行政分局(勐海),1927年设勐海区,1940年为拱城乡,属佛海县。1953年置勐海区,属版纳勐海。1958年改为跃进公社,属勐海县。1959年复称勐海区,1969年为东风公社,1973年改勐海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置乡。傣语,勐:地方,海:勇敢人。位于县境中部偏东的勐海坝子上,距县府6公里。面积301.8平方公里,人口2.1万。勐海—勐阿公路过境,全乡各村通公路。辖曼真、翁囡、曼派、曼搞、曼短、曼尾、曼兴7个行政村。经济以农业为主,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兼产玉米、大豆。经济作物以茶叶、甘蔗为主,还有花生、油菜、樟脑。工业有农具、制茶、烧砖瓦、精制樟脑等行业。曼搞自然保护区有珍稀植特三尖杉、黑黄檀、阿丁枫等。境内有佛寺31座。有建于公元1455年“塔冈南(水中塔)”一座,据传河水曾环塔而流。 |
打洛镇位于勐海县西南部。东南为布朗山,西南和西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36.5公里,西北与巴达毗邻,东北为勐混乡,境内最高点在北部的邦南后山,海拔2175米,最低点在东南部的抚盐河与南览河交汇处,海拔598米,总面积400平方公里,打洛距勐海县城81公里,打洛镇是云南省的一个重要口岸,有着优越的区位优势。
打洛口岸,边贸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就已成为一个重要通道。民国年间,茶商将茶叶经该口岸运出销往国外。出口主要商品有纺织品、百货、针织品、五金机械、建材、副食品、农业生产资料等,主要销往缅甸、泰国、印度等国家;进口主要商品有矿、木材、农副产品、药材化妆品等。全县经济开放区设在打洛,口岸基础设施在逐渐完善。打洛——是昆洛公路终点的一个边境游览区,也是勐海对外进行商品贸易的窗口。 镇内自然资源丰富,南撇河、回南善河、南他拉河、南板河、南庄龙河、南览河等水资源丰富。森林中有野牛、虎、豹、熊、鹿、猴等20多种珍贵动物。植物中有红椿、桂花、三尖杉、柚木等珍贵树种。森林面积27.1万亩,森林覆盖率为45.1%矿产资源有铜、煤、石灰石、金、锰等。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为辅。 |
勐混乡位于勐海县西部,距县城15公里,昆洛公路由东向西穿越勐混坝子,是勐海县和我州重要的窗口。是勐海县第二大坝子,也是勐海县的一大粮仓。有7个村委会,主要居住着傣、哈尼、拉祜、布朗等民族。目前总投资1800万元的亚麻厂正在勐混镇内建设,18000亩的麻种植也在积极进行中。
勐混的风景点有勐混佛塔:从勐海县城行24公里,至勐混城子。后山平地上一寺一塔,塔名“塔弄景思”,直译:银城大塔,据说建于傣历1139年(1777年),现塔高20米,配建8座小塔。塔刹上悬玻璃境,银光四射。塔旁有一块石刻,是用傣文刻在自然形态的巨石上,书法古朴,也是值得一观的文物。城子南边的一座山丘上,有两座对峙的小金塔,与红柱黄瓦的佛寺相配,在青山之上,蓝天白云之下,分外秀丽。这里有勇士召贺洛灵干(花舌头的召贺洛)的战斗故事,在傣族和布朗族中流传。 |
勐遮坝子,素有西双版纳第一平坝之称,面积为153平方公里,坐落在自治州西部的勐海县境内,像一只有着共纹图案的大盆,摆在邦敢山、西定山、南双岭、广塔香阵等群山中间。坝子中分布着130多个风光秀丽的傣族村寨,有10余万亩水田,是西双版纳的粮食主产区。
宽阔的勐遮坝子,四周有青山环绕,坝子有南央河与南哈河流过,分布着130多个自然村,居住着36000多傣族,是西双版纳傣族村寨和傣族人口分布较多的一个平坝。勐遮镇以产粮著称,被誉为“滇南米仓”。勐遮坝子土地宽广肥沃,阡陌纵横,田畴广布,全乡耕地面积104843亩。坝子边沿分布着曼满、勐邦、曼老等近十个大小水库,坝子中有水田十余万亩,是自治州的粮食主产地之一。勐遮坝子是粮仓也是糖仓。这里的农民田中种粮,地中种蔗,给景真糖厂和黎明糖厂提供制糖原料,这里的白糖产量约占全州白糖产量的40%。茶叶与樟脑也是勐遮坝子的特产。这个宽阔的平坝中间的边沿,有着许多隆起的低丘,傣族人民利用这些低丘栽培茶树与樟树,开辟了15000多亩樟茶间种的茶园。春茶嫩尖,冬初熬樟脑,让樟树茶树的尖叶都变成钱。分布在曼恩一带的粉红樟与粒樟,让樟脑率达3.25%和3.5%,是樟树中含脑率最高的两个品种。 勐遮坝子中间有佛双公路干线从东南而西穿坝而过,其间有一段长约10公里的路面,笔直无弯,如用墨线弹在坝子中间一般。勐遮坝坝子附近有许多风景名胜,坝子中间有座“有新世纪冰川沉积”的公乌龟山隆起,山丘之顶有勐遮土司“王宫”遗址和南峤县政府遗址。这座山丘亦是解放西双版纳的激战之地。坝子东南有国家级保护文物景真八角亭和景色迷人的勐邦天鹅湖。坝子东北边沿有当地极有名气的曼洪瀑布。勐遮坝子不仅以宽阔而名扬全州,还有西双版纳粮仓之誉。 |
勐海县辖乡。古为一土司地,明、清为一版纳地。1913年属第二区行政分局(勐遮)。1927年置勐满乡,属南峤县。1950年置勐满区,属南峤县,1953年属版纳勐遮,1958年属勐遮县。1969年设向阳公社,1984年置勐满区,1987年置勐满拉祜族哈尼族布朗族乡。傣语,勐:地方,满:视线模糊。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58公里。面积488平方公里,人口1.7万。国道214线(原勐海—双江公路)过境。辖城子、纳包、南达、班倒、幸福展、帕迫、星火山、关双8个行政村。经济以农业为主,主产水稻、旱稻、茶叶、橡胶,并产玉米、大豆、花生、南药、水果、蔬菜等。境内温泉冒出点多处,南蚌温泉水温90℃。设有黎明农场一个分场。 |
一、勐阿镇镇情概况
勐阿镇是一个以拉祜族为主,傣、哈尼族等13种民族杂居的半山区乡镇,位于勐海县北部,距勐海县城32公里。全镇总面积538.77平方千米,其中山区330.77平方千米,坝区208平方千米,有林地6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3.6%。有耕地面积48851亩,其中水田23381亩,旱地25470亩。2005年,全镇共有4992户,2089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36‰,人口密度39人/平方千米,其中拉祜族9032人,占人口总数的44.52%。勐阿镇下设7个村民委员会,61个自然村,71个村民小组,有17个党支部,56个党小组,515名党员,其中,农村党员403人,机关112人,有4个团总支,7个团支部41个团小组,859名团员。辖区内有21个站所,并驻有黎明公司第四作业区和西双版纳英茂糖业有限公司勐阿糖厂。 二、乡村经济税源发展状况 勐阿镇以粮、蔗、茶为主要支柱产业。2006年,全镇农业总产值5144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649万元,增幅为14.43%。财政税收入39.93万元,完成初任务数53.1万元的79%。农民人均纯收入1976元,比上年增长87元,增幅为4.4%,人均占有粮455.82公斤。全镇农作物播种面积67142亩,粮豆种植面积29021亩,总产量903万公斤;水稻种植面积19516亩,总产量为785万公斤。甘蔗种植面积19961亩,总产量为91991吨。茶叶种植面积8897亩,总产量为5136公担。麻类种植面积4790亩,产量1074.3吨,其中云麻播种面积2128亩,产量224.3吨;亚麻播种面积2667亩,产量850吨。全镇非公有制经济现有个体工商户356户,23个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437人。2006年乡镇企业完成营业额1050万元,占年初完成任务数560万元的187.5%;总产值622万元,占年初完成任务数410万元151.7%;增加值300万元,占年初完成任务数139万元的215.82%;税金52万元,占年初完成任务数28万元的185.7%。 |
勐海县辖乡。1913年属第一区行政分局(车里),1927年置南本乡。1950年置五本区,属车里县,1953年划归版纳勐海。1957年为勐宋区,1969年设东方红公社,1973年改勐宋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置乡。位于县境东部偏北山区,距县府25公里。面积492.6平方公里,人口2万。有简易公路通县城,各行政村通汽车。辖迈迈、糯有、曼吕、蚌冈、坝檬、大安、蚌囡、曼方、三迈、曼金10个行政村。以农业为主,主产水稻、旱稻、旱稻、茶叶,兼产棉花、油菜、花生、豆类等。 |
勐海县辖乡。古为一土司地,明、清为一版纳地。1913年属第八区行政分局,1927年设临江行政区。1950年属澜沧县丫口区,1953年属版纳勐阿。1969年属勐阿公社,称紧跟大队。1973年改称勐往大队,1981年建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置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78公里。面积488平方公里,人口1.3万。通公路。辖勐往、曼允、曼嘎、灰塘、坝散、曼冻、南果河7个行政村。经济以农业为主,主产水稻、橡胶,兼产玉米、大豆、花生、水果、紫胶等。还有笋丝、木耳、香菇等野生土特产。 |
勐海县辖乡。1953年前,南糯山属车里县。1953年置格朗和哈尼族自治区,南糯山划入本区,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州)。1957年置格朗和区,属版纳勐海。1958年设英雄公社,属勐海县。1961年置格朗和区,1969年为献忠公社,1973年为格朗和公社,1984年改格朗和区,1987年置格朗和哈尼族乡。哈尼语,格朗和:幸福。位于县境东部山区,距县府28公里。面积312平方公里,人口1.5万。有公路通县府。辖苏湖、帕宫、南糯山、帕真、帕沙、黑龙潭6个行政村。以粮、茶生产为主。粮食作物有旱稻、玉米、大豆。兼产橡胶、水果、南药、野生菌等。有栽培型大茶树一棵,其主干直径1.38米,高5.5米,树幅直径10米,已有800多年的树龄,被誉为“茶树王”,属国家级保护植物。乡境内的帕宫,传为古代傣族首领岩孩抗击外族入侵而壮烈牺牲后的墓地,以岩孩而得勐海名。 |
勐海县辖乡。2000多年前,濮人首先定居于此,称“濮满山”。古时曼桑、曼新属车里宣慰使司地,其余属勐混土司。因以族称,名布朗山。1950年属勐混区,1953年设布朗山布朗族自治区,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州)。1958年置布朗山区,1969年设五一公社,1973年为布朗公社,1984年置区,1987年置布朗山布朗族乡。位于县境南部山区,南和西与缅甸接壤,距县府91公里。面积1016平方公里,人口1.6万。有公路通县府。辖勐昂、南温、曼果、结良、班章、曼囡、曼桑、章家等9个行政村。农作物以旱稻、玉米为主,并产甘蔗、茶叶、南药、水果等。草场广阔,适宜发展畜牧业。森林茂密,产木材。布朗族全民信仰佛教。 |
勐海县辖乡。历史上属勐遮。1947年置旧笋乡,1950年置别旧区,属南峤县。1953年置版纳西定,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州)。1958年属勐遮县。1969年属勐海县,设向东公社,1973年改西定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置西定哈尼族乡。傣语,西定:拉二胡,传说村民迎佛祖时拉二胡助兴,因而得名。位于县境西部山区,西与缅甸接壤,距县府48公里。面积299平方公里,人口1.4万。有公路通县府,各村公所均通公路。辖团结、帕羈、旧过、南弄、东和、东暖、曼马、西定8个行政村。农业主产旱稻、水稻、兼产茶叶、玉米、花生、甘蔗、烤烟等,另有南药野生菌等。乡内已开采金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