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界山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界山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清康熙年间,柯氏先祖由蚵厝迁居至此。此地山峰有寨,故称蚵寨。又因地原系惠安与仙游山峰交界之处,故以“界山”命名。
鸠林村又名南庄村,鸠林村处在丘陵地带,古称丘陵村。明朝后期,随着外迁入住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有限,吃饭成了问题,当时厦门有位大富翁看准枫亭港南北两边滩广阔,是围垦造田建粮庄的大好商机,就投巨资在港道北岸(现南寺仔村)建北庄,港的南岸建南庄,故称南庄村。1952年从九峰乡析分组建,由南庄与港西村合并而成,南庄村村民14姓混居。早年此地林木茂盛,傍晚鸠雀盘旋喧鸣共棲林中,故取名鸠林。
河阳村自古以来称潘厝,河阳的祖先姓潘,择居河阳厝宅,故称潘厝,据潘氏族谱考证,潘厝村的祖先在明朝天启年间,公元1621年由河南荥阳县入闽,为了让子孙后代不忘记祖先的发源地,所以取河南的“河”字,荥阳的“阳”字,命名为河阳。
鹅头村早称鳌头村,又称厚壮。元朝时期,清氏祖先从莆田大崙迁港西(今鸠林港西),又移至此,称厚壮村。传说祖先打虎救驾,皇帝赐其走马游山,游到哪里,地权到那里,至今在涂岭黑面宫还有注界记号,赐名独占鳌头,称鳌头村,后嫌此名不好,见忌,谐为鹅头。
陈氏家族号“玉湖”命名:玉湖村。
东张村古代称“董张”,素有“九峰落龙之脉”之称,东朝燕山鸿案,西倚天马贵峰,南倚太极山脉神驰,北迎虎皇高峰玉笏朝天,海涛浪临,潼川溪流,环绕穴前,溪海汇源,似玉带缠腰,结成“飞凤落田”的宝地。因先代携带家眷与董、张、林、郑、许、邱、黄“八姓”户庸,同奠梓隣,和睦仁里,取“董、张”称“董张”,“董”与“东”谐音,从此改名“东张”。
因民国年间,玉山由4个自然村来组合,“玉山”二字,是其中的2个自然村,一个是玉板,一个是山头,用玉板的“玉”字和山头的“山”字合成称为“玉山”。
基本信息狮东村又称东吴,古号江东,约在南宋理宗年间始祖祭公第九代玄孙吴延仁由莆田水南迁来。东吴是个小半岛,三面靠海,港路很深,是船只避风的天然良港,只有东面可通陆路。山上古树丛生,有狮球山、虎头山、龙头山、飞凤山、仙字山、白石山等美丽的山峰。因村设在东吴,背依狮山,故取名“狮东村”。
位于东南丘陵地带,是古老乡村居民驻地,经历代更改村名。由元朝本族先祖一统。驻居地理风貌完居如燕巢,山势似龟状,故称衍号燕山大路村。别名大路、前潘、长潭子。后因取大路村与前潘村之首字命名。
因东凉村所辖各自然村较多,早期没有固定村名。土改期间,土改工作队常在东潘自然村陈刘鼻家中召开各种会议,时有人提议:“所辖的九个自然村,应取个较恰当的固定名称”。故此,在综合了所辖的几个自然村村名的基础上,取“东潘”的“东”字,“厝凉”和“下凉尾”当中的“凉”字,合并为“东凉”。
下朱村(原名霞珠),据传说:林印神祖公刚来此地,清晨,看到太阳从东风升起,阳光洒在海面上,海水泛起象珍珠般的阵阵光芒,由此得名“霞珠”,霞珠村名一直沿用到20世纪50年代,因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为了简便,故而将“霞珠”逐步简化为现在的“下朱”。
槐山自古称“磁窑”,“磁”同“瓷”,即烧制“青窑”产品的窑厂。闽林始祖禄公之二十八世孙林瑞公于南宋宁宗时,在惠安县待贤里(古十一都)花厝堡任教,视此地而悦,遂卜居此地。林瑞公来自莆田,性好植槐树,故又名槐山。
公元1369年(明朝洪武二年)禄公三十五世裔孙,是林默娘祖姑的长兄洪毅第十三世裔孙--泰公,从莆田贤良港来到惠北海滨,定居在景色宜人的犁山北麓竹坑,经历二百多年的风雨沧桑,当时岭头是多姓氏的村庄,但是林氏祖宗是九代单在第九代林氏祖宗有养一个童养媳,在此期间莆田县东埔渡下岭头村有个林氏工匠来惠北捲蒸笼,经常借居暂住,日久变为古友往来,因捲蒸笼工匠到外地谋生数年未来,突然想起岭头竹坑古友,前来探望老妇人,老妇人痛哭讲了丈夫和儿子相继去世的悲惨遭遇痛不欲生,故友见境伤情,思亡如思存,突然决定将二子送给老妇人当儿子与童养媳结婚,这个就是岭头村林氏开族祖先“朝寀公”,把居住在竹坑搬迁到长房村居住,老前辈为了纪念祖籍把村名以祖居同名“岭头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