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晋宁区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晋宁区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晋宁县辖镇,县府驻地。1950年设城关镇,1958年为城关管理区,1965年设昆阳镇。位于县境中部偏北,距市区62公里。面积3.3平方公里,人口1.8万。辖仁义、礼智2个行政村和郑河路、月山2个居委会。盛产卤鸭、板鸭。乡镇企业有建筑、运输、机械、橡胶、光学原件、食品加工等业。郑和公园内的“马哈只墓碑”为省级保护文物。。
530115002201111上方新街村委会

530115002202220青龙村委会

530115002203220宝峰村委会

530115002204112前卫村委会

530115002205112挖矿坡村委会

530115002206112上方古城村委会

530115002207220小河口村委会

530115002208220韩家营村委会

530115002209220中和铺村委会

530115002210112昌家营村委会

530115002211220清水河村委会

530115002212220海龙村委会

530115002213220酸水塘村。

晋城镇位于滇池南岸,距离省城昆明37千米,距离县城昆阳20千米,国道213线(昆洛公路)横穿过境,昆玉高速公路接通城区,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晋城镇镇域面积96.76平方千米,城区面积2.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万亩,辖17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86个自然村,136个村(居)民小组,户籍人口42119人,流动人口10092人。晋城镇曾为“古滇国”都邑,是古滇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始建于唐代的盘龙寺,集儒、道、释三教为一体,名声远扬东南亚。

在烟波浩渺的滇池南岸,新昆明“一湖四片”经济圈内,有一个美丽的

地方——晋宁县晋城镇。晋城镇位于晋宁县东部,处在昆明、玉溪两大城市中点,东与澄江、江川接壤,南与六街镇为邻,西接上蒜,北与呈贡马金铺交界。全镇总面积219平方公里,辖 26 个村(社区居)委会,162个自然村,200个村(社区居)民小组,现有人口 57592 人。城区面积4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8万人。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51.5元。晋城镇年平均气温14.7℃,这里风景优美、土地肥沃、气候宜人, 先后被评为昆明市第一批明星集镇之一,云南省第一批旅游小镇;2006年~2010年连续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
  晋城镇距离昆明市37公里,距离晋宁县城昆阳20公里,距离玉溪53公里,昆玉高速公路、213国道、214省道、泛亚铁路贯穿全境,规划、建设中的环滇公路、彩云南路等重要交通干道紧临晋城。优越的区位、便捷的交通、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其成为新昆明南城区的核心区。
  晋城镇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大河水库、益州水库、映山塘等大小水库47座;林地177111亩,森林覆盖率43.19%。晋城镇水、电、通讯、排污和绿化等公共设施完善,是一个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城镇、一个充满绿色的城镇。
  晋城镇作为现代新昆明的南城核心区,城市功能定位为依托资源和便捷的交通优势,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度假为主,集生产、生活、休闲为一体的新型山水旅游城市。2009年,镇党委、政府结合镇情,提出了“一个战略、二个机遇、三大优势、四个品牌、五个突破、六项重点”(即,实施工业强镇战略,抢抓新昆明南城区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两大机遇,发挥交通、区位、环境三大优势,打造古滇文化、蔬菜花卉、养殖业、铸造建材四个品牌;力争在新农村建设、城镇建设、招商引资、旅游业发展、和谐晋城建设上有突破;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城乡园林绿化、入滇河道综合治理、乡村生态旅游、老城保护开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六项重点工作)的总体思路。力求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南城城市建设)、招商引资和项目开发、城乡园林绿化、社会稳定、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实现全镇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今天的晋城,城乡社会日趋和谐,城镇化进程全面提速,社会事业日益兴旺,经济发展跨越式前进,一个历史文化与现代人文相交融的新城镇将屹立在新昆明南城。

-经济发展

  近年来,晋城镇党委、政府坚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围绕“五、四、三、二、一”(即抓好五个建设、确保四个增加、做到三个减少、促进两个明显好转、实现一个稳定)的发展思路,在稳定农业基础地位的前提下,以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以盘龙寺为龙头的旅游业,千方百计增加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治建设,社会经济得到持续健康发展。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78199万元,财政总收入1102万元,地方财政收入693万元,粮食总产量12039吨,工业总产值25129万元,乡政企业实缴税金9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78万元。

-历史建制

  晋城镇是滇池流域历史最悠久的城镇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夏商时为梁州域;战国时期,楚顷襄王派将军庄蹻率军入滇,"欲归报"楚国时,归路被秦王所断,遂留于此地,"变其服,从其耕,"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即"滇国",晋城为滇国都邑。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滇王降汉,汉武帝赐滇王印,置益州郡,辖滇池等二十四县,滇池县(今晋城)为益州郡治所;东汉循之;魏晋南北朝时期,南中大姓在滇池区域逐渐兴起并把持一方,与中原政治关系淡漠,在与内地长时期相对隔绝的情况下,滇池地区的原内地移民与大姓,逐渐被当地土著民族所融合;自此,滇池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逐渐向西转移,晋城在滇池地区的地位也逐渐下降,成为滇中一普通城镇。

-小镇名人

  庄蹻
  (?—公元前203年)楚国人,“楚庄王之苗裔”,楚国的将军。约公元前298年,庄蹻率领一只数千人的队伍,从楚国国都郢(今湖北江陵)出发,选择“济湘沅以南征”的路线,由湘西进入贵阳以东的且兰到达贵州西部的夜郎,再沿今滇黔路进入滇池地区。他们到达滇池地区时,当地的“靡莫之属”已在滇池周围开垦大片肥沃的土地,同姓相扶。庄蹻“以兵威”降服了当地的“靡莫之属”各部落。正当他要归报楚国时,公元前280年,秦将司马错攻克了黔中,阻断了归路。庄蹻加入了当地民族社会,“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定都晋宁晋城镇,成为有史记载的“滇王”。庄蹻作为内地第一个开发西南边疆的历史人物,把楚国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带到了滇池地区,加速了当地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流、借鉴和融合,为秦汉时期在云南设置郡县创造了条件,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故史称“今西南诸夷,庄蹻之后。”“自夜郎、滇池以西,皆庄蹻之裔”。自庄蹻至尝羌共十代滇王,历时189年。
  担当
  担当和尚,原名唐泰(1371—1435)字大来,法名普荷,又名通荷,号担当,今晋宁县晋城上东街人。曾祖金,字子南,明嘉靖戊子(1528)举人,曾任邵武府同知。祖尧官,字 担当诗作

廷俊,嘉靖辛西(1561)解元,屡试不第,绝 意仕进,闭门著书,有《玉龙山人全集》行世。父懋德,字世修,明万历癸卯(1603)举人,曾任陕西临洮同知,著有《十海诗集》。唐泰曾集其曾祖、祖父所著,合编为《绍箕堂集》。
  唐泰幼年即长于写诗,被誉为“滇中第一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考贡生名列第一。天启五年(1625)获岁荐,从昆明到北京应廷试,入太学。后遨游于大江南北,与江南“复社”诸名士结识,拜当时著名书法家董其昌为师,并向著名画家陈继儒学习,而又参合元黄公望、倪瓒两家笔法,自成一家,风格枯淡。其画以泼墨山水为主,兼及人物,代表作有《一筇万里图卷》等。
  担当的诗作,生前刻印的有《翛园集》8卷,收录他13—50岁的作品;《橛庵草》7卷,收录他50—70多岁的作品;《拈花颂百韵》收录他80—81岁的作品;《罔措斋联语》由其门生广厦刊行,收集担当楹联386幅。据他在《橛庵草序》中说:“除年来患难焚溺之外,又除有类偈颂者不入,有类香奁诗余者不入,有悲歌慷慨,触及时忌者不入,不啻十去九矣“。最后一类未入,令人惋惜。尽管如此,两本诗集二千余首,足见其诗作之丰富。唐泰去世后,葬于大理感通寺后山。
  方树梅
  方树梅(1881—1968)字臞仙,号雪禅,一号梅居士,又号和衲山人,晚号红豆老人,晋城方家营村人。21岁时,应州、府、院试入邑庠,22岁读完先秦诸子。笃好师范(荔扉)等人的典籍文献。1905年入高等学堂习-策论,次年入优级师范,1907年考入博物班。
  他还历尽十年艰辛收采晋宁文献,写成《晋宁诗文征》20卷。1938—1939年,任《云南通志长编》编纂审查员,负责汉至元耆旧传、地理、文艺、诗文录、人物列传及丛书的编纂,撰写了《汉至元耆旧传》。1941—1943年任云大文史教授时,写成《滇王庄蹻考》、《云南省名考》。其间,他卓议续修《晋宁州志》任总纂,州志之记、阁、表、略、录等共30卷,系他一手编成。1943年,云南大学将其所编通志艺文考滇人著述部份录成单编《明清滇人著述书目》收入《西南研究丛书》。自述《学山楼诗集》与所编丛书百卷《滇诗丛录》编就待印。同时,写成与《茶花小志》同性质的《滇南红豆集》赞扬云南特产。其后又写成《续滇南碑传集》9卷,补1卷。
  其编著甚多,包括《师斋随笔》、《晋宁咸同兵事记》、《学山楼题词录》、《滇会梦痕录》、《近代滇人著述书目提要》、《滇池杂谈》、《学山楼书目》、《碑记汇录》、《滇南学士书扎合册》、《陈荣昌年谱》、《臞仙年录》等。

-旅游景点

  古滇文化公园
  晋城镇被誉为古滇历史名城,是滇文化的发祥地,古滇青铜文化的中心,又有 古滇文化公园

着丰厚的宗教文化底蕴。为充分展示晋城镇古滇文化风采,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为延续历史文脉,挖掘历史文化,更好地再现当代历史,让人民更深入的了解这片神秘土地的历史文化,并一代代传承下去,晋城镇集全镇之财力投资贰仟余万元,选址于古滇文化商贸城兴益路与庄蹻路交叉处以北,建设占地面积103亩的古滇文化公园。 公园的布局分为以广场为主体的三大功能区。北部为一小型商业区;中部为广场区,外形构思来源于石寨山出土青铜器中较出名的贮贝器,器颈部位为广场区入口,器皿中部为中心广场区,设置举办活动的露天舞台,贮贝器底为舞台的背景——一座仿古滇国时期占地600平方米杆栏式建筑(即文化展示中心);南部以绿化为主,设供市民休闲散步的小游园,其间设置休闲茶室、供人们健身、游乐小憩的场地,若干林荫步行小道。
  盘龙寺
  被誉为云南三大佛教圣地之一的盘龙寺坐落在晋城镇东面三公里的盘龙山上,海拔2174米。该寺远离闹市、环境清幽、殿宇恢宏、声名远扬,寺内佛、儒、道三教文化并存,是国内为数不 盘龙寺

多的三教合一寺院之一。游人绵绵不断,特别逢庙会期间,八方香游客络绎不绝,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年接待香游客50余万人次。 盘龙寺位于距昆阳镇20余公里处的晋城,她西瞰滇池,北接象山,东有五龙潭,南拥凤凰山,为滇中远近闻名的佛教胜地,僧人崇照主持兴建于元,明清扩建和重修,其建筑巍峨壮丽,塑像栩栩如生,省内不可多见,在全国亦属上乘,寺内古树名茶,红霞满天,红梅银桂,珠砂玉兰幽香扑鼻,寺我山间万顷松涛,泉水潺潺,鸟语花香,曾为禅宗临济、曹洞两派在晋宁传播的基地,鼎盛时期僧众多达三百余人。 
  盘龙山与滇西鸡足山,昆明西山齐名,统称为云南三大佛教胜地。鸡足山因金顶寺,西山因龙门与华亭寺,盘龙山因盘龙寺而著称于世。每年盘龙庙会期间(农历八月初一是庙会最热潮日),来自昆明、呈贲、昆阳、江川、澄江、通海、峨山、玉溪等地的善男信女,蜂拥而至;慕名前来的港、台弟子及海外游客,千里迢迢虔诚的赶来拜佛,纪念盘龙祖师,牢求庇护。
  晋城街道
  晋城城内外有主要街道是:政通、人和、北门、白塔、晋北、晋东、上东、上西、下西、关井、望鹤、南正、士林、百花、龙井庙、东方庙、老县府、塘子口等十八条街道;有主要巷 晋城街道

道:凤翥、龙翔、甬道、文庙、金家、扁担、关岳、维新等八条巷道;有帝释庙、龚家院、袁家院、张家院、土家院、龙羊村、南门大村等七个村子。在这些街道两旁,主要建有州衙、学署、文庙、武庙、象山书院,以及天仙宫、财神宫、如意宫、文昌宫、梵王宫、关圣宫、老君庙、李秀庙、大千庙、龙井庙、东方庙、天王庙、帝释庙、城隍庙、三官庙、观音寺、清真寺、紫霞殿、观音殿、白虎殿、忠烈祠、乡贤祠、名宦祠、唐姓宗祠、徐姓宗祠、罗姓宗祠、万姓宗祠等。除上述公共古建筑外,其余为众多的民宅古房。这些民宅古房多为清代所建。 其结构都为上木结构,称前三间、后三间、四耳房、一天井、一颗印的房子。在街市繁华地段也有建盖成前三、后三、中三、八耳、两个天井的房屋。现存比较好的是上东街张学洲诊所,是前三、后三、四耳、一个天井的房屋,天井完全用青石镶嵌,天井与堂屋的拦扳石上有浮雕图案。门窗、花枋、吊柱、雀替均有雕刻图案。又如上西街“天宝利”商号,结构形式为土木结构,形式为前三、中三、后三、八耳、两个天井,其门、窗、横梁、吊柱、雀替等均有雕刻。两个天井也用石头进行镶嵌,前天井还有一口用石头镶嵌的水井。

-所获荣誉

  作为滇中古镇,晋城除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外,还有良好的区位和交通优势。镇内集贸商业兴旺,拥有农贸、百货、木材、粮食、牲畜、水果、蔬菜、花卉等几大专业交易市场,逢双日赶集,每街人流量达5~6万人次,成交额约150余万元,是云南省八大农村集贸市场之一,又是云南省首批重点小城镇、市首批文明小城镇之一,发展较快。目前,全镇拥有个体私营企业1908个,从业人员达4991人,主要财政收入依赖建筑业、个体工商业和乡镇企业。镇属的晋宁县第三建筑公司,2004年建筑施工总产值8956万元,完成税收入库103万元,从业人员保持在800人左右,承建工程多次获奖,公司被云南省工商局命名为“云南省第二届诚信单位”,被昆明市建设局评为“质量管理优秀企业”。

-发展理念

  发展现代新型农业,以产业建协会,走“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绿色产业之路,推进粮食、蔬菜、花卉生产和畜牧业、茶果等农业产业齐头并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稳定粮食生产,不断提高科技含量的基础上,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截止2004年底,全镇蔬菜种植面积达19700亩,花卉种植面积4094亩,粮经比例达到了3:7,农民人均纯收入3078元,农民真正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受益者。
  在小城镇建设方面,晋城镇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步骤实施,把晋城建设成为一个集旅游、度假、休闲为一体的新兴生态城市。

 2009年12月1日,撤销二街乡,设立二街镇。

二街乡位于云南省晋宁县西北部。面积163.48
  平方千米,人口1.54万人(2006年)。辖肖家
  营、朱家营、锁溪渡、老高、鲁黑、甸头、三
  家、栗庙、响水9个行政村。乡政府驻二街,距
  县城9千米。古(城)鸣(矣河)公路和二街河过境。

-历史沿革

  清末月逢农历二、六在此赶集,别称二街,乡因此得名。1950年前属昆阳县仁德乡,1950年属昆阳县第二区,1958年属晋宁县卫星公社,1961年改二街公社,1984年改区,2000年改为二街乡(中国政区大典:1988年置乡)。1997年,面积163.5平方千米,人口1.5万,辖萧家营、宋家营、镇溪渡、老高村、栗庙、鲁黑、甸头、三家村、响水9个行政村。
  [邮编]650608 [2008年代码]同2006年代码 [2006年代码]530122201:~201肖家村 ~202朱家村 ~203锁溪村 ~204老高村 ~205鲁黒村 ~206甸头村 ~207三家村 ~208栗庙村 ~209响水村

-基础设施建设

  古二公路顺利竣工通车。古二公路年久失修、道路损毁严重,制约了二街乡经济的发展。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重视和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乡党委、乡人民政府多方协调,总投资1100万元,二街乡出资312万元的古二公路已于2003年6月初竣工通车。古二公路的顺利通车对于改善二街乡投资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加快二街乡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街集镇展现新面貌。一条长890米、宽36米、双车道、设绿化隔离带、街心花园,水电设施配套完备,总投资600余万元的集镇新大街业已成形;投资30余万元的老大街路面铺设、人行道改造及绿化工程现已竣工使用,新老大街相连,焕发出二街集镇的生机与活力。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03年共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267.2万元。其中:县级以上投资51.7万元,乡以下筹资215.5万元,投工投劳11280个。一年来,共完成朱家村、柿子村、顺民村、三家村委会三个村小组人畜饮水工程6件;松林庄人畜饮水工程已于2003年11月份启动,预计春节前完工;完成顺民村西瓜基地沟路建设工程,松林庄坡改梯工程;新建朱家营抽水站一座,新修柿子村田间道路两条,新修拦沙坝3座,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东冲人畜饮水工程业已启动。乡人民政府成立了东冲人畜饮水工程筹建工作领导小组,现已启动了预计投资236万元的东冲人畜饮水工程,经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工程测量、选址等前期准备工作已经结束,主体工程水厂建设已经破土动工,管道铺设已近尾声,计划2004年6月竣工投入使用。该工程的建设将解决二街乡大部分群众饮用洁净水难的问题。

-经济发展

  2003年,二街乡人民政府在县委、县政府、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乡人大的监督支持下,以“-”重要思想和党的“-”会议精神为指导,抓住“现代新昆明建设”契机,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保稳定、扩集镇、企改制、调结构、抓水利、兴科教、促发展”的思路,团结带领全乡广大干部和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克服了干旱和非典带来的影响,使全乡社会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乡域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实力明显提高
  一年来,乡人民政府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积极培育和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对外宣传和招商引资力度,合理利用资金,使全乡经济持续、稳定发展。2003年,全乡经济总收入36901万元,比2002年的36178万元增723万元,增2%;乡镇企业完成营业收入24836万元,比2002年的19788万元增5048万元,增25.5%;企业实交税金完成812万元,比2002年的563万元增249万元,增44.2%;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85万元,比2002年的539万元增46万元,增8.5%;全乡粮食总产661万千克;农民人均纯收入2739元,比2002年的2685元增加54元增2%。

-企业发展

  二街工业基地自建立以来,乡人民政府一直致力于基地的园区申报工作,在市、县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2003年11月基地被省乡镇企业局正式命名为省级乡镇企业园区。在此期间,乡党委、乡政府加大对外宣传、招商引资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力度,不断拓宽招商引资的渠道和方式,充实和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库,创新招商引资手段,积极采取上门招商、以商招商等有效方式,力争在吸引大项目大公司上继续有所突破。近年来,乡人民政府不断加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去年拉通了野马冲至工业园区用水管道,现积极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做好11万千伏安变电站的建设工作,保证工业区水、电、路三通。为了解除来园区投资企业的后顾之忧,乡人民政府制定了土地、户口、外来人口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改善服务手段,培养和树立亲商、重商观念,主动与地方企业和外商企业交朋友,以一流的服务、快捷的办事效率,为外商投资者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投资服务环境。在2002年引进中正公司的基础上,2003年又成功引进投资为6000万元的云南旭峰钢铁有限公司年产40万吨炼钢轧钢项目和云南浩坤磷化工有限公司年产1.5万吨-项目。现工业园区共有企业12家,区内企业固定资产投入超过1.4亿元,具有了一定的发展规模。
  加大矿业管理力度。继续加大对我乡有限的磷矿石资源管理,合理开发开采资源,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开矿行为,明确了水土流失和植被恢复责任,逐步规范了村委会矿山管理。
  企业改革改制工作取得新成效。在过去企业改革改制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改革的目标,完成了乡属集体企业二街普钙矿粉厂和村属集体企业老高矿粉厂的改制工作,使集体企业有序退出市场。通过改革改制盘活了集体资产、优化了资源配置,增加了企业活力,促进了企业的良性发展。
  烤烟种植和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
  乡人民政府树立烤烟支柱地位不动摇的思想,突出烤烟生产重点,全力抓好烤烟生产工作。2003年,全乡共种植烤烟10407亩,完成烟叶收购110万千克,实现烤烟农特税231万元。
  乡人民政府在抓好粮烟生产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坚持品牌战略,坚持开拓创新,以市场为导向,立足自身优势,在稳定小西瓜生产的同时,逐步扩大草莓、藜蒿等较有市场潜力的新品种种植面积,在今年小西瓜经济效益较好的情况下,科学轮作,新栽的西葫芦、青花、蕃茄等蔬菜品种也获得成功,并与广南葡萄研究所合作开发种植葡萄新品种。全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品种多样化、管理科学化、种植规模化的格局,并依据市场不断试种新品种:2003年全乡共种植小西瓜700亩、萝卜1500亩、藜蒿150亩、草莓20亩、其他蔬菜600亩,新引进种植葡萄35亩。

上蒜镇位于云南昆明晋宁县。下辖:

530122105201 121 牛恋村

530122105202 220 石寨村

530122105203 220 河泊村

530122105204 220 金沙村

530122105205 220 下石美村

530122105206 220 小朴村

530122105207 220 宝兴村

530122105208 220 竹园村

530122105209 220 上蒜村

530122105210 220 三多村

530122105211 220 柳坝村

530122105212 220 科地村

530122105213 220 段七村

530122105214 220 洗澡塘村

530122105215 220 鲁纳村

 六街镇镇政府所在地六街集镇,距玉溪市府125公里、易门县城2 六街镇

0公里,离省会昆明72公里。六街镇地处云岭山系易门东、西两支山脉间,中间凹地为柏树、二街坝子,南为起伏不大的丘陵区,多山间小凹地。镇东山脉自安宁禄脿进入,南北走向,有东山、大尖山、大石垭口等山峰,连绵数十里,为易门与安宁分界山。西部一支为岔河水库群山,自禄丰温水塘东入境,经罗尹进入本镇,有三尖山、峨罗邑大坡、马鞍山、红岩子山头、西西洞大山等山峰。最高海拔位于白邑栗窝后山顶,为2487米;最低海拔位于柏树白泥田河面,为1638米。过境河流扒河由西向东流经境内。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5.9℃,年平均降雨量817.4毫米。茶树、二街、柏树、旧县四个村委会,属温暖平坝区,海拔在1610~1810米之间,气候温和,光照多,热量资源丰富,“倒春寒”及“八月低温”较少,且易避让,霜期为60天,年均气温15~17℃,年降水量为700~900毫米,水利条件优越,是县内粮食主产区之一。境西南部峡谷地带的铁厂、白邑两个村委会,海拔在1750~2130米之间,热量不足,夏旱严重,霜期长,农作物易受低温和霜冻影向,年平均气温14~15℃。全镇耕地总面积22397亩,其中:田12049亩,地10348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96亩。水利化程度87%。土壤以红壤、黄红壤、水稻土为主。土地肥沃,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烤烟、蚕豆、茶叶等。适宜种植茄子、辣椒、瓜类、大蒜、莲藕、茨菇等蔬菜,还适宜核桃、板栗等干果和桃、梨、苹果、柿子、李子、杏等鲜果及花卉的生长。森林面积134.7万亩,森林覆盖率79.7%。

-历史沿革

六街镇的历史开化较早,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建县治于娘当 六街镇静乐庵

山(今旧县)。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六街镇属易门上定乡,民国二十年(1931年),属易门第四区,二十八年(1939年)更名为上定乡,1949年,上定乡解放,同年10月,建兰英区。1950年10月下旬,经易门县和禄丰县协商,决定将禄丰县第三区的米川乡(现茶树、二街、柏树)划归易门县管辖,并入兰英区,与此同时,随着行政区划的更改,兰英区改名第四区(辖二街乡、六街乡、柏树乡、旧县乡、铁厂乡、白龙乡、小街乡、甲浦乡、罗尹乡、木冲乡、狮子山乡、普厂乡)。1958年5月,划定为狮子山、城关两大公社,1959年,另设柏树公社。1963年,柏树、小街、山后三个公社合并为四区。1969年12月,四区又更名为东风公社。1979年12月东风公社再次更名为柏树公社。1983年底,柏树公社分为小街、柏树两个区。1988年初,撤区建镇后成立六街镇,下设茶树、二街、柏树、旧县、铁厂、白邑六个办事处。1999年7月,在二街、铁厂两个办事处开展撤村建委试点工作,于12月底,完成全镇撤村建委工作,将原来六个办事处改名为茶树、二街、柏树、旧县、铁厂、白邑六个村委会,沿用至今。

-人口卫生

六街镇辖茶树、二街、柏树、旧县、铁厂、白邑6个村委会,73个自然 六街镇卫生院

村,97个村民小组,2006年末,全镇总人口25051人,总户数6971户,其中,男12646人,女12405人,少数民族4687人,占总人口的18.7%;农业人口23286人,农业户6402户,农村劳动力14332人,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有3680人,占总劳动力的21.1%。人口密度114人/平方公里。居住着汉族、彝族、回族、苗族、哈尼族、白族等民族,其中:彝族3780人,回族842人,哈尼族42人。
六街镇有中心卫生院一所,病床75张,医生37人;有村级卫生机构6个,卫生技术人员6 人。抓好村级卫生所建设,推进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实施,农村卫生保健水平逐年提高。
有计生服务站1个,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深入推进“奖优免补”,强化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全镇计划生育率达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完成农业人口家庭新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53户。全镇共有54户81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每月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4776元,人均月领取58元;共有45户92困难群众符合享受农村居民低保政策,全年发放低保资金2.066万元,人均月领取18.7元;有敬老院1个,在院供养老人28人;共有2033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006年,我镇全面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成立六街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全镇参合户数达5959户,参合人数21898人,参合率达96.64%,减免参合农民医疗费用9.6万元。

 双河彝族乡位于晋宁县西南方,距县城昆阳30公里,南与玉溪市红塔区、北与安宁市、东与宝峰镇、西与夕阳乡接壤,总面积为152.0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098.94亩,林地面积18368.5亩,最高海拔2511.3米,最低海拔1900米,年平均气温13度,全乡辖6个村委会,2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433人,其中彝族人口7358人,占总人口的78%,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有铁、铅、锌等矿产资源,且高达73%的森林覆盖率也为昆明附近少有。双河彝族乡是昆明市七个少数民族乡(镇)之一,1990年,双河彝族乡被昆明市人民政府划定为“昆明市双河磨南德水源保护区”,1999年被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批准为云南40个革命老区乡(镇)之一,2006年被列为“金牌秧老鼓”之乡,是一个集少数民族、革命老区、水源保护区、“金牌秧老鼓舞”和民间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山区农业乡[1]。

-基层组织

双河彝族乡人民政府

  全乡设有党委1个,党总支6个,村民小组党支部21个,乡机关党支部1个。全乡共有党员475人,其中,男党员383人,女党员92人,少数民族党员453人。全乡设团委1个,团总支6个,村小组团支部21个,乡机关团支部1个,团员人数415人。设妇联1个,妇女之家6个。设工会1个,工会会员52人。

-经济发展

  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3473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667万元,占总收入的5%;畜牧业收入745万元,占总收入的5.4%(其中,年内出栏生猪7951头,肉牛719头,肉羊731头);林业收入24万元,占总收入的0.2%;第二、三产业收入11920万元,占总收入的88.2%;农民人均纯收入2788.7元,农民收入以第一产业为主。2007年全乡外出务工收入476万元,外出务工人员353人,其中,常年外出务工307人,省内务工312人,省外务工41人。

-文化教育

  截止2007年底,全乡设有中心小学校1所,有2所完全小学,有教师58人,小学生790人,民族中学有教师42人,中学生427人;全乡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217人,入学率达100%。设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1个,图书室1个,有 6个村级文化室(图书室)。全乡共有文艺宣传队52个,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资源环境

水资源

  全乡有耕地面积11627.4亩,其中水田5151.8亩,旱地6475.6亩,人均耕地1.3亩;主要种植粮食、烤烟、蔬菜、水果等作物;有林地面积180238.33亩,森林覆盖率78%;水域面积1730亩,其中养殖面积303亩。主要矿产资源有磷矿、铁矿、铅矿、锌矿、石英砂、大理石等。

夕阳彝族乡位于晋宁县西南面,距县城昆阳约65公里,是晋宁县两个少数民族乡之一。全乡幅员156平方公里,东与玉溪红塔区洛河乡交界,南邻峨山县甸中镇,西与易 门县十街乡、浦贝村,北与安宁市八街镇接壤。全乡下辖10个村委会38个自然村40个村民小组。有总户数2741户10103人,其中农业人口 9444人,少数民族人口8012人,总总人口的79.3%。

 2006年全乡共完成经济总收入6663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3546万元,比上年增长2%。年种植粮食12723亩,产量达377万吨;种植烤烟5500亩,完成收购任务66万公斤,实现农特产税1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03万元。
  夕阳乡是以农业种植为主的乡镇,其中烤烟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2007年全乡种植红大品种6201亩。

-乡镇概况

  夕阳彝族乡,有彝族、哈尼族、汉族三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7921人,占总人口的78%。除保安、田房两个村委会属汉族聚居外,其余8个村委会均为彝族、哈尼族和少数汉族杂居的村寨。
  夕阳彝族乡地势复杂,东面有海拔最高的雷打山,河谷地区有海拔最低的小石板河,高低相差1223米,形成了独特的小区立体气候。河谷地带由于海拔低,气温高、日照长、霜期短,因而土质肥沃,香糯米、香葵子、红辣椒、早蚕豆、甜笋等是夕阳彝乡出名的经济作物。
  夕阳深山藏宝,在这个神奇美丽的山乡之下,沉睡着上亿年前的古生物恐龙,夕阳因境内发现了600多个恐龙足印化石和多架恐龙骨骼化石,被誉为“恐龙之乡”。[1]

-基层组织

  全乡共10个党总支,36个支部(含机关支部),全乡共有党员人数659人,其中,男党员人数533人,女党员人数126人,辖10个村委会,38个村民小组。全乡设有团总支部11个,团支部27个,团员人数443人。

-农村经济

  夕阳乡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29.29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89.4万元,占总收入45.9%;畜牧业收入98.46万元,占总收入15.6%(其中:出栏肉猪9303头,出栏肉牛145头,出栏肉羊1901头),渔业收入1.8万元,占总收入的0.2%,林业收入24.83万元,占总收入的3.9%,第二、三产业收入101.85万元,占总收入的16.18%,农民人均纯收入667.33元,农民主要收入以第一产业主,经济收入主要是烤烟、水稻。其次收入以第二产业收入为主,二产业收入主要以铁矿业收入为。全乡外出打工人员890人,省内863人,省外41人。

-政务公开

  公开的内容主要有财务收支、工程建设、林改内容、农资补助、政策方针等。公开的形式主要有会议公布、出黑板报、粘贴公告,建立了村务、政务公开制度,每个季度公开一次。目前,村小组实行委托管理,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定期公开财务,接受村民监督。

-人口卫生

  夕阳彝族乡是晋宁县最远的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山区乡,这里生活着勤劳、善良、纯朴、热情好客的彝族、哈尼族和汉族人民,其中总人口中以彝族、哈尼族为主,各占总人口的78%、22%。截止2006年底全乡总人口为10155人,农业人口9444人,其中,劳动力人口5981人。
  到2006年底,全乡参加新农合的村民8817人,参合率达95%,村民医疗主要依靠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乡卫生院共有医护人员9人,全乡共设有10个卫生室,共有乡村医生15人,极大方便了农民就医难问题。

-文化教育

  夕阳彝族乡位于晋宁县西南面,距晋宁县城60公里,全乡设有民族中学1所,中心小学1所,小学校区3所。中学教师42人,中学生556人;小学教师62人,小学生906人。全乡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217人,入学率达100%。到2006年底,全乡已有635名中小学生享受“两免一补”政策。
  全乡共建有文化站1个,恐龙陈列室1所,文艺队3个,民间文艺主要以秧老豉、跳乐、唱调子为主,极大的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人文地理

  夕阳彝族乡人民政府设置于夕阳街,早在清末时期,夕阳街就成为夕阳乡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历史上属昆阳州,昆阳县管辖的区域。1949年4月,0峨山地下党组织派地下党员吴禹到木鲊、夕阳一带开展工作,与木鲊地下“民青”小组配合,先后在木鲊、夕阳、新山等地组织一起农会、妇女会、民兵队等群众组织。
  夕阳彝族乡属于典型的少数族山区乡,气候温暖,民风纯朴,群山逶迤,充满灵性的山水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间民族传统文化。

-基础设施

  2006年底,全乡10个村委会38个自然村已实现了通电、通路、通电话,36个自然村通自来水,2个自然村饮用井水,6个自然村实现了村村通。有200户农户建有沼气池,368户农户装有太阳能,建有小水窖184口,有61户农户完成“一池三改”。
  2006年,我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发展,重点解决群众反映的急、难、热点问题,主要建设的项目有:宝夕公路大修工程、打黑二坝工程、打黑明德小学,新建、修复水池23座,管道安装4500米,U型沟支砌5487米,加盖集贸市场顶篷及公厕建设,新建、修缮了绿溪、田房、木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通过以上工程的实施,使我乡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