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时期,勐朗镇属孟连长官司。 清代时期,为勐滨土总领地。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前,属澜沧县第一区;同年废区改为东朗乡。 1959年,建勐朗镇。 1984年,升为区级镇。 1988年,东朗区的唐胜乡划归勐朗镇。 2006年1月,勐朗镇与东朗哈尼族乡合并为勐朗镇,原谦迈乡的看马山、布老和包麦地3村民委员会合并为勐朗镇。 |
明永乐四年(1406年),分孟定东南的广大土地置孟连长官司统治,称七地十三勐,勐允勒(上允)属十三勐之一。 清乾隆元年(1736年),设上勐允土目。 清嘉庆时,增设下勐允土千总,由上两土司治理。 民国时期,上允设镇。 1949年,设上允县,属澜沧专署,同年撤销上允县和澜沧专署,设上允区。 1958年,与富邦合并为上允公社。 1961年,复为上允区。 1969年,改为向阳公社。 1972年,复名上允公社。 1984年,复为区。 1988年,改为上允镇。 |
清光绪十三年四月(1887年6月),李之隆被封为大雅口土都'司,正式设立统治机构。 民国八年(1919年),设雅口县佐。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改为第三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废区,改称新雅乡。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新雅乡划归宁江县。 1953年,撤销宁江县,雅口划归澜沧县,称雅口区。 1958年,改称雅口公社。 1984年,复为雅口区。 1988年,雅口区改为雅口乡。 2003年8月,更名糯扎渡乡。 2006年,谦迈乡落水洞村、竜山村和谦迈村划并入糯扎渡乡,改糯扎渡镇。 |
1983年前,分属糯福区和酒井区。 1984年,设惠民区,其中,原属糯福区的景迈、芒景2乡划入,原属酒井区的芒云、旱谷坪2乡划入,旱谷坪乡划设付腊乡。 1988年,撤区建立惠民哈尼族乡。 2012年,撤销惠民哈尼族乡,设置惠民镇。 |
清代时期,今回竜、改新和南翁属孟连土司。 民国前期,为澜沧县第二区,后期为孟连镇管辖。 1949年,设东回区。 1958年,与东朗合并改为勐东上游公社。 1961年,复东回区。 1969年,改为红卫公社。 1972年,改名东回公社。 1984年,复为东回区。 1988年,改东回乡。 2013年,东回乡撤乡建镇。 |
发展河哈尼族乡原称营盘区。 清代时期,营盘区先属大雅口土都司,后土都司分封其第三子为营盘土司。 民国时期,先后属第三区、新雅乡。 1949年,解放后划归宁江县,属第三区。 1953年,宁江县撤销,改为营盘区,重归澜沧县管辖。 1969年,改为立新区。 1971年,改为称营盘公社。 1984年,复为区。 1988年,撤区建乡时因其驻地在发展河村、哈尼族人口较多而改为发展河哈尼族乡。 |
清嘉庆时,封圈糯土千总统治。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奉准设镇边直隶厅,属迤南道,厅治设于圈糯。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厅治迁勐朗坝,设下改心分防巡检。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又迁回圈糯。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前,设第四区公所。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改为芒糯乡。 1949年,设谦六区。 1958年,改为谦六公社。 1961年,复为谦六区。 1969年,改为跃进公社。 1972年,改名谦六公社。 1984年,复为谦六区,和平、新城、小佛房、腊撒、平掌、水源和麻栗河7乡划出成立新城区。 1987年,撤区建乡。 2006年,谦六、新城2乡合并成立谦六彝族乡。 |
清代时期,糯福属孟连宣抚司。 民国前期,属第二区,后设勐海乡和镇边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为镇边区。 1954年,更名糯福区。 1969年,改为前卫公社。 1972年,改名糯福公社。 1984年,复为糯福区,并划出景迈、芒景2大队、14生产队归惠民乡。 1988年,改糯福乡。 |
清代时期,设东河土千总统治。 民国时期,属大岭乡。 1949年,设东河区。 1958年,与大山区合并为东河区。 1969年,改为东河公社。 1984年,与大山分设为区。 1988年,撤区建东河乡。 |
民国时期,分设邦海、大岭2乡。 1949年,设立大山区。 1958年,并入东河区,并改为东河公社。 1969年,改名团结公社。 1972年,复名东河公社。 1984年,与东河公社分开建区。 半坡、大山、油榨房、平田、芒海、南德坝、南美、南丁、团山9乡划出复为大山区。 1988年,大山区改乡,乡改村,南丁村划归富东乡。 |
清代时期,中部地区属黄草岭土总,东、南、北则为芒蚌土都司、大山土守备和安富里目三土司统治。 民国时期,先后属第四区和大岭乡。 1949年,设南岭区。 1958年,改公社。 1961年,复为区。 1969年,改为文胜公社。 1972年,改名南岭公社。 1984年,改为南岭区。 1988年,改南岭乡。 1983年,赛罕村民委员会划归富邦乡。 |
清代时期,属木戛里目统治。 民国时期,属澜沧县木戛乡所辖。 1949年,属木戛区。 1961年,芒令、左都、雪林和南盼4村从木戛区划出,建立雪林区。 1969年,改为前哨公社。 1972年,改名雪林公社。 1984年,复为雪林区。 1988年,撤区建立雪林佤族乡。 |
清代时期,属木戛里目。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前,属澜沧县第五区;同年设木戛乡。 1949年,南栅、糯波划归上允区,木戛乡设为木戛区。 1961年,南栅、糯波、安康和小班坝4乡划出新建安康区,同年南盼、雪林、左都、芒令4乡划出新建雪林区。 1969年,改为红星公社。 1972年,改名木戛公社。 1984年,复为木戛区。 1988年,区改木戛乡。 |
清代时期,设土司酒房土总。 民国前期,属澜沧县第一区,后期改为酒井乡。 1949年—1968年,设酒井区政府。 1969年,改为卫东公社。 1972年,改名酒井公社。 1984年,复为酒井区。 1988年,撤区改酒井哈尼族乡。 |
清代时期,封拉巴土总(土目),辖拉巴、西盟全境;后增设拉巴粮目和班弄粮目两准土司。 民国前期,属澜沧县第七区,后期归属西盟乡。 1949年,于拉巴设西盟区。 1953年,撤西盟区,建拉巴区。 1969年,改为向东公社。 1972年,改名拉巴公社。 1984年,复为区。 1988年,改拉巴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