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练城为通许县的重要集镇,四周围有高高的土寨,相传是南北朝北魏孝武帝时期丞相高欢所筑,高欢曾在此练兵牧马,“因火焚其屋并其城速,土坚赤,妒炼人,遂以名”(《河南总志》)。练城由此而得名。又因民委员会位于练城,故名练城村民委员会。 |
传在数百年前,始称屈寨,历经沧桑,改称常庄。村中除解放前绝户的刘、高、黄、姓以外,现有蔡、常、李、侯、于、郭、曹、张、王、焦、牛、屈、徐等13个姓氏。又因民委员会位于常庄,故名常庄村民委员会。 |
400年前赵楼村有一娄氏家族从河北来到此处落户。后有一赵氏家族,与娄氏家族有亲戚关系,为躲避战乱,投亲到娄氏门下,定居下来。两家相处融洽,人丁兴旺,慢慢形成村落,因只有娄、赵两姓,故村名叫赵娄,后来改为赵楼。又因民委员会位于赵楼,故名赵楼村农民委员会。 |
张百匡村名由张氏兄弟二人共同协商而定,约350年前,村里张氏二祖在此安家落户,各分祖产一百筐,遂定村名张百匡。又因民委员会位于张百匡,故名张百匡村民委员会。 |
清代,于氏家族的一支从六营岗迁居(今大于庄)一处地势较高的地方,搭房建屋,袁氏家族也在此定居,两姓家族相处融洽,后经两氏人协商,因袁氏家族人口较多,称为袁庄,后来袁氏家族逐渐外迁至绝户,后经族人决定,改称大于庄村。又因民委员会位于大于庄,故名大王庄村民委员会。 |
彪岗原名卧龙岗。远古时大禹治水在此驻扎,见此地西高东低,起伏连绵,蜿蜒不断,蔚为壮观,犹如一条巨龙俯卧,定名卧龙岗。后来,唐朝高僧僧一行从长安去广东佛山途经卧龙岗,见卧龙岗风景优美,于是赞不绝口:“真乃岗中之彪也!”后来就更名为彪岗。又因民委员会位于彪岗,故名彪岗村民委员会。 |
传400年前,黄河决口,取其“泽”为地势低之意,后以翟代替泽。又古时候此村有五大长岗,后来岗岭下沉消失,故名“翟(泽)岗”。又因为民委员会位于翟岗,故名翟岗村民委员会。 |
西汉末年,王莽与刘秀天下之争时,刘秀转战到,住到关羽庙里,刘秀得天下后,便把刘秀住过的地方叫“卧龙岗”,黄河多次泛滥,村里遗留青沙岗,与之相邻的北边村也是大青岗,小的沙岗称为小青岗。又因民委员会位于小青岗,故名小青岗村民委员会。 |
李庄行政村辖大李庄、小李庄、徐庄、裴庄、席庄5个自然村,传几百年前,李庄村原名陈留李,只有几户人家,因当时太康到祥符的客商往返经常在休息,村民时称陈留李。后陆续迁来郝、申、刘、徐、付、裴、席等姓。后改名为李庄。又因民委员会位于李庄,故名李庄村民委员会。 |
拐王村有王、孙、聂、赵、孔、宋、李、张、阎等十多个姓氏,以王姓人氏最多,因涡河故道在这里拐了一个大弯,后人称之为拐王。又因民委员会位于拐王,故名拐王村民委员会。 |
西朱庄原名朱庄村,约在200多年前,有朱姓先祖居住而得名。又因民委员会驻位于西朱庄,故名西朱庄村民委员会。 |
传欧阳修与通许人王拱辰(宋仁宗天圣三年状元)关系甚笃,又一说,欧阳修与王拱辰为连襟。欧阳修死后遂葬通许,有欧阳修墓,坐落于一土岗之上,故名欧阳岗。又因民委员会位于此,故名欧阳岗村民委员会。 |
李观化村原名双庙李村,明末清初,一个叫李观化的人原居住在黄河北边的长垣县,因战乱他带全家迁至通许县安家,后人感其隆德,在其逝世后,子孙便给李观化立碑树传并把双庙李村改名为李观化。又因民委员会位于李观化,故名李观化村民委员会。 |
清末,居住在此处的赵氏三兄弟在这里创家立业,筑窑烧砖,筑起了三进有东、西廊房、五门照的深宅大院,并在村周围、大街两旁,都种植上了白杨树。村庄被高大挺拔的白杨树环抱着,人称村命名为杨庄。又因民委员会位于南杨庄,故名杨庄村民委员会。 |
约300年前有个叫张道营的人从山西洪洞逃亡到此地,在此定居,成为村落,张道营死后,村庄的名称也被后人称为张道营。又因民委员会位于张道营,故名张道营村民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