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莲下镇各村地名由来

莲下镇各村地名由来

因村民委员会驻地设在渡亭村,故名。“渡亭村”指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有杜、王2姓人家迁此定居,称杜王洲。随后蔡、陈、林姓陆续迁入。后因村口有平州渡往返对岸维舟亭与杜王洲之间,渡口曾建一亭,于1914年村名改称渡亭。[详细]
“蔡寮村”指明朝初年,祖籍莆田蔡亮七世孙从田寮(今龙田)移居到此,搭寮定居。[详细]
“上村”指明代与下村为同一村落。因地处南洋溪(别称灰窑头溪)南岸,涨潮时潮水由蓬子港直达南洋溪,在此处形成一个港湾,故称潮港村。清光绪八年(1882)以村中南洋溪支流为界拆为两村。该村处于南面,称潮港上乡。1952年改称上村。[详细]
“下村”指明代与上村为同一村落。因地处南洋溪(别称灰窑头溪)南岸,涨潮时潮水由蓬子港直达南洋溪,在此处形成一个港湾,故称潮港村。清光绪八年(1882),以村中南洋溪支流为界,拆为两村,该村处北面,称潮港下乡。1952年潮港下乡改称下村。[详细]
“沟内村”指村西北有一大沟。[详细]
“陈厝洲村”指明朝末年,南洋村陈厝乡(今建阳)始祖陈德厚第十代孙陈仰东到此创村,原为陈厝乡洲园。[详细]
“新寮村”指宋末元初,南洋村杜姓先祖的佃户杨、蔡、朱、许4姓人家到此耕种,搭寮定居。因附近有人先行建村”。[详细]
“建阳村”指元至正十二年(1352),建阳陈氏始祖陈德厚从福建莆田避乱迁居到此。后其他姓氏迁入聚居,因该村以陈姓为主,村落称“陈厝”,属南洋村(清朝末年改称莲阳),也称南洋下社。1932年从南洋村析出,独立设村。1938年,取陈姓始祖陈德厚之父建阳公之名,改称建阳。[详细]
“许厝村”指宋开庆元年(1259),许姓始祖许南岗自福建莆田到此定居,随后,吴、朱等姓陆续迁入。村落以许姓为主。[详细]
“李厝宫村”指元朝年间,祖籍福建莆田的李玄五世孙李乾(号庆衍)自李和巷(今上巷村)迁居到此。至清乾隆时,村民李玉山等建有“三元古宫”。[详细]
“槐泽村”指原与槐东村为一自然村。宋朝末年(约1276),王姓始祖王淳流为避景炎之乱,自福建莆田迁此定居。后其他姓氏迁入聚居。以王姓为主,村落称“上王”。属苏湾都南洋村(清朝末年改称莲阳),也称南洋下社。1938年“上王”独立设村时,取北宋王祐“手植三槐于庭,兆其后代显贵”之典故,以槐庭遗泽之意,村名槐泽。1973年析为两村,以莲阳大街为界,西为槐泽村,东为槐东村。[详细]
“槐东村”指宋朝末年,王姓始祖王淳流为避景炎之乱,自福建莆田迁此定居。后其他姓氏迁入聚居。以王姓为主,村落称上王。属苏湾都南洋村(清朝末年改称莲阳),也称南洋下社。1938年“上王”独立设村时,取北宋王祐“手植三槐于庭,兆其后代显贵”之典故,以槐庭遗泽之意,村名槐泽。1973年析为两村,以莲阳大街为界,西为槐泽村,东为槐东村。[详细]
“立德村”指宋元丰年间,莲阳杜氏始祖杜十郎从福建省兴华府莆田县鹊巷乡,携眷(妻子善人李氏,子斯立及朱、蔡、杨、许、陈、李6名家仆)入潮拓荒垦植。初居莲花山麓洪厝埔,后迁白沙埔,再移居埭头,最后决定创居洲头村、仙头美和坟埕,继而分创莲阳上、中、下三社,即立德、兰苑、涂城三村。立德属南阳乡,清朝末年改称莲阳,也称莲阳下社。1938年该村与今槐南村合为一村,称德邻村。1993年分拆为立德、槐南2村。立德其“树立道德”。[详细]
“槐南村”指宋朝末年,王姓始祖王遐(号开南)自福建莆田迁居到此创村,村落称下王。1993年7月德邻管理区析分为二,因王姓在宋代有“王祐手植三槐于庭”的典故,且该村地处莲阳槐泽南边。[详细]
“神洲村”指宋朝末年有人定居,原名洲子寨、洲子,意为面积较小的洲。清乾隆年间,村民捐款修建神洲古庙,更名神洲村。[详细]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