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刘猴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刘猴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清同治七年(1868),荆门境内编为12村,59里,刘猴属望乡村望乡村辖4个里,有村镇14个,董家集名列14个村镇之列。

1912年(民国元年),刘猴为荆门县第二区之一部分,区公所设置于刘猴集,董家集设乡,是乡公所驻地。

1932年是董集联保办事处驻地。

1941年实行新制,废区,将“联保”改为乡,刘猴联保与董集联保合并为刘猴乡。

1948年1月,中共江汉军区在荆门、钟祥、宜城的边界地区建立革命政权,名为荆钟宜县,董集属东山区。

1949年1月,撤销东山区,将董家集划归刘猴区,刘猴区下设董家集乡政府,是乡政府驻地。

1949年7月宜城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刘猴区隶属宜城县,区政府驻地刘猴集,刘猴区下辖刘猴乡、李垱乡和董集乡,董集下辖楼子、董集、杨湾、胡坪等4个村。

1951年7月,刘猴区更名为“宜城县第三区”,区公所迁至李垱街,同时对行政区域和下级机构进行了调整,即撤销刘猴、李垱、董集三乡(俗称大乡),撤销行政村,组建新乡(俗称小乡),董集属小乡之一。

1956年1月,宜城第三区更名刘猴区,区下分为灯塔(刘猴)、光明(李垱)、远景(董集)三部分,远景片下辖8个高级社。

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刘猴区(第三区)更名为“刘猴灯塔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辖刘猴、李垱、董集三个管理区。

董集管理区下辖红岗、杨湾、黄金、云台、胡坪、赵咀、付咀等7个大队。

1961年4月,恢复刘猴区(第三区)名称,董集管理区改称为董集公社,俗称“小公社”。

1968年1月成立“三区革命委员会”,董集公社更名为远景人民公社。

1971年5月,恢复董集公社名称。

1974年2月,撤销区制,将刘猴区划分为刘猴、李垱两个公社,原董集小公社的洪岗、杨湾、黄金、云台等4个大队及董集街划归刘猴公社,胡坪、付咀、赵咀等三个大队划归李垱公社,董集街道隶属于刘猴街道居委会。

1984年,刘猴公社更名为刘猴镇,董集街道仍隶属于刘猴街道居委会。

2001年4月,刘猴镇与李垱乡合并为刘猴镇。

2002年建立董集社区居委会。

清光绪年间属荆门直隶州北乡之地1912年(民国元年)属荆门县第二区刘猴集乡。

1932年实行联保制,属荆门县刘猴联保。

1941年“联保”改为乡,属刘猴乡。

1948年1月,中共江汉军区在荆门、钟祥、宜城的边界地区建立革命政权,成立荆钟宜县,先后属荆钟宜县仙刘区、刘猴区。

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5月恢复宜城县,名天保村,属宜城县刘猴区刘猴乡。

1951年7月,刘猴区更名为“宜城县第三区”,名天保乡。

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时,建成以天保为名的高级社,属刘猴区。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名双龙大队,属刘猴公社,1967年春,社、队成立革命委员会,名双龙大队革命委员会,属刘猴公社革命委员会。

1974年2月撤区并社,名双龙大队革命委员会,属刘猴公社。

1981年更名为刘猴村,属刘猴公社。

1984年3月撤社设乡(镇),名刘猴村,属宜城县刘猴镇。

1994年6月,宜城撤县设市,名刘猴村,属宜城市刘猴镇至今。

清光绪年间,属荆门直隶州北乡之地。

1912年(民国元年),属荆门县第二区刘猴集乡。

1932年实行联保制,属荆门县刘猴联保。

1941年“联保”改为乡,属刘猴乡。

1939年设立刘猴保办公处,下辖六个保,名陈湾保,属刘猴联保办公处。

1948年1月,中共江汉军区在荆门、钟祥、宜城的边界地区建立革命政权,成立荆钟宜县,先后属荆钟宜县仙刘区、刘猴区。

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5月恢复宜城县,名陈湾村,属宜城县刘猴区刘猴乡。

1951年7月,刘猴区更名为“宜城县第三区”,属刘猴乡。

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时,名陈湾高级社,属刘猴区灯塔片,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名陈湾大队,属刘猴公社,1984年撤社设乡镇,名前陈湾村村民委员会,属宜城县刘猴镇。

1994年6月,宜城撤县设市,名陈湾村村民委员会,属宜城市刘猴镇至今。

清光绪年间(1875-1908)属荆门直隶州北乡之地,1912年,属荆门县第二区刘猴集乡。

1932年实行联保制,属荆门县刘猴联保。

1941年“联保”改为乡,属刘猴乡。

1948年1月,中共江汉军区在荆门、钟祥、宜城的边界地区建立革命政权,成立荆钟宜县,先后属荆钟宜县仙刘区、刘猴区。

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5月恢复宜城县,名长乐村,属宜城县刘猴区刘猴乡。

1951年7月,刘猴区更名为“宜城县第三区”,名长乐乡。

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时,建成以长乐为名的高级社,属刘猴区。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名长乐大队,属刘猴公社,1967年春,社、队成立革命委员会,名双龙大队革命委员会,属刘猴公社革命委员会。

1974年2月撤区并社,名长乐大队革命委员会,属刘猴公社。

1984年3月撤社设乡(镇),名长乐村,属宜城县刘猴镇。

1994年6月,宜城撤县设市,名长乐村,属宜城市刘猴镇至今。

清光绪年间属荆门直隶州北乡之地1912年(民国元年)属荆门县第二区刘猴集乡。

1932年实行联保制,属荆门县刘猴联保。

1941年“联保”改为乡,属刘猴乡。

1948年1月,中共江汉军区在荆门、钟祥、宜城的边界地区建立革命政权,成立荆钟宜县,先后属荆钟宜县仙刘区、刘猴区。

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5月恢复宜城县,名长乐村,属宜城县刘猴区刘猴乡。

1951年7月,刘猴区更名为“宜城县第三区”,名长乐乡。

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时,建成以党畈为名的高级社,属刘猴区。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名党畈大队,属刘猴公社。

文化大革命时的1967年春,社、队成立革命委员会,名党畈大队革命委员会,属刘猴公社革命委员会。

1974年2月撤区并社,名党畈大队革命委员会,属刘猴公社。

1984年3月撤社设乡(镇),名党畈村,属宜城县刘猴镇。

1994年6月,宜城撤县设市,名党畈村,属宜城市刘猴镇至今。

民国元年(1912)属荆门县第二区。

1939年刘猴集设立联保办公处,属长乐保。

1941年实行新县制,将联保处改为乡,属刘猴乡。

1945年3月刘猴区下设三个乡,属刘猴乡。

1948中共江汉军区建立荆钟宜县(荆门、钟祥、宜城),先后属仙刘区、刘猴区。

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5月恢复宜城县,属宜城县刘猴区、刘猴乡。

1951年1月取消大乡和行政村,刘猴区下辖十四个小乡,猴垱属长乐乡。

1956年1月农业合作社时期,撤销刘猴区改为刘猴乡,属刘猴乡党畈社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名猴垱大队,属刘猴人民公社刘猴管理区。

1964年2月社会主义教育时期,名猴垱大队,属刘猴区刘猴公社。

文化大革命时的1967年春,社、队成立革命委员会,名猴垱大队革命委员会,属刘猴公社革命委员会。

1974年2月撤区并社,名猴垱大队革命委员会,属刘猴公社。

1984年3月撤社设乡(镇),名猴垱村,属宜城县刘猴镇。

1994年6月,宜城撤县设市,名猴垱村,属宜城市刘猴镇至今。

清光绪年间(1874-1908)属荆门直隶州北乡之地。

1912年,属荆门县第二区董家集乡。

1932年实行联保制,属荆门县董集联保。

1941年“联保”改为乡,属董集乡。

1948年1月,中共江汉军区在荆门、钟祥、宜城的边界地区建立革命政权,名为荆钟宜县,属荆钟宜县东山区。

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5月恢复宜城县,属宜城县刘猴区董集乡楼子村。

1951年7月,刘猴区更名为“宜城县第三区”,属董集片楼子乡。

1956年成立合作社,名楼子高级社,属刘猴乡远景(董集)片。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名云台大队,属“刘猴灯塔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董集管理区。

1974年撤区并社,名云台大队、属刘猴公社。

1984年撤社设乡镇,名云台村村民委员会,属宜城县刘猴镇。

1994年6月,宜城撤县设市,名云台村村民委员会,属宜城市刘猴镇至今。

清光绪年间(1874-1908)属荆门直隶州北乡之地。

1912年,属荆门县第二区董家集乡。

1932年实行联保制,属荆门县董集联保。

1941年“联保”改为乡,属董集乡。

1948年1月,中共江汉军区在荆门、钟祥、宜城的边界地区建立革命政权,名为荆钟宜县,属荆钟宜县东山区。

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5月恢复宜城县,属宜城县刘猴区董集乡楼子村。

1951年7月,刘猴区更名为“宜城县第三区”,属刘猴片楼子乡。

1956年成立合作社,属刘猴乡远景(董集)片。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成立黄金大队,属“刘猴灯塔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董集管理区。

1974年撤区并社,名黄金大队、属刘猴公社。

1984年撤社设乡镇,名黄金村村民委员会,属宜城县刘猴镇。

1994年6月,宜城撤县设市,名黄金村村民委员会,属宜城市刘猴镇。

清光绪年间属荆门直隶州北乡之地1912年(民国元年),为荆门县第二区董家集乡所辖。

1932年实行联保制,属荆门县董集联保。

1941年“联保”改为乡,属董集乡。

1948年1月,中共江汉军区在荆门、钟祥、宜城的边界地区建立革命政权,名为荆钟宜县,先后属荆钟宜县仙刘区、东山区。

1949年7月宜城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属宜城县刘猴区董集乡董集村。

1951年7月,刘猴区更名为“宜城县第三区”,属董集乡。

1956年成立合作社,受刘猴乡远景(董集)片所辖。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建立红岗大队,属“刘猴灯塔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董集管理区。

1974年撤区并社,属刘猴公社。

1984年,刘猴公社更名为刘猴镇,名洪岗村村民委员会,属宜城县刘猴镇。

1985年红岗村更名为洪岗村。

1994年6月,宜城撤县设市,名洪岗村村民委员会,属宜城市刘猴镇至今。

清光绪年间属荆门直隶州北乡之地。

1912年(民国元年)属荆门县第二区刘猴集乡。

1932年实行联保制,属荆门县刘猴联保。

1941年“联保”改为乡,属董集乡。

1948年1月,中共江汉军区在荆门、钟祥、宜城的边界地区建立革命政权,成立荆钟宜县,属荆钟宜县东山区。

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5月恢复宜城县,名天保村,属宜城县刘猴区刘猴乡。

1951年7月,刘猴区更名为“宜城县第三区”,名天保乡。

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时,建成以杨湾为名的高级社,属刘猴区。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原刘猴区(宜城第三区)改为刘猴人民公社,所辖乡改为管理区,名杨湾大队(包含现石河村),属董集管理区。

1964年2月社会主义教育时期,石河从杨湾大队划出,属刘猴区董集公社。

1984年3月撤社设乡(镇),名杨湾村,属宜城县刘猴镇。

1994年6月,宜城撤县设市,名杨湾村。

属宜城市刘猴镇至今。

清光绪年间属荆门直隶州北乡之地1912年(民国元年)属荆门县第二区刘猴集乡。

1932年实行联保制,属荆门县刘猴联保。

1941年“联保”改为乡,属董集乡。

1948年1月,中共江汉军区在荆门、钟祥、宜城的边界地区建立革命政权,成立荆钟宜县,先后属荆钟宜县仙刘区、刘猴区。

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5月恢复宜城县,名天保村,属宜城县刘猴区刘猴乡。

1951年7月,刘猴区更名为“宜城县第三区”,名天保乡(庙岗一带属楼子乡)。

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时,建成以天保为名的高级社,属刘猴区。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原刘猴区(宜城第三区)改为刘猴人民公社,所辖乡改为管理区,石河并入杨湾大队,属董集管理区。

1964年2月社会主义教育时期,石河从杨湾大队划出,名石河大队,属刘猴区董集公社。

1974年2月撤区并社,名石河大队革命委员会,属刘猴公社。

1984年3月撤社设乡(镇),名石河村,属宜城县刘猴镇。

1994年6月,宜城撤县设市,名石河村。

属宜城市刘猴镇至今。

清光绪年间属荆门直隶州北乡之地1912年(民国元年)属荆门县第二区刘猴集乡。

1932年实行联保制,属荆门县刘猴联保。

1941年“联保”改为乡,属刘猴乡。

1948年1月,中共江汉军区在荆门、钟祥、宜城的边界地区建立革命政权,成立荆钟宜县,先后属荆钟宜县仙刘区、刘猴区。

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5月恢复宜城县,名天保村,属宜城县刘猴区刘猴乡。

1951年7月,刘猴区更名为“宜城县第三区”,名天保乡。

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时,建成以前程为名的高级社,属刘猴区,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名前程大队,属刘猴公社,1974年撤区建社时名前程大队,属李垱公社,1979年区划调整,属刘猴公社。

1984年,撤社设乡镇,名前程村村民委员会,属宜城县刘猴镇。

1994年6月,宜城撤县设市,属宜城市刘猴镇至今。

清光绪年间属荆门直隶州北乡之地.1912年(民国元年)属荆门县第二区刘猴集乡。

1932年实行联保制,属荆门县刘猴联保。

1941年“联保”改为乡,属刘猴乡。

1948年1月,中共江汉军区在荆门、钟祥、宜城的边界地区建立革命政权,成立荆钟宜县,先后属荆钟宜县仙刘区、刘猴区。

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5月恢复宜城县,属宜城县刘猴区刘猴乡。

1951年7月,刘猴区更名为“宜城县第三区”,名三里乡。

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时,建成以三里为名的高级社,属刘猴区。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名三里大队,属刘猴公社。

1967年春,社、队成立革命委员会,名三里大队革命委员会,属刘猴公社。

1974年2月撤区并社,名三里大队革命委员会,由刘猴公社划归李垱公社。

1979年,三里大队重新划归刘猴公社。

1984年3月撤社设乡(镇),名三里村,属宜城县刘猴镇。

1994年6月,宜城撤县设市,名三里村,属宜城市刘猴镇至今。

民国元年(1912)属钟祥县丽元区第一保;民国二十三年(1934)属钟祥县胡集区三民乡第一保;民国三十年(1941)属钟祥县丽元乡第一保;1948年7月,本地解放,属荆钟宜县李垱乡;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5月恢复宜城县,钟祥县丽元乡北五保(杨李、新垱、邓冲、团山和赵咀、钱湾)划归宜城管辖;1956年农村合作化,名保健社,属宜城县李垱乡;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名杨李大队,属宜城县第三区刘猴人民公社李垱管理区;1961年1月,管理区改公社,名杨李大队,属宜城县刘猴区李垱人民公社;1968年9月,文化大革命,成立革命委员会,名杨李大队革命委员会,属李垱人民公社;1974年2月,撤区并社,名杨李大队革命委员会,属李垱公社;1980年9月,撤销革命委员会,成立管理委员会,名杨李大队,属李垱公社;1984年3月,撤社设乡镇,名杨李村,属李垱乡;1994年6月,宜城撤县设市,名杨李村,属宜城市李垱乡;2001年3月,撤乡并镇,名杨李村,属宜城市刘猴镇至今。

宋元明清时期属安陆府荆门州,民国时期,属钟祥县。

民国元年(1912)属钟祥县丽元区第二保;民国二十三年(1934)属钟祥县胡集区三民乡第二保;民国三十年(1941)属钟祥县丽元乡第二保;1948年7月,本地解放,属荆钟宜县李垱乡;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5月恢复宜城县,钟祥县丽元乡北五保(杨李、新垱、邓冲、团山和赵咀、钱湾)划归宜城管辖;1956年农村合作化,名保健社,属宜城县李垱乡;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名新垱大队,属宜城县第三区刘猴人民公社李垱管理区;1961年1月,管理区改公社,名新垱大队,属宜城县刘猴区李垱人民公社;1968年9月,文化大革命,成立革命委员会,名新垱大队革命委员会,属李垱人民公社;1974年2月,撤区并社,名新垱大队革命委员会,属李垱公社;1980年9月,撤销革命委员会,成立管理委员会,名新垱大队,属李垱公社;1984年3月,撤社设乡镇,名新垱村,属李垱乡;1994年6月,宜城撤县设市,名新垱村,属宜城市李垱乡;2001年3月,撤乡并镇,名新垱村,属宜城市刘猴镇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