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蒙城县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蒙城县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由于该地是庄子做官为漆园吏的地方,《史记》卷六十三《老子列传》附《庄周传》记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故得名“漆园”。 [详细]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道家文化的创始人庄子,就诞生在这里。庄周由此得名。 [详细]
  自唐天宝元年(742)以来历为县治。故名城关。 [详细]
  双涧镇因镇政府驻地位于双涧集而得名。唐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始建镇至今1300年历史。因在通往涡河的两涧之间而得名。今老街中心大桥沟,古称东涧,今老集西张大桥沟,古称西涧,古时在两涧之间兴集,故称双涧集。双涧镇以双涧集的“双涧”二字而得名。 [详细]
  明朝初年,此地无人家,茅草丛生,狐兔遍地,外地人过来狩猎,晚上需立枪过夜,兴集后取名立枪集。后来人民定居于此,此地土地肥沃,粮食满仓,演变为立仓。另传,此处系古战地屯军粮之所,故名,立仓。 [详细]
  小涧之名缘于“涧”(山间水沟),而“涧”又源于山和水。古时,因集镇东侧的双锁、黄伯两山下泻山水汇聚“康涧沟”,曲流至老集镇内中南部,经原西大街“康涧桥”注涡而得名。 [详细]
  曾为汉山桑县城。南北朝时,宋太尉檀道济带兵伐魏,由于军中无粮,退兵山桑,被北魏围困,檀道济号召士兵夜筑沙台,迷惑敌人,“唱筹量沙”,智退魏兵,使山桑黎民百姓避免了一场战火,这在我国军事史上是一个以智取胜的著名战例。为纪念大将军檀道济,便把山桑城改为檀公城,后演化为坛(檀)城。 [详细]
  驻地居民多许姓,故名。 [详细]
  “板桥”源于200多年前,郑板桥曾到此泛舟畅游作画《北淝晚渡》,并逐渐形成集市,同时集北淝河建有木板桥,板桥集镇因此得名。 [详细]
  因镇政府驻地位于原名马家集得名。原名马糟坊。因马公府座落于该地西南部,系清末抗日爱国将领马玉昆府邸,是目前皖北地区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民居。此地为纪念清末抗日爱国将领马玉昆而得名。 [详细]
  相传当年金兀术南侵,岳飞击退了金兀术对此地的侵略,使当地人们过上安宁的生活,人们为了纪念岳飞,修建了一座寺,为“岳王寺”,前来寺里拜的人越来越多,寺旁边渐渐发展成了小集市,后来人们就在附近定居,该地便称为岳王寺,后来演变成大集市,故改名叫岳坊寺。 [详细]
  据传说战国时是楚国北部重要关口,名锁阳集,又名楚村铺。后随着历史发展,被称为楚村。 [详细]
  因此地南北稍高,中间凹陷,形似驼背,明在此设驿站,名骆驼铺,后以音近雅化为今名。 [详细]
  镇人民政府驻地三义集,以集首建有供奉三国时期刘、关、张桃园结义的庙宇“三义阁”得名。 [详细]
  因原有房屋多系用竹篱笆搭建起简易庵棚,后来,这里兴起的集市,人们便亲切地称作“篱笆集”。 [详细]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