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浦源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浦源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浦源俗名孵兜,宋时隶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

宋嘉定二年(1209年),郑尚从宁德谷口(今八都镇福口村)迁浦源定居,繁衍裔孙,人口居全镇第一。

明、清代,属宁德县十七都。

民国24年(1935年)6月,隶周墩特种区周墩联保。

民国29年1月,隶周墩镇设浦源保和潘山保。

民国34年8月,隶周宁县狮城镇设浦源保(含潘山底)。

1950年4月,设浦源乡,隶第一区(端源区)。

1957年,上洋并入浦源乡。

1958年9月,撤销浦源乡,直属端源人民公社(简称公社,下同。

1959年1月,析出上洋,设浦源大队,隶端源公社。

1963年,为浦源区公所(公社)驻地,上洋与浦源合并为浦源乡。

1966年8月,上洋析出,设浦源大队。

1984年8月,撤社建乡后,为乡人民政府驻地,大队改称村委会。

1993年6月,为镇人民政府驻地。

1954年9月设乡。

1950年7月~1958年8月为周宁县第一区公所驻地,1958年9月至1963年3月为端源人民公社驻地,1984年改为村委会。

萌源村原属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十六都,后隶属周墩特种区、周墩分县,1945年8月成立周宁县,设萌源保,解放后隶属萌源乡,1958年改为端源人民公社萌源大队,公社迁浦源后又改为浦源人民公社萌源大队,1984年起改称村民委员会。

原辖萌源、陈岔、坝下3个自然村:现陈岔、坝下2个自然村已无人居住,辖萌源1个村。

1958年设上洋大队,1984年改称村委会。

溪坪原隶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十七都。

民国24年(1935年)6月,隶周墩特种区周墩联保。

民国29年1月,隶周墩镇吴溪保。

民国34年8月,隶周宁县狮城镇溪源保。

民国37年9月,属紫溪保。

1950年4月,隶周宁县第一区(端源区)源头乡。

1952年9月,设溪坪乡(含紫云、吴山底)。

1958年9月,隶紫云公社。

1959年1月,隶端源公社设溪坪大队。

1963年6月,隶浦源区设溪坪乡(含东升、官司、西坑)。

1966年8月,析出东升、官司、西坑,设溪坪大队,隶浦源公社。

1984年6月,隶浦源乡设溪坪村民委员会。

西坑古名西坑赖,原隶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十七都。

民国24年(1935年)6月,隶周墩特种区周墩联保。

民国29年1月,隶周墩镇紫云保。

民国34年8月,隶周宁县狮城镇西关保。

1950年4月,隶周宁县第一区(端源区)源头乡,1956年底,隶溪坪乡。

1958年9月,隶紫云公社。

1959年1月,隶端源公社设西坑大队。

1963年,隶浦源区溪坪乡。

1966年8月,隶浦源公社设西坑大队。

1984年8月,隶浦源乡设西坑村民委员会。

东升(源头)村,宋时隶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

明成化二年(1466年),周贵四从西坑村迁入定居。

明代至民国初,隶宁德县十七都。

民国24年(1935年)6月,隶周墩特种区周墩联保。

民国29年1月,隶周墩镇吴溪保。

民国34年8月,隶周宁县狮城镇溪源保。

民国37年美丽紫溪保。

1950年4月,隶周宁第一区(端源区)设源头乡(含紫云、吴山底、溪坪、官司、西坑)。

1952年9月,析出紫云、吴山底、溪坪村设立源头乡(含官司、西坑)。

1956年底,并入溪坪乡。

1958年9月,隶紫云公社。

1959年1月,隶端源公社设源头大队(含官司)。

1963年3月,隶浦源公社溪坪乡。

1966年8月,隶浦源公社设源头大队(含官司)。

1979年,析出官司另设大队。

1984年8月,隶浦源乡设东升村民委员会。

原属源头大队(今东升村),1960年,从源头大队析出,成立官司大队.1966年并入源头大队,1984年8月改为村委会。

官司村原隶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十七都。

民国24年(1935年)6月,隶周墩特种区周墩联保。

民国29年1月,隶狮城镇紫西保。

民国34年8月,隶周宁县狮城镇西关保。

1950年4月,隶周宁县第一区(端源区)源头乡。

1956年底,隶溪坪乡。

1958年9月,隶紫云公社。

1959年1月,隶端源公社源头大队。

1960年,从源头大队析出,设官司大队。

1963年,隶浦源区溪坪想。

1966年8月,并入源头大队,隶端源公社。

1979年6月,1979年6月又从东升大队析出,复设官司大队。

1984年8月,隶浦源乡设官司村民委员会。

紫云原属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十七都。

民国24年(1935年)6月,周墩特种区周墩联保。

民国29年1月,周墩镇设紫西保(含官司、西坑)。

民国34年8月,隶周宁县狮城镇设支山保(含吴山底)。

民国37年,改设紫溪保(含吴山底、溪坪、东升)。

1950年4月,隶周宁县第一区(端源区)源头乡。

1952年9月,隶一区溪坪乡。

1955年9月,隶端源公社设紫云乡(含吴山底)。

1958年3月,紫云、吴山底合并为紫云乡,隶浦源区。

1966年8月,改称紫云大队,隶浦源公社。

1980年,析出吴山底大队。

1984年8月,隶浦源乡设紫云村民委员会。

民国24年(1935)6月,隶周墩特种区联保。

民国29年1月,隶周墩镇吴溪保。

民国34年8月,隶周宁县狮城镇云山保。

民国37年9月,隶紫云保。

1950年4月,隶周宁县第一区(端源区)溪坪乡。

1955年9月,隶紫云乡。

1958年9月,隶紫云公社。

1963年3月,隶浦源区紫云乡。

1966年,隶浦源公社设紫云大队。

1980年3月24日,从紫云大队析出设吴山底大队。

1984年8月,隶浦源乡设吴山底村民委员会。

萌底村原隶宁德县。

民国24年(1935年)6月,隶周墩特种区周墩联保。

民国29年1月,隶周墩镇。

民国34年8月,隶周宁县狮城镇萌源保。

1950年4月,隶第一区萌源乡。

1956-1958年4月,隶端源乡。

1959年1月,隶端源公社萌底大队。

1963年3月,隶浦源区萌源乡。

1966年8月,从萌源乡析出,成立萌底大队。

1984年8月,隶浦源乡设萌底村民委员会。

宋、元时,隶宁德县青田乡十六都。

民国24年(1935年)6月,隶周墩特种区龙亭联保。

民国29年1月,隶龙亭乡设进登保。

民国34年8月,隶周宁县狮城镇第一区(端源区)龙亭乡。

1952年,从龙亭乡析出,设进登乡。

1958年9月,并入龙亭公社。

1959年1月,从龙亭析出分设上进登,下进登大队,隶端源公社。

1960年,上、下进登和半岭合并为进登乡,隶端源区。

1966年8月,析出半岭,设进登大队。

1984年8月,隶浦源乡设进登村民委员会。

民国24年(1935年)6月,隶周墩特种区龙亭联保。

民国29年1月,隶龙亭乡设半岭保。

民国34年8月,隶周宁县狮城镇进登保。

1950年4月,隶周宁县第一区(端源区)龙亭乡。

1958年9月,隶龙亭公社。

1959年1月,隶端源公社设半岭大队。

1960年,并入进登大队。

1961年,析出半岭大队。

1963年3月,再度并入进登大队。

1966年8月,从进登大队析出,复设半岭大队。

1984年8月,隶端源乡设半岭村民委员会。

清末属宁德十六都三图统三十二村之一民国24年(公元1935年)属周墩特种区下辖的七联保之一。

民国29年(公元1940年)设龙亭乡六保:龙亭、进登、江渡、五源、半岭、莲地。

1950年4月设龙亭乡(辖龙亭、龙住院、半岭、进登),1959年1月,析出其它村,设龙亭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

原属龙亭大队,1961年从龙亭大队析出,成立龙住院大队,1966年并入红亭(龙亭)大队,1979年6月,析出龙住院大队。

1984年改为村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