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丘北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丘北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锦屏镇是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地处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州北部,境内最高海拔1452米,年平均气温16.8℃。全年粮食总产量1134.4万公斤,人均有粮263公斤,人均收入757元,境内乡村公路全长118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

经过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现已向国家争取资金,对我镇密纳村委会进行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区项目建设,该项目区距省道206线0.8公里,距县城中心5公里,项目建设后,可改良灌溉土地面积2194亩,其中,喷灌区394.2亩,管灌区1754.8亩。由于该项目区的农民贫困面大,我镇要在灌区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困难多。现特向社会各届寻求高效农业开发的商家和有资金有技术的农业人才到我镇来投资开发,我镇将以最优惠的政策与投资者共谋发展之路。

".。

曰者镇位于丘北县西北部,东经10º319ˊ,北纬24º48ˊ,距县城28公里。东连双龙营普者黑村民委;南接八道哨黎家庄、大布红村民委;西靠舍得乡喜鹊落村民委;北临官寨乡水头村民委。辖曰者、新寨、打磨山、红花山、出水寨、普克六个村民委97个自然村99个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彝、回、白六种民族7137户3317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7‰。其中少数民族21152人,占总人口的63.7%。

全镇地势西南东低,国土面积29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8317亩,水面5000亩。平均海拔1650米,年降雨量1212毫米,年平均气温16.5ºc,无霜期270天。温和的气候条件、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水资源,使曰者成为丘北优质辣椒、优质烟、优质稻、莲藕、药材、渔业、林果业的主产区。曰者不仅资源丰富,环境优美,且历史悠久,民风淳朴。辖区内有全州最大的水库——红旗水库,水面316万平方米,库容1390万立方米;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狮子山古崖画、多宝塔、梁王堆、昂氏碑记。

2005年,全镇经济总收入64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46元。粮豆总播面积完成62204亩,粮经比例6.8:3.2。粮豆产量12700吨,人均有粮321公斤。地方财政收入139.2万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37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631万元。金融运行平稳,全年共发放贷款392万元。存款余额775万,贷款余额1015万元。

全镇共辖21个单位,其中行政单位6个,事业单位9个,企业6个。全镇设7个党总支,71个党支部,有党员620人,其中机关党支部15个,党员164名。有中学1所,教职工74人;中心小学校1所,完小13所,校点39个,教职工216人。镇属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21人,病床20张。

发展思路: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突出集镇建设、非公经济两大重点,培育烤烟、畜牧业两大支柱,实施基础设施、劳务输出、绿色产业群、科教兴镇四大战略。

双龙营镇位于丘北县中部偏东北,原名“足底”,因镇机关所在地有两眼清澈见底的龙潭而得名。双龙营镇由原双龙营乡和戈寒乡合并而成,全镇总面积648.09平方公里,距县城24.5公里,是文山州通往贵州兴义和云南曲靖等地区的必经之地。东连本县温浏乡,南接锦屏镇,西与曰者镇为界,北与师宗县毗邻。属珠江水系上游之一,为低纬度季风气候,境内具备南亚及南湿带5种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为18-20℃,年均降雨量900-1200毫米,海拔最高1951米,最底786米。全镇辖13个村民委161个自然村,2005年底,全镇总人口73687人,居住着汉、壮、苗、彝、白、瑶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3447人,占总人口的45%,农业人口70978人,占总人口的96%。

双龙营是省定的革命老区,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和国防建设作出重大贡献;境内山川秀美、风光旖旎,民族风情浓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生物资源,是一块待开发的宝地;被誉为世间罕见、国内独一无二的山水田园风光和东方阿着底的普者黑风景区,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民间民族文化事业发展较快,有农村文艺队30多支,专业文艺队6支;景区内的仙人洞彝族撒尼人村被确定为云南民族文化生态第一村,并已发展成为全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窗口;双龙营是农业大镇,农业以玉米、水稻、畜牧为主,被称为“鱼米之乡”;生物资源主要有烤烟、辣椒、莲藕、葡萄、三七、薯蓣、生姜等,尤其是烤烟,其内在品质达国际型烤烟标准,历来是当地的烤烟主产区之一,已有几十年的种植历史,每年总产值3000万元左右,是名副其实的烤烟大镇;境内生长着珍稀植物云南松、杉木、华盖木、榉木等;全镇13个村民委161村小组已有159个自然村通电,交通通讯发展迅速,省道206线贯穿全镇,全长49公里,涉及23村;镇政府所在地是全县的一个交通要道和集散地,拥有机动车903辆,开通了公交车,并已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通讯实现了通讯程控和光缆化。教育卫生事业发展较快,拥有4所中学,97小学,幼儿园3所。

改革开放以来,双龙营镇党委、政府团结和带领全镇各族人民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上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狠抓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努力克服了各种自然灾害,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全镇经济二十多年来保持了平稳快速的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镇属居民收入逐渐增加,硕果累累。2005年底,全镇工农业生产总值16969万元,财政收入613.4万元;粮食总产量27650吨。

目前,双龙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十一五”期间的工作要高举-理论伟大旗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照科技促效益”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在稳步发展粮食的基础上,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重点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壮大烤烟、辣椒、旅游三大重点支柱产业,培育畜牧业、林业、蔬菜、林果、生姜五大特色产业,突出城镇化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教兴镇三个重点,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两大目标,把双龙营镇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八道哨彝族乡位于丘北县中部,地处普者黑国家AAA级风景旅游区的中心区域,距丘北县城16公里、省会昆明270公里,省道“七江”公路和“普(者黑)摆(龙湖)”景区公路穿境而过,是五乡镇(腻脚彝族乡、新店彝族乡、舍得彝族乡、官寨乡、曰者镇)一农场(新沟农场)到丘北县城的必经之地,国土面积230.0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955亩,人均耕地1.34亩。全乡辖5个村民委76个自然村83个村民委小组,居住着彝、苗、汉、壮、回、白、蒙古7种民族6577户30567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9.88%,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农业乡。全乡地势西南高,东北平坦,海拔在1432——2236.6米之间,属中亚热带温和气候,年平均降雨量为1215毫米,平均日照2056.2小时,平均气温15.8ºc。农作物以玉米、水稻为主,经济作物有烤烟、辣椒、莲藕、葡萄、油菜等。因水利条件和草场资源十分丰富,被列为省立商品猪基地和牛羊综合示范区,是全州最大的白酒生产基地,素有“猪乡酒镇”之美誉。

乡党委政府在带领全乡各族人民脱贫制富奔小康的长期奋斗实践中,以八道哨乡情为根本出发点,结合国际国内发展趋势,调整指定了适合八道哨发展的“1225”经济发展思路,即:抓住一个机遇(实施旅游强县战略),发挥两大优势(地处普者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中心区域和省道“七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的来年感大优势),培育两大支柱(烤烟、畜牧),突出五个重点(非公有制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莲藕、油菜、葡萄)。据此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乡党委政府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乡各族干部群众,高举-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党的“-”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新的发展动力,牢牢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积极探索,解放思想、求实创新、与时俱进,为全乡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政治稳定打下了稳定的基础,初步形成了“一庄一园的三司五厂八片区”的俱竟发展格局。即“一庄”(普者黑葡萄文化酒庄);“一园”(上海·文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三司”(普者黑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普者黑牧业购销有限责任公司、丘北县塑料包装有限公司);“五厂”(百福养鸡厂、宏科仔猪厂、弥勒有机肥制造厂、猫猫冲红砖厂、藕粉厂);“八片区”(以龙嘎为中心的中草药种植区,以大龙潭为中心的养鸡示范区,以八道哨为中心的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示范区,以豹子坡为中心的优质烤烟种植区,以白莲山为中心的旅游商品开发区,以猫猫冲、七0村为中心的优质莲藕种植区,以横山、马场为在红心的城郊蔬菜种植区,以八道哨为中心的葡萄种植示范区)。

天星乡位于丘北、砚山、广南三县接合部,据县城26公里,全乡国土面积391.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454亩,全乡辖8个村民委员会(天星、笼陶、倮黑、扭倮,延里、古勒、法白、布红),105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彝、瑶五种民族,总人口41834人,平均海拔1329米,平均气温摄氏16度,年平均降雨量1150mm。

天星物产丰富,是丘北的优质烤烟种植区,丘北小椒的主产地之一,荸荠更是这里久负盛名的特色产品。全乡种植烤烟4870亩,辣椒16457亩,荸荠千余亩。全乡有四个农村集贸市场,其中天星、笼陶两大畜牧市场,茶花肉牛冻精改良和笼陶瘦牛育肥两个基地,为天星畜牧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全乡已探明的有金、锌、锰、铁等矿产资源。改革开发以来,乡党委、政府带领全乡各族人民真抓实干,展开调查研究,进一步深化对乡情的认识,依托资源优势,提出“342”的经济发展思路即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江三角区域合作的历史机遇,立足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和壮大烤烟、辣椒、畜牧业三大支柱,突出打工经济、基础设施、集镇建设、科教兴乡四个重点,实现农民增收、财政解困两大目标,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简称“3421”工做思路,即“三个支柱、四个重点、两大目标)。2005年,全乡粮食总产量1342.7万公斤,人均有粮326公斤,实现农业总产值5871万元,人均纯收入1161.1元,实现财政收入92.5万元。

天星是一块充满生机的红土地,孕育着无限的商机。热情欢迎各界有识之士来投资开发天星这块宝地,我们将为你创造最好的投资环境和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平寨乡位于丘北县东部,乡政府驻地据县城24公里,东邻广南县的珠琳、者兔乡、南连本县天星乡,西接锦屏镇,北与双龙营镇、温浏乡毗邻。全乡辖8个村民委78个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瑶、彝五种民族。2005年末,有人口33154人,其中农业人口32354人,占总人口的97.6%。

全乡国土面积382.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553亩,人均耕地0.8亩,最高气温33度,最底气温1度,年平均气温17度左右,年降雨量约1200毫米,四季分明,冬春冷凉干旱,夏季炎热多雨,属亚热带、温带,气候温和。乡内自然资源丰富,属河谷槽区和岩溶山区,土壤肥沃,雨量充沛,适宜多种作物生长,主要农作物是水稻、玉米、小麦、花生、大豆、烤烟、辣椒等;矿产资源也比较丰富,现已探明和发现的有10余个品种20多个矿点,主要有滑石、金、铁、锰等;清水河纵贯全乡四个村民委,落差大,水利资源非常丰富,现已建成投产的格雷二级电站就在平寨乡境内,投资3000万元的小龙潭电站正在建设中;有秀丽的自然景观,即格雷大瀑布、古榕树、布凹红土洞、黑纳凉风洞等,集高山、峡谷、河流、瀑布、森林、溶洞、民族风情为一体,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2005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16万元,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共多方投资146.01万元,完成了55户茅草房改造,建成小水窖60口,建成沼气池576口,改善了55户住房条件,解决了931人1685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全年累计完成劳务输出1200余人,实现劳务收入280多万元,“打工经济”成为农民增收新的亮点。全年地方生产总值5474.9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3971.6万元,第二产业完成1093万元,第三产业完成610.3万元。工农业总产值完成5387.6万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7.14万元,粮食总产量9865吨,乡镇企业总收入2795万元,畜牧业总产值21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13元,人均有粮262公斤。

在县政府的领导下,全乡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政治安定,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树皮”彝语,树:磕,皮:树,因始建之初旁华山松(谷名磕松)甚多而得名。清代曾设汛(1730年),民国25年(1936年)为大树乡;1949年建区人民政府,并与锦屏合并,称锦屏区;1958年称星火公社,1961年为(中)公社,录属于维区;1962年恢复为区,乡境位于县境南部,东接锦屏镇和天星乡,西南被砚山县维摩乡、稼依镇、平远镇环抱,北枕八道哨乡和腻脚乡。境内东南部为干坝区,西北部为半山区和山区,年平均气温14.7°C—15.8°C,海拔在1521—2000米之间。乡政府驻地距县城34公里,全乡辖树皮、朦胧、矣得、小新寨、那苴、白色姑、则则租、小坝心9个村民委86个自然村131个村小组。辖区内居住着汉、壮、苗、彝等民族9353户41271人。全乡国土面积为599.7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6637亩,其中田3706亩,旱地62931亩,农民人均耕地1.65亩。

2005年,乡党委、政府团结和带领全乡各族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紧紧围绕“抓好辣椒这个支柱产业,巩固和发展农业、畜牧业两个传统产业,培育林果业为后劲财源,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扶持开发矿业、盘活土地为三个新的经济增点”的“12132”经济发展思路,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集思广益,务实求新,以解放思想为突破口,以调整产业结构为重点,狠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促使各项工作全面落实。实现辣椒种植面积突破7万亩,总产量855.31万公斤,总产值4276.55万元;完成树皮至小坝心、至上石岗和下石岗的乡村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全乡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采取了招商引资的办法,成功实施了“阿吉”大街前200米的街道路面建设,缓解了树皮辣椒交易拥挤困难的问题;实施了300口的旱地集雨节小水窑,为做强做大辣椒产业打下基础。全年全乡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2299.89万元,农业总产值12193万元,地方财政收入43.67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8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5598万元,粮食产量1792.9万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9080万元,人均有粮425公斤,人均收入1438元,人口自然增长率10.99‰。

丘北县辖乡。县内山羊养殖基地。1958年设大铁公社,1971年更名腻脚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设腻脚彝族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50公里。面积466.46平方公里,人口2.2万。有公路东接以炭公路。辖腻脚、阿落白、匐底、大铁、腻革龙、地白、架木革7个行政村。有-、铁、锰矿藏。农产玉米、红豆、白瓜子、花生、油桐。特产腻脚酒。有烈士陵园。
新店乡位于丘北县城西部,距县城60公里,地处两州四县市的交界,东与腻脚乡接壤,西与红河州弥勒县江边乡隔江相望,南与砚山平远镇和红河州开远市中和营毗邻,北与舍得乡相联。东西长29公里,南北宽40公里,全乡总面积459.63平方公里,共有耕地31668亩,水田1347亩,森林覆盖率55.04%。最高海拔为2318米,最低海拔为800米,属立体气候比较明显的典型山区乡。全年降水量为1000--2000毫米,平均温度为15℃,水资源丰富、气候条件好,小江口一带的热带河谷槽区,是发展冬季农业的首选;冲头、芹菜冲两林场位于乡境内,对林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宽广辽阔的天然草场和稳定高产的粮食,给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全年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粮食、甘蔗、经济林木为主和养殖羊、猪、牛为主。

全乡辖6个村民委,101个自然村。2005年年末全乡有4087户农户18075人。其中:汉族人口占7.68%,壮族人口占13.81%,苗族人口占45.73%,彝族人口占32.77%。2005年农村经济收入3781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439万元,畜牧业投入2249万元,其它收入9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59元,人均有粮3911斤。共完成财政税收240余万元,占计划数192万元的125%。

舍得乡位于丘北县西北部,西隔南盘江与红河州的弥勒县、泸西县相望。地处两州三县交界处,距丘北县城56公里,全乡辖舍得、落母、喜鹊落、卜戛、礓嚓、陆良、矣白7个村民委员会,94个自然村,聚居着彝、苗、壮、汉四种民族,是多种民族杂居的边远贫困乡。2005年年末总人口18216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15774人,农业人口17782人,分别占总人口的86.6%和97.6%,彝族是本乡的主体民族。舍得乡所据地形为长方形。国土面积301.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7642亩,最高海拔2508.1米,最低海拔870米,中心海拔2230米,最高气温29.2℃,最低气温零下7.2℃,年平均气温12.4℃,霜期较长。有71%居民点处于海拔18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是文山州最高、最冷的乡镇。

乡境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一是有丰富的土地自然资源。舍得有19万余亩宜林荒山,气候冷凉湿度大,霜期长,适宜种植花椒、苹果、花红、华山松、洋姜、中草药材等经济作物,尤其是草乌种植做适宜;二是有广阔的自然草场4万余亩,人工草山草场6万余亩,对养殖商品牛和商品羊有特大优势;三是有独特的旅游资源。我乡旅游资源的潜力较大,羊雄山高山风光,天然草场和人工草山草场融为一体的美景,因海拔高、气候冷凉,是游客避暑休假、观光的好地方,被人们誉称为文山州的“小香格里拉”。

乡党委、政府结合市场需求、自身发展的条件及具有的资源优势,提出了“1142”经济发展思路(即以畜牧业为支柱、发挥旅游类资源优势,做大做强草乌、花椒、洋姜、核桃四个特色产业,争取上级和外界支持,建一个山羊育肥集转站和一个集贸市场),几年来,按该发展思路进行开展工作,全乡经济稳步发展。于2005年底实现工作业总产值3018万元,地方财政收入25万元,粮食总产量776万公斤,人均有粮321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17元,实现生猪存栏12510头,出栏15806头,山羊存栏34100只,出栏27866只,大牲畜存栏13986头(匹),完成畜牧业总产值1290万元。

官寨乡位于丘北县西北部,东与戈寒、双龙营接壤,南部邻曰者、舍得乡,西部与泸西、师宗两县交界。全乡有10个村民委,158个自然村,168个村小组,26个机关、企事业单位。2005年末人口总数为44882人,辖区居住着汉、壮、苗、彝、白、棘等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80.1%。全乡国土总面积54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2398亩,森林面积80万亩,荒山面积11.8万亩。地形分为山区、半山区和河谷槽区,全乡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土壤由石灰岩和酸性田岩红壤两大类组成。最高海拔2045米,最低海拔831米,平均海拔1200米。年平均气温在17—18℃之间,最高气温达32℃,最低气温达-2℃。全年平均降雨量约1200-1600毫米,大致5-10月为雨季,6-8月降水量约占全年总量的60%。全年无霜期280天,光照充足,气候温和。主产水稻、玉米、小麦、豆类,其中,丫勒香米是本乡土特产之一。经济作物有烤烟、生姜、花生、桐果、茶叶、魔芋等。乡境内森林资源有云南松、杉木、大竹、青竹,已探明的矿物资源有煤、金、锰、锑、汞等,水利资源丰富,全乡在建的电站有歹马和云鹏两座,正在开发的有木梳和补党两处。

2005年,全乡经济总收入6423.6万元,比上年增加306.3万元,增长5%。其中:第一产业完成6234.8万元,增加396.1万元,增长6.8%;第二产业完成105.2万元,增加了59.5万元,增长56.6%;第三产业完成84.4万元,增加21.4万元,增长25.4%;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55.58万元,比上年增收164.08万元,增长42.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8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25万元,达1108元,增长25.5%。

温浏乡位于丘北县东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70公里,国地面积368.51平方公里。全乡平均海拔1400米,月平均气温16oC,平均降雨量1220毫米。境内山川纵横,地势高代不平,立体气候明显,有4个村委会属于河谷区,3个村委会属于半山区,河谷区的坝稿、石别及令冲村委会大部分村寨具有较好的冬季热资源优势,适宜种植冬季蔬菜。全乡共有耕地27598亩,其中田6341亩,地21257亩,森林覆盖率为49%。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有铜、铁、锰、金、煤等矿藏。全乡共辖7个村委会,88个村小组,6788户,31468人,乡内居住着汉、壮、苗、瑶四种民族。其中:汉族15074人,壮族13282人,苗族2867人,瑶族208人。少数民族人口16394人,占总人口的5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5人。

温浏乡党政领导班子在历年的发展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大胆探索、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提出了更为切合温浏实际的经济发展思路,即:培育畜牧业、林业两支柱产业,突出冬早蔬菜特色,重点抓好烤烟、劳务输出、矿业开发、小数点城镇建设,致力形成一村一业的新格局,加强对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加快全乡脱贫奔小康步伐。2005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2953万元,粮食总产量9258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29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215.1元,完成财政税收89.6万元,超额完成县下达任务38.4万元。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稳步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乡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