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仁和区同德镇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仁和区同德镇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同德街社区位于同德镇中心,分别与马拉所社村、共和村接壤。社区成立于1989年9月,辖区占地1平方公里,下设2个居民小组,总户数586户,常住人口1225人,流动人口179人。设有1个党支部,成立于2003年5月,党员人数45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500元。同德街社区社区居委会办公楼共三层约700平方米,办公区500平方米。辖区内设派出所、银行、市场监督管理所、烈士陵园、学校、法院、卫生院、农贸市场、超市等,基础设施配套相对完善,居民生活便利。社区先后被评为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市级平安和谐社区、区级乡村文化振兴样板社区。近年来,同德街社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同德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面统筹各项工作稳步向前推进,完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改造、市级“示范便民服务站”创建;借助项目资金,完成了集镇排水系统建设、街面亮化绿化、人行道铺设、飞线入地等工程;切实开展集镇综合整治,设立农村客运乘客点4处、摩托车停车位37个,施划消防通道380米,有效破除乱停、乱放、乱摆、乱搭、乱扔等顽瘴痼疾。

共和村位于攀枝花市仁和区同德镇中心,距离同德镇政府3公里,行政区域面积为1664.8公顷,2020年6月因村级建制机构调整改革将(新生村、共和村)合并为由汉族、彝族、纳西族、回族、傈僳族组成的多民族文化村。现全村共1159户4166人,下设9个村民小组,设有1个党委,5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33名,农民人均纯收入23500元。先后获得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环境优美示范村庄、市级“四好村”、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区级“美丽四川宜居乡村”、仁和区3A先进村党组织、仁和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共和村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集体经济发展和社会基层治理上出实招、用实劲,完成豌豆市场扩能改造工程,新建4000立方米冷链冻库,1500平方米交易大棚,有效提升市场功能性,助力全镇农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数字乡村”建设,依托“互联网+乡村治理”,新增“大喇叭”6个、摄像头41个,在疫情防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生产生活安全等重点工作方面实现了宣传防控“全覆盖、无死角”。

新生社区距离同德镇2公里。属于二半山区,与共和村、双河村接壤,共4个村民小组(回子庙、铺子房、糖房、大麦地)。全村耕地面积1278亩,辖4个村民小组,460户,1860人。有一个党总支,下辖2个支部,中共党员67名,入党积极分子2名。共有20户贫困户,67人,其中精准识别户14户,贫困户6户,已脱贫4户。全村主要农作物有果桑、早市蔬菜(豌豆尖、豌豆,菜苔、竹笋)、水果(芒果)、劳务输出等为主要经济来源。有一个小二型水库,2个山坪塘。全村人畜饮水,生产用水是双河大堰沟渠提供,全长7公里,没有集体收入经济来源,2017年全村人均收入6569元。

双河村位于攀枝花市仁和区同德镇西北端,距仁和区政府45公里、距同德镇政府7公里,幅员面积为20.93平方公里,与云南省华坪县交界。共有5个村民小组,设有1个党支部、共有党员47名,全村户籍人口375户1385人(其中脱贫户75户、监测户2户、共288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24%,主要是傈僳族、傣族,全村共有耕地1815亩,主要产业有豌豆、豌豆尖、果桑、芒果等,特色农产品有沃柑、椪柑等,农民人均纯收入18360元。近年来,双河村紧紧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展了村内环境卫生治理200余次、危房改造75户、易地搬迁15户、道路建设22.5公里、沟渠建设32.5公里,先后获得省级卫生村、“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市级健康村、区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村等荣誉。村两委积极探索发展村集体经济思路,建有光伏发电站、果品烘干厂、生态养鱼场等集体经济产业,2022年集体经济收入10.63万元。

新民村位于攀枝花市仁和区同德镇西南端,幅员面积17平方公里;下辖5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478户1850人,设有1个党总支部,2个党支部,共有正式党员39名、预备党员1名、积极分子1名,农民人均纯收入21864元。全村种植樱桃1000亩左右,桃子800亩,万寿菊200余亩,豌豆1000余亩,花椒200余亩,桑果300余亩,早市蔬菜100余亩,产业发展持续提升,先后获得区级森林草原防灭火先进集体等荣誉。近年来,新民村围绕“讲政治、搞发展、保安全”的工作思路,在集体经济建设和基层治理方面狠下功夫,提出“党建+花卉+集体经济”的发展思路,助推一三产融合发展,2021年新民村农户种植万寿菊收入45万元,带动旅游产业收入增收2万余元。切实清理集体资源,充分盘活闲置林地资源,引导群众开展林下种植,在助农增收的同时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发展,2022年,通过林地承包为集体经济带来收入2.28万元收入。

马拉所村位于攀枝花市仁和区同德镇东部,幅员面积26.12平方公里,2020年6月因村级建制机构调整改革将(龙塘村、马拉所村)合并为马拉所村,现下辖10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1152户3846人,设有1个村党委,3个党支部,共有党员97名,农民人均纯收入22100元。先后获得实际健康村、市级卫生村等荣誉。近年来,马拉所村以推进乡村振兴为抓手,很抓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基础社会建设,成立村集体经济公司,完成青花梨示范产业园一期建设,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4余万,增长率636%。切实开展道路硬化、人饮工程等项目,有效解决了1500余人的出行、饮水困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产业振兴提供了保障。同时,马拉所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抓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切实发动群众,全村上下400余名党员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到疫情防控、森林草原防灭火、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重点工作当中,为乡村全面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道中桥村位于同德镇西北部,幅员面积10.47平方公里;下辖5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811户2544人,设有1个党总支,2个党支部,共有党员47名,农民人均纯收入22096元。全村道路硬化约40余公里;硬化沟渠30余千米,有小二型水库2个、山坪塘1个、提灌站2座,村民活动阵地3个,同德镇道中桥村获得“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市级“六无”平安村等称号。近年来,道中桥村围绕“党建+集体经济”的思维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着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120余亩,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建立集体经济合作联合社,建成400㎡育苗大棚1个,吸引社会资本投资200余万元,建立联合合作公司,共同打造沃柑种植基地140余亩;创建特色农副产品品牌“丰味乡”,通过“网上下单+同城配送”的方式,为村集体经济带来收入4.68万元。同时,道中桥村结合本地实际,创新开展基层社会治理,对全村55户313名自发迁居人员进行精准管理,有效保障了辖区内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