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上遥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上遥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清康熙二十一年《黎城县志》载:“上遥”。因地处下遥(今西社、正社、东社)之上,故称上遥。因村委会办公地点,故名。
清康熙二十一年《黎城县志》载:“下遥东”。相传,古时东社、正社、西社三村合称下遥。因地处上遥之下得名。正社与西社为一村庄,称下遥西。该村居正社之东,故称下遥东。清光绪六年《黎城县续志》记为“东社村”。因该处为东社村委会办公地点得名。
清康熙二十一年《黎城县志》载:“下遥西”。相传,古时西社、正社、东社三村合称下遥。因地处上遥之下得名。东社系独立村庄,称下遥东。西社与正社为一村落,称下遥西。后民户日增,村址四扩,根据形势,分为正社、西社两村。东、正、西三社,此村为中,故名。
清康熙二十一年《黎城县志》载:“下遥西”。相传,古时西社、正社、东社三村合称下遥。因地处上遥之下得名。东社系独村,称下遥东。西社与正社为一村庄,称下遥西。因地处上遥之下,方位载东社之西得名。后民户日增,村址四扩,根据形势,分为正社、西社两村。此村居西,称西社。因村委会驻此,故名。
清康熙二十一年《黎城县志》载:“长河里”。因村下有一条涧河,上通襄垣,下连浊漳河,故名。
清康熙二十一年《黎城县志》载:“河南里”。因村座落在浊漳河南岸而得名。因该处为河南村委会办公所在得名。
清康熙二十一年《黎城县志》载:“河西”。因村座落在漳河西岸而得名。因该处为河西村委会办公地点得名。
柏峪,原名百谷,意为五谷丰登。唐开元庚午(公元730年)“栗府君墓志铭”之碑,刻有“百谷村”字样。后人将谷误解为山谷,并以谷中有柏即易村名为柏峪。峪,山谷也。近代民户增而村址扩,遂有东、西柏峪之分。该村居西,故名。
清康熙二十一年《黎城县志》载:“靳曲”。始为靳氏居,地处浊漳河东岸大湾,故名。
清康熙二十一年《黎城县志》载:“北马”。始为马氏居,村址坐落在浊漳河北岸,得名北马。北,对南而言,因隔漳对岸有南马。因村委会办公地点,故名。
因村居于龙泉寺之下,故名。
柏峪,原名百谷,意为五谷丰满。唐开元庚午(公元730年)“栗府君墓志铭”之碑,刻有“百谷村”字样。后人将谷误解为山谷,并以谷中有柏即易村名为柏峪。峪,山谷也。近代民户增而村址扩,遂有东、西柏峪之分。该村居东,故名。
清康熙二十一年《黎城县志》载:“郎庄”。原名糠庄。相传,古时该村较穷,居民餐食大多以糠为主,故名。
相传,村东小沟古有寺,名小寺。小对大而言,因有大寺(其实无寺)。因村座落在较广阔处,取名大寺。清康熙二十一年《黎城县志》记为“大市”,清光绪六年《黎城县续志》记为“大士村”。现书为大寺。因村委会办公地点,故名。
清康熙二十一年《黎城县志》载:“中庄”。谷中有三庄(古称三社),居前者,称前庄;居后者,称后庄,该村居中,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