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山南市各县市区情况介绍

山南市各县市区情况介绍

乃东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中南部、冈底斯山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总面积2184.98平方千米。总人口6万人(2003年)。

县人民政府驻泽当镇乃东居委会,邮编:856100。代码:542321。区号:0893。

乃东县基本概况 乃东县位于念青唐古拉山南麓与喜马拉雅山北侧的雅鲁藏布江中游地段,是山南地委、行署所在地。全县总面积2208.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3586.8亩,平均海拔3560米,常年平均气温8.2度。县辖5乡2镇,县政府驻地泽当镇亦是山南地委、行署所在地,西距自治区首府——拉萨市191公里,距航空港——贡嘎机场97公里。

西藏和平解放,实行民主改革,由此翻开了乃东历史发展的新篇章。特别是改革开放和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湖北武汉市的对口支援下,全县人民艰苦创业,奋发图强,使古老的雅砻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

到2001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2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4218元,农牧民纯收入1864元。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生活水平总体上向小康迈进,社会各项事业也取得蓬勃发展。今天的乃东,已从过去一个极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统治下的旧西藏小宗(县),发展成为今天欣欣向荣的藏南龙头大县,成为山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成为展示社会主义西藏建设的重要窗口。今天的乃东,已由一个有着1600多年建制,历经几个世纪政教合一摧残的边疆、封闭小县旧貌换至今天的乃东。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全国新一轮开放开发热潮正在到来。乃东将以丰富的资源,绚丽的风光,优惠的政策,吸引广大海内外朋友和商家前来旅游和兴业。在描绘新蓝图,迈向世纪的今天,乃东县竭诚翘盼更多的有识之士前来开发这片热土,谱写雪域新曲,共创世纪辉煌。

自然地理

乃东县位于念青唐古拉山南麓与喜马拉雅山北侧的雅鲁藏布江中游地段,全县总面积2208.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3586.8亩,平均海拔3560米,地形以高山、谷地为主。

乃东县矿产资源主要有铬铁矿、金、银、铜、白云母、水晶等矿种。鱼类资源丰富,品种达四五十种。乃东历来为西藏重要的农业县之一,为我区商品粮基地县之一。全县林木覆盖率11.45%。

乃东县境内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矿产资源。目前发现的矿种有20多种,已开采利用的矿种有铬铁、云母、水晶、砂金、岩金、铜矿、火山灰、石灰岩等。每年矿产品销售量达160余万元。

铬铁矿:主要分布在乃东县金鲁居委会,经地勘单位勘测贮藏量可达8000余吨,其品位在50%左右。

水晶矿:该矿点主要分布在亚推乡、热木那村、亚桑村、曲德沃村。该矿点出露位于东经91度46分至91度50分,北纬28度58分。仅地表储量压电水晶36.27kg,熔炼水晶18吨,经过有计划的开采,矿点周围的乡村逐步走向富裕的道路,尤其是热木那村,从一个“贫困村”变成一个“富裕村”。

矿泉水:主要分布于昌珠镇卡多村,处在泽琼公路边,距泽当镇仅11公里。该泉点蕴藏泉水丰富,每年流出泉水约250万吨。经有关部门化验证明,含丰富的矿物质,是保健祛病,清凉可口的天然优质饮用泉水。

云母矿:该矿主要分布于亚堆乡热木那村、亚桑村。

六0二云母区:该云母矿产云母的高伟晶岩位于背斜构造轴部,岩地层层理或片理侵入到石榴石二云母片岩中,大部分被第四世纪冰川堆积物和碎石所覆盖,伟晶岩矿化普遍,根据地勘单位提供地表出露部分经工程圈体矿体,可获得中型规模的远景储量。

叶龙港云母矿:该矿位于热木那村东约5公里处。白云母产于伟晶岩脉中,主要脉长210米,厚3—4米,白云母质量好,多为四边形,厚2—20cm。最大轮廓面积一般在100平方厘米,少数达500平方厘米且分离性好,按工业原料云母分类多为4类,少量达特量。按原料外观质量品级要求多为一级,少数为二级,云母击穿电压性均达到工业要求,达到中型矿床规模。

石灰石矿:主要分布在乃东县江北结巴村,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主要用于工业水泥原料,现有储量500余万吨,年实现工业销售额80余万元。

乃东县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山峰11座,最高海拔为6647米的雅拉香波山。

乃东县主要河流有雅鲁藏布江。雅鲁藏布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县,将全县分为南北两部分。

经济概况

乃东历来为西藏重要的农业县之一,为西藏自治区商品粮基地县之一。主要农作物有青棵、冬小麦、春小麦、油菜等,牧业畜禽主要有耗牛、黄牛、绵羊、山羊等。全县林木覆盖率l1.45%。工业以民族手工业为主。主要生产道德、卡垫、藏被等。

乃东县现有乡镇企业19家。其中集体企业13家,国营企业4家,私营企业1家,个体企业1家。产值1千万元以上的企业1家,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1家。2001年末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2980万元,同比增长16%。

行政区划

乃东县辖2个镇、5个乡:泽当镇、昌珠镇、颇章乡、结巴乡、多颇章乡、索珠乡、亚堆乡。共有50个行政村(居委会)。

历史沿革

乃东,藏语意为“象鼻山尖前”。

1353年设立乃东宗。1751年噶厦政府建立,乃东隶属噶厦政府。1911年在乃东设立洛喀(山南)基巧。1959年正式建立乃东县人民政府。

乃东县辖1个镇(泽当镇)、10个乡(卡多乡、德兴乡、曲德贡乡、曲德沃乡、多颇章乡、昌珠乡、金鲁乡、结巴乡、索珠乡、颇章乡),3个居委会、49个村委会。

2000年,乃东县辖2个镇、5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5880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泽当镇29770昌珠镇6399结巴乡4510索珠乡2542亚堆乡6779颇章乡6920多颇章乡1888。

扎囊县地处西藏中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面积216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约6.7万亩。总人口3.5万。辖l1个乡,63个村民委员会。

扎囊藏语意为“刺树沟内,山桃林中”。吐蔷时期属约茹管辖。元朝时,扎囊为帕竹万户府所辖。约公元14世纪中叶扎囊境内的白玛宗、三兄宗、桑耶宗形成。西藏噶厦政府时期,设立洛喀(山南)基巧,辖区内有札当宗、桑耶宗、扎船等。1959年上述三宗船合并设扎囊县,归属山南地区管辖至今。县府驻扎唐。

该县居藏南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南北均为高山,沿江两岸为谷地。平均海拔3680米。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冬春多风,气候干燥,雨季降水集中,日照充足,无霜期短。年无霜期140天左右。年日照时数3092小时。年降水量420毫米。雅鲁藏布江把全县分为面积几乎相等的南北两大部分,境内长45公里,宽约分公里。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风沙、霜冻、冰雹等。

矿藏资源主要有铜、铬铁等。动植物资源主要有羚羊、黑颈鹤、马鸡、熊、天鹅、灰鹤、斑头雁、四脚蛇、棒子、梅花鹿、黄羊、拾荆、旱獭、雪猪、雪鸡和虫草、贝母、雪莲花等。鱼类资源主要有裂腹鱼等。

扎囊县经济以农牧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青棵、冬小麦、春小麦、蚕豆、豌豆、幕麦、土豆、萝卜、白菜、油菜等。主要饲养耗牛、黄牛、偏牛、马、驴、骡、绵羊、山羊等。

工业以民族手工业为主。有轻纺、制陶、金银铜器加工和制香业等。曲水一错那公路横穿县境,境内长达47公里。全县有一般公路120公里。江南8乡均通汽车。江上有机动木船摆渡,航运方便。本县距机场仅40余公里。

名特产品有土豆、杂玉陶器、敏竹林藏香、藏桌藏柜、壁画雕塑、扎囊疆稳等。

自然地理

扎囊县地处西藏中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被雅江分成面积基本相等的南北大部分,南北均为高山,沿江两岸为谷地。平均海拔3680米。

雅鲁藏布江把全县分为面积几乎相等的南北两大部分,境内长45公里,宽约分公里。

雅鲁藏布江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北麓仲巴县境内的杰马央宗冰川。雅鲁藏布,古代藏文称“央恰布藏布”,意思是“从高坡流下来的水。”它从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脉之峡东进,在西藏米林县境内,东经95度附近急剧拐弯,横切喜马拉雅大山,转向南流,进印度,经孟加拉,最后注入印度洋的孟加拉湾。雅鲁藏布江随着青藏高原发生剧烈抬升的构造运动而由原来的西流的河流演变成内流湖,最后形成了一条2000多公里的巨型倒淌河。它有多雄藏布、年楚河、拉萨河、尼洋河、帕隆藏布五大支流。

雅鲁藏布江在中国境内的河道长2057公里,居全国第5位,是中国水利、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流之一;年平均流量为4425秒/立方米,年径流量为1359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三位;天然水能蕴藏量1亿千瓦左右,约为中国水能总蕴藏量的1/6,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2位;单位面积的水能蕴藏量超过了长江,为全国之冠。流域面积240680平方公里,居全国第6位,流域平均海拔高度在4500米左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河流。流域内约有人口87万,耕地面积230万亩,占西藏总人口和总耕地面积的一半左右;聚居着藏族、汉族、回族、门巴族、珞巴族、怒族、纳西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布依族、傣族、普米族等26个民族和夏尔巴人。

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冬春多风,气候干燥,雨季降水集中,日照充足,无霜期短。年无霜期140天左右。年日照时数3092小时。年降水量420毫米。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风沙、霜冻、冰雹等。

农牧资源丰富。扎囊县素有“西藏粮仓”的美称,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有大面积连片的宜林宜牧荒地滩涂有待开发。农业以种植青稞,冬小麦、春小麦、蚕豆、豌豆、荞麦、土豆、萝卜、白菜、油菜等;牧业方面主要饲养牦牛、黄牛、犏牛、马、驴、绵羊、山羊等。

游资源丰富。该县地处国家“雅砻风景开发区”的中心地段,文物古迹众多,人文景观丰富,雅江两岸风光秀丽,既是信佛者朝拜的故土,也是观光旅游的圣地,蕴藏着可观的商机。

矿产资源丰富。有大理石、方解石、硅质岩、汉白玉、铬铁、铜、陶土等十几种矿产品,尤其是铜、铬铁等矿产储量较大、品位高,富有开采价值。

历史沿革

扎囊,藏语意为“刺树沟内,山桃林中”。

元朝时,扎囊为帕竹万户府所辖。西藏噶厦政府时期,设立洛喀(山南)基巧,辖区内有札当宗、桑耶宗等宗。

1959年札当宗、桑耶宗、扎溪合并设扎囊县。2005年辖11个乡,63个村委会。

总人口3.69万,辖3乡2镇64个行政村203个自然村。

经济概况

基本概况

扎囊县地处西藏中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被雅江分成面积基本相等的南北大部分,南北均为高山,沿江两岸为谷地。平均海拔3620米,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全县面积2173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6.7万亩,总人口3.69万,辖3乡2镇64个行政村203个自然村。

“九五”期间,扎囊县人民在地委、行署和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的西藏工作指导方针,紧扣1998年确定的“5411”工程和“五财兴县”的发展战略,在经济建设、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2000年农村经济总产值为6003.37万元,比1995年的4795.29万元增加1208.08万元,增长25%。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5464.53万元,比1995年的3594.95万元增加1869.58万元,增长52%。

其中2000年农业收入为1872.49万元,比1995年的718.30万元增加1154.19万元,增长1.6倍。

林业收入2000年为39.15万元,比1995年的37.3万元增加1.85万元,增长5%。

牧业收入2000年为887.22万元,比1995年的419.24万元,增长1.12倍。

副业收入2000年为2647.68万元,比1995年的2420.11万元增加227.57万元,增长9.4%。

人均收入2000年为1352.49万元,比1995年的788.63元增加463.86元,增长71.5%

财政收入2000年为140万元,比1995年的19万元增加121万元,增长6.4倍。

资源优势

农牧资源丰富。扎囊县素有“西藏粮仓”的美称,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有大面积连片的宜林宜牧荒地滩涂有待开发。农业以种植青稞,冬小麦、春小麦、蚕豆、豌豆、荞麦、土豆、萝卜、白菜、油菜等;牧业方面主要饲养牦牛、黄牛、犏牛、马、驴、绵羊、山羊等。

游资源丰富。我县地处国家“雅砻风景开发区”的中心地段,文物古迹众多,

人文景观丰富,雅江两岸风光秀丽,既是信佛者朝拜的故土,也是观光旅游的圣地,蕴藏着可观的商机。

桑耶寺建于公元8世纪,是西-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宁玛派寺庙,整个建筑呈圆形,融藏、汉、印三种风格于一体,每年均招徕了众多前来旅游观光的中外游客和朝佛修身的佛教徒,其开发价值十分可观。

敏珠林寺始建于1677年,原为宁玛派寺庙,是人们公认的带有佛学院性质的寺庙,该寺注重研习佛教经典、文法、修辞、天文历算和藏民药等知识,其生产的敏珠岭藏香具有祛病、治感冒、活血化於等独特功能。是我县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朗赛岭庄园始建于帕竹地方政权时期,是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的一个缩影,体现了藏族人民在庄园式建筑艺术上的聪明才智,是雅砻河风景名胜的重要景观。

青朴风景区海拔4300米,传说有108座修行洞、108个泉眼和108个-台,有高大的白塔、大量的磨崖石刻,是游览朝佛和修行的圣地。

另外,还有扎塘寺、顶古钦寺等旅游景点。

资源丰富。有大理石、方解石、硅质岩、汉白玉、铬铁、铜、陶土等十几种矿产品,尤其是铜、铬铁等矿产储量较大、品位高,富有开采价值。

传统手工产品历史悠久。民族手工业比较发达,历史久远,特别是吉汝的氆氇、卡垫、陶器,敏珠林寺的藏香等在区内外均享有盛名,具有较大的挖掘潜力。

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我县地处雅鲁藏布江中游,县城距拉萨市140公里、贡嘎机场50公里、地区所在地泽当45公里,拉泽公路自西向东横贯境内,交通便利,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

行政区划

扎囊县辖2个镇、3个乡,58个行政村。

桑耶镇

总人口4578人。

扎期乡

总人口8704人。

吉汝乡

总人口10628人。

安扎乡

总人口2187人。

嘎县地处西藏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面积为2288平方公里。耕地(包括林地)面积7.8万亩,草场面积282万亩。总人口近5万。辖13个乡,1个镇,168个村民委员会。

贡嘎藏语意为“寨后白山,山顶白色”。吐蕃时期约茹管辖。公元13世纪,由蔡马万户管辖。公元14世纪中叶,元顺帝授权西藏帕莫竹马政权接管西藏地方事务,大司徒绛曲坚赞执政后,在此设立贡嘎宗。后为西藏噶厦政府管辖,贡嘎宗归属洛喀(山南)基巧。1959年5月将贡嘎宗和杰德秀堆合并,正式成立贡嘎县,隶属山南地区(专区)管辖至今。1960年县府由贡嘎学村迁至热麦村。县府现驻吉雄。

该县地处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区和江南高山宽谷区。境内高山纵横起伏,边绵不断。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3750米。属高原带干旱季风气候区。日照射间长,气温日差较大,年差较小,冬春寒冷多风,雨季降水集中,形成长冬无夏,春秋相边的气候特点。年降水量为356.6毫米集中在6-9月份。年日照时数为3194小时。年无霜期142天。常见的自然灾害等。风灾最为频繁,年均大风日40天,集中在2-4月。

野生动物资源主要有藏马鸡、獐子、天鹅、野牦牛、野驴、藏羚羊、野驴、藏羚羊、藏原羚、红脚鹜、斑头雁、赤麻鸭、贝母鸡、灰鹤、黑颈鹤等。名贵中药材有沙棘、爬地柏、银白杨、人参果、雪莲花、虫草、贝母、麝香等。境内水、风资源较丰富。

贡嘎县是山南地区的农业大县,为西藏商品粮基地县之一。主要农作物有青稞、冬小麦、春小麦、豌豆、蚕豆、油菜、萝卜、马铃薯、元白菜、西红柿、花菜等。畜牧业主要有牦牛、犏牛、黄牛、改良牛、山羊、绵羊、马、驴、骡、猪等。全县林覆盖面积为4.87平方公里。主要经济有桃、核桃、苹果等。1987年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县。

贡嘎县手工毛纺工艺历史悠久,“杰德秀围裙”更是享有誉中外,盛名远扬。县境内正在建设中的羊卓雍错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为9万千瓦。

境内公路干线为2条国道。拉萨至贡嘎公路为二级黑色公路。另有乡村公路9条,全县各乡镇增色通汽车。贡嘎县素有“西藏的空中门户”之称,航运方便。

名特产品有杰德秀围裙、氆氇、柳条筐、酿酒坛、酥油壶、火罐、水坛、花盆等。

曲水大桥南岸的曲果日山是西藏佛教四大神山之一,有“西藏幸福源泉”之说。多吉扎寺,位于江北昌果乡,建于1718年,是宁玛派(即红教)的重要寺庙。热麦寺,是较大的黄教寺庙。因交通便利,前来朝拜的信教和国内外的旅游者络绎不绝。

热麦村,海拔3570米,占在面积3平方公里,居民2千。文教体育、卫生保健、商业金融等基础服务设施比较齐全。有2个水力发电站,年发电量53万千瓦时。

杰德秀镇,古为杰德秀堆驻地,是西-史上八大名镇之一。海拔3580米。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杰德秀围裙厂即在此。

自然地理

地势南北高,中间向雅鲁藏布江倾斜,地势平坦、宽阔。平均海拔3564米,海拔最高达5438米,相对高差1890米。贡嘎县交通方便,信息灵通。全区唯一的军民两用航空港就位于县甲竹林镇,距县城8.6公里,素有西藏“窗口”、“门户”之称;101省道横贯5个镇,扼水、陆、空交通要津,是沟通自治区首府拉萨、山南地区驻地泽当的咽喉要塞。

县内有青藏高原四大神山之一的加桑曲吾日山。

贡嘎县属雅鲁藏布江水系。雅鲁藏布江像一条银色的巨龙,从海拔5300米以上的喜玛拉雅山中段北坡冰雪山岭发源,自西向东奔流于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南部,最后于巴昔卡附近流出国境,改称布拉马普特拉河,经印度、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它在中国境内全长2057多公里,在全国名流大川中位居第五;流域面积240480平方公里,居全国第六,流出国境处的年径流量为1400亿立方米,次于长江、珠江,居全国第三位;天然水能蕴藏量达7911.6万千瓦,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河床一般高程在海拔3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河。

贡嘎县气候属高原亚热带气候,因地处青藏高原的藏南谷地,受地势的影响,纬度地带性气候变得不太明显,受太阳辐射、地理条件和大气、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呈现出非地带性特点,形成独特的温带半干旱高原气候。

四季不明显,温度日变化大,年变化小,年平均气温7.2℃--8.5℃,最暖月平均气温达15.8℃,最冷月平均气温达-2.2℃。全年有10个月日平均气温在0℃以上(2—11月),冷暖变化特点是长冬无夏,春秋相连。≥0℃的初冬期为260—277天,积温2750—3170℃,年日照数3190小时,年太阳辐射量7710兆焦耳/米2年降水量为379.6mm,6-9月降水占年降水的89%以上,年均降水日数29.9天,适宜青稞、小麦等农作物生长。

历史沿革

贡嘎藏语意为“寨后白山,山顶白色”。吐蕃时期约茹管辖。公元13世纪,由蔡马万户管辖。公元14世纪中叶,元顺帝授权西藏帕莫竹马政权接管西藏地方事务,大司徒绛曲坚赞执政后,在此设立贡嘎宗。后为西藏噶厦政府管辖,贡嘎宗归属洛喀(山南)基巧。

1959年5月将贡嘎宗和杰德秀堆合并,正式成立贡嘎县,隶属山南地区(专区)管辖至今。1960年县府由贡嘎学村迁至热麦村。县府现驻吉雄。

经济概况

山南地区贡嘎县狠抓农牧业结构调整,有效落实增收措施,全县第一季度经济发展实现了“开门红”。

贡嘎县大力发展优质青稞、油菜、蔬菜、食用菌等优势产业,并加强优质作物示范和推广工作。第一季度,该县完成粮食播种面积5.6万亩,比去年减少0.7万亩;扩大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其中油菜种植面积1.2万亩,比去年增加0.6万亩;蔬菜0.6万亩,同比增加154亩;饲料2600亩,同比增加228亩;建立高产稳产田3.7万亩;良种推广面积达5.3万亩。牧业方面以产业化经营为重点,逐步形成区域化种植、专业化养殖的格局。第一季度,全县共接羔5.1万只,幼畜成活4.9万只,成活率95%。在-期间,全县共接种免疫家禽3万只,免疫率达到100%。

第一季度,贡嘎乡镇企业共完成产值427万元,营业收入388万元,增加181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85.4%、85%和96.7%;农牧民多种经营总收入913万元,纯收入358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8.7%和10.5%;劳务输出人数达1185人。全县一季度财政收入实现31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1万元,增长40.44%。

行政区划

贡嘎县辖5个镇、3个乡,43个行政村(居委会)。

吉雄镇

总人口4931人。

甲竹林镇

总人口7879人。

杰德秀镇

总人口7746人。

岗堆镇

总人口6670人。

江塘镇

总人口4705人。

东拉乡

总人口3808人。

朗杰学乡

总人口6076人。

昌果乡

总人口2809人。

桑日县

桑日县基本概况桑日县地处冈底斯山南麓,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距拉萨23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总面积2638平方公里,总人口1.6万,辖三乡一镇,其中藏族占98.5%,耕地2.3万亩,林地20万亩,可利用草场30万亩,地势南低北高,平均海拔4000多米。年平均降雨量420毫米左右,平均气温8摄氏度,有“一日有四季,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桑日县是一个传统的“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县,主要农作物有小麦、青稞、油菜、豌豆、蚕豆、土豆、萝卜等。牲畜有牦牛、牛、黄牛、山羊、绵羊、驴、马等。农区主要分布在江南和雅鲁藏布江北部,则以牧为主,兼以农业生产。从古至今桑日县都是西藏重要的粮食基地和牧业基地。2000年粮油总产量1884.3万斤,人均占有粮油1189.7斤,各类牲畜存栏头数99175头(只、匹),人均占有牲畜存栏头数6.3头(只、匹),人均纯收入1521元。

资源丰富,开发领域广阔。极具开发价值的有铜矿、铁矿、大理石、石灰石打那个矿种,此外,还有大量的水晶、沙金、岩金等,期待开发和利用。

水能资源,桑日县被誉为西藏的能源基地,水资源拥有量9.23亿立方米,贮藏量达10万千瓦,径流深度在240-500MM之间,呈南部小,北部大的分布规律。水能资源境内除雅鲁藏布江外,还拥有沃卡河、比把河、曲松河,而且西藏自治区所属的卡沃一、二、三级3座大型水电站在该县境内。

野生动物及中草药资源,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白唇鹿、马鹿、雪豹;二级保护动物有香獐、雪鸡、狗熊等、还有其他野生动物狼、狍、猴、山鸡、黄羊、野兔等。名贵的药材有虫草、雪莲花、麝香、贝母、黄连、柴胡、红景天等。

旅游资源,境内的神山、圣湖、温泉、寺庙及古建筑遗址随处可见。著名的旅游风景区有:西藏四大神山之一的沃德贡姐雪山(县境内最高峰、海拔6300米)、历世0喇嘛沐浴德沃卡温泉、宗喀巴传教寺――曲龙寺、雅鲁藏布江瀑布、里龙高山植物风景区、丹萨梯寺、恰卡曲登寺等。既具有光辉灿烂德民族文化、独特德风土人情,又有多姿多彩德迷人风景。

自然地理

桑日县地处冈底斯山南麓,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耕地2.3万亩,林地20万亩,可利用草场30万亩,地势南低北高,平均海拔4000多米。

雅鲁藏布江将全县分割为南北两分部:南有喜马拉雅山,北有冈底斯山,两山夹一江,峡谷自江两岸向南北逐渐升高,最高海拔5000米以上,平均海拔4000米。最低海拔3400多米,北部高山草场上分布着许多小湖泊,南部为沟壑纵横的山地。

水能资源,桑日县被誉为西藏的能源基地,水资源拥有量9.23亿立方米,贮藏量达10万千瓦,径流深度在240-500MM之间,呈南部小,北部大的分布规律。水能资源境内除雅鲁藏布江外,还拥有沃卡河、比把河、曲松河,而且西藏自治区所属的卡沃一、二、三级3座大型水电站在该县境内。

雅鲁藏布江

雅鲁藏布江是中国最高的大河之一,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北麓,在中国境内长2057千米。

雅鲁藏布江的上游是高寒地带。这里河谷开阔,大部分是平浅谷地,水流缓慢,多湖塘沼泽。原始的大面积草场是天然的动物乐园,生活着藏羚羊、岩羊、野驴、野牦牛等许多野生动物。

中游地带,河谷宽窄相同,一放一束,呈串珠状分布。

下游地区,江水绕过喜马拉雅山东段的高山,折向南流,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它呈马蹄形,以雄伟、险峻和奇特闻名于世。

沃卡河一级水电站

沃卡河一级水电站位于桑日县境内,是国家确定的“八五”期间“62项重点援藏项目”之一,工程总投资861100万元,总装机容量2万千瓦。由于电站所在地地质条件复杂,沃卡河一级水电站的建设被称为水电站建设的“小百科全书”。

桑日县属高原温带干旱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多夜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年日照时数2770小时,河谷地带年无霜期为150-180天,山地草原地带年无霜期只有6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420毫米左右,平均气温8摄氏度,有“一日有四季,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地震、洪灾、霜冻、冰雹、病虫害、干旱和雪灾等。

历史沿革

桑日藏语意为“铜山”。

吐蕃王朝时期属约茹所辖。1268年元月中央政权在西藏设在西藏设十三万户,桑日归帕莫竹巴万户(即伯木古鲁万户)管辖。14世纪,帕竹地方政权首建宗时,即在现桑日县境内建有沃卡达孜宗,后又建桑日宗。

1959年4月12日,桑日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归山南地区管辖,县机关驻地初设巴朗,1960年迁往雪巴至今。

桑日县总人口1.6万,辖三乡一镇。

经济概况

基本情况

农区主要分布在江南和雅鲁藏布江北部,则以牧为主,兼以农业生产。从古至今桑日县都是西藏重要的粮食基地和牧业基地。2000年粮油总产量1884.3万斤,人均占有粮油1189.7斤,各类牲畜存栏头数99175头(只、匹),人均占有牲畜存栏头数6.3头(只、匹),人均纯收入1521元。

资源优势

资源丰富,开发领域广阔。极具开发价值的有铜矿、铁矿、大理石、石灰石打那个矿种,此外,还有大量的水晶、沙金、岩金等,期待开发和利用。

水能资源,桑日县被誉为西藏的能源基地,水资源拥有量9.23亿立方米,贮藏量达10万千瓦,径流深度在240-500MM之间,呈南部小,北部大的分布规律。水能资源境内除雅鲁藏布江外,还拥有沃卡河、比把河、曲松河,而且西藏自治区所属的卡沃一、二、三级3座大型水电站在我县境内。

野生动物及中草药资源,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白唇鹿、马鹿、雪豹;二级保护动物有香獐、雪鸡、狗熊等、还有其他野生动物狼、狍、猴、山鸡、黄羊、野兔等。名贵的药材有虫草、雪莲花、麝香、贝母、黄连、柴胡、红景天等。

旅游资源,境内的神山、圣湖、温泉、寺庙及古建筑遗址随处可见。著名的旅游风景区有:西藏四大神山之一的沃德贡姐雪山(县境内最高峰、海拔6300米)、历世0喇嘛沐浴德沃卡温泉、宗喀巴传教寺――曲龙寺、雅鲁藏布江瀑布、里龙高山植物风景区、丹萨梯寺、恰卡曲登寺等。既具有光辉灿烂德民族文化、独特德风土人情,又有多姿多彩德迷人风景。

重大的招商引资项目:

中药材资源开发项目。拟生产贝母、红景天口服液河雪莲饮液等药材保健绿色系列饮品,组织虫草等藏药加工生产,投资300万元。

矿泉水开发项目。年生产能力0.5万吨(约33万箱),预计可创产值550万元,投资260万元。

(冲木达)硒卡岩铜金矿床勘探开发项目。勘探前期费用200万元,达到经济开采规模需要投资800万元。(矿样鉴定矿石铜金属含量均在3%以上,最高可达20%,同时检验出矿石中含有金银的贵金属含量均达到开采工业指标以上,属以铜为主的伴生金银矿床。)

大理石开发项目。对桑日县大理石厂进行、设施、设备及技术改造,年生产能力达21000平方米,投资100万元,预计一年就可收回全部投资。

桑日(水泥石灰岩、大理石、花岗岩)详细地址勘探开发项目,投资200万元、

行政区划

桑日县辖1个镇、3个乡,44个行政村。

桑日镇总人口4212人。

绒乡总人口5520人。

白堆乡总人口2261人。

增期乡总人口4040人。

琼结县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南岸的穷结河谷地。总面积1030平方千米。总人口2万人(2003年)。属于山南地区。

县人民政府驻琼结镇琼结雪居委会,邮编:856800。代码:542325。区号:0893。拼音:QiongjieXian。

琼结县基本概况 琼结县地处西藏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南岸的穷结河谷地。面积103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万亩,草场面积1.3万亩,林地面积0.7万亩。总人口近1.7万。辖8个乡,35个村民委员会。

琼结藏语意为"房角悬起多层"。第八代藏王辞世后被葬在青域,建起第一座藏王墓。从第九代到第十五代赞普时期,先后在琼结青瓦山上修建了6座王宫。到6世纪末,在琼结建立了匹播城,这是西藏最早的城堡。吐蕃时期,琼结属于约茹青哇于域区的青隆千户所。公元1268年,萨迦地方政松在琼结县的唐布其乡一带设万户府。14世纪中叶,帕莫竹巴地方政权在琼结建宗。西藏噶厦政府时期,琼结为一大宗,属于山南基巧管辖。1957年琼结宗改为琼结县。1960年隶属山南专区管辖。县府驻琼结雪。

该县处藏南谷地,雅鲁藏布江中游的琼结河流域。西、南、北三面环山,东面为狭窄谷地。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3900米左右,最高海拔6450米。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有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日照时间长,干湿季分明,降水集中,气候干燥,冬春多风等特点。年无霜期125-153天。年日照时数2830小时。年降水量345毫米自然灾害主要有旱、洪水、冰雹、病虫等。

矿产资源主要有水晶石、玉石、铬铁等。野生动植物有羚羊、黑颈鹤、水獭、天鹅、秃鹫、獐子、虫草、贝母、雪莲花、麻黄等。

琼结以农业为主,是山南地区粮基地县之一。农作物主要有青稞、冬小麦、春小麦、豌豆、萝卜、土豆等。畜牧业以饲养牦牛、犏牛、黄牛、绵羊、山羊为主。经济林面积150亩,有苹果、梨、桃等。工业以民族手工业为主。主要产品有水桶、水壶、藏柜、茶碗、手镯、项链、香炉、酥油灯等250多种。个别产品荣获国家'星火计划'银质奖。

泽下公路贯穿全县,是境内的主要公路。另有县道2条、乡道18条,全长总计180公里。

琼结镇也是著名的古城堡所在地,面积0.5平方公里,人口近500人。商业、金融、邮电、气象、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齐全,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自然地理

琼结县地处藏南谷地,雅鲁藏布江中游的琼结河流域。西、南、北三面环山,东面为狭窄谷地。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3900米左右,最高海拔6450米。

琼结县处藏南谷地,西、南、北三面环山,平均海拔3900米左右,最高海拔6450米。

琼结县主要河流有琼结河,属雅鲁藏布江水系。

琼结县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有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日照时间长,干湿季分明,降水集中,气候干燥,冬春多风等特点。年无霜期125-153天。年日照时数2830小时。年降水量345毫米自然灾害主要有旱、洪水、冰雹、病虫等。

经济概况

琼结以农业为主,是山南地区粮基地县之一。农作物主要有青稞、冬小麦、春小麦、豌豆、萝卜、土豆等。畜牧业以饲养牦牛、犏牛、黄牛、绵羊、山羊为主。经济林面积150亩,有苹果、梨、桃等。工业以民族手工业为主,主要产品有水桶、水壶、藏柜、茶碗、手镯、项链、香炉、酥油灯等250多种。个别产品荣获国家'星火计划'银质奖。

琼结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农牧业综合开发”、“一江两河”开发等有利契机,切实加强了农田水利草场的基本建设,农牧业连续多年喜获丰收。至“九五”期末,全县粮食总产量从“九五”初的1803.28万斤,增长为2516.38万斤,增长39.54%;油料总产量从“九五”初的79.84万斤,增长为97.72万斤,增长19.9%肉类总产量从“九五”初的98.32万斤,增长为109.04万斤,增长10.9%;奶类总产量从“九五”初的182.64万斤,增长为190。12万斤,增长4.1%。基本实现了粮、油、肉的自给。

在湖北襄樊市的无私援助下,“九五”期间,我县基础教育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实现了“普六”基础教育,0完成了扫盲任务。资源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至“九五”期末,我县共实现人工造林11938.05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继续推进。广播影视、医药卫生、计划生育和体育等各项事业均取得了新成绩。初步建立了全县农牧民群众的初级保健体系。农牧区基层政权得到了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依法严厉打击了00集团0祖国的图谋,基本实现社会稳定。

“九五”期间,琼结县委、县政府结合琼结实际和发展优势,实施了积极可行的发展战略,极大地改善了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在全县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九五”期间,琼结县成功摘掉了自治区贫困县的帽子。农牧民人均收入也从“九五”初期的693.6元,增长为1212.58元,增长率为74.82%。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农牧民群众的生活迈上了实现小康的大道。

“九五”期间,琼结县乡镇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迈上了规范化发展道路。至“九五”期末,我县已发展壮大乡镇企业3家,实现产值574万元。多种经营从“九五”初期的536.05万元,增长为748.2万元,增长39.58%。

琼结县委、县政府针对财政发展后劲不足的实际,积极转变理财观念,实施了“财政自我造血”工程,财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九五”期末,全县财政收入为128万元,比“九五”初期增长70.67%。

湖北省襄樊市按照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自实施开展对口援助工作以来,先后为琼结援助资金760万元,修建了琼结县城主街道、大地改善了琼结县落后的面貌。

行政区划

琼结县辖1个镇、3个乡:琼结镇、拉玉乡、下水乡、加麻乡。共有21个行政村(居委会)。

历史沿革

琼结,藏语意为“房角悬起多层”。

吐蕃王朝时期,琼结属于约茹青哇青域区的青隆千户所。公元1268年,萨迦地方政权在琼结县的唐布其乡一带设万户府。14世纪中叶,帕莫竹巴地方政权在琼结建宗。西藏噶厦政府时期,琼结为一大宗,属于山南基巧管辖。1957年琼结宗改为穷结县。1960年隶属山南专区管辖。县府驻穷结雪。根据1986年4月7日国务院【国函50号】批复,穷结县更名为琼结县,穷结雪更名琼结雪。1999年,琼结雪改名琼结镇。

琼结县辖8个乡,35个村委会:琼结乡、夏绥乡、加麻乡、白松乡、拉玉乡、唐布齐乡、琼果乡、强吉乡。

2000年,琼结县辖1个镇、3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7031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琼结镇4971人、加麻乡4594人、下水乡3038人、拉玉乡4428人。

曲松县原名拉加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后裔拉加“里法王”(亦称山南王)独立的自管区,1956年拉加里宗改名为拉加里县。196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拉加里县又更名为曲松县。因色布河、江扎河、贡布河贯穿全县境内,该三条河藏语译音为“曲松”,曲松县因此而得名。

曲松县位于喜马拉雅山北侧,雅鲁藏布江中游南岸,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县城卓康海拔3896米,属高原干燥型气候,年平均气温8.7度,日照2920小时,年降水量479毫米。县城距山南地区所在地泽当镇57公里,距贡嘎机场147公里,距拉萨248公里。

全县辖三乡两镇,总人口16308人(其中农牧业人中14427人,占总人口的93%),有藏、汉、回3全民族,其中藏族占99.5%,国土面积1967平方公里。全县有2.5万亩耕地,115.2万亩草场。种植业以青稞、小麦、油菜为主,养殖业以牛、黄牛、绵羊、山羊为主。

曲松县水利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其它如香獐、野鹿、水獭、贝母、虫草等珍贵动植物也很多。水利资源充足,有大小河流43条,长1217公里,径流量达8472立方米,有高山湖泊31个,总面积达5平方公里。矿产资源丰富,罗布莎矿区铬铁储量达600万吨以上,平均品位在49%,是目前全国最大的铬铁矿基地,境内并存有砂金、玉石、水晶石、大理石等矿。其中县民采矿于1987年由县农行贷款成立以来,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培养技术骨干,聘用技术人员,带领农牧民群众共同致富。自成立以来,其年开采量均在1万吨以上。“九五”期间,上交利税1100万元,解决就业劳动力959人次,有效带动了一方经济,同时通过各种捐款、提供就业、修路筑桥等实际行动造福当地百姓。旅游方面,全县旅游景点颇多,仅文物景点,就有9处,包括古遗址2处,古墓群及古建筑群2处,石窟2处。拉加里颇章(又称拉加里王宫),位于县城南面海拔4000米处,始建于13世纪,其建筑风格、壁画等非常具有研究价值;县政府所在地卓康有山南王夏宫,修缮后保存完好,拉日石窟、洛村石窟位于堆水乡境内,其气势、壁画、雕刻艺术可与敦煌石窟相媲美;色吾温泉因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沐浴之外,又具有重要的药理作用,一年四季沐浴者络绎不绝;此外,还有下洛村的千年古柏,巴玉沟的原始森林等更增添了该县的无限风光。

“九五”期间,曲松县经济结构日趋合理,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各项经济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559.95万元,年均递增12%以上;社会总产值达到3907.1万元,年均递增12%以上,其中:第一产业达1735.01万元,年均递增15%以上;第二产业达7001.73万元,第三产业达844.2万元,年均递增16%以上,农村经济总收入达3279.38万元,年均递增7.2%左右;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1369元,年均递增6%以上,各项经济均达到或超过计划指标。“九五”末,粮、油、肉、奶产量分别达到1155万斤、107万斤、227万斤和505万斤,分别完成计划的109.8%、121.6%、119.5%、115%,连续创历史最高水平。科教卫生日新月异。“九五”期间,该县有面积为700平方为的娱乐图书中心,内设舞厅和图书馆,现有各类书籍、杂志450余种,藏书3000余册。广播电视方面,先后建了14座乡村级广播电视收转台,使广播电视覆盖率由原来的30%分别达到现在的69%、79%,1996年11月在县城开通了有线电视网络,共有9个频道,在此基础上,1998年又增加了两湖卫视及中央3、5、6、8四个加密频道。目前,县城有线频道已有15个,联网户数达350户。2000年,县级调频台新建一座机房,使广播发射功率也由原来的30瓦增加到100瓦。科技事业不断进步,1998年建立和完善了“国家技术员包块、科技人员包户”的农牧科技推广体系。目前,乡、村、组科技人员已由以前的23人发展到45人,组级科技人员由以前的空白发展到现今每户有1-2名科技明白人。“畜牧改良”上,全县适龄母畜占39%,优良品种占25%,其中改良黄牛414头,山羊育肥1000只。并陆续实施了“薄膜油菜栽培”、“良种推广”等科技项目。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县委、县政府逐年增加投入,进一步完善了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由“八五”期间的55%左右,分别提高到75.6%、87.5%,并于1999年、2001年分别顺利通过了自治区“普六”和“扫盲”验收,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由原来的85%提高到98.53%,在校生巩固率达98.3%以上;全县3351名文盲、半文盲脱盲2857人,脱盲率达85.26%。医疗卫生呈现崭新面貌,“九五”期间,该县人民医院进一步扩大规模,新建一座总面积745平方米的综合门诊楼,设立了12个科室,购置了5万元的全套新办公用品,并先后引进了FA/JA型电子天平,AT/648型半自动生化分析仪、优利特100/MA4210型尿液快速分析仪、721B型分光光度计、SC--M3B型-吸机等。医务人员素质已由原来的70%以上无学历发展到现在的本科学历3人,大专5人,中专12人,从而建起了一支稳定的医疗队伍,使全县人民健康水平有了保证,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县的目标,并于1999年启动农村合作医疗,近年来参加合作医疗的农牧民人数不断增多,现已达到85%以上,使群众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招商引资运行良好。孝感市第三批援藏干部到曲松后,提出曲松县必须在对外开放、招商方面大做文章。由丁少华副县长全面负责,从去年6月份开始,相继制定了《曲松县对外招商引资励办法》、《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引进工作机制的意见》等,以活对活,以宽对宽,以放对放,在土地、供水、供电、交通、子女上学、-办照、税费收取、住房分配、编制身份、利益分配上给予最大优惠。县招商为此专门编制了《投资指南》,对该县基本情况及相关优惠政策进行全面详细的介绍。目前,江苏商奇公司和上海江宛环境保护科技有限公司已与曲松县签订了协议,投资600万元。

今后,曲松县将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自治区和地区三级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深入贯彻“七一”讲话和党的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十六大及自治区第六次党代会精神,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西藏优惠政策的大好机遇,把加快发展和确保社会稳定作为主题,把壮大特色经济、调整经济结构、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发展旅游业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增加牧农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占和落脚点。通过思路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切实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确保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3%以上,以实现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自然地理

该县居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四面高山环绕,河谷狭窄纵横。地势南高北低,平均海拔4200米。

境内山脉系喜马拉雅山北侧分支,主要有布当拉和亚堆扎拉两大山,均由北向南延伸,象两堵巨墙把曲松与东、西邻县隔开。山势高峻,群峰林立,4500米以上的山峰约150余座,其中最高峰为海拔5948米的直拉峰。

曲松县属雅鲁藏布江水系。雅鲁藏布江像一条银色的巨龙,从海拔5300米以上的喜玛拉雅山中段北坡冰雪山岭发源,自西向东奔流于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南部,最后于巴昔卡附近流出国境,改称布拉马普特拉河,经印度、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它在中国境内全长2057多公里,在全国名流大川中位居第五;流域面积240480平方公里,居全国第六,流出国境处的年径流量为1400亿立方米,次于长江、珠江,居全国第三位;天然水能蕴藏量达7911.6万千瓦,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河床一般高程在海拔3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河。

曲松县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辐射强烈,日温差较大,冬春季多大风,夏季雨水集中,多夜雨。年日照数达3070小时。年无霜期为110天左右。年降水量470毫米。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霜冻、冰雹、洪水、泥石流、地震等。曲松县水利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其它如香獐、野鹿、水獭、贝母、虫草等珍贵动植物也很多。水利资源充足,有大小河流43条,长1217公里,径流量达8472立方米,有高山湖泊31个,总面积达5平方公里。矿产资源丰富,罗布莎矿区铬铁储量达600万吨以上,平均品位在49%,是目前全国最大的铬铁矿基地,境内并存有砂金、玉石、水晶石、大理石等矿。

旅游方面,全县旅游景点颇多,仅文物景点,就有9处,包括古遗址2处,古墓群及古建筑群2处,石窟2处。拉加里颇章(又称拉加里王宫),位于县城南面海拔4000米处,始建于13世纪,其建筑风格、壁画等非常具有研究价值;县政府所在地卓康有山南王夏宫,修缮后保存完好,拉日石窟、洛村石窟位于堆水乡境内,其气势、壁画、雕刻艺术可与敦煌石窟相媲美;色吾温泉因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沐浴之外,又具有重要的药理作用,一年四季沐浴者络绎不绝;此外,还有下洛村的千年古柏,巴玉沟的原始森林等更增添了该县的无限风光。

历史沿革

曲松,藏语意为“三河”。因境内有3条大河,故名。

公元633年,吐蕃王朝将其政治中心由泽当迁至拉萨,以泽当为中心的山南地区不再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仍是吐蕃王朝统治者重要的粮仓和人力供应地。吐蕃王室的后裔仍保持着对这一带的统治权。公元846年,第九代赞普郎达玛因毁灭佛法被僧人刺死,王室内部因争夺王位而发生内讧,吐蕃王朝告于崩溃。王室后裔分成两支,一支为永登(云丹)支系,(据史书记载,该支系不是真正的王室后裔,属拉摩王妃抱养的孩子),另一分支为奥松支系(据藏史记载,该支系为真正王室后裔)。奥松支系占据以乃东为中心的“约如”,与据拉萨为中心“任如”的云丹(永登)支系展开争夺王位的斗争长达23年,称为“任约之战”。

吐蕃崩溃后,藏族进入从奴隶社会向封建初期过度的时期。公元877年,发生了西-史上有名的“邦金洛”运动。即奴隶暴-动,“邦金洛”意为“反上之变”或“民变”。在“邦金洛”运动中,威松(奥松)的儿子阿达贝考赞被起义军杀死,阿达贝考赞的大儿子吉德尼玛衮逃到阿里,其后代分别建立了拉达克和古格小王国。另一个儿子扎西孜巴逃到拉堆(今日喀则仲巴县一带),生三子,他的二儿子威德又生四子,威德的长子和小儿子的后裔逐渐成了后藏卓堆等地的统治者,其二子则进驻现昌都一带,三子赤穷则在今山南成立了“雅隆觉卧”的贵族,“雅隆觉卧”即是拉加里的前身。公元十世纪末,在雅隆河谷地带原吐蕃王室一分支,建立了雅隆觉卧的地方政权,当时周围的小封建主实际上都是拉加里属下的小贵族,从公元十二世纪中叶到民改前,拉加里地区的这种格局基本没多大变更。

公元1246年,萨迦班智达同蒙古阔端会面,并发表致蕃人书,拉加里同整个西藏正式加入了祖国大家庭,成为元朝的属地。十三世纪中叶,当元世祖支持萨迦政权统治西藏时,拉加里已有相当大的势力,在萨迦政权兴盛时,拉加里归顺萨迦。当藏传佛教噶举派系止贡寺(今拉萨墨竹贡卡境内)引领蒙古兵反对萨迦政权,发生了西-史上有名的“止贡变乱”时,拉加里统治者站在止贡寺一边,后萨迦政权在忽必烈之子铁木真不花的援助下,平定止贡变乱,烧毁止贡寺院。拉加里的势力也随之大大削弱。

十四世纪中叶,萨迦政权被推翻,噶举派的帕莫珠巴(帕珠)政权建立,据五世0著《西藏王臣记》载称,在帕珠政权时期,许多在政治上身居高位的人物,都得到了封职,但拉加里统治者却未得到封号。然而威德的孙子们,早在帕珠派创始人帕莫珠巴时期(1110-1170),就已成为察哇绒巴地方(现绒地)的统治者。他们的后代建筑庄园宅院,遂形成拉加里这个名称。帕珠政权废除西藏在萨迦政权时期形成的万户制度,并未在拉加里地区委任本家进行管治,拉加里地区对帕珠政权仍然坚持了政治上的独立。十五世纪初,喇嘛教格鲁派兴起,据《西藏王臣》记载,达默巴的孙子拉扎列朗杰遂与二世0噶敦嘉措建立了施主和受施者的关系,并在拉加里寨内创立举行首届新年祈禳*的法会,并成为定制。于是,他便成了当地执掌政权的上官大人。他的孙子拉强巴热丹和拉玉廊旺曲兄弟进一步把统治范围扩展至沃卡达孜宗(距今桑日县不远)。他们的子孙拉索朗热丹和拉噶丹帕巴掌权时,在切噶宗附近修建寺庙崇奉宗喀巴大师。在后几代“赤钦”的努力下,拉加里权势进一步得已巩固加强。

拉加里贵族是在五世0时期(1617—1682),获得“赤钦”(意思是“大座”)封号的。全藏获得此封号的共有三家,即萨迦派教主、山南敏珠林寺主和拉加里大贵族。当时五世0与固始汗联合,依靠清朝扶持,在帕珠政权汉藏巴汗政权崩溃后,建立起格鲁派的噶丹颇章政权。由于拉加里法王是吐蕃松赞干布后裔,宗教势力也需要松赞干布后裔支持,五世0曾于1646年访问拉加里法王,并批准拉加里王统治这块地方的世袭权,对拉加里地区的一切事宜均由拉加里王自行处理,这三个赤钦虽统一于噶丹政权之下,但仍各自割据一方,在政治上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十八世纪初,新疆准噶尔侵入西藏,清政府派军队入藏驱逐准噶尔,拉加里赤钦白玛协助准噶尔抵抗清军,准噶尔败逃后噶丹颇章政府对拉加里地区施以惩罚,将其在沃卡的庄园全部没收,对拉加里地区的政治统治进一步加强(但仍然未能在本区内建宗)。清朝在西藏委派驻藏大臣后,还经常派人教育赤钦子弟学习汉文。

辛亥革命后,十三0期间(1878—1933),为加强西藏地方政府对西藏全区的统治,西藏地方政府将拉加里地区列为“洛基”(山南总管)下属类似宗(县)的行政单位。《铁虎(1830)年差税清册》曾规定了该区对西藏地方政府的兵役及其他各项差税负担。拉加里赤钦的金印由0授予,并随金印赐以叫作“杰察协邦”的铁卷封文。拉加里赤钦一年一度去拉萨朝拜时,噶夏要派孜淳、雪淳等和宾官、僧侣、官员八人到拉萨渡口迎接,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朝拜0时,拉加里赤钦只屈身而不需要下跪,其坐垫仅比0、班禅的坐垫少一层。每逢新的拉加里赤钦登位或举行娶妻仪式,噶夏还要派四品官前往祝贺,并明确拉加里地区行政归赤钦管理,并在司法上享有特权。拉加里地区俨然是西藏地方政府属下的一个独立小王国。即便如此,但拉加里赤钦未曾在西藏地方政府中任过实职,其政治经济权势对于在职的噶伦等官员要逊色的多。十四世0亲政后,拉加里赤钦在贵族索康的建议下,通过贿赂手段弄到了一个相当于三品的扎萨闲职,从此成了噶夏官员,对赤钦的一些优惠待遇也随之取消,人们讽刺拉加里赤钦这一做法是“下马骑驴”,但拉加里赤钦朝见0时,在座位安排上仍可略高于噶伦,拉加里地区仍归其家人亲属掌管。从达默巴算起,至最后一任赤钦朗杰加措,已传到第三十代。

拉加里法王是松赞干布王室后裔,松赞干布被喇嘛教喻为观世音化身,因而每代赤钦的名字前冠以“拉”字。“拉”在藏语中是神的意思,表明其出生于神圣家族。1781年,拉加里王室曾因弟兄三人分家,使其权势大大消弱,长房居拉加里正宅继承王位(赤钦封号);二房居夏江(北府),后被西藏地方政府封官授职,独立出去;三房居夏洛(南府),后绝嗣,他分得的庄园和属民,已被其他领主侵占,不再属赤钦管辖。解放时拉加里地区完全是大贵族拉加里的领地。

民主改革前,法王统治的地区有拉加里宗、加查宗、隆子宗和桑日宗。

1959年5月5日拉加里县人民政府成立。1965年11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曲松县,隶属山南地区管辖至今。

2005年辖8个乡,24个村委会:厦江乡邛多江乡色吾乡堆随乡下洛乡贡康沙乡措堆乡罗布沙乡。

经济概况

“九五”期间,该县经济结构日趋合理,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各项经济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559.95万元,年均递增12%以上;社会总产值达到3907.1万元,年均递增12%以上,其中:第一产业达1735.01万元,年均递增15%以上;第二产业达7001.73万元,第三产业达844.2万元,年均递增16%以上,农村经济总收入达3279.38万元,年均递增7.2%左右;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1369元,年均递增6%以上,各项经济均达到或超过计划指标。“九五”末,粮、油、肉、奶产量分别达到1155万斤、107万斤、227万斤和505万斤,分别完成计划的109.8%、121.6%、119.5%、115%,连续创历史最高水平。科教卫生日新月异。“九五”期间,我县有面积为700平方为的娱乐图书中心,内设舞厅和图书馆,现有各类书籍、杂志450余种,藏书3000余册。广播电视方面,先后建了14座乡村级广播电视收转台,使广播电视覆盖率由原来的30%分别达到现在的69%、79%,1996年11月在县城开通了有线电视网络,共有9个频道,在此基础上,1998年又增加了两湖卫视及中央3、5、6、8四个加密频道。目前,县城有线频道已有15个,联网户数达350户。2000年,县级调频台新建一座机房,使广播发射功率也由原来的30瓦增加到100瓦。科技事业不断进步,1998年建立和完善了“国家技术员包块、科技人员包户”的农牧科技推广体系。目前,乡、村、组科技人员已由以前的23人发展到45人,组级科技人员由以前的空白发展到现今每户有1-2名科技明白人。“畜牧改良”上,全县适龄母畜占39%,优良品种占25%,其中改良黄牛414头,山羊育肥1000只。并陆续实施了“薄膜油菜栽培”、“良种推广”等科技项目。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县委、县政府逐年增加投入,进一步完善了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由“八五”期间的55%左右,分别提高到75.6%、87.5%,并于1999年、2001年分别顺利通过了自治区“普六”和“扫盲”验收,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由原来的85%提高到98.53%,在校生巩固率达98.3%以上;全县3351名文盲、半文盲脱盲2857人,脱盲率达85.26%。医疗卫生呈现崭新面貌,“九五”期间,我县人民医院进一步扩大规模,新建一座总面积745平方米的综合门诊楼,设立了12个科室,购置了5万元的全套新办公用品,并先后引进了FA/JA型电子天平,AT/648型半自动生化分析仪、优利特100/MA4210型尿液快速分析仪、721B型分光光度计、SC--M3B型-吸机等。医务人员素质已由原来的70%以上无学历发展到现在的本科学历3人,大专5人,中专12人,从而建起了一支稳定的医疗队伍,使全县人民健康水平有了保证,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县的目标,并于1999年启动农村合作医疗,近年来参加合作医疗的农牧民人数不断增多,现已达到85%以上,使群众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招商引资运行良好。孝感市第三批援藏干部到曲松后,提出曲松县必须在对外开放、招商方面大做文章。由丁少华副县长全面负责,从去年6月份开始,相继制定了《曲松县对外招商引资励办法》、《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引进工作机制的意见》等,以活对活,以宽对宽,以放对放,在土地、供水、供电、交通、子女上学、-办照、税费收取、住房分配、编制身份、利益分配上给予最大优惠。县招商为此专门编制了《投资指南》,对我县基本情况及相关优惠政策进行全面详细的介绍。目前,江苏商奇公司和上海江宛环境保护科技有限公司已与曲松县签订了协议,投资600万元。

行政区划

曲松镇

总人口6760人。

罗布沙镇

总人口1906人。

邱多江乡

总人口2566人。

堆随乡

总人口2920人。

下江乡

总人口1885

措美县县人民政府驻措美镇当许,邮编:856900。代码:542327。区号:0893。拼音:CuomeiXian。

基本概况

措美,地处西藏南部、喜马拉雅山北麓。东与隆子县交界,南与洛扎县相连,西与浪卡子接壤,北与琼结、乃东两县毗邻。总面积4549.0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1.6万亩,草原面积630万亩,林地面积3.5万亩。总人口1.4万。辖2镇2乡16个村民委员会。

措美县属西藏南山原湖盆区的高原湖谷区。地势北高南低,平均海拔4170米,相对高差500—800米,最高海拔6777米。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年日照时数为2800小时,年无霜期90天。年降水量约300—400毫米。

矿产资源主要有铅、硫、锑、石墨、玛瑙、煤、泥炭、朱砂等,并有地热资源。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藏野驴、黑颈鹤、水獭、马麝、天鹅、藏雪鸡、藏原羚、秃鹫、灰鹤等。主要药用植物有虫草、贝母、金蝎、黄连、黄柏、雪莲花等。

农牧业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措美县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兼有种植业。主要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荞麦、豌豆、油菜、萝卜、马铃薯等。畜牧业以饲养山羊、绵羊、牦牛、黄牛、马、驴等为主,是山南地区的主要牧业县之一。经济林24.7亩主要产苹果、梨、核桃等。“九五”期间经济快速发展,到2000年末,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411.66万元,人均达4003.00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0.43%,比计划多0.43个百分点;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1468.47元。

“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十五”末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进入山南地区前列,国内生产总值达8929.2万元,人均达到6320万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3%;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01万元,年均递增15%,财政自给率达到20%;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效果,农牧区二、三产业比重达到30%以上;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2260元;年均递增9%,其中现金收入达到60%,农牧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有所改善,贫困人口下降到0.5%。

全县有水电站2座,装机容量为1980千瓦,年发电量为30万千瓦。以家庭经营为主的民族手工业,主要从事金、银、铜制品和纺织氆氇、卡垫等传统产品。

到1999年全县境内9条主要公路,总长度达430公里。其中乡级公路8条,全长310公里,目前,由国家投资的“西环线”已开工建设,这将极大地改善境内的交通状况。

当许位于县南部的当许河畔,海拔4200米。一直是措美县政府机关所在地,面积2平方公里,目前商业、饮食业、金融、交通、邮电、广播电视、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齐全。

旅游资源丰富位于县城东侧2公里处的莫吾觉寺,坐落在海拔5000米的高山上,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是宁玛派著名寺庙。

县境内共有22座大小湖泊,其中位于县驻地东北部60公里在处的哲古湖面积最大,约为66平方公里,春夏季节,蓝蓝的湖水波光粼粼,与蓝天同色。成群的野鸭、灰雁、鱼群在湖中嬉戏追逐。湖旁有一处地下温泉,现已建成一个60平方米的温泉浴地,洗温泉浴还能治疗皮肤病、关节炎等疾病。此外,在当巴村有众多的古代碉楼遗址。

自然地理

措美地处西藏南部、喜马拉雅山北麓。总面积454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1.6万亩,草原面积630万亩,林地面积3.5万亩。措美县属西藏南山原湖盆区的高原湖谷区。地势北高南低,平均海拔4170米,相对高差500—800米,最高海拔6777米。

措美县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北麓,境内大小山脉连绵起伏,地质结构复杂。全县境内共有大小山脉124座,海拔在5500米以上的高山有73座,海拔6000以上终年覆盖冰雪的有9座,最高拔(打拉日峰)6777米。全县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平均海拔4500,最低海拔3266米,位于当巴村与洛扎县交界处,全县相对高差为3511米。

措美县水资源较丰富,共有大小河流18条,大小湖泊38个、水泉15处,全县水域面积133.114平方公里,其中河流水面2.57平方公里,湖泊水面124.544平方公里,水泉面积6平方公里,最大的湖泊哲古湖约66平方公里,属内流湖,补给水源主要靠冰雪融化水泉为主和降水,在夏秋退缩。县内有4条外流河,其中最大的是洛扎雄曲,流经当许、乃西、当巴出境,县境内长约90公里,发源于措美县西北部的高山冰川。据措美县电站测定,流量最大是7月,为6-8立方米/秒,流量最小是1月,为06-08立方为/秒。今后,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将给措美人民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促进措美经济的蓬勃发展。

措美县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年日照时数为2800小时,年无霜期90天。年降水量约300—400毫米。

经济概况

农牧业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措美县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兼有种植业。主要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荞麦、豌豆、油菜、萝卜、马铃薯等。畜牧业以饲养山羊、绵羊、牦牛、黄牛、马、驴等为主,是山南地区的主要牧业县之一。经济林24.7亩主要产苹果、梨、核桃等。“九五”期间经济快速发展,到2000年末,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411.66万元,人均达4003.00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0.43%,比计划多0.43个百分点;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1468.47元。

“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十五”末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进入山南地区前列,国内生产总值达8929.2万元,人均达到6320万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3%;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01万元,年均递增15%,财政自给率达到20%;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效果,农牧区二、三产业比重达到30%以上;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2260元;年均递增9%,其中现金收入达到60%,农牧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有所改善,贫困人口下降到0.5%。

行政区划

措美县辖2个镇、2个乡:措美镇、哲古镇、乃西乡、古堆乡。共有16个村委会,91个自然村。

历史沿革

措美,藏语意为“湖下”“湖的下游”,其中所指的湖就是哲古湖,措美县在哲古湖的下游。

措美,吐蕃时期属“约茹”所辖,元朝时大致为雅桑万户属地。帕竹地方政权于1354年在此设立佳孜哲古宗(即后来的哲古宗,现在的措美县)。噶厦政府统治时期仍保留了哲古宗行政区划,统归洛喀(山南)基巧管辖。

1952年8月至1956年6月,哲古宗、达玛宗属江孜分工委管辖。1956年7月1日,山南分工委正式成立后,哲古宗、达玛宗属山南分工委辖区。1959年4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155团进驻哲古,哲古正式解放;同年6月12日,经中共山南分工委批准,哲古宗、达玛宗合并组成哲古县临时县委,隶属山南分工委;7月正式成立哲古县委、县人民政府。1960年设山南专区,哲古县属山南专区。

1965年经国务院批准哲古县改名措美县。11月2日哲古县易名为措美县,县人民政府驻当许,措美县区域沿用至今。

公元1354年,帕竹地方政权在措美设立了佳孜哲古宗,另外还有达玛组(相当于县级行政单位)。哲古宗的辖区有:哲古、当许、雪拉;达玛宗的辖区有:波噶、乃西、具巴、路美、当巴、下藏。

哲古县人民政府成立后,在成立立新政权时,全县划分为3个区,15个乡,其中,牧区4乡、农区11乡。1961年12月25日,经山南分工委批准从乃西区划分为划出当巴、达玛、藏达、下巴4个乡,组建当巴区委。1960年将卡珠乡从乃东县辖区划入哲古区(措美县)。

1988年,根据国家、自治区等有关指示精神,全县进行撤区并乡。宗宗乡划入哲古乡,金珠、玉美乡划入当许乡,德穷乡划入乃西乡,达玛乡划入路美乡,下巴和藏达乡合并为下藏乡。同年底,全县完成撤区并乡工作后,全县共有12个乡。

1999年,全县12个乡合并为两镇两乡,具体合并情况为哲古乡、卡珠乡、杂渣乡合并为哲古镇;当许乡、雪拉乡、玉美乡、波噶乡合并为措美镇;乃西乡、具巴乡、路美乡、当巴乡、下藏乡合并为乃西乡;从哲古乡划分古堆乡并单独成立古堆乡。

2000年,措美县辖2个镇、2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3529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措美镇4893人、哲古镇4685人、乃西乡2603人、古堆乡1348人。

乡镇简介

措美镇 总面积673.56平方千米,驻地海拔4242米。辖4个行政村,18个村小组,总人口4255人(可能是2004年数据)。

哲古镇 位于措美县城以北50千米处的哲古湖畔,距泽当80千米。平均海拔4584米;镇政府驻地哲古,海拔4650米。全镇辖5个行政村(哲古村、宗宗村、扎扎村和卓德村等),共4800人(可能是2004年数据)。

古堆乡 位于距县城东北54千米处的一条山沟里,与隆子县毗邻。辖2个行政村,7个村民小组,341户,1379人(可能是2005年数据)。

乃西乡 位于县城南部15千米处的峡谷中,北与错那县交界,西与洛扎县接壤,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辖5个行政村(铁巴村、乃西村和具巴村等),21个村民小组,43个自然组,2468人(可能是2004年数据)。

洛扎县地处西藏南部、喜马拉雅南麓,为西藏自治区的区边境县之一。面积4426平方公里。水域面积约4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万亩。草场面积230万亩。总人口1.7万。辖3个区,18个乡,99个村民委员会。

洛扎因位于喜玛拉雅山脉南麓而得名。吐蕃时期为西藏约茹的千户之一。元朝时,洛扎属羊卓万户府辖,帕竹地方政权时期,这里就出现了多宗、僧格宗和拉康3个宗,直到西藏和平解放前同洛喀基巧管辖。1960年4月将3个宗合并成立洛扎县,隶属山南地区管辖至今。县府驻嘎波。

该县属藏南山原湖盆谷地地中的喜马拉雅山。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座,最高海拔7538米,最低海拔为2740米,平均海拔3820米。属藏南温带半干旱高原季风气候区。县东南部具有亚热带半湿润、湿润气候的特点,降水多,日照少;西北部为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少雨多风,气候干燥,日照充足,年无霜期100天左右。年日照时数2800小时。年降水量400毫米。降水分布不均,东南地区多于西北地区。自然灾害主要有雪、旱、涝、霜、冰雹等。

矿产资源主要有磁铁矿、水晶等。水利、风力和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利用前景广阔。野生动植物主分有猞猁、獐子、野牦牛、水獭、熊、虎、豹、黄羊、山鸡、雪猪、知母、贝母、三七、当归、五灵脂、雪莲花等。

洛扎县经济以农业为主,农牧林业相结合。农作物主要有青稞、小麦、豌豆、玉米、荞麦、油菜等,农作物均为一年一熟。畜牧业以饲养牦牛、黄牛、犏牛、马、驴、骡、山羊、绵羊为主。年产各类水果1.5万公斤。年采伐木材530立方米。

县里有水电站和粮油加工厂,另外还有以家庭经营为主的纺织业。

以汽车运输为主,目前境内各区已全部通车。公路里程达664公里。

嘎波位于县境西北部,海拔3800多米。占地0.2平方公里,人口400余人。这里,商业金融、交通邮电、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基础服务设施较为齐全。

桑嘎古多寺坐落在色区区公所约200米处。公元11世纪后半叶建。此寺建筑风格独特,不仅在西藏,就是在中国建筑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寺内有不少珍贵的壁画和吐蕃时期的手抄藏佛教经典。

拉隆寺建成于公元12世纪。著名的历史著作《智者喜筵》就在此寺写成。

旅游景点还有亚热带风景游览我和库拉岗日峰。

 山南地区辖县。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东接林芝地区朗县,南连隆子县、曲松县,西至桑日县,北达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

加查,系藏语“汉盐”之意。加查是吐蕃时期活动频繁之地,属塔布地区。1951年前分设加查宗和拉绥,为塔布工布总管所辖。1959年,将加查宗和拉绥合并为加查县。

加查县南北长102.2千米,东西宽88.2千米,总面积4492平方千米。县政府驻地安绕镇。辖2个镇、5个乡。总人口1.67万,藏族占总人口的98.5%,另有少数汉、回、珞巴、门巴族人。

基本概况

加查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县政区分布于雅鲁藏布江南北两岸。其东、北与林芝地区的朗县、工布江达县接壤;西接桑日、曲松两县;南与隆子县毗邻。本县地理区域范围东经92°14′--93°07′,北纬28°49′~29°43′,全县总面积4646平方公里,政区东西最大距离88.2公里,南北最大距102.2公里。国防公路东西向横贯县境,顺国防公路西行,距山南地区行署所在地泽当镇160公里,距自治区首府拉萨市350公里;东行,距朗县70公里。全县辖2镇5乡,总人口17533人,县城人口3000多。

加查县是以农为主的农牧兼营县,农业是该县的重要经济支柱。加查县共有耕地23577.3亩,草场面积达309226亩,各类牲畜116983头(只)。主要农作物品种有小麦、青稞、土豆、蚕豆、油菜等,农作物一年一熟。该县林业资源十分丰富,其森林覆盖率是山南地区最高的县,达30.35%。林木储量为133.8万立方米。经济林主要为苹果园,面积为1200亩,同时加查县河谷地区的核桃也是重要经济林木,该地核桃含油量高,出油率可达65%以上。

加查县具有丰厚的自然资源,已探明在雅鲁藏布江沿岸多有砂金矿点分布,平均品位在0.078克/立方米左右;而这一带的铬铁矿品位可达55.27%。山林地区的野生药材主要有虫草、麝香、贝母、当归、雪莲、党参、狼毒、一枝蒿和可供提取黄连素的小蘖科植物及渐危植物黄牡丹等。野生动物有马鹿、白唇鹿、雪豹、黑熊、棕熊、马熊、贝母鸡、藏马鸡、麝、旱獭、水獭、金钱豹等种类。在雅鲁藏布江水域中生长有拉萨裂腹鱼、裸腹重唇鱼双须重唇鱼等七个鱼种。

历史沿革

加查藏语意为“汉盐”。相传文成公主路过此地时,把一块盐放在一个洞里、从此洞里就流出了盐水,故得名。加查曾是吐蔷时期活动频繁的一处要地。

在1991年的文物普查中,曾调查到在加查县的冷达、计、安绕、拉绥等乡发现过部分石棺葬遗存,这部分石棺葬中有一类为整块石板拼砌而成的石棺,出土有陶钵、陶罐一类的陶器,而未见出土金属器。结合西藏石棺葬遗存的发现情况分析,这类石棺葬有可能属于史前新石器时代的遗存。由此可以推测,加查县的历史可上溯到距今数千年前的原始社会阶段。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吐蕃先民出现了最早的社会组织形态。据敦煌古文献及藏文史籍记载,当时的西藏始有”小邦”44个,之后又出现了所谓“十二小邦”,其时当为吐蕃前期。这些小邦均各有“王”与“大臣”,各据一地,名为“达域”的小邦当时统辖着雅鲁藏布江南岸桑日县以东的广大地区,加查县也大致属于这一范围之内。

至公元7世纪,著名的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先后兼并了境内诸部,建立了统一而强大的吐蕃王朝。当时卫、藏地区分为“四如”,包括加查一带在内的达域被归入“约如”范围,成为拱卫吐蕃都城逻些(今拉萨)的左翼之地。

强盛的吐蕃王朝于公元9世纪分崩离析,西藏社会随之进入一个漫长的0割据时期。这一期间各种政、教势力亦先后渗入到加查一带,并与本地割据势力结合形成封建割据局面。

在西藏佛教“后宏期”时,最早出现于加查地区的重要教派势力为宁玛派,但其实际影响不大。约在公元12世纪前半叶,达波噶举派的创世人、米拉日巴两大弟子之一的索南仁钦(即达波拉杰)在加查境内的达拉岗布山创建达拉岗布寺,于此形成达波噶举派的根本道场,并由此逐渐发展形成了达波噶举派所谓“四大八小”各支系。

公元13世纪至16世纪,元、明两代统治者先后在西藏地区设立了行政机构来加强其统治。在元代所设的“十三万户”中,加查地区属于“牙里不藏思巴万户府”的统辖范围。明代的帕竹王朝亦维持了整个卫藏地区与中央政权之间的服属关系,加查一带则属帕竹王朝的“答噶尔卜寨”统辖范围。

至公元17世纪之后,佛教格鲁派逐渐以其日益强大的势力成为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统治系统。这期间由西藏地方政府在加查一带分别设立了加查和拉绥两个宗政权,由噶厦委派“宗本”进行行政管理,这一体制一直沿袭到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之前。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加查地区由塔布地区工作委员会设立了加查、拉绥两个办事处。1959年5月,按照西藏工委的统一部署,将原属西藏地方政府的加查、拉绥两宗合并成立加查县,归划山南地区领辖。同年正式成立加查县人民政府及相应的下属行政机构,县治所在地为安绕乡仲巴村。

行政区划

加查县辖2个镇、5个乡,89个行政村。

加查镇

总人口2526人。

安绕镇

总人口3788人。

冷达乡

总人口2113人。

坝乡

总人口996人。

洛林乡

总人口4792人。

拉绥乡

总人口3519人。

崔久乡

总人口529人。

自然地理

地处藏南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四面环山,多河流峡谷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3 200米。聂拉降巴雪山海拔6 700米,为境内最高点。共有265条河流,其中雅鲁藏布江是流经县境的主要河流,境内河长92.9千米。境内还有达龙沟、色布龙曲、觉不朗三条河流均属雅鲁藏布江支流,流域面积2 620平方千米,占行政区总面积的58%。加查是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一个多水系、多湖泊分布的县,主要湖泊有拉姆拉错、雍错、江斯拉错等大小湖泊160个,面积较小,多系滑坡、泥石流、洪积及山崩等物质堵塞河谷而形成的堰塞湖。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型气候区,光照充足,辐射强,日温差大,雨季集中,冬春季干燥多风。年均气温8.9℃,年日照2 750小时,年均降水492.7毫米,集中在5~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93%,无霜期149天。自然灾害主要有洪水、冰雹、霜冻、干旱、病虫害等,其中洪水是主要的自然灾害。冰雹年均3次,集中在7~8月。矿产主要有铜、砂金、石墨、水晶、滑石、花岗岩、铬铁矿等,其中滑石矿储量175万吨。野生动物主要有麝、狐、狼、獐、马鹿、黑熊、棕熊、马熊、旱獭、水獭、白唇鹿、艾叶豹、藏羚羊、金钱豹、藏马鸡、绿尾虹雉等。野生植物主要有虫草、贝母、当归、雪莲、党参、狼毒、一枝蒿、黄牡丹等。

经济发展

以农为主的农牧兼营县,农业为该县的重要经济支柱。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7 605万元,其中第一产业3 267万元,第二产业1 505万元,第三产业2 833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 747万元,其中农业3 890万元,林业232万元,牧业1 624万元。共有耕地1 584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1 517公顷,其中粮食作物1 428公顷,油料89公顷。粮食总产量7900吨,油菜籽200吨,主要农作物为小麦、青稞、土豆、蚕豆、油菜等,一年一熟。共有草场2万公顷,年末牲畜存栏11.03万头(只),肉类总产量1 556.76吨,奶类产量3 768.16吨,羊毛产量17.62吨。林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是山南地区最高的县,达30.35%。林木储量为133.8万立方米。经济林主要有桃、梨、苹果、核桃、花椒等。共有果树13 000余棵,年产苹果1 367.9吨。加查县的冬虫夏草是世界上品质最好的品种,产于海拔4 500米雪线之上,年产量1 500千克左右。雅鲁藏布江水域有横口裂腹鱼、裸腹重唇鱼、双须叶须鱼等。1976年建成县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50千瓦,年发电量30万千瓦时。1992年,在色布珑河入江处建成1座水电站,装机容量1 500千瓦。工业总产值142万元,传统手工业有加查石锅、加查木碗等。林邛公路为主要干线公路,另有乡、村公路及加查吊桥,通车里程230千米。

社会事业

教体卫

全县共有中小学29所,适龄儿童入学率79.87%。民族体育运动有抱石头、赛马、拔河等。有医院、防疫站、妇幼保健站等医疗机构。

 隆子县位于西藏南部、山南地区中偏北、喜马拉雅山东段北麓。面积1056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4万亩,草场面积800万亩,森林面积30万亩。总人口3万人。现辖1个区,14个乡,86个村民委员会。

隆子藏语意为“万事顺利,实力雄厚”,古称“涅”。吐蕾时期属约茹的涅东游(千户所之意),设千户长,藏语称为“东本”。帕莫竹巴政权时期建宗,宗址设在现松巴乡,至今已有的0年左右的历史。噶厦政府时期曾把隆子宗列为山南6个一等宗之一。民主改革前的历任宗本均由西藏地方政府委派,负责管理本宗的事务。隆子宗直属洛容(山南)基巧管辖。1956年8月成立隆子宗办事处,由山南分工委派领导。1959年5月成立隆子县人民政府,属山南专区领导。1972年,县人民政府驻地由松巴乡宗学村迁到新巴。

自然地理

该县属南喜马拉貉地貌。地势西高东低,相对高差约2000米,平均海拔3900米。境内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太阳辐射强烈,日照时间长,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干湿分明,多夜雨,冬春干燥,多大风。年日照时数2983小时,年无霜期125天,年降水量279.41毫米。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旱、雪、雹、风、霜、地震等。

自然资源

境内主要矿产资源有砂金铅、硫磺、铁、水晶石等。野生动植物资源有豹子、野耗牛、藏马鸡、鹿、水獭、漳子、黑熊、黄羊、野兔、狐狸、旱獭、鹰、野鸡、虫革、三七、灵芝、贝母、大黄、雪莲花、黄牡丹、胡黄连、仙鹤草、鬼臼、黄花、远志等。

隆子县为藏南谷地的半农半牧县。农作物主要有青稞、冬小麦、春小麦、豌豆、萝卜、土豆、油菜等。主要饲养托牛、黄牛、马、羊、驴、骡、猪等。森林主要树种有乔松、高山松、喜马拉雅杉、云杉、摔树、青冈、落叶松、西藏柏、沙棘、北京杨、银白杨、杉树,木村蓄积量308.27万立方米。经济林木有野桃、苹果等。

工业以民族手工业为主。生产道德、地毯、卡垫、藏被、铜器、银器、酥油桶、竹器、藏刀、木碗、藏式鞋帽等。现有中小型水电站5座,粮油加工厂1个。

基础设施

境内主要公路70公里,一般公路500余公里,基本实现了乡、村通汽车。雪萨乡拉贡酥油闻名于全区,加玉的酥油碗盖、茶壶、酥油桶、银壳藏刀以及日当、雪坡的羊毛、藏被等,也倍受消费者欢迎。还盛产虫草、膀香、贝母。

新巴,面积1.2平方公里,居民2000余人。镇内医院、中小学校、幼儿园、电影院、书店、邮局、银行、招待所、饮食店、农具厂、各类商店、水电站等生产、生活服务设施齐全。现已成为隆子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

隆子县风景优美,有茂密的森林,众多的珍贵野生动物,更有巨大的溶洞。三安曲林寺属白教寺庙,该寺不仅是西藏本区佛教徒的朝圣之地,而且在印度、不丹等国佛教徒中也有较大的影响。境内还有寺庙16座,佛殿12座。这些寺庙、佛殿历史悠久,是西藏灿烂古代文化的组成部分。

社会发展

隆子县为藏南谷地半农半牧县,2001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8091.98万元,县本级财政收入140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659元,国家基本投资达2.25亿元,分别比95年增长21%、25%、65%和18倍。

科技、教育、卫生、城建城管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健康发展,全县科技承包面达90%,教育已通过了“普六”一个文明卫生县城基本形成。

优势资源

隆子县有丰富的农畜产品、森林、矿产、中药材等资源。全县有耕地4.4万亩,还可开发利用土地5万亩,现年产粮食4380万斤,油菜160万斤;全县有草地面积780万亩,可利用600万亩,已利用400万亩,载养着26万头(只、匹)牦牛、山绵羊等牲畜,年出栏8.4万头(只、匹),产肉20万斤,产奶40万斤,产皮8万张,产毛5万斤;全县林地面积502万亩,其中森林面积30万亩,木材蓄积量800万m3,竹子面积2万亩,亩产竹3000斤,沙棘林10万亩,部分已挂果;全县年产虫草800斤、贝母1500斤、红景天1.5万斤、雪莲花3000斤及其它藏中药材5万斤棕熊、岩羊、盘羊、藏骊鸡、雪鸡、野牛、野驴、雕等100余种野生动物资源;全县已探明有沙金、锰、铁、铜、锡、锑、水晶等矿产资源。

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代码:542331

隆子县辖2个镇、9个乡,28居委会、58个行政村。

历史沿革

隆子,藏语意为“万事顺利,实力雄厚”,古称“涅”。

隆子,吐蕃时期属约茹的涅东岱(千户所之意),设千户长,藏语称为“东本”。帕莫竹巴政权时期建宗,宗址设在现松巴乡,至今已有600年左右的历史。噶厦政府时期曾把隆子列为山南6个一等宗之一。民主改革前的历任宗本均由西藏地方政府委派,负责管理本宗的事务。隆子宗直属洛喀(山南)基巧管辖。1956年8月成立隆子宗办事处,由山南分工委委派领导。1959年成立隆子县人民政府,属山南专区领导。1972年,县人民政府驻地由松巴乡宗学村迁到新巴。县府现驻隆子镇。(出处)

隆子县辖1个区,14个乡(兴巴乡、热荣乡、日当乡、松巴乡、列麦乡、加玉乡、准巴乡、俗坡乡、雪沙乡、三安曲林乡、斗玉乡、曲松乡、马及墩乡、玉门乡),86个村委会。

2000年,隆子县辖2个镇、8个乡。总人口32184人(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各乡镇人口:隆子镇7206人、日当镇7346人、准巴乡435人、加玉乡3808人、列麦乡2353人、热荣乡3713人、雪沙乡3848人、三林乡2989人、扎日乡464人、玉门乡22人。

地方特色

土特产有青稞酒、酥油、皮张。

地域风景

雅砻河风景名胜区为目前西藏境内惟一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面积共920平方千米。

雅砻河的源头在山南地区乃东县南端的雅拉香布山,主峰海拔6647米,终年冰雪覆顶,云遮雾绕,逶迤80多千米,在泽当镇西侧汇入雅鲁藏布江。风景区内,雪山冰川、田园牧场、河川谷地、高山植被、历史古迹和古朴民风交相辉映,文化古迹、自然风光、人文景观荟萃于一体。站在贡布山上展望雅砻河谷,可充分感受藏南田园风光的魅力。

名胜古迹主要有相传建于公元前2世纪的雍布拉康,建于唐代的昌珠寺、赞塘寺、吉如拉康,建于明代的曲丁加泽排塔,藏南重镇泽当以及因猕猴变人的神话而著称的贡布日山猴子洞等。

据藏文史料记载,雅砻河谷很早就开始圈养牲畜、引水浇地、烧薪作炭、冶炼金属、架设桥梁。琼结邦嘎、贡嘎昌果等地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存表明雅砻河谷一带是西藏先民活动频繁且具相当文明程度的地域。这里不仅出现了西藏的第一块青稞地、第一个村庄、第一位赞普、第一座宫殿、第一本佛经,而且,西藏的第一座佛殿昌珠寺、第一个创演藏戏的村庄都坐落在这一地区。这一带是吐蕃王朝的发祥地,而且曾两度作为西藏地方的政治中心。

题图:扎日核心景区在隆子县

电话区号:0983

邮政编码:856600

错那市位于西藏南端,是西藏自治区的边境县之一。面积3497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7万亩,草场面积120万亩,森林面积36.6万亩。总人口近1.5万。辖1个区公所,14个乡,67个村民委员会。

错那藏语意为"湖的前面"。吐蕃王朝时期,错那一带属约茹所辖。元朝时属扎由瓦万户府领辖。约公元14世纪,帕竹地方政权在错那建宗。民主改革前,错那宗属洛喀(山南)基巧管辖,而门隅的大部分地区则在本世纪上半叶被印度非法侵占。1959年5月5日错那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山南专区(地区)管辖至今,县府驻错那。

该县属藏南山原湖盆谷地中的喜马拉雅区。地势北高南低,相对高差7000多米,最高海拔7060米,最低海拔18米。康格多山以北为高原山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以南地区海拔递减。气候大致可分为喜马拉雅山南麓亚热带山地半湿润、湿润气候区和喜马拉雅山北麓温带半干旱高原季风气候区两类。前一类的特点是降水多、气候湿润,日照时间短,旱雨季不分明;后一类干旱少雨,日照时间长,冬春寒冷多大风。年日照时数2588小时,年无霜期49天,年降水量384.3毫米。自然灾害主要有地震、龙卷风、水、雪、雹、霜、虫、旱等。

矿产资源有:砂金、泥炭、铁、锡、磷等。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被国家列入一、二类保护的动物达10多种,以及属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胡黄边、长蕊兰、锡金海棠等。木材蓄积量604.3万立方主。水能蕴藏量达数十万千瓦。水产资源也十分丰富。

错那县的经济结构系半农半牧,农、牧、林、副业并举。农作物以青稞、小麦、油菜、豌豆、蚕豆为主。主要饲养牦牛、黄牛、犏牛、马、驴、骡、山羊、绵羊等。副业为采茶和药材采集等。

瑞有装机容量750千瓦的电站1座,以及木材加工厂1家。民族手工业历史悠久,产品有氆氇、卡垫、藏被、围裙、藏刀、木碗、竹器、藏鞋、民族帽等。

交通运输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全县除一个乡外,均通公路。

名特产品主要有虫草、麝香、勒布木碗、卡垫等。

错那,海拔4370米,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商业、金融、邮电、气象、学校、医院等服务设施较为齐全。

勒布亚热风景区,山势陡峭,森林茂密,风景秀丽,亚热带植物满目皆是。门巴族人古老的风情民俗等人文景观又能可为游人带来一种自然纯朴的观感和享受。

全县有寺庙9座,分属红教、白教、黄教、花教和布东教等多种教派。其中以觉拉寺、达旺寺、贡巴子寺、扎同寺、卡达寺最为著名。勒布石木扎圣地和扎同嘎布顿点经塔也常年吸引着众多游人前来朝圣和浏览。

自然地理

该县属藏南山原湖盆谷地中的喜马拉雅区。地势北高南低,相对高差7000多米,最高海拔7060米,最低海拔18米。康格多山以北为高原山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以南地区海拔递减。

属喜马拉雅山山脉。

气候大致可分为喜马拉雅山南麓亚热带山地半湿润、湿润气候区和喜马拉雅山北麓温带半干旱高原季风气候区两类。前一类的特点是降水多、气候湿润,日照时间短,旱雨季不分明;后一类干旱少雨,日照时间长,冬春寒冷多大风。年日照时数2588小时,年无霜期49天,年降水量384.3毫米。自然灾害主要有地震、龙卷风、水、雪、雹、霜、虫、旱等。

错那县拥有众多种类的植物,成为动植物的天然基因库。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四大高等植物门类齐全、种类繁多。其中,有国家保护树种,一、二类商品木材数十种,还生长着素有“错那箭竹”之称的大量成片竹林。野生植物资源极为丰富,仅药用植物就有几十种。著名的药材有黄连、天麻、红景天、五味子、虫草、贝母、黄芩、当归、党参等;野果类有:木瓜、山丁子、猕猴桃、山核桃、杏桃、草莓、蔷薇果、枸杞、沙棘、花椒等。

野生动物已列入国家重点保护一类动物有:孟加拉虎、金钱豹、雪豹、小熊猫、藏野驴、野牛等;二类动物有:猕猴、棕熊、中不像、黑熊、天鹅、秃鹫、藏雪鸡类动物 有岩羊、狐狸等,此外,还有贝母鸡、野鸡、野鸽、蛇、黄羊和鱼类等。

境内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沙金、炭、铁、锡、铅、锌、锑、粘土、磷等十余种,蕴藏量上万吨。境内有着极为丰富的旅游潜力。一是勒布区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尤其是少数民族――门巴族的主要聚集地之一,民族文化别具一格。二是勒布“什布扎”圣地和“洞仓”朝佛圣地,闻名区内外。三是曲卓木乡的沙棘王林及地热喷发点,每一棵沙棘树都有着上千年的生长历史,可谓称得上是中国沙棘之最。

历史沿革

错那藏语意为“湖的前面”。

错那,藏语意为“湖的前面”。

约公元14世纪,帕竹地方政权在错那建宗。民主改革前,错那宗属洛喀(山南)基巧管辖,而门隅的大部分地区则在本世纪上半叶被印度非法侵占。

1959年5月5日错那县人民政府成立。

2004年辖1个区公所,14个乡,67个村委会。

2005年辖:错那乡觉拉乡扎洞乡吉松乡卡达乡库局乡曲卓木乡洞嘎乡兰普乡廓麦乡勒布区

经济概况

农牧业

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基础地位进一步得以巩固。截止2000年底,全县耕地面积24342亩,粮食总909.03万4,比1996增产万斤;油菜籽产量53.11万斤,比1996年增产14万斤,牲畜存栏数12.8万头(只、匹),出栏率达26.15%,比1996年增长17.68%,成畜死亡率3.5%,比1996年下降2.73%,肉奶类产量分别为126.5万斤、379万斤,比1996年长37.4%、45%。

工业

错那工业以森工企业、手工业和采矿业为主,以木材加工厂为在龙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营成份并存,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局面。2000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264万元,比1996年增长54%。其中工业产值125万元,比1996年增加35%;乡镇企业产值万元,比1996年增长37.5%,多种经营总产值51万元,比1995年增长19%。

重点工程项目

“九五”期间,全县基本建设项目总数有21个,总投资4969万元。其中:农牧业开发项目投资完成180万元,投资项目一个;电力投资完成110万元,项目10个;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投资完成2800万元,项目5个;社会服务业、卫生、2体育、文化和广播影视业投资完成350万元,项目5个;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投资完成170万元,其他行业投资完成469万元。

西藏和平解放五十多年来,特别是1979年以后,错那县与其他地区一样,经济取得了世大的成就,各行各业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632.98万元,比1996年增长5.2%,第三产业554.1万元,比1995年增长34.2%。财政坚持“森林开发、矿产开采、税收征管”三个突破口来努力增加收入,发展乡镇企业、壮大集体经济,广泛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来扩大县财政收入渠道。财政收入完成103万元,比1996年增长87.3%。

行政区划

错那县辖1个镇、1个乡、1个办事处,2个居委会、23个行政村。

勒布街道

总人口741人。

错那镇

总人口2468人。

觉拉乡

总人口4940人。

卡达乡

总人口2261人。

曲卓木乡

总人口4078人。

库局乡

总人口371人。

浪波乡

总人口418人。

 浪卡子县地处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中段北麓,是山南地区海拔最高的县,也是西藏自治区的边境县之一。面积8022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05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万亩,草场面积680万亩。总人口近3.1万。辖16个乡,113个村民委员会。

浪卡子藏语意为"白色鼻尖"。吐蕃时期属约茹管辖。14世纪中期,帕竹地方政权在此设浪卡子宗。1954年噶厦分设浪卡子、白地两宗,归洛喀基巧管辖。1960年,浪卡子宗和白地宗合并设浪卡子县,打隆与岭谷并设打隆县,划归江孜专区管辖。1964年打隆县并入浪卡子县,划归山南专区管辖至今。县府驻浪卡子。

该县属藏南山原湖盆宽谷区。四周边缘高突,中间呈低洼湖泊。境内山峰众多,海拔6000米以上的就有6座。最高海拔为7206米。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辐射强,冬春寒冷多大风,夏秋温凉多雨水,干湿季分明,年日照时数为2929.7小时,年降水量为376毫米,年无霜期60天。自然灾害主要有风、旱、虫、雹、洪水、雪、霜等灾害。

境内有较高品位的砂金,丰富的风能、水能、太阳能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主要有野驴、豹、黑颈鹤、水獭、猞猁、盘羊、灰鹤、狼、狐狸、獐、黄羊、青羊、灰鸭、麻鸭、贝母、麻黄、虫草、雪莲花、龙胆等。羊卓雍错还有蕴藏量高达2至3亿公斤的高原特有无鳞鱼和裂腹鱼,素有"西藏鱼库"之称。

浪卡子县产业结构以畜牧业为主,兼有农业和以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民族手工业,为山南地区的重点畜牧业生产县之一,牲畜种类有牦牛、犏牛、黄牛、马、骡、驴、绵羊、山羊、猪等。种植业以青稞、油菜、元根、马铃薯为主。

工业主要是以毛纺和皮毛加工为主的畜产品加工业。主要产品有地毯、卡垫、藏被、藏靴等。全县有大小水电站10余座,总装机容量1000千瓦。

境内实现了乡乡有公路,村村通汽车。拉萨至亚东的公路从县境内通过。

浪卡子,海拔4454米,面积1.5平方公里,人口千余人。有银行、商店、邮电、电视、影剧院、学校、饭店等设施。

羊卓雍错为山南地区第一大湖,被藏族群众称之为"圣湖"。湖内分布着10余个小岛。岛上有红教寺庙"拥不多寺",常年香烟缭绕,暮鼓晨钟,加上远处雪峰映衬,更显"圣湖"之际神秘和美丽。目前已向国内外旅游者开放。

桑丁寺,始建于公元14世纪中叶。创建人是香巴噶举派传人薰奴珠。全寺僧人中,唯主持人是女-,这在西藏各教派绝无仅有的。

另外还有宁金岗桑峰,姜桑拉姆峰和解岗速松峰3座峰向国内外开放。它们都是旅游、攀登、探险的好去处。

自然地理

该县属藏南山原湖盆宽谷区。四周边缘高突,中间呈低洼湖泊。境内山峰众多,海拔6000米以上的就有6座。最高海拔为7206米。

浪卡子县位于喜马拉雅山中段北麓,境内的宁金康沙雪山、曲布曲姆雪山、蒙达岗日雪山和解同速松雪山海拔均在6000米以上,一年四季雪不化。

羊卓雍措、空姆措、沉措和普莫雍措是浪卡子四大湖泊,其中以羊卓雍措最负盛名。

羊卓雍措

按藏文意译,“羊”指“上面”;“卓”指“牧区”;“雍”指“碧玉”;“措”指“湖”。连起来便是“上面牧区的碧玉湖”位于雅鲁藏布江南面的山南浪卡子县境内,周围四面群山环绕。

湖面海拔4441米,东西长130公里,南北宽70公里,湖水面积638平方公里,湖岸线长250多公里,湖水深度30—40米,最深处在湖的东部及湖中帕多岛的南部一带,近60米,它与藏北的纳姆措和阿里的玛旁雍措齐名,被尊称为西藏高原上的“三大圣湖”。是个雨水、雪水、冰川混合补给类型的内流湖泊。

羊卓雍措原为外流湖,与雅鲁藏布江相通。在大约100万年以前,巨大的泥石流在白地以西二十公里处的羊舍附近堵塞了墨曲河上游河谷,于是该湖成了内流湖。

羊卓雍措状若纸扇,大致呈北西—南东方向延伸。南宽北窄,湖沿有许多湖汊,蜿蜒伸进群山之中。湖中有余个小岛,各自独立水面,最大的湖岛面积达8平方公里,最小的也有三千平方米。岛上,牧草肥美,野鸟成群。春末夏初,当地的牧民们用牛皮船将牧畜送到岛上放牧,一直到初冬,才又运回陆地,牧畜都膘肥体壮。湖水中浮游生物类繁多,为湖中鱼群提供了丰富的食料,是一个天然的鱼库,湖中盛产一种皮簿、肉嫩、味美的高原裸鲤鱼,蕴藏量可高达4—6亿斤。

羊卓雍措还蕴藏着丰富的水离资源。它与雅鲁藏布江只一山之隔,最近距离仅6公里,山南边湖面海拔大4441米,山北面江面海拔只有3570米,它们之间的水面高差达800多米,人们正在壁面山上利用这天然的高峰,修建世界屋脊上的水力发电站,该电站建成后,对于振兴西藏经济,将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浪卡子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辐射强,冬春寒冷多大风,夏秋温凉多雨水,干湿季分明,年日照时数为2929.7小时,年降水量为376毫米,年无霜期60天。自然灾害主要有风、旱、虫、雹、洪水、雪、霜等灾害。

历史沿革

浪卡子藏语意为“白色鼻尖”。

吐蕃时期属约茹管辖。14世纪中期,帕竹地方政权在此设浪卡子宗。

1954年噶厦分设浪卡子、白地两宗,归洛喀基巧管辖。1960年,浪卡子宗和白地宗合并设浪卡子县,打隆与岭谷并设打隆县,划归江孜专区管辖。1964年打隆县并入浪卡子县,划归山南专区管辖至今。县府驻浪卡子。

浪卡子县总人口近3.1万。辖16个乡,113个村民委员会。

经济概况

资源优势

浪卡子县位于喜马拉雅山中段北麓,与不丹王国接壤,全县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是山南地区的牧业大县、旅游大县、资源大县和文化强县,资源优势十分突出。

旅游资源:最为突出的当属一寺二草原和四山四湖。桑顶寺历史300多年,共有15座殿堂,在全区是唯一由女-主持的寺庙,在藏传佛教中独一无二;嘎玛岭草原和巴居草原一望无际,草肥水丰,是极具代表性的高原牧场。县境内的宁金康沙雪山、曲布曲姆雪山、蒙达岗日雪山和解同速松雪山海拔均在6000米以上,一年四季雪不化,是广大游客登山探险的绝好去处。羊卓雍措、空姆措、沉措和普莫雍措是浪卡子四大湖泊,其中以羊卓雍措最负盛名,面积达638平方公里,众多岛屿星罗其间,野鸟成群,她不但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更以其人间仙境般的美景征服了众多游人。此外,浪卡子县的抢勇冰川和水温60度左右的甘扎温泉也是旅游资源中的两绝。

自然资源:矿产中沙金、岩金、铜、硼、铁、水晶和泥炭等储量丰富,品位较高;高原动物种类繁多,特色突出,不仅独有羊湖裸鲤,更有黑颈鹤、野驴、雪豹、盘羊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斑头雁、赤麻鸭、白额雁、水獭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高原植物主要有虫草、贝母、雪莲花、爬地柏和大黄、龙胆、三棵针等。

浪卡子县地理位置重要,交通便利,县城距拉萨164公里,距泽当镇217公里。

浪卡子县是山南地区的文化强县,文化设施和文化队伍十分健全,一年四季各种民间节目和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尽显绚丽多姿而又独特的民风民俗。

“九五”期间经济发展概况

“九五”期间,浪卡子县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依靠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6980万元,平均每年增长11%左右,农牧业人均收入达1200元以上,其中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为6:1:3。重视农业基础地位,粮食产量达1740万斤,加大第二产业比重,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第二产业收入达641万元。同时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矿业、民族手工业和建筑业,完成了乡村地毯厂及其它企业的技术改造,努力寻求经济增长点,使第三产业收入达1946万元。

对外开放形成新格局,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继续扩大一年一度打隆边贸会规模。交通运输实现了乡乡有公路,村村通汽车,并开展了县城至拉萨、山南、日喀则等地的客运路线,并充分发挥羊湖独特的风景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水电、邮电、通讯事业日新月异。

经济体制改革迈出重大步伐,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瓶颈”制约进一步缓解,全县农牧区乡村交通状况、饮水状况、医疗卫生有了巨大改观,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完成了县中学扩建任务,实现了乡乡有完小,村村有教学点,基本完成普及六年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5%以内。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扶贫工作全面展开,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成果累累,反0斗争和边境稳定工作取得重大胜利。

行政区划

浪卡子县辖2个镇、8个乡,110个行政村(居委会)。

浪卡子镇

总人口4280人。

打隆镇

总人口4673人。

张达乡

总人口3444人。

工布学乡

总人口5829人。

多却乡

总人口5219人。

普马江塘乡

总人口883人。

阿扎乡

总人口1918人。

卡龙乡

总人口1975人。

白地乡

总人口1925人。

卡热乡

总人口248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