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稷山县太阳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稷山县太阳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原名秦家庄,后因村南柳家爻上处有一教稼台,每年万物苏醒时,教稼台北的庄稼萌发早,为大阳面,故称大阳村,民国初年,村长杨云亭认为不应有大小阳之称。将大阳改为太阳。
隋末,有薛万倾、薛万仁兄弟两人在此筑东西二坞(是防御性小型城堡),故得名东坞和西坞,其后两坞合并得名坞堆。
村位于稷王山北麓,村北柳家爻原有一座教稼台,每年万物复苏之时,教稼台以北村的庄稼总比该村的庄稼萌发早,为大阳面,故教稼台以北的村庄得名“大阳”(即今太阳村)。该村虽已避过稷王山的阴面,但还未到大阳地带,而在小阳面,故得名小阳。
原名修善里,后改为卫稷村。唐时,薛万辙被招为附马,在此驻扎,因其屡建功勋,唐王将卫稷村改名为勋重村。
因位于下庙(后稷庙)东侧数里,故得名东里。
因位于下庙(后稷庙)西侧数里,故得名西里。
辛、邵二姓先居此地,起村名辛邵庄。后有万荣县小槐村董姓迁入,董姓人数逐渐增多,且明朝嘉靖年间,有董姓在朝身居为中军官职,改村名为董家庄。
原村民系平陇村人迁居之,因和白家庄、白辛庄、三堡合称四白家,其位于南端故有“南头”之称,因村人和睦相处从无争执,当时县令改村名为“均安”。
原名军屯村,因西魏大统四年(538)在玉壁筑城,在此屯军而得名。其后,村中耆老取“天时地利人和”之意,更名为均和村。
因郝氏族人迁居于此,分东西两处居住并以大小来区分,居东者为小郝,后演化为西小郝村。
因村中有一池塘,常年积水,清澈不污,杂草不生,又因稷山俗语,用“白”字表达没有之意,故得名白池。
因白氏族人迁居至此而得名为白家庄。
原名龙虎村,其地名来历不可考也;后因村民经常闹事,庄中耆老商议,以修德积善教化民众为寓意,更村名为修善。
因丁姓先居于此而得名。
原名清庄,因临稷王山之涧水,泉水清澈,故得名;后因庄中居住秦、魏两大姓,更名为秦魏庄;清乾隆年间,知县张体铨登稷王山朝拜后稷祠时,途经秦魏庄见该庄一派繁荣兴隆景象,将村名改为兴隆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