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社棠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社棠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该社区因紧邻社棠镇向阳村,故名。
因地处下曲渭北新区,成纪大道东路,故名。
因地处半山坡,故名。
因以税姓,柳姓人氏聚居,故名。
因以郭姓人氏聚居,且村内地势平坦,故名。
因地处渭河北谷地的山湾之间,故名。
在元明时期叫社树坪,因境内土神庙前有茂密的大树。清代初乡人召公,甘棠遗爱的典故,得名。“甘棠遗爱”就是召公德治思想的最有力见证。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朱熹《诗集传》云:“召伯循行南国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后人思其德,故爱其树。”明朝,天水一带道教盛行,有“陇上三观”:“崇祯观”“玉泉观”“伯阳观”,其中“崇祯观”就在社棠镇的庙山之上。有“八棵柏树九座殿”之说,山上除八棵特别粗壮的柏树之外还有无数的其它的树。称为“社树坪”“社”字在字典中为庙宇的意思。树中有庙,且在山上,所以叫“社树坪”。后人感周朝“甘棠遗爱”故事和孔子言:甘棠就像看见宗庙一样肃然起敬。”改称为社棠。
绵诸为我国古代的西戒之一,其活动中心就在今天水地区。公元前395年被秦国所灭。其城都故址在今社棠镇绵诸村。《括地志》记载:绵诸城,秦州秦岭县北五十六里,汉绵诸道,属天水郡。其绵诸故城,在今天水东50里之邽山下,至今仍保留有古城遗址。社棠镇有绵诸村。绵诸是与秦早期立脚的秦邑及犬丘距离最近的一部,因与秦国相邻,开始与秦保持着友好关系,后臣服于秦,最后为秦所灭。
槐荫村旧名老虎沟。清代时村中建起佛寺一座。植有国槐九株,寺名槐荫寺,因寺名故取槐荫村。
因古时广植桑树,为养蚕之用,名桑园里。上世纪70年代改为向阳村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