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松桃县乌罗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松桃县乌罗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因地处高寒,雨量多,加之四周林密山高,中部低落为坝,多雾。乌罗由乌落、雾落这一自然气候而得名。
称峰岩,或小丰岩,此村原名丰岩村,为区别与原丰岩乡之名,取其地处前进与丰岩乡之间的位置,名为前丰村。村内岩石多,故名丰岩,为区别于原丰岩乡,习惯称为小丰岩。此村位于观音山山峰之上,悬岩峭壁之下,以地形地貌及地理位置得名的群众自治组织。
由岑星坡和司城两村合并而成,故名岑司村。司城,元、明时均在此建乌罗土司衙门,故名司城。其中明永乐三年至正统三年间,为乌罗府府城。两村合并,各取以前两村名中的一个字组成新的村名。
原名上衙,相传明朝正统年间,杨姓土司建衙门于村内,故名上衙。解放后曾建立过行政组织上衙乡于此,撤并后属乌罗乡。1958年公社化时,将原上衙乡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组成丰勇大队,后改为村。
原名蒲家院,因村驻地在半坡台而得名。因地处大小坡的半腰,且有一大土坪台,以所在居民点名称(半坡台)得名的群众自治组织。
原名石院子,后以村境内的茅溪河命名。一小溪从南而北流去,溪沟两岸长满茅草,故名茅溪沟。为书写之便,写作毛溪沟。解放前此地为乌罗乡第四保,1952年建毛溪乡,1958年改为毛溪大队,后改为村。以河流及植物名称得名的群众自治组织。
相传村内的一块大石板下,压着两条盘着的龙,故名团龙,并以团龙之名命名为团龙村,以民间传说得名的群众自治组织。
1958年公社化时,取新社会人民当家做主人之意,命名为新民大队,后改为村,以美好寓意得名的群众自治组织。
原名新华大队,1981年以辖地内的石塘命名。相传此地一大石上有10个小水塘,其塘里的水常流,故名。
因村驻中场而得名。解放前当地都种蓝哉,户户都有沉蔽的场子,故名中场。后取“中场”谐音中厂,以所在居民点名称(中厂)得名的群众自治组织。
1958年,取贵州农业兴旺发达之意,命名黔兴大队,后改为村,以美好寓意得名的群众自治组织。
1958年,取贵州农业兴旺发达之意,命名黔兴大队,后改为村,以美好寓意得名的群众自治组织。
因村驻地岩石多,公路穿过丫口,故名岩口村。进出此地要从两个大石坡间穿过,两石坡相距2尺,长15丈,形如鸡罩门,故名鸡罩口,后改为岩口。
原名青杠坡,以村驻地命名。因有山河一条过村,以河流得名的群众自治组织。
1956年高级社时,取名前进农业生产合作社,意为农业合作社向前发展。1958年公社化改为前进大队,1984年改为村,以美好寓意得名的群众自治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