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烈彝族乡位于文山市北部,东部和北部与砚山县维摩乡相接,南部与马塘镇相接,西部与红甸乡相接。全乡国土面积293.49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460米,年平均气温21℃,年降水量880毫米,辖10个村委会53个自然村89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彝、傣5个民族。2017年,全乡共5710户23900人。
乡情主要特点:
一是历史悠久。秉烈在清代属乐龙里及土参军周应龙家世袭领地(时称半甲),1949年分别属秉烈、路结乡,1950年为文山县第四区,1958年改为前锋人民公社,1959年改为秉烈人民公社(1958年,划出差黑、小石桥、店房等管理区并入稼依公社,划出汤坝管理区并入马塘公社,1961年划出海子边、暮菲勒并入砚山县),1961年属马塘区,1963年改为秉烈区,1966年复改为秉烈人民公社,并划出红甸、茂克、平坝寨等小公社成立红甸公社,1984年改为区,1988年改为秉烈彝族乡。
二是独具民族特色。秉烈在壮族话中意思为倒流的河,境内居住着汉、壮、苗、彝、傣5种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共22554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4.37%。全乡各民族群众和谐相处,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乡土文化,其中彝族同胞的“神灯舞”、壮族同胞的“红饭节”更是全市闻名。
三是区位突出。秉烈乡位于文砚平半小时经济圈的核心区,其中秉烈乡距文山城区45公里(道路等级为三级,车程为60分钟。)距砚山城区48.6公里,(经秉炭线后进入广昆高速,车程为67分钟),距砚山县平远镇51.3公里(经秉炭线后进入广昆高速,车程为68分钟),距文山普者黑机场55.78公里(经秉炭线后进入广昆高速,车程为80分钟)。秉烈乡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也是“滇桂走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是资源丰富。全乡国土面积293.49平方公里,仅次于德厚镇,国土面积居于文山市第二。自然资源丰富,有林地14.5万亩、耕地24843亩(其中经过立项投入改造的高稳产农田地有1万亩);山区占85%,坝区占15%;森林覆盖率约31.8%。乡境内辖舍舍河、秉烈河。有水库10座(小(I)型水库1座,小(II)型水库9座),库容411.7万立方米;有小坝塘59座。全乡气候资源与生物资源丰富,拥有温和多雨的半干燥低山气候与温暖少雨的半干燥丘陵河谷气候,适宜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其中,优质稻米“长毛香”更是独具特色,也适宜种植辣椒、烤烟、油茶等经济作物,境内资源优势明显,高原特色农业开发前景广阔;更是名贵中药材——“文山三七”的重要产地之一;同时境内还拥有少量煤矿资源。 |
红甸回族乡位于文山市境内北部,距文山市区50公里,距323国道(砚平高速)13.1公里,东与秉烈乡毗邻,南与马塘镇接壤,西与德厚镇相连,北与砚山县稼依镇接界,是全州唯一的回族乡。
(一)人口:全乡辖4个村委会25个自然村35个村民小组,有3439户14978人,有7种民族(汉、壮、回、彝、苗、傣、白等),少数民族人口11620人,占77.6%。
(二)资源:有国土面积90.87平方公里,海拔在1410-1470米之间,年平均降雨量750-90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7.1℃,无霜期320天左右。耕地面积19057亩,其中:田5784亩,占30.4%,人均有耕地1.33亩。林地面积2.1万亩,森林覆盖率36.7%。乡政府所在地海拔高度1410-1470米之间。
(三)基础设施:境内有等级公路43.093公里,其中:三级公路16.085公里,四级公路26.585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55.509公里。35个村小组实施农网改造。全乡水利化程度:全乡四个村委会全部通自来水。全乡有水库29座,(其中,小(Ⅰ)型水库1个;小(Ⅱ)水库8个;小坝塘20个),总库容量:266.15万立方米;过境河流2条;建有小水窖632口。
(四)经济状况:有农民合作社29户,省级2户,分别为:文山市红甸回族乡平坝寨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维娟)、文山市红甸茂克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锡松);农民增收主要产业有烤烟、辣椒、蔬菜;2018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79.26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8969.85万元。
(五)社会及集镇建设:有6所学校2026名学生(其中,中学1所436人,小学3所1088人,幼儿园2所474人),教师113人;有1个卫生院、4村卫生室,有32名医生、14名村医。已完成乡镇集镇建设规划,规划辖区内有1869人;配备垃圾运输车1辆,卫生清扫员4名。
(六)干部队伍和党建:有38个党组织,其中党委3个,党总支1个,党支部38个。644名党员;乡机关事业单位总编制56人,实有51人(含下派李发明.刘启权),空编5人。其中:机关编制25人,实有24人,缺编1人,财政所编制5人,实有4人,缺编1人,事业编制26人,实有23人,缺编3人。乡党政班子9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