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时该村名新安。因地濒卫河,村民多以装卸为生。后来市场繁荣,形成集镇。元时设有巡检司。明初,改名新镇。 [详细] |
据该村《康氏墓碑》记载:“明洪武年间,康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名康庄。”因居卫河北岸,往来商船多停泊于此,逐渐形成码头,清初改为码头。1975年卫河决口,水淹村庄,搬迁新堤北岸定居,后因重名,更名为新码头。 [详细] |
据传,元朝末年,耿湾旧址在本村东南角1里处,原名为尚庄,以姓氏取名。因地势低洼,常被洪水淹没,于明万历年间迁此河湾处,因耿姓众多,改名为耿湾。 [详细] |
以姓氏取名。 [详细] |
据乾隆二十年(1755)《李姓墓碑》载:“溯厥由来,原籍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大槐树。洪武初年,因浚邑幅员广大,人烟萧索,迁民于东郭村......”据传,该村以姓氏取名,因村西有郭村,故称东郭村。 [详细] |
焦行又名焦拐,原名大屯,据查焦姓始祖碑文,系明代洪武年间焦姓自山西高平县迁民于大屯村,因位于拐弯处,起名为焦拐,又因大屯村街道成行,改为焦行村至今。 [详细] |
马行原名马家湾。系明初洪武年间马姓至山西洪洞迁民于决现村北堤下,黄河大堤转弯处,以姓取村名马家湾。到明世宗年间,因为黄河决口,将该村淹没,人们无法居住,又迁移到堤上,定村名平村。因为大屯村历史悠久,又系以姓定街为行,本村距大屯村较近,受此影响,改村为行,起名马行。民国时期,大屯、马行、杜行为一个大保。各行设有分保,总称大屯保。后来称为大屯,所以现在远处有大屯之称,近叫马行。 [详细] |
杜行原名后杜庄,系明代初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迁民于此,因当时杜姓居住该村,为此起名杜庄。又因东南1公里大屯村唐代以前盛名,该村居大屯后侧,为此简称后杜庄。到清末至解放前,群众为防荒乱和外来摧残,自然以姓住在一起,排成小行。大屯、马行、后杜庄三村为十二大姓,排成十二个街行,后简称十二道行,后杜庄为杜行。 [详细] |
据传,胡岸原名岸上村,因居黄河故堤岸上得名。后因胡姓众多,于明隆庆年间改名胡岸。后来因村庄发展,分成胡岸前街、后胡岸,该村根据地理位置,称前胡岸。 [详细] |
据传,胡岸原名岸上村,因居黄河故堤岸上得名。后因胡姓众多,于明隆庆年间改名胡岸。后来因村庄发展,分成胡岸前街、后胡岸,该村根据地理位置,称后胡岸。 [详细] |
据《赵姓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始祖赵宽自山西洪洞县迁民于浚邑张家庄。相传,该村因张姓始居于此,取名张家庄。后简称张庄。 [详细] |
《浚县志·方域》(1801年版)中有董庄之名,村名来历不详,待考。 [详细] |
据《李姓墓碑》记载,先世李海,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民于此。以人名起村名李海屯,沿用至今。 [详细] |
传,明洪武年间,田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地处黄河故堤,故以地理位置冠以姓氏,起村名田家堤。后简称田堤。 [详细] |
据传,刘姓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氏取名刘庄。后因重名,改称南刘庄。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