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浚县志》(1801年版)记载:“建安九年(204),曹操于淇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漕运。”因其名其处为枋头,后赵苻洪于此筑城,名枋头城,后简称枋城。后发展为东、西两个枋城,该村居南而称前枋城。 [详细] |
据《浚县志》(1801年版)记载:“建安九年(204),曹操于淇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漕运。”因其名其处为枋头,后赵苻洪于此筑城,名枋头城,后简称枋城。后发展为东、西两个枋城,该村居北而称后枋城。 [详细] |
据《浚县志》(1801年版)记载:“建安九年(204),曹操于淇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漕运。”因其名其处为枋头,后赵苻洪于此筑城,名枋头城,后简称枋城。后发展为东、西两个枋城,该村居东而称东枋城。 [详细] |
以姓氏取名。 [详细] |
据传,明初刘姓等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靠黄河,取名河道村。该村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重修闫王寺庙碑》载有该村之名。清乾隆元年(1736)因给刘克振夫人侯氏立守节碑,故将河道村改名为刘家庄。因重名,该村在北而称北刘庄。 [详细] |
以姓氏取名。 [详细] |
该村原名郭村,以姓氏取名。据《浚县志》(1801年版)记载:“东明寺在郭村,寺建于唐。”后因村东有郭村,改称西郭村。 [详细] |
明洪武年间,李姓自山西迁此定居,以姓氏取名。 [详细] |
明洪武年间,王姓自山西迁此定居,以姓氏取名。 [详细] |
明洪武年间,崔姓自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以姓氏取名。 [详细] |
古时此处为湖泊,人多在此放马,故称“马湖”。明洪武年间,牛、商、彭、刘四姓自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各以姓氏取名,称牛马湖、商马湖、彭马湖、刘马湖。后统称牛四马湖。 [详细] |
以姓氏取名。 [详细] |
在隋唐时,这里叫高阳集(有寨),因地高向阳而得名,战乱中村无人烟。明初邢姓定居于此,改名邢固。 [详细] |
该村原名溜渡村,以卫河上设有渡口而得名。明洪武年间,彭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改称彭村。 [详细] |
该村原名溜渡村,以卫河上设有渡口而得名。明洪武年间,候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改称侯村。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