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山社区位于乡政府驻地,幅员面积1.5平方公里,辖5个居民小组,927户1780人,耕地558亩(其中:田204.9亩,地353.1亩)、林地475亩。脱贫攻坚来,建成市民休闲观光便道2公里、绕场(城)公路0.6公里,新建水泥路4.4公里,入户便民路3公里;2016年实施了农村电网升级改造。
硬化街面300米、停车场700平方米、中心街广场800平方米,安装路灯10盏,维修水池2口,建成污水处理厂,并完成集污管网的铺设与接入,人居环境得以持续改善。 |
相灵村位于凤双路沿线,距场镇3公里,幅员面积2.91平方公里,耕地1575亩(其中:田620亩,地955亩)、林地1132亩;辖6个社、627户1969人。脱贫攻坚以来,该村实施易地搬迁16户、危房改造29户、安全饮水97人;2019年实施了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整治山湾堰、山坪塘各1处,整治河道渠系400米,新建5口蓄水池;建成入户便民路11公里、生产便道2.6公里、村(组)道7公里、便民桥2座。建化文化院坝、停车场共计1000余㎡,安装太阳能路灯98盏,维修整治村级活动阵地,活动室面积近600㎡,文化室、代办站、卫生室等功能配套方便。该村建有脱贫产业园,以晚熟柑橘、特色水产、蛋鸡养殖为主导产业,引导33户入股合作社,带动增收;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配置了农机俱9台,推行有偿付费使用,助力集体经济增收。全村新建通村水泥路9公里,文化室142平方米、卫生室36平方米、日间照料中心96平方米,文化广场院坝硬化800平方米,安装波形护栏3.14公里,2019年实施了农村电网升级改造。该村流转土地112亩,引进业主发展水产养殖,切实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 |
青烟村位于凤仪路沿线,距乡镇2.5公里,幅员面积2.61平方公里,耕地1365.69亩(其中:田428亩,地937.69亩);辖4个组、505户1461人。脱贫攻坚以来,全村新建通水泥路9.3公里,实现水泥路社社通;修建便民路13公里、蓄水池10口;2017年实施了农村电网升级改造、产业发展及利益链接机制。2017年,该村通过引进锦绣田园公司、仪陇县中味食品有限公司、成立种养合作社,流转土地80亩,发展种植业产业植业,建立了合作社+农户”的利益链接机制,带动42户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入园务工+发展种植产业)。通过出租堰塘、山坪塘等方式实现集体经济增收4760元。 |
当地曾有一座真武庙,内供奉真武大帝。解放后为第四村,1961年更名为凤仪公社第四大队,1983年更名为凤仪乡真武村村民委员会至今。 真武村位于凤仪路沿线,距乡镇8公里,幅员面积2.07平方公里,耕地764亩(其中:田 196 亩,地 574亩),辖3个组、260户968人。该村实施易地搬迁26户85人,危房改造13户;新建通水泥路3.2公里,维修整治山坪塘22处、蓄水池13口,新建了文化室168平方米、卫生室12平方米。 |
犀牛村位于凤碑路沿线,距乡镇5公里,幅员面积3.6平方公里,耕地665亩(其中:田410亩,地255亩),辖4个组、315户834人。脱贫攻坚以来,全村新建通水泥路5.5公里,实现水泥路社社通;维修整治、山坪塘1处;2020年计划新建作业便道1公里、断头路1.5公里。该村以传统种养业为主,引进业主流转土地30亩,群众有种植商品蔬菜的习惯,该村因此被誉称为“凤仪场的菜蓝子”。 |
石门村位于凤碑路沿线,距乡镇4.2公里,幅员面积3.11平方公里,耕地1323亩(其中:田534亩,地777亩)、林地2132亩,辖6个组、465户1339人。脱贫攻坚以来,全村新建水泥路1.3公里、便民路8公里、生产便道1.9公里;新建维修整治山坪塘3处、蓄水池6口,新建了文化室一个、卫生室50平方米,2017年实施了农村电网升级改造。2017年,该村通过成立合作社,流转土地65亩,发展种养产业,带动36户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入园务工、发展种养业,带动贫困户年均增收500元;通过入股产业园、村级鱼塘承包等方式实现集体经济增收4800元。 |
镜屏村位于凤武路沿线,距乡镇2.5公里,幅员面积3.63平方公里,耕地1337.5亩(其中:田500亩,地835.5亩),辖5个组, 常住人口1681人456户。脱贫攻坚以来,全村新建通水泥路10.55公里,实现水泥路通村委会,修建作业便道2.7公里,新建山坪塘2处、蓄水池5口,维修整治山坪塘1处、蓄水池1口。2015年,该村通过成立合作社,流转土地518亩,发展种养产业,建立“种养”利益链接机制,带动26户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入园务工、发展种养产业实现增收。2017发展膝椒产业示范园360亩, 现已全面投产,解决了本村贫困户人员就地务工就业。 |
红梁村位于改造升级建设后的五(福)至马(鞍)红色旅游公路沿线,距乡镇2公里,幅员面积2.3平方公里,耕地701亩(其中:田325亩,地376亩),辖3个组、310户1002人。脱贫攻坚以来,全村新建通水泥路7.4公里、实现水泥路社社通,维修整治山坪塘9处;配套建设文化室46平方米、卫生室40平方米、日间照料中心108平方米,2016年实施了农村电网升级改造。该村通过流转土地100亩,发展养殖产业,实现35户年均增收200元;通过出租堰塘、水坪塘等方式实现集体经济增收。 |
高立村位于凤双路沿线,距乡镇2.5公里,幅员面积4.13平方公里,耕地995亩(其中:田481亩,地514亩)辖4个组,530户,1530人。脱贫攻坚以来,全村新建通水泥路6.38公里,实现水泥路社社通;修建便民路5.3公里;维修整治山坪塘3处;该村实施自来水管网建设延伸2.2公里,受益群众30户200余人;新建日间照料中心1处、文化室1处、卫生室1处,硬化文化广场1处;2016年实施了农村电网升级改造。该村通过成立合作社,流转土地53亩,发展藤椒产业园,实行“村委引导,贫困户参与,资金入股,合作社经营、股金分红”的利益链接机制,带动52户贫困户增收。 |